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13)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13)
1. 中濕夾痰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施德培,年廿六歲,業商,住昌安門外。
病名,中濕夾痰。
原因,素有痰飲,適逢首夏乍晴乍雨,晴則炎蒸,雨則沉悶,適感其氣而猝中。
證候,初起頭眩神倦,繼即忽然昏倒,神識模糊,不省人事,痰響喉間,狀類中風。
診斷,脈右沉小而滑,左沉細澀,舌苔滑白。此即類中門中之濕中也。由濕濁與痰飲相搏,上蒙清竅,頓致痰潮壅塞。雖云濕中,實則痰中,氣返則生,不返則危矣。
療法,宣竅開痰為首要,故以蘇合香丸、遠志、菖蒲為君,開其竅以解語,杏仁、栝蔞為臣,下其氣以降痰,佐以戈半夏消痰中之飲,使以皂角通上下之竅也。
處方,遠志肉(錢半,去心),鮮石菖蒲(一錢,搓爛,沖),戈半夏(一錢),光杏仁(三錢),皂角(五分),拌炒栝蔞仁(四錢),蘇合香丸(一顆,研細,藥湯調眼)
次診,一劑而咯痰出聲,二劑而神醒能語。惟神倦嗜臥,頭目眩暈,脈右沉緩兼滑,左微弦,此濕困脾陽而痰作眩暈也。治以豁痰定暈,仿東垣半夏天麻白朮湯加減。
次方,竹瀝半夏(四錢),明天麻(錢半),枳殼(一錢),拌炒生於術(錢半),抱木茯神(三錢),廣皮紅(一錢),遠志(一錢),生薏苡仁(四錢),白芥子(五分),拌搗栝蔞仁(四錢)
三診,連投兩劑,眩暈雖止,而氣弱神疲,肢懈無力,咳痰不爽,脈右浮滑沉弱,舌苔仍白而滑。治以益氣化痰,用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
三方,老東參(一錢),浙茯苓(三錢),姜半夏(三錢),炒廣皮(一錢),生於術(錢半),清炙草(五分),淡竹瀝(兩瓢),生薑汁(半小匙,和勻,同沖)
效果,連服四劑,諸證皆平,精神振作而瘥。
廉按:濕為陰邪,病發徐而不急,今忽狀如中風者,由濕阻肺氣,氣鬱則逆,挾素有之痰飲,堵塞其出入之清竅,故昏厥而不省人事。方用宣竅開痰,當然中肯,妙在蘇合香丸之辛香開達,宣氣通竅,故能奏速功。接方仿東垣法,三方用和劑局方,亦皆適當。
白話文:
病人是施德培,26歲,從商,住在昌安門外。
病症為中濕夾痰。
病因是他平時就有痰飲的問題,在初夏的天氣裡,時晴時雨,晴天炎熱,雨天悶熱,他正好感染了這種氣候,突然就發病了。
症狀開始時他會感到頭暈,精神疲憊,然後突然昏倒,意識模糊,失去知覺,喉嚨中有痰音,情況看起來很像中風。
診斷後,他的脈象右側沉小且滑,左側沉細澀,舌苔滑白。這就是所謂的濕中。是由濕濁和痰飲互相作用,上蒙清竅,導致痰液大量壅塞。雖然說是濕中,實際上是痰中,如果氣息能恢復,就能活命,否則就會有危險。
治療上,首先要做的就是疏通竅道,清除痰液。所以使用蘇合香丸、遠志、菖蒲作為主藥,來打開竅道以幫助他清醒,杏仁、栝蔞作為輔藥,來降氣降痰,再用戈半夏來消除痰中的飲,最後用皁角來通上下竅。
處方包括遠志肉、鮮石菖蒲、戈半夏、光杏仁、皁角、拌炒栝蔞仁、蘇合香丸等。
第二次診療,服用一次藥後,他能咯痰出聲,二次後,他神智清醒,能說話。但仍然感到精神疲憊,喜臥,頭目眩暈,脈象右側沉緩且滑,左側微弦,這是濕困脾陽而痰造成眩暈。治療上要豁痰定暈,模仿東垣的半夏天麻白朮湯加減。
第二次的處方包括竹瀝半夏、明天麻、枳殼、拌炒生於術、抱木茯神、廣皮紅、遠志、生薏苡仁、白芥子、拌搗栝蔞仁。
第三次診療,連續服用兩次藥後,眩暈停止,但氣弱神疲,四肢無力,咳嗽痰多,不舒暢,脈象右側浮滑沉弱,舌苔還是白且滑。治療上要補氣化痰,使用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
第三次的處方包括老東參、浙茯苓、姜半夏、炒廣皮、生於術、清炙草、淡竹瀝、生薑汁。
服用四次後,所有的症狀都消失了,精神振作,病情好轉。
廉按:濕是陰邪,發病緩慢而不急,但現在的情況看起來像中風,是因為濕氣阻礙肺氣,氣鬱則逆,挾著原本就有的痰飲,堵塞出入的清竅,所以昏厥,失去知覺。治療上用宣竅開痰的方法,非常正確,特別是蘇合香丸的辛香開達,宣氣通竅,所以能迅速見效。接下來的處方模仿東垣法,三次的處方都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