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9)

回本書目錄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9)

1. 風溫夾食案(內科)

胡劍華(住景德鎮畢家同)

病者,汪瑞庭,年三十八歲,米廠機師,住景德鎮。

病名,風溫夾食。

原因,夏曆八月,酷熱異常,初受風熱而不覺。於八月十七日傍晚赴筵,嗜酒狂飲,多食油膩,夜深回家,覺渴甚,食生萊菔一枚。迨東方將白之時,自覺右脅疼痛,發熱惡風矣。

白話文:

成因:

八月天氣炎熱異常,最初沒有察覺到已經受了風熱。在八月十七日的傍晚參加宴席,過量飲酒,食用大量油膩食物。深夜回家後感到口渴,吃了一個生蘿蔔。到了天快亮的時,自覺右脅疼痛,發燒,怕吹風。

證候,頭痛身熱,自汗惡風,怕寒脅痛,先在右脅,繼移左脅,背亦隱痛,渴嗜冷飲,咳劇心煩,痰濃而黏。

白話文:

症狀:

頭痛發熱,容易出汗卻怕吹風,怕冷,肋骨兩側疼痛,先在右側,然後轉移到左側,背部也有隱隱作痛,口渴想喝冷飲,咳嗽嚴重,心煩意亂,痰液濃稠黏膩。

診斷,脈數而尺膚熱,舌中間靠右邊一條黃膩而潤。合參脈證,斷為太陰風溫而兼食滯。此《內經》刺熱篇所云:「肺熱病者,先浙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惡寒」也。

白話文:

診斷: 脈搏跳動頻繁,尺脈皮膚發熱,舌頭中間偏右側有一條黃色膩滑而潤澤的苔膩。綜合脈象和症狀,診斷為太陰風溫證,伴有飲食停滯。這符合《內經》刺熱篇中所說的:「肺熱病患者,起初突然發燒,寒戰毛孔聳立,畏寒,舌頭發黃,發熱,發熱時會喘咳,胸背部疼痛,不能深呼吸,頭痛劇烈,出汗後惡寒」。

療法,凡大陰風溫,先宜輕宣清解,故用連翹、片芩、蟬蛻、豆豉為君;因其肺有熱痰,復投梔子牛蒡杏仁清肺行痰為臣;兼有積滯,故用蔻仁、厚朴陳皮萊菔子寬中行滯為佐;又有脅痛徹背,故以芍、甘、延胡和血止痛為使。

白話文:

_治療方法:_對於大陰風溫,首先宜輕微宣發,清熱解毒,故使用連翹、片芩、蟬蛻、豆豉為主藥;由於肺部有熱痰,加上梔子、牛蒡、杏仁以清肺止痰為輔藥;兼有積滯,故使用蔻仁、厚朴、陳皮、萊菔子來寬中行滯為佐藥;又有脅痛徹背,故以芍藥、甘草、延胡索活血止痛為引藥。

處方,淨連翹(錢半),淡豆豉(二錢),牛蒡子(二錢,炒),萊菔子(八分,炒),甘草(三分),淡黃芩(錢半),焦梔子(一錢),苦杏仁(二錢),川厚朴(八分),陳皮(一錢),延胡索(二線),淨蟬蛻(一錢),白蔻仁(六分,沖),生白芍(四錢)

白話文:

處方:

  • 純淨連翹:0.5 錢
  • 淡黃豆豉:2 錢
  • 炒牛蒡子:2 錢
  • 炒萊菔子:0.8 錢
  • 甘草:0.3 錢
  • 淡黃芩:0.5 錢
  • 焦梔子:1 錢
  • 苦杏仁:2 錢
  • 川厚朴:0.8 錢
  • 陳皮:1 錢
  • 延胡索:2 枚
  • 純淨蟬蛻:1 錢
  • 沖洗過的蔻仁:0.6 錢
  • 生白芍:4 錢

複方,淨連翹(錢半),苦桔梗(一錢),焦梔子(一錢),淡黃芩(錢半),川貝(二錢),苦杏仁(三錢),白茅根(五錢),生甘草(三分),牛蒡子(二錢,炒),銀花(二錢),栝蔞仁(四錢,杵),蟬蛻殼(七分),淡竹瀝(兩瓢,沖)

白話文:

複方中藥

  • 連翹(15 克,洗淨)
  • 苦桔梗(6 克)
  • 焦梔子(6 克)
  • 淡黃芩(15 克)
  • 川貝(12 克)
  • 苦杏仁(18 克)
  • 白茅根(30 克)
  • 生甘草(2 克)
  • 牛蒡子(12 克,炒製)
  • 銀花(12 克)
  • 栝蔞仁(24 克,搗碎)
  • 蟬蛻(4.2 克)
  • 淡竹瀝(120 毫升,沖入藥中)

