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17)

回本書目錄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17)

1. 濕瘧案(婦科)

劉榮年(住濟南東流水)

病者,趙媼,年五十餘歲,住省城。

病名,濕瘧。

原因,夏日恣飲冰水,秋間偶感風寒,致成瘧疾。

證候,先寒後熱,寒多熱少,寒則戰慄不已,熱則渴不喜飲,心中鬱悶,嘔吐清水不止。

診斷,脈象沉細,舌苔白膩,脈證合參,此太陰濕瘧也。醫家不察其源,再三用小柴胡湯治之,徒傷胃氣,故愈吐愈渴,愈飲愈吐,而瘧疾轉劇。

療法,脾喜燥而惡濕,治宜理脾為主,脾健則瘧疾自愈,故用茯苓、薏米健脾為君,佐以澤瀉利濕,桂枝、芍藥以調理寒熱,藿梗、陳皮以芳香利氣,半夏、貝母同用,止嘔並以治瘧,再加枳殼以解鬱悶,又恐久嘔不能納藥,乃用儲石重鎮之藥,生薑辛散之品,以為嚮導,令其於瘧前服藥,每服少許,頃刻再服,恐急服將藥吐出。

處方,連皮茯苓(三錢),生薏米(二錢),生澤瀉(二錢),桂枝尖(一錢),生杭白芍(二錢),杜藿梗(二錢),廣陳皮(錢半),清半夏(三錢),川貝母(三錢,去心,對擘),生枳殼(錢半),煅赭石(錢半,研細),生薑(一錢)

效果,服藥後嘔吐即止,寒熱亦輕。次日原方去赭石,連服三劑,瘧遂漸愈。

廉按:濕瘧之為病,當辨濕重於熱者,藿香正氣散加減,熱重於濕者,蒼朮白虎湯加減,其大要也。此案用藿樸二陳湯,參桂苓法加減,亦屬濕重熱輕之正法。惟案中斥前醫屢用小柴胡湯,病反轉劇,此由不辨因證,濫用成方之流弊,徐洄溪尚犯此,遑論其他。試援莫枚士說以證明之,莫曰:「葉案治瘧,不用柴胡,徐評非之。

解之者曰:治傷寒少陽正瘧用柴胡,治秋間寒熱類瘧不用柴胡。泉應之曰:否,不然。素瘧論以夏傷於暑為端,而余瘧附焉,是秋間寒熱之為正瘧,經有明文。《病源》、《千金》,皆本經說,《外臺》既列《病源》之論,而所集方不下千首,鮮用柴胡者,可見謂秋間之寒熱,不用柴胡則是,而指為類則非。

仲景於少陽篇,明言往來寒熱,形如瘧狀,如瘧二字,正類瘧之謂,少陽證之為類瘧,出於仲景親口,今反指為正瘧,何耶?但諸醫猶止誤於論症,徐氏則並論治亦誤,何以言之?傷寒邪從表入,其里無根,以柴胡提之則出;夏秋之病,新涼在外,而蘊暑在中,其里有根,若以柴胡提之,則外邪雖解,而內熱即升,橫流沖決,不可複製,往往有耳聾目赤,讝語神昏,汗漏體枯,延成不治者,不得不以徐說為淫辭之助也。」

白話文:

病例紀錄:濕性瘧疾案例(婦科)

病人:劉榮年的鄰居趙阿姨,年約五十多歲,住在省城。

疾病名稱:濕性瘧疾

病因:夏季過度飲用冰水,秋季偶爾受風寒侵襲,導致瘧疾發生。

症狀:先是寒冷然後發熱,寒冷的時間比發熱的時間長,冷的時候不停地震顫,熱的時候雖然口渴卻不喜歡喝水,心裡感到鬱悶,持續地嘔吐清水。

診斷:脈搏呈現沉細的特徵,舌苔白且膩,綜合症狀和脈象判斷,這是太陰濕性瘧疾。醫生未能正確診斷病源,多次使用小柴胡湯治療,這反而傷害了她的胃氣,因此她越吐越渴,越喝越吐,而瘧疾的狀況反而更嚴重。

