《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21)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21)
1. 濕溫案(內科)
九診,瘧勢已輕,大便通暢,胃納亦展,濕熱逐漸退化,舌苔尚黃,脈來濡數,體溫一百零三度。治再用清宣泄。
九方,香青蒿(一錢),法半夏(錢半),陳皮(一錢),草果仁(七分),生竹茹(二錢),淡黃芩(錢半),柔白薇(一錢),赤苓(四錢),肥知母(錢半,同炒),象貝(四錢),陰陽水煎藥,服二劑。
十診,昨午後微有寒熱,經一時余即汗解,口淡,舌根薄黃,邪勢日退,正傷未復,脈數已和,來往濡軟無力,穀食增旺,大便亦暢。治再和胃,以化餘邪。
十方,川石斛(三錢),赤苓(四錢),陳皮(一錢),水炒竹茹(錢半),通草(一錢),法半夏(錢半),川貝母(二錢,去心),生穀芽(四錢),飯湯炒苡仁(四錢),燈心(三紮)
十一診,寒熱己止,諸恙均安,惟神倦肢怠,脈來濡弱,邪雖退,正未復,性既畏藥,不妨暫停,謹慎起居飲食,壯年不難復元。治再和養。
十一方,原金斛(三錢),宋半夏(錢半),炒川貝(二錢),水炒竹茹(錢半),冬瓜子(三錢),生穀芽(四錢),白茯苓(三錢),陳皮(一錢),通草(一錢),紅棗(三枚)
效果,服三劑痊愈。
廉按:東南地氣卑濕,天時溫暖,真傷寒證極少,除風溫證外,最多濕溫之證。此案濕滯熱鬱,久蘊釀痰,痰濕熱阻滯三焦。治以開上疏中導下分消法為正治,方亦宗此立法,看似常用藥品,卻非老手不辦。
白話文:
濕溫病案(內科)
患者病情:初診時,病情已較輕微,大便通暢,胃口也好了,濕熱症狀逐漸減輕,舌苔仍略黃,脈象濡滑而數,體溫103度。 再次用清熱瀉火之法治療。
處方一:香青蒿、法半夏、陳皮、草果仁、生竹茹、淡黃芩、柔白薇、赤苓、知母(與知母同炒)、象貝,水煎服,服兩劑。
第二次診斷:昨天下午稍有寒熱,但很快便出汗退熱,口淡,舌根部略黃,病情日漸好轉,但正氣尚未恢復,脈象雖已平穩,但較為濡弱無力,食慾增加,大便也通暢。再次治療以調理脾胃,化解餘邪。
處方二:川石斛、赤苓、陳皮、竹茹(水炒)、通草、法半夏、川貝母(去心)、生穀芽、薏苡仁(飯湯炒)、燈心草。
第三次診斷:寒熱症狀已消失,其他症狀也都好了,只是感覺疲倦乏力,脈象濡弱,邪氣雖已退去,但正氣尚未完全恢復,且患者較為怕藥,因此暫停用藥,需謹慎起居飲食,年輕力壯者不難恢復。再次治療以調理脾胃,滋補元氣。
處方三:石斛、法半夏、川貝母(炒)、竹茹(水炒)、冬瓜子、生穀芽、白茯苓、陳皮、通草、紅棗。
療效:服藥三劑痊愈。
醫師心得:東南地區地氣低濕,氣候溫暖,真正的傷寒症較少見,除了風溫病外,濕溫病最為常見。此病例濕邪停滯,熱邪鬱積,日久化生痰濕,痰濕熱阻滯三焦。治療以疏通上焦、調理中焦、瀉下下焦、消散痰濕熱邪為主要方法,處方也以此為原則,雖然看起來是常用藥物,但若非經驗豐富的老醫生,也很難運用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