效果,服初診方四劑後,諸症皆減。惟咳痰甚難,非三四聲不能咳出,其痰甚濃,色白帶黃,每逢咳時,牽動左脅作痛,接復診方三劑痊愈。

白話文:

治療效果,服用初始處方四劑後,各種症狀均有減輕。但咳嗽和咳痰仍非常困難,必須咳上三、四聲才能咳出。咳出的痰很濃稠,呈白色帶黃色。每次咳嗽時,會牽動左肋疼痛。服用後續處方三劑,全部症狀痊癒。

廉按:清解消導,自是正治,方亦從葉法脫化,診斷引經證醫,足見學有根抵。

2. 風溫挾濕案(內科)

鄭沛江(住湖州潘公橋)

病者,徐寡婦,年二十餘歲,業農,住南通通興鎮西。

病名,風溫挾濕。

原因,夫病瘵死,抑鬱為懷,是其夙因。冬傷於寒,是其伏因。辛勤田野,加冒風雨,新感風濕,是其誘因。

白話文:

起因:

肺癆病發作致死的原因,在於心情抑鬱,這是根源。而在寒冷的冬天受寒,這是隱藏的原因。

誘因:

辛勤勞作於田野,加上淋到風雨,再次感染風濕,這是誘發疾病的直接原因。

證候,初起體熱,咳嗽胸悶,身痛頭疼,便瀉口渴,不甚引飲。早經前醫歷投涼解疏化等劑。嗣黃安仁先生介紹予診,病已月餘,神倦瞀瘛,口燥咽乾,大便不行,溲赤而澀,月汛二期不至,奄奄待斃。

白話文:

症狀:

初期,身體發熱,咳嗽胸悶,全身痠痛,頭痛,腹瀉口渴,但不太想喝水。此前,已經接受過其他醫生的治療,使用過清熱解毒、疏通氣化的藥方。

後來,黃安仁先生推薦我來診斷,當時患者已病了一個多月,精神疲倦昏沉,口乾舌燥咽喉乾燥,大便不通,小便發紅且灼熱刺痛,月經已經推遲兩個週期,奄奄一息,瀕臨死亡。

診斷,脈微欲絕,舌絳苔少。予斷為真陰已虧,故脈微神倦。肝脈上巔,肝熱,故頭疼不減。舌絳者胃陰將亡也,苔少者胃氣猶存也,咽乾口燥者伏寒化火、陰虛火旺也。眼目昏花、暗中見鬼謂之督,肝筋被灼、筋不得伸謂之瘛,火熾於上則瞀(目乃火之戶),風淫於筋則瘛(肝主筋)。經云:諸熱瞀瘛,皆屬於火。又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詳審病機,其為水虧木旺也元疑。至於大便不行、天癸逾期,又是血虛液涸之症,小溲赤澀乃肝旺而失疏泄之職,幸而胃動知飢,客邪已去十分之八九,此則尚有生機也。

白話文:

診斷:

脈象微弱,幾乎探不到,舌頭絳紅,苔少。我判斷患者真陰虧虛,所以脈搏微弱,精神疲倦。肝脈鼓動頭頂,表明肝熱,所以頭痛持續不斷。舌頭絳紅說明胃陰將要耗盡,苔少說明胃氣仍然存在。咽喉乾渴,是因為伏寒化火,陰虛火旺。眼睛昏花,在黑夜裡看東西有幻覺,這是督脈虛弱的表現。肝筋灼熱,筋脈不能伸展,這是瘛症的表現。火熱上盛,就會導致目瞀(眼睛是火的戶口),風邪侵犯經筋,就會導致瘛症(肝經主筋)。經典醫書上說:「一切熱性疾病引起的目瞀瘛症,都屬於火熱病症。」又說:「一切風性疾病引起的頭暈目眩,都屬於肝經疾病。」

仔細推斷病理機制,認為這是水虧木旺所致。而大便不通、月經超過預期,這又是血虛液涸的症狀。小便赤澀是因為肝氣旺盛,疏泄功能失常。還好患者胃部活動正常,知道飢餓,這說明客邪已經消除了八九分,因此還有生機。

療法,治以大隊濃濁之阿膠、龜膠、鱉甲、生地填陰補隙壯水制火為君,臣以平肝之白芍牡蠣,佐以杏仁、麻仁通幽泄火,五味斂陰,使以甘草調養胃陰,猶恐不足,令藥前吞生雞卵一枚。

白話文:

治療方法:

使用大量滋陰補血的阿膠、龜膠、鱉甲、生地黃,以填補陰虛、補益腎水,抑制陽盛。

輔以平肝的芍藥、牡蠣,佐以杏仁、麻仁,以疏通經絡、瀉火。五味酸斂,以收斂陰津。

用甘草調養胃陰,以防藥力不足,服用前再吞服一枚生雞蛋。

處方,生白芍(三錢),陳阿膠(錢半,烊沖),龜膠(錢半,烊沖),大生地(三錢),炒麻仁(三錢),五味子(一錢),生牡蠣(三錢),粉甘草(二錢),連心麥冬(三錢),炙鱉甲(四錢),甜杏仁(三錢,去皮,杵)

白話文:

藥方:

  • 生白芍:3錢
  • 陳年阿膠:1.5錢(溶於熱水中)
  • 龜板膠:1.5錢(溶於熱水中)
  • 生生地黃:3錢
  • 炒麻仁:3錢
  • 五味子:1錢
  • 生牡蠣:3錢
  • 甘草粉:2錢
  • 連心麥冬:3錢
  • 炙鱉甲:4錢
  • 甜杏仁:3錢(去皮,搗碎)

效果,兩劑而脈起,瘛止神清,苔生,便溺暢利,飲食稍進。惟四肢無力,不能起床,漸次調補,逾兩月而汛至,體健而愈。

白話文:

治療效果:服用了兩劑藥後,脈搏開始跳動,癲癇發作停止,神志清醒,舌苔生長,大小便通暢,飲食逐漸進步。但是四肢無力,無法起身。逐漸地調理和補養,兩個多月後月經恢復,身體健康而康復。

廉按:辨證詳明,處方精切,從吳氏三甲復脈湯加減,潛鎮攝納,為治內虛暗風之正法,是得力於《溫病條辨》者。

白話文:

廉按:辨證仔細詳明,處方藥物精確,從吳氏「三甲復脈湯」加減變化,以固攝內在虛氣、安撫暗風為治療內虛暗風的正統方法,這是受益於《溫病條辨》的結果。

3. 風熱案(內科)

梁右齋(住玉山湖塘沿)

病者,劉源生之母陳氏,年五十一歲,住馹門前。

病名,風熱。

原因,風熱客於會厭,咽痛音啞。醫以養陰清肺,咽痛愈而胸閉,畏寒而惡食。易醫以溫表主之,遂變發熱肢痛。又易醫以桂麻姜辛投之,又變淋漓氣餒頭暈。醫又謂病變冬溫,投以達原飲,遂變氣促鄭聲(喊叫亂言為譫語,聲細語重為鄭聲),耳鳴舌燥,諸醫束手,告以不治。

白話文:

由於邪熱之風侵襲會厭,導致咽喉疼痛、聲音嘶啞。醫生用滋陰清肺之法治療,咽喉疼痛雖愈,卻出現胸悶、畏寒、厭食的症狀。醫生改用溫表之法,結果導致發熱、肢體疼痛。又換了醫生,用桂麻姜辛之藥治療,結果又出現心悸、氣短、頭暈的症狀。醫生又認為病情已轉變為冬溫病,用了達原飲治療,結果出現氣促、胡言亂語(譫語)、耳鳴、舌燥等症狀。各位醫生束手無策,宣告無法醫治。

證候,汗流如雨,面若塗朱,舉動氣促,神昏耳鳴,交睫鄭聲,舌燥無津。

診斷,脈微而數,按之有神,根氣尚在。猶可挽回於末路。

療法,清淡平補,以生津養神為主。

處方西洋參(八分),辰茯神(三(錢,夜交藤(三錢),鮮石斛(四錢),白芍(三錢),柏子仁(二錢),女貞子(錢半),生甘草(八分),烏芝麻(五錢,炒),服五劑。

白話文:

處方:

  • 西洋參 8 克
  • 辰茯神 3 錢
  • 夜交藤 3 錢
  • 鮮石斛 4 錢
  • 白芍 3 錢
  • 柏子仁 2 錢
  • 女貞子 1.5 錢
  • 生甘草 8 克
  • 烏芝麻 5 錢(炒過)

服用: 連續服用 5 劑。

復診,汗收氣平,神寧臥靜,面紅退,舌津生。以前方加鱉甲龜板各四錢,野臺參五分,熟地四錢,服三十餘劑。

白話文:

再次診斷後,出汗的情況減緩,呼吸平和,精神安定,睡眠安穩,面色紅潤已退,舌頭開始滋潤。在原來的藥方上,加入鱉甲、龜板各四錢,野參五分,熟地四錢,服用三十多劑。

效果,調養月餘,身體方能復原。

廉按:雜藥亂投,病隨藥變,幸其人根氣尚堅,猶可挽回於末路,然亦僥倖之至矣。故病家擇醫,不可不慎之於始也。

白話文:

廉先生認為:隨便使用各種藥物,病情會隨著藥物不同而變化,幸好這位病人的本元之氣還算強健,病情還能挽回。但這也是運氣好到極點了。所以,病人選擇醫生,一定要從一開始就謹慎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