治療方法:脾臟偏好乾燥而害怕濕氣,治療應該以調理脾臟為主,脾臟健康,瘧疾自然就會好。因此使用茯苓和薏米來健脾,這是主要的藥物,輔以澤瀉來排除濕氣,使用桂枝和芍藥來調節寒熱,使用藿梗和陳皮來提升氣味,半夏和貝母一起使用,可以止嘔也能治療瘧疾,再加入枳殼來紓緩鬱悶,又擔心她因為長期嘔吐無法接受藥物,於是使用儲石這種重量級的鎮靜藥物,以及生薑這種辛辣的散寒藥材,作為引導,讓她在瘧疾發作前服用藥物,每次少量服用,稍後再服一次,避免快速服用會將藥物吐出。

處方:帶皮茯苓(三錢),生薏米(二錢),生澤瀉(二錢),桂枝尖(一錢),生杭白芍(二錢),杜藿梗(二錢),廣陳皮(錢半),清半夏(三錢),川貝母(三錢,去心,對擘),生枳殼(錢半),煅赭石(錢半,研細),生薑(一錢)

效果:服藥後,嘔吐停止,寒熱的症狀也減輕了。第二天,去掉赭石,連續服用了三劑,瘧疾逐漸好了。

廉按:對於濕性瘧疾,應該區分濕氣重於熱氣的情況,使用藿香正氣散加減,熱氣重於濕氣的情況,使用蒼朮白虎湯加減,這是主要的原則。這個案例使用了藿樸二陳湯,參桂苓法加減,也屬於濕氣重於熱氣的正確治療方法。只有在案例中批評之前的醫生多次使用小柴胡湯,病情反而更嚴重,這是因為未能正確辨別病症,隨意使用現成的藥方的弊端,即使是徐洄溪也犯了這樣的錯誤,更不用說其他人了。試圖引用莫枚士的說法來證明這一點,莫枚士說:「葉案治療瘧疾,不使用柴胡,徐洄溪評論說不對。

有人解釋說:治療傷寒少陽正瘧使用柴胡,治療秋季寒熱類似瘧疾的情況不使用柴胡。我回答說:不是這樣。根據素瘧論,夏季受暑熱影響是瘧疾的起點,而其他的瘧疾附屬於此,所以秋季寒熱的情況屬於正常的瘧疾,經典文獻中有明確的說明。《病源》、《千金》,都遵循經典的說法,《外臺》已經列出了《病源》的理論,而收集的方子不下千種,很少使用柴胡,可以看出對於秋季的寒熱情況,不使用柴胡是對的,但是指為類瘧就不對。

張仲景在少陽篇中明確表示,往來的寒熱,形態像瘧疾,"像瘧疾"二字,正是指類瘧,少陽證的類瘧出自張仲景親口,現在卻反指為正常的瘧疾,這是為什麼?但許多醫生只是在論述症狀上有所誤解,徐氏甚至在治療上也有誤解,這是為什麼?傷寒的邪氣從表面進入,裡部沒有根源,使用柴胡可以將邪氣提出;夏季和秋季的疾病,新的涼氣在外面,而暑氣在裡面,裡部有根源,如果使用柴胡將邪氣提出,那麼外面的邪氣雖然被解決,但裡面的熱氣立刻上升,橫流衝突,無法控制,常常會有耳聾、眼睛紅、胡言亂語、神智不清、汗水流失、身體枯萎,延誤治療成為無法治癒的疾病,不得不認為徐氏的說法是助長錯誤的說法。」

2. 三陰濕瘧案(內科)

洪巨卿(住上海虹口)

病者,沈全林,年廿七歲,南翔人,業賣花,居滬上。

病名,三陰濕瘧。

原因,夏月常浸在水中,嗜臥於樹下,飲食生冷不節,後患瘧於暮秋,至次年孟春未止,中西瘧藥,遍嘗無效。

證候,瘧發薄暮時,四日必發兩次,熱微寒多,肢冷腹滿,脘悶嘔惡,面色萎黃,肌肉瘦削。

診斷,脈左弦緩近遲,右弦短,舌苔白膩帶微淡黃。脈證參之,此為牝瘧。昔賢雖有邪伏心藏、腎藏之說,今見症屬於脾。脾主四肢,故手足不溫,脾胃傷生冷,留而不去,故為脹滿嘔逆,是三陰中之濕瘧無疑,由於濕食互阻中焦脾絡,邪舍三陰,不能幹衛氣並出,病深者故發作亦遲。當用東坡薑茶飲加味主之。

