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12)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12)
1. 第四卷 濕淫病案
2. 冒濕案(內科)
毛鳳岡(住常州)
病者,毛子培,年三十一歲,住漕橋。
病名,冒濕。
原因,初夏淫雨纏綿,晴後濕氣上蒸,晨起冒霧而行,遂感其氣而發病。
證候,頭重如裹,身熱無汗,遍體不舒,四肢倦懈。
診斷,脈右浮緩而軟,左微弦而滯,舌苔薄白而滑。此濕氣蒙於皮毛,而未傳經入里,汪訒庵所謂輕則為冒也。
療法,宣疏表濕為首要,故以蘇、藿、苓皮為君,辛散芳淡以取微汗,蘭、竹、青箬為臣,清芬淡泄以化濕,佐以桂枝木微辛而淡,達其肢體,使以蔻殼,助茯苓以皮達皮也。
處方,紫蘇葉(一錢),佩蘭葉(錢半),淡竹葉(錢半),青箬葉(錢半),白蔻殼(八分),藿香葉(錢半),先用浙苓皮(八錢),桂枝術(八分),煎湯代水。
次診,一劑而微微汗出,頭重肢懈均除,二劑而身熱退,遍體舒。惟胸中略痞,口淡胃鈍,兼吐稀痰,溺亦短少,脈左弦象雖退,右尚緩滯,舌苔白轉微黃。治以辛通淡滲,二陳合四苓湯加減。
次方,姜半夏(錢半),浙茯苓(四錢),豬苓(錢半),杜藿梗(二錢),新會皮(錢半),生苡仁(四錢),澤瀉(錢半),炒穀芽(二錢)
效果,連服三劑,胸寬胃健,小便暢利而痊。
廉按:前哲倪松亭曰:治濕之道非一,當細察表裡上下,為用藥之準的。如濕氣在於皮膚者,宜用麻、桂、二術以表其汗,譬如陰晦非雨不晴也,亦有用羌、防、白芷等風藥以勝濕者,譬如清風薦爽,濕氣自消也;水濕積於胃腸肚腹腫脹者,宜用遂、戴、蕪、醜之屬以攻其下,譬如水滿溝渠,非導之不去也;寒濕在於肌肉筋骨之間,拘孿作癰,或麻木不仁者,宜用薑、附、丁、桂之屬以溫其經,譬如太陽中天,則濕自干也;濕氣在於臟腑之內,肌腠之外,微而不甚者,宜用朮、蒼、樸、夏之屬以健脾燥濕,譬如微濕,以灰摻之則濕自燥也;濕熱在於小腸膀胱,或腫或渴,或溺閉不通者,宜用二苓、車、瀉之屬以滲利之,譬如水溢溝澮,非疏通其竇不達也。學者能於斯理玩熟,則治濕之法,必中鵠矣。
此案治冒濕輕症,毋須麻、羌重劑,初方五葉、桂、苓,清穩新穎,接方二陳四苓,剛剛恰好。
白話文:
病人是毛子培,三十一歲,住在漕橋。
病症是冒濕。
病因是在初夏時節,連續的雨天導致空氣濕度高,晴天後濕氣上升。他在早晨霧氣中行走,因此感染了濕氣而生病。
病徵表現為頭部沉重,如同被包裹著,身體發熱但沒有汗,全身不適,四肢疲憊乏力。
診斷結果為右手脈搏浮緩而軟弱,左手脈搏微弱且有些阻滯,舌苔薄白且滑潤。這是濕氣影響到皮膚,但尚未深入經絡和臟腑,正如汪訒庵所說,這種情況屬於較輕的冒濕。
治療方式,首先需要去除皮膚表面的濕氣,所以以蘇、藿、苓皮為主要藥材,利用辛香淡味的特性來讓患者發微汗。蘭、竹、青箬為輔助藥材,利用它們清新的香味和淡味來幫助化解濕氣。加入少量的桂枝木,以達到四肢的效果,並使用蔻殼幫助茯苓達到皮膚層。
處方是紫蘇葉(一錢),佩蘭葉(錢半),淡竹葉(錢半),青箬葉(錢半),白蔻殼(八分),藿香葉(錢半),先用浙苓皮(八錢),桂枝術(八分),煎湯代水。
