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20)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20)
1. 濕溫案(內科)
四診,舌苔較化,體溫一百零一度三分,便溏已止,熱勢入暮較甚,晶㾦隨汗出沒,熱甚時仍胸膈煩悶,略有讝語,頭重耳聾,咳痰漾漾欲泛,口味轉淡,渴不喜飲。濕溫已十八日,矇蔽清竅,流連腸胃,無速愈之法。用藥偏燥,恐化火傷津,偏清又恐助濕遏邪,治再清化,病勢不進,就是退機。
四方,制川樸(八分),法半夏(錢半),陳皮(錢半),冬桑葉(錢半),生苡仁(四錢),淡黃芩(錢半),赤茯苓(四錢),象貝(四錢),生竹茹、葉(各錢半),生枳殼(錢半)
五診,濕為黏膩之邪,熱乃無形之氣,熱為濕遏,濕被熱蒸,鬱伏腸胃,釀成濕溫,其為病也,必淹纏不休。今熱勢較淡,諸恙亦有減無增,惟胃困口淡,渴飲而不多,舌苔黃膩,中根又布灰滑,蘊伏之邪,層出不盡,脈數而不揚,體溫一百零一度。三候之期,就在明日,恐熱勢未必能和解也,守原意出入之。
五方,制川樸(八分),法半夏(錢半),陳皮(錢半),枳殼(錢半),梗通草(一錢),淡黃芩(錢半),象貝母(四錢),生竹茹、葉(各錢半),生、熟苡仁(各三錢),澤瀉(錢半)
六診,今晨熱勢已退,至午後又凜寒發熱,熱勢頗壯,舌苔灰轉深黃,口淡渴喜熱飲,溲熱色赤,煩悶嘔吐亦甚,所幸讝語不作,脈右滑數,左弦數,體溫一百零三度。濕熱深重,腸胃接近膜原,得能轉瘧則松。
六方,淡黃芩(錢半,酒炒),法半夏(錢半),赤苓(四錢),生竹茹、葉(各錢半),焦山梔(二錢),清水豆卷(三錢),象貝母(四錢),陳皮(錢半),炒枳實(錢半),通草(一錢)
七診,昨夜得暢汗,熱勢解淨,旋即安寐。今晨大便頗爽,胃納亦展,惟午後寒熱又來,煩悶嘔吐渴飲等,隨寒熱接踵而至,脈來數象,右部較甚,體溫一百零三度,舌苔深黃。濕從熱化,轉瘧之象已著,前賢王孟英先生論黃連溫膽湯治濕熱瘧疾最宜,今謹遵之。
七方,上川連(七分,酒炒),赤苓(四錢),生竹茹、葉(各二錢),生甘草(四分),生苡仁(四錢),製半夏(錢半),陳皮(一錢),生枳實(錢半),象貝母(四錢),通草(一錢),陰陽水煎藥,服一劑。
八診,寒熱如瘧,熱重於寒,舌苔較化,耳聾漸亮,口淡干膩,晶㾦尚隨汗外布,濕熱黏膩,所以淹纏,脈來濡數,體溫一百零二。治再和解。
八方,香青蒿(錢半),製半夏(錢半),青、陳皮(各一錢),生枳實(錢半),肥知母(錢半),川黃連(七分,酒炒),赤苓(四錢),生竹茹(二錢),象貝(四錢),草果仁(八分,同炒),陰陽水煎藥,服二劑。
白話文:
四診: 看診時,發現舌苔有點化開的樣子,體溫是攝氏38.4度,腹瀉已經停止,但發燒的情況在傍晚比較嚴重,皮膚上的疹子會隨著流汗時隱時現。發燒嚴重時,仍然會感到胸口和膈膜之間煩悶,稍微有點胡言亂語,頭部感覺很重且有耳鳴,咳嗽時痰液很多,好像要湧出來一樣,味覺變淡,口渴但不喜歡喝水。這個濕溫病已經持續18天了,病邪蒙蔽了心神,又停留在腸胃,沒有辦法快速治好。用藥如果偏向燥熱,恐怕會化火傷到津液,用藥如果偏向清涼,又恐怕會助長濕氣,阻礙邪氣排出。之前用清熱化濕的方法治療,病情沒有進展,這樣下去恐怕會錯過治療的時機。
