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19)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19)
1. 濕溫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唐左,年廿四歲,蘇州人,住新北門虹橋。
病名,濕溫。
原因,內蘊濕滯,新感時令之溫氣而發。
證候,始而形寒,近則無寒但熱,熱勢早晨較淡,下午暮分則甚,甚則神昏讝語,胸痞嘔惡,渴不喜飲,味甜胃困,頻咳稠痰,耳襲自汗,溺赤便溏,晶㾦稠布,色尚潤澤,濕溫釀蒸腸胃,已逾兩候,既未化火,亦未劫津。
診斷,舌邊尖淡紅,根苔黃厚,脈右濡滑數,左弦數,體溫一百零兩度半。邪勢正在奮興,且黏膩不易速化,故表有㾦汗之宣達,里有溲便之排泄,表裡宣通,何以寒熱胸痞讝語並不見退,因濕熱為黏膩之邪,其來也漸,其去也遲,再挾痰邪,交相釀蒸,舌苔黃厚,可見腸胃伏邪之盛,淹纏時日,在所不免,但求不至昏陷,幸甚。
療法,既不能表,又不能下,惟有宣泄清化,故用豆卷、黃芩清宣濕熱為君,二陳去甘草之甜膩,加貝母取意半貝,合竹茹、枳殼,即溫膽湯以枳實易枳殼,取其寬胸利氣為臣,余如鬱金、通草、佩蘭、米仁,無非通氣滲濕利小便,為佐使也。
處方,大豆卷(三錢),法半夏(錢半),新會皮(一錢),生竹茹(錢半),生苡仁(三錢),淡黃芩(錢半),赤茯苓(四錢),廣鬱金(錢半,生打),生枳殼(錢半),佩蘭葉(錢半),象貝母(四錢),方通草(一錢)
次診,下午熱甚,狀若陰虛,濕溫之的症也。熱邪熏灼故口渴,濕邪黏膩故不喜多飲,濕閉清陽則胸痞,熱邪阻胃則泛嘔,浮溢於表,蒸熱㾦汗,擾及包絡,神昏讝語,上蔽清竅,耳聾頭重,下注二便,溺赤便溏,無形濕熱夾有形痰邪,交相蘊蒸,更難分化,脈右部濡滑,左弦數,體溫一百零兩度半,舌苔黃膩根厚,胃困口甜。病情淹纏,前案早已齒及,所慮者內傳生變,不得不豫為防護。治再宣暢氣機,清化濕熱痰邪。
次方,清水豆卷(三錢),法半夏(錢半),赤茯苓(四錢),生竹茹(二錢),淨連翹(三錢),淡黃芩(錢半),象貝母(四錢),廣陳皮(錢半),生枳殼(錢半),梗通草(一錢),建蘭葉(四片,洗)
三診,熱勢較輕,大便溏,溲熱赤,泛嘔口甜較和,脘宇稍寬,神識亦清,脈來數象較靜,右濡細,左弦細,是日體溫一百零一度半,舌淡黃根膩,腸胃之濕熱尚盛,恐鬱蒸之寒熱,正方興未文。治再燥濕清熱,雙管齊下,或可不致昏陷,宗吳氏三仁湯加減法。
三方,白杏仁(三錢,勿研),生、熟苡仁(各三錢),法半夏(錢半),淡竹葉(錢半),通草(一錢),白蔻仁(五分,略打,後下),制川樸(八分),象貝母(四錢),陳皮(錢半),建蘭葉(四片)
白話文:
葉鑑清(住在上海)
病人:唐先生,二十四歲,蘇州人,住在新北門虹橋。
病名:濕溫。
病因:體內原本就有濕氣積滯,又感染了當季的溫熱之氣而發病。