再次診斷,服用一劑後,頭部沉重和四肢乏力的症狀都消失了,再服用一劑後,身體的熱度退去,全身舒適。只是胸部有點悶,口中淡而胃口差,偶爾會咳出稀痰,尿量也偏少,左手脈搏的弦狀雖然已消失,但右手脈搏依然緩慢且阻滯,舌苔由白色轉為微黃。治療方式改為辛香和淡滲,使用二陳合四苓湯加減。
第二次開的藥方為姜半夏(錢半),浙茯苓(四錢),豬苓(錢半),杜藿梗(二錢),新會皮(錢半),生苡仁(四錢),澤瀉(錢半),炒穀芽(二錢)
治療結果,連續服用三劑後,胸部舒暢,胃口好轉,小便順暢,病癒。
倪松亭曾說,治療濕氣的方法有很多種,必須仔細判斷病人的內外狀況,以此作為用藥的依據。如濕氣停留在皮膚,可用麻、桂、二術等藥材促使出汗,猶如陰天必須下雨才能晴朗;若濕氣在肌肉筋骨間,可使用薑、附、丁、桂等溫熱藥材,就像太陽高掛,濕氣自然蒸發;若濕氣在臟腑內,可用朮、蒼、樸、夏等藥材健脾燥濕,像微濕的地面撒灰,濕氣自然消失。學者若能熟悉這些道理,治療濕氣的技巧必然精準。
這個案例是較輕的冒濕症狀,不需要使用麻、羌等重劑。初次開的藥方五葉、桂、苓,清新而穩定,第二次開的藥方二陳四苓,恰到好處。
3. 傷濕兼寒案(內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黃君,年三十餘,住本鄉。
病名,傷濕兼寒。
原因,素因體肥多濕,現因受寒而發,醫藥雜投無效,改延予診。
證候,手足遲重,遍身痠痛,口中淡,不欲食,懶言語,終日危坐。
診斷,脈右緩左緊,舌苔白膩。此《金匱》所謂「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也。
療法,遵經方以表達之,使寒濕悉從微汗而解。
處方,帶節麻黃(八分),川桂枝(七分),光杏仁(錢半),炙甘草(五分),杜蒼朮(一錢)
效果,連投二劑,諸證悉平而愈。
廉按:此為濕之屬表無汗者而設,蓋麻黃得術,雖發汗而不為多汗,術得麻黃,行里濕而並可行表濕,止此一味加入,所謂方外之神方,法中之良法也,宜其一方即愈。
白話文:
患者是黃先生,年約三十歲,居住在本地鄉村。
病情被診斷為受潮濕及寒冷影響所致。
病因是患者本來體型偏胖,身體多濕,近來因受到寒冷侵襲而發病,之前嘗試過各種治療方式但都未見效,後來轉而請我進行診治。
症狀方面,患者的手腳感到沉重,全身痠痛,口裡感覺無味,食慾不佳,說話提不起勁,整天都坐著不動。
經過診斷,脈象顯示右手緩慢左手緊繃,舌苔呈現白色且滑膩。這正符合《金匱要略》所描述的「濕氣影響下身體會感到煩悶和疼痛」的情況,適合使用麻黃加朮湯來治療。
治療方法上,我遵循古籍中的處方原則,讓患者服藥後透過輕微出汗的方式,將體內的寒濕排出。
開出的處方為:帶有莖節的麻黃八分,四川產的桂枝七分,去皮杏仁一錢半,炙過的甘草五分,以及杜蒼朮一錢。
結果,患者連續服用兩劑後,所有症狀都已消失,病情完全恢復。
廉按:這個處方是針對因潮濕而無汗的表證設計的。麻黃加上朮,雖然會促使患者出汗,但不會過度,朮加上麻黃,既能去除體內濕氣,也能去除表面的濕氣。僅僅加入這一味藥,就是所謂的方外之神方,法中之良法,因此,患者在服用一次後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