四方: 使用的藥方有:制川朴(2.4克)、法半夏(4.7克)、陳皮(4.7克)、冬桑葉(4.7克)、生苡仁(15克)、淡黃芩(4.7克)、赤茯苓(15克)、象貝(15克)、生竹茹和竹葉(各4.7克)、生枳殼(4.7克)。
五診: 濕氣是一種黏膩的邪氣,熱是一種無形的氣,熱被濕氣阻礙,濕氣又被熱氣蒸騰,鬱積在腸胃,形成了濕溫病,這種病一定會拖延很久。現在發燒的情況比較緩和,其他不舒服的症狀也減輕了,只有胃部感覺不適、口淡、口渴但喝不多水,舌苔黃膩,中間部位又有一層灰滑的苔,體內潛伏的邪氣,層出不窮,脈象細數但不浮起,體溫是攝氏38.4度。明天是治療後第三天,觀察療效的關鍵,恐怕發燒的情況未必能完全退去,所以決定繼續使用原來的治療方向,並做一些調整。
五方: 使用的藥方有:制川朴(2.4克)、法半夏(4.7克)、陳皮(4.7克)、枳殼(4.7克)、梗通草(3克)、淡黃芩(4.7克)、象貝母(15克)、生竹茹和竹葉(各4.7克)、生苡仁和熟苡仁(各9克)、澤瀉(4.7克)。
六診: 今天早上發燒的情況已經退了,但到了下午又開始感到寒冷和發熱,而且發燒的情況很嚴重,舌苔從灰轉為深黃色,口淡但喜歡喝熱水,小便發熱且顏色發紅,感到煩悶和嘔吐也很厲害,幸好沒有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脈象右邊是滑數脈,左邊是弦數脈,體溫是攝氏39.4度。濕熱之邪非常深重,已經接近腸胃和膜原之間,如果能夠像瘧疾一樣發作並轉好,病情就能夠緩解。
六方: 使用的藥方有:酒炒淡黃芩(4.7克)、法半夏(4.7克)、赤茯苓(15克)、生竹茹和竹葉(各4.7克)、焦山梔(6克)、清水豆卷(9克)、象貝母(15克)、陳皮(4.7克)、炒枳實(4.7克)、通草(3克)。
七診: 昨天晚上發了大量的汗,發燒的情況就完全退了,很快就安穩睡著了。今天早上大便很順暢,胃口也開始好轉,但到了下午又開始發冷發熱,煩悶、嘔吐、口渴等症狀也隨著發冷發熱接踵而至,脈象呈現數脈,右邊比較明顯,體溫是攝氏39.4度,舌苔深黃色。濕氣已經轉化成熱,轉成瘧疾的跡象已經很明顯,前輩王孟英先生認為用黃連溫膽湯治療濕熱瘧疾最適合,所以決定遵從他的方法。
七方: 使用的藥方有:酒炒上川連(2.1克)、赤茯苓(15克)、生竹茹和竹葉(各6克)、生甘草(1.2克)、生苡仁(15克)、制半夏(4.7克)、陳皮(3克)、生枳實(4.7克)、象貝母(15克)、通草(3克),用陰陽水煎藥,服用一劑。
八診: 發冷發熱的情況像瘧疾一樣,發熱比發冷更嚴重,舌苔有點化開,耳鳴的情況逐漸好轉,口淡但感覺黏膩,皮膚上的疹子仍然會隨著流汗時隱時現,濕熱黏膩,所以病情才會一直拖延,脈象是濡數脈,體溫是攝氏39度。繼續用和解的方法治療。
八方: 使用的藥方有:香青蒿(4.7克)、制半夏(4.7克)、青皮和陳皮(各3克)、生枳實(4.7克)、肥知母(4.7克)、酒炒川黃連(2.1克)、赤茯苓(15克)、生竹茹(6克)、象貝(15克)、草果仁(2.4克,一起炒),用陰陽水煎藥,服用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