症狀:起初會感覺怕冷,後來就不怕冷只發熱,發熱的情況是早上比較輕微,下午傍晚時加重,嚴重時會神志不清說胡話,胸悶噁心想吐,口渴但不喜歡喝水,覺得嘴裡有甜味、胃部不舒服,頻繁咳嗽且痰液濃稠,耳朵處會自己出汗,小便顏色赤黃,大便稀溏,身上長出像疹子的東西且密集分佈,顏色看起來還算滋潤。濕熱病邪在腸胃中蘊積,病程已經超過兩個節氣,既沒有轉為火熱之症,也沒有造成體內津液耗損。
診斷:舌頭邊緣和尖端顏色是淡紅色,舌根部位的苔是黃色且厚膩,右邊脈象是濡滑且跳動較快,左邊脈象是弦硬且跳動較快,體溫是一百零二度半。病邪的勢頭正在旺盛,而且黏膩不易快速化解,所以身體表面有出疹子流汗的情況,體內也有排泄小便和大便的反應,雖然表裡都有疏通,但為何還是發冷發熱、胸悶、說胡話的情況不見好轉呢?是因為濕熱是黏膩的病邪,它來得慢,走得也慢,再加上痰邪的影響,互相交織蘊積,舌苔黃厚可以看出腸胃中病邪很盛,病程纏綿是難免的,只求不要陷入昏迷,那就很好了。
治療方法:因為既不能用發汗的方式,也不能用瀉下的方式,只能用宣泄和清化的方法,所以用大豆卷、黃芩來清宣濕熱作為主要藥物;用二陳湯去掉甘草的甜膩,加上貝母,取其「半夏、貝母」之意,合用竹茹、枳殼,就是將溫膽湯裡的枳實換成枳殼,取其寬胸理氣的功效作為輔助藥物;其他如鬱金、通草、佩蘭、薏仁,都只是用來疏通氣機、滲濕利小便,作為佐藥。
處方:大豆卷(三錢),法半夏(一錢半),新會陳皮(一錢),生竹茹(一錢半),生薏仁(三錢),淡黃芩(一錢半),赤茯苓(四錢),廣鬱金(一錢半,生打碎),生枳殼(一錢半),佩蘭葉(一錢半),象貝母(四錢),通草(一錢)
第二次診斷:下午發熱的情況嚴重,看起來像陰虛的症狀,這就是濕溫病常見的情況。熱邪熏灼導致口渴,濕邪黏膩導致不喜歡喝太多水,濕邪阻礙清陽之氣上升導致胸悶,熱邪阻礙胃氣下降導致噁心想吐,熱氣浮溢到體表就出現蒸熱出汗,熱邪干擾心包絡導致神志不清、說胡話,向上影響清竅導致耳聾頭重,向下影響大小便導致小便赤黃、大便稀溏。無形的濕熱夾雜有形的痰邪,互相蘊積蒸騰,更難以分化。脈象右邊濡滑,左邊弦數,體溫是一百零二度半,舌苔黃膩且根部厚,胃部不舒服、口有甜味。病情纏綿,前一次診斷已經提及,擔心的是病情會往內傳變,不得不提前做好防護。治療方法還是要宣暢氣機,清化濕熱痰邪。
第二次處方:清水豆卷(三錢),法半夏(一錢半),赤茯苓(四錢),生竹茹(二錢),淨連翹(三錢),淡黃芩(一錢半),象貝母(四錢),廣陳皮(一錢半),生枳殼(一錢半),通草(一錢),建蘭葉(四片,洗淨)
第三次診斷:發熱的情況比較輕了,大便還是稀溏,小便熱而赤黃,噁心想吐和口中甜膩的感覺比較緩和,胸脘部位也稍微舒緩,神志也比較清醒,脈象跳動較快的情況比較平穩,右邊脈象濡細,左邊脈象弦細,今天的體溫是一百零一度半,舌苔淡黃但根部還是膩,腸胃的濕熱還是很盛,擔心蘊積蒸騰的情況導致寒熱交替的狀況,才剛開始。治療方法還是要燥濕清熱,雙管齊下,或許可以避免陷入昏迷,採用吳鞠通三仁湯的加減方法。
第三次處方:白杏仁(三錢,不要研磨),生、熟薏仁(各三錢),法半夏(一錢半),淡竹葉(一錢半),通草(一錢),白蔻仁(五分,稍微打碎,後下),制川朴(八分),象貝母(四錢),陳皮(一錢半),建蘭葉(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