療法,用甜茶以助陰,乾薑以助陽,寒熱並調為君,常山逐老痰積飲,檳榔下食積痰結,升降陰陽為臣,丁香、乾薑宣壅助陽,烏梅斂陰為佐,紅棗入營,燈心入衛為使,雄雞毛直達皮毛為引,水酒各半煎,未發前三時服之,忌食鮮魚發物。

處方,炒常山(三錢),檳榔(三錢),甜茶(三錢),淡乾薑(三錢),烏梅(七個),公丁香(七粒),紅棗(七個),燈心(七根),雄雞毛(七根)

效果,一服嘔脹平,瘧亦減,二服肢溫,三服痊瘳。

廉按:三陰濕瘧,山鄉間務衣之輩,患此最多。向傳單方丸藥,均系半、貝為君,佐以砒、硫、紅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粒,多則二粒,用薑茶各二錢泡湯送下服之,雖極神應,然究屬極毒之品,未免冒險。不如此案方藥,較為穩健無弊,奏功亦速,但不可用於三陰虛瘧耳。

白話文:

【病患資訊】患者為沈全林,27歲,來自南翔,以賣花為業,居住在上海。

【病症名稱】他所患的是三陰濕瘧。

【病因】夏季常浸泡在水中,喜歡躺在樹下休息,且飲食生冷食物過量,無節制。去年秋天開始發病,一直到隔年春天病情都沒有好轉,試過中西醫的瘧疾藥物,但都無效。

【症狀】他的瘧疾在傍晚時分發作,每四天會發作兩次。發燒程度輕微,但寒戰嚴重,四肢冰冷,腹部脹滿,胸悶嘔吐,臉色蒼黃,肌肉消瘦。

【診斷】左手脈象弦緩接近遲緩,右手脈象弦而短,舌苔白膩微帶淡黃。綜合脈象和症狀,這是典型的牝瘧。過去有邪氣伏在心臟和腎臟的說法,但現在看來,問題主要出在脾臟。脾臟主管四肢,所以手腳才會冰冷,脾胃受到生冷食物的傷害,食物留在體內無法排出,造成脹滿和嘔吐,可以確定是三陰中的濕瘧,起因於濕氣和食物共同阻塞了中焦脾絡,邪氣停留在三陰,無法與衛氣一起排出。病情嚴重,所以發作時間也較晚。治療上,我們將使用東坡薑茶飲加味方。

【治療】使用甜茶滋養陰分,乾薑補充陽氣,寒熱調和為主,常山去除舊痰和積水,檳榔幫助消化食物和痰結,調整陰陽,丁香、乾薑宣通壅塞,輔助陽氣,烏梅收斂陰分,紅棗進入營血,燈心進入衛氣,雄雞毛直接作用於皮毛,作為引導,用水和酒各半煎煮,發作前三個小時服用,避免食用新鮮魚類和發物。

【處方】炒常山3錢,檳榔3錢,甜茶3錢,淡乾薑3錢,烏梅7個,公丁香7粒,紅棗7個,燈心7根,雄雞毛7根。

【療效】服用一次後,嘔吐和脹滿症狀消失,瘧疾也有所減輕,第二次服用後,四肢恢復溫暖,第三次服用後,病情完全好轉。

【附註】三陰濕瘧,多見於山區從事洗衣工作的人羣。以往的單方藥丸,多半以半夏、貝母為主,配以砒霜、硫磺和紅棗肉製成丸子,形狀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粒,最多兩粒,用薑茶二錢泡湯送服,雖然效果神奇,但畢竟是劇毒藥品,存在風險。相比之下,這個案例中的藥方更加安全穩定,效果也快,但不適用於三陰虛瘧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