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18)

回本書目錄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18)

1. 濕瀉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戴某,年約三旬,湖州人,住南區漁陽里。

病名,濕瀉,即濡瀉。

原因,因受潮濕,脾胃兩傷所致。

證候,泄瀉經年,腹中微痛,或競不痛,胸痞胃困,有時泛惡,小溲赤短,神倦不振。

診斷,脈來右部濡小,左尚和平,舌膩口淡。此濕勝脾胃,病名濡泄。此即《難經》所云「濕多成五泄」者是也。

療法,際茲黴令,濕熱用事,當從胃苓湯法治。方中茅朮、厚朴芳香燥濕為君,麥芽、米仁健脾佐運,半夏、陳皮和胃寬胸為臣,腹皮、佩蘭泄濕宣通為佐,余均淡滲利溲為使。昔賢云,利小便即是實大便也,服兩劑當大效。

處方,甜茅朮(一錢,米泔水浸),陳皮(錢半),豬苓(三錢),焦苡仁(四錢),大腹皮(三錢),茯苓(四錢),制川樸(八分),姜半夏(錢半),焦麥芽(四錢),通草(一錢),炒澤瀉(錢半)

次診,泄瀉雖止,大便尚形厚溏,脘悶泛惡較和,溺淡而長,胃納亦展,此濕邪退舍,中陽漸振之佳兆也。口微作渴,舌膩化,邊尖紅,良由操勞過度,心營素虧,剛燥不宜過劑,右脈較起。法再和中化濕。

次方,法半夏(錢半),陳皮(錢半),焦麥芽(四錢),焦苡仁(四錢),浙茯苓(三錢),通草(一錢),大腹皮(三錢),扁豆衣(錢半,炒),佩蘭葉(錢半),炒澤瀉(錢半),大紅棗(三枚,炒)

三診,服三劑,胃納已展,大便得實,舌苔化,尖亦淡。惟食後運化猶遲,時作噯氣,胃主納食,脾主運化,脈來濡軟有神。治再益氣調中。

三方,生於術(錢半,炒),淮山藥(二錢,炒),雲茯苓(三錢),焦穀芽(四錢),大腹皮(三錢),小枳實(一錢,炒),法半夏(錢半),陳皮(錢半),扁豆衣(錢半,炒),佛手片(一錢),紅棗(三枚)

效果,此方服五帖痊愈。

廉按:案亦人所能為,而層次井然,有條不紊,亦是可取。

白話文:

【濕瀉病例(內科)】

患者是戴先生,年約三十歲,來自湖州,居住在上海南區的漁陽裏。

疾病名稱為濕瀉,也就是濡瀉。

病因是由於受到潮濕影響,導致脾胃功能受損。

症狀表現為長期的瀉肚,腹部偶爾輕微疼痛,有時候甚至不痛,胸部感到脹滿,胃部疲憊,偶爾會感到噁心,小便呈現赤色且量少,精神疲憊無法振作。

診斷結果顯示,右手脈象柔弱細小,左手脈象平穩,舌頭上有一層膩苔,口中無味。這是脾胃被濕氣所壓制,造成濕瀉的情況,正如《難經》所說的“濕多成五瀉”。

治療方法,在這個季節,濕熱交加,應採用胃苓湯的治療方式。藥方中的茅朮、厚朴具有芳香燥濕的作用,為主要成分;麥芽、米仁能強健脾胃,輔助消化;半夏、陳皮能調和胃氣,寬胸理氣;腹皮、佩蘭能排出濕氣,宣通氣機;其餘成分則有利尿作用。古人說,利小便就是實質上幫助了大便,服用兩劑應該會有顯著效果。

藥方包括:甜茅朮(1錢,用米泔水浸泡)、陳皮(1.5錢)、豬苓(3錢)、焦苡仁(4錢)、大腹皮(3錢)、茯苓(4錢)、制川樸(0.8錢)、姜半夏(1.5錢)、焦麥芽(4錢)、通草(1錢)、炒澤瀉(1.5錢)。

第二次診療,瀉肚雖然停止,但大便仍然稀薄,胃部悶脹及噁心的情況有所改善,小便顏色變淡且量多,胃口也開始恢復,這都是濕氣逐漸消退,中焦陽氣逐漸恢復的好現象。患者偶爾會口渴,舌苔逐漸消退,舌邊尖呈現紅色,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心營不足造成的。不宜使用過於燥熱的藥物,右手脈象有改善。再次治療仍需調和中焦,化除濕氣。

第二次藥方為:法半夏(1.5錢)、陳皮(1.5錢)、焦麥芽(4錢)、焦苡仁(4錢)、浙茯苓(3錢)、通草(1錢)、大腹皮(3錢)、扁豆衣(1.5錢,炒)、佩蘭葉(1.5錢)、炒澤瀉(1.5錢)、大紅棗(3個,炒)。

第三次診療,服用三次藥後,胃口已恢復,大便變得紮實,舌苔消退,舌尖顏色也變得淡了。但是飯後消化仍然緩慢,偶爾會打嗝,胃負責食物的攝入,脾負責消化,脈象柔和有力。治療方向轉為補氣調和中焦。

第三次藥方為:生於術(1.5錢,炒)、淮山藥(2錢,炒)、雲茯苓(3錢)、焦穀芽(4錢)、大腹皮(3錢)、小枳實(1錢,炒)、法半夏(1.5錢)、陳皮(1.5錢)、扁豆衣(1.5錢,炒)、佛手片(1錢)、紅棗(3個)。

效果:服用五次藥後,病情完全康復。

總結:這份病例報告詳細有條理,值得借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