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二集 傳染病案 (15)

回本書目錄

二集 傳染病案 (15)

1. 喉痧兼熱入血室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劉婦,年二十歲,住虹口靶子路。

病名,喉痧兼熱入血室。

白話文:

患者是劉女士,年齡二十歲,住在虹口的靶子路。

她的病情是喉痧,同時伴有熱邪入侵血室的症狀。

原因,肝絡伏熱,感染喉痧,適值經行之際。前醫以其壯熱神糊,早投鮮生地、鮮石斛、蘆茅根等甘寒涼遏而病轉內陷。

白話文:

因為肝臟經絡內伏有熱,感染了喉嚨腫痛,剛好遇到經期來潮。之前的醫師認為患者有發燒、神志不清的症狀,於是過早地使用鮮生地、鮮石斛、蘆茅根等甘寒性質的藥物來抑制熱氣,結果導致病情轉入體內。

證候,初起痧麻雖布,麻色紫暗,發熱煩躁,夢語如譫,咽喉腫腐,不能咽飲,繼則腹中絞痛,少腹結塊,大便溏泄,壯熱即衰,痧點即隱,讝語撮空,牙關拘緊,痰多氣粗。

白話文:

症狀:

在發病初期,出現密集的紅色斑點,斑點呈紫黑色。病人發熱、煩躁、說夢話,咽喉腫脹潰爛,無法進食。接著,腹部絞痛,小腹結塊,大便溏瀉。高燒逐漸消退,斑點消失。病人胡言亂語,牙關緊閉,痰液增多,呼吸困難。

診斷,脈空數無神,亦不能視其舌色。余斷之曰:此溫疫之邪,已陷入三陰,血凝毒滯,殘陽欲絕,無藥可救。

效果,於是晚而歿。噫!前哲謂早投寒涼,百無一生,過用疏散,尚可挽回,益信然矣。

白話文:

診脈時,脈象浮空而快速,沒有力氣,我也無法看清病人的舌頭。我診斷說:這是溫疫的邪氣已經深入三陰經,血脈凝滯,毒素積聚,殘存的陽氣將要衰竭,沒有辦法救治了。

廉按:此固伏熱內發,疫毒外激,遂致血熱妄行,而經水適來。此時救濟之法,當然以疏達透毒,活血通絡為首要,遵《內經》火鬱則發之例。乃反以陰凝清滋之鮮地、鮮斛,逼疫毒內陷三陰,勢必血凝毒滯,內閉外脫,釀咸必死之逆候,雖有盧扁,亦望而卻走矣。此案可為擅用鮮地、鮮斛者炯戒。

白話文:

程廉認為:這本來是體內伏熱發作,疫毒從外部侵襲,導致血熱妄行,剛好又遇到經期。此時的急救方法,當然是以疏通氣血、排毒、活血通絡為首要,遵循《內經》「火鬱則發」的原則。然而,卻有人用陰寒清涼的生地、生斛,把疫毒逼迫到內臟三陰,必然導致血凝毒滯,內閉外陷,釀成必死的危重情況,即使有盧扁這樣的名醫,也會看到就退避三舍。這個案例可以作為擅用生地、生斛的人的警醒。

2. 爛喉丹毒案

姜德清(住平度北七里河)

病者,喬升禮,年四十餘,住東北鄉喬家屯。

病名,爛喉丹毒。

原因,平素無病,因多食炙煿辛熱,致肺胃熱盛,驟感風熱而病發。

白話文:

患者是喬升禮,年約四十多歲,住在東北鄉的喬家屯。

他患的是爛喉丹毒。

病因是他平時身體無恙,但因為吃了太多煎炸辛辣的食物,導致肺胃火氣過旺,突然感受風熱而引發了疾病。

證候,身發灼熱,神氣怯弱,四肢沉重,胸膈板悶,不欲飲食,胸脅大小腹內夾核如杏核,大小長短不一,約十數個,按之不痛,咽喉微爛。

白話文:

症狀:

身體發熱,精神萎靡,四肢無力,胸部和橫膈膜有悶塞感,不想吃東西。胸部、肋骨下和大腹部內有許多像杏核一樣的硬塊,大小和長短不一,約有十幾個。按壓它們不會感到疼痛。咽喉部略有潰爛。

診斷,六脈沉數,舌紅苔黃。脈證合參,此爛喉丹毒也。其病之發原由於胃,胃居膈下,而胃之食管在膈上,與喉管相近,因而累及於肺,肺有毒則發痧,胃有毒則發斑,肺胃二經毒火熾,則外露丹痧。此胃毒甚,故只見丹不見痧。

白話文:

診斷:

脈象沉細、速度快,舌頭紅、苔黃。脈象和症狀相結合,可以診斷為爛喉丹毒。

病因:

此病起源於胃,胃位於橫膈膜下方,但胃的食道位於橫膈膜上方,與喉嚨管相近。因此,胃熱會影響到肺,肺熱會導致出痧,胃熱會導致出斑。肺胃兩經熱毒旺盛,就會外發丹痧。由於胃熱較重,所以只會出現丹毒,不會出現痧疹。

療法,外敷湯丸並進。令其先吞六神丸一次,再用清瘟敗毒飲,以生石膏為君,重清胃熱,犀角、川連、黃芩、連翹、元參泄心肺之火為臣,丹皮、赤芍、梔子、生地、知母涼血行瘀,泄肝經之火為佐,殭蠶、牛蒡子、絲瓜絡通十二經為使,外用鮮絲瓜搗敷。

白話文:

**治療方法:**內服和外敷同時進行。

內服:

  • 先吞服六神丸一劑。
  • 再服用清瘟敗毒飲,以生石膏為主要藥物,用於清解胃熱。
  • 犀角、川連、黃芩、連翹、元參等藥物輔助清心肺之火。
  • 丹皮、赤芍、梔子、生地、知母等藥物輔助涼血活血,清解肝經之火。
  • 殭蠶、牛蒡子、絲瓜絡等藥物輔助通利十二經絡。

外敷:

  • 使用搗碎的新鮮絲瓜敷塗在患處。

處方,牛蒡子(三錢,杵),白殭蠶(二錢),絲瓜絡(三錢),知母(六錢),鮮生地(八兩,搗汁),焦梔子(三錢),赤芍(三錢),丹皮(三錢),連翹(三錢),元參(八錢),黃芩(三錢),小川連(四錢),犀角(一錢),生石膏(二兩),水煎,日服二次。外吹錫類散。

白話文:

藥方:

  • 牛蒡子(3錢,搗碎)
  • 白殭蠶(2錢)
  • 絲瓜絡(3錢)
  • 知母(6錢)
  • 鮮生地(8兩,搗汁)
  • 焦梔子(3錢)
  • 赤芍(3錢)
  • 丹皮(3錢)
  • 連翹(3錢)
  • 元參(8錢)
  • 黃芩(3錢)
  • 小川連(4錢)
  • 犀角(1錢)
  • 生石膏(2兩)

服用方法:

用上述藥材煎煮,每天服用兩次。

外用藥:

使用錫類散噴灑患處。

效果,一診稍輕,二診大減,三診將原方加鮮石斛、鮮大青各三錢,去蒡、蠶、芩、連、石膏,六日痊愈。

白話文:

療效:第一次治療後病情稍減,第二次治療後大幅改善。第三次治療時,在原有藥方中加入鮮石斛、鮮大青各三錢,並移除蒡、蠶、芩、連、石膏等藥材。六天後痊癒。

廉按:名雖爛喉丹毒,實系核疫之一種,與西醫所稱腺百斯篤相類。方用余師愚清瘟敗毒飲,吹錫類散。內外並治,卻有效力。方中再加調玉樞丹,芳透解毒,則效當更速矣。

白話文:

雖然叫做爛喉丹毒,其實是核疫的一種,跟西醫的腺百斯篤很像。可以用余師愚的清瘟敗毒飲加上吹錫類散,裡外一起治療,效果很好。如果再加入玉樞丹,芳香透解毒性,效果會更快。

3. 喉痧變爛喉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葉婦,年二十餘歲,住上海澄衷學校。

病名,喉痧變爛喉。

白話文:

病人是葉女士,年約二十多歲,住在上海市澄衷學校。

病情是喉痧變為爛喉。

原因,侍其夫喉痧而得此疾。前醫恐其亦出痧麻,連進辛涼透解,未敢驟用滋陰清降,毫無應效,病反轉重。

白話文:

由於這個原因,患者在照料患有喉痧的丈夫時而染上了這個疾病。之前的醫生擔心患者也會出現出痧麻疹,所以連續使用辛涼藥物進行透發解毒,不敢貿然使用滋陰清降的藥物。結果沒有任何效果,病情反而更加嚴重。

證候,身熱甚壯,咽喉腐爛,湯飲難進,煩悶口渴。繼則發熱更甚,躁擾不安,起坐如狂,甚至譫語妄言,咽喉間滿腐,蒂丁去其大半,口唇焦燥。

白話文:

症狀:

身體發熱非常嚴重,喉嚨潰爛腐敗,難以下嚥,煩躁不安,口渴難耐。

隨著時間推移,發熱更加劇烈,病人變得躁動不安,坐立不安,像瘋狂了一樣,甚至說出胡言亂語。喉嚨裡腐肉遍佈,醫生取出大部分潰爛物,但病人嘴脣仍然乾燥焦灼。

診斷,脈洪數有力,舌灰黃。此疫毒由口鼻直入肺胃,悉從火化,由氣入營,傷津劫液,內風欲動,勢將痙厥也。

白話文:

現代

在診斷時,脈搏洪大有力,舌頭發灰偏黃。這種疫毒是從口鼻直接進入肺胃,通過熱邪的作用,進入血脈,損傷津液,體內風邪蠢蠢欲動,將要痙攣抽搐。

療法,急投犀角地黃湯涼營解毒為君,佐竹葉石膏湯清燥救肺,加減數味,合而為涼營清氣之劑。

白話文:

治療方法:

立即給予犀角地黃湯作為君藥,以清熱解毒;輔以竹葉石膏湯清熱降燥,救護肺臟;再加減幾味藥材,合為清熱解毒、清氣降肺的方劑。

處方,犀角尖(五分,磨汁,沖),鮮生地(八錢),京赤芍(二錢),粉丹皮(二錢),川連(五分),鮮石斛(八錢),京元參(三錢),生石膏(八錢),焦山梔(二錢),薄荷葉(八分),青連翹(三錢),生甘草(八分),鮮竹葉(三十片),陳金汁(一兩,沖),先用鮮茅根、蘆根各一兩,煎湯代水,每日服珠黃散二分。

白話文:

藥方:

  • 犀角尖:5 分,研磨取汁,用熱水沖服
  • 鮮生地:8 錢
  • 京赤芍:2 錢
  • 粉丹皮:2 錢
  • 川連:5 分
  • 鮮石斛:8 錢
  • 京元參:3 錢
  • 生石膏:8 錢
  • 焦山梔:2 錢
  • 薄荷葉:8 分
  • 青連翹:3 錢
  • 生甘草:8 分
  • 鮮竹葉:30 片
  • 陳金汁:1 兩,用開水沖服

煎服方法:

先用鮮茅根、蘆根各 1 兩煎湯,代替清水。每日服用珠黃散 2 分。

效果,一日夜連進四劑,即熱退神清,咽喉腐爛亦退,三四日即愈。似此危險重證,得慶更生,亦可謂幸矣。可見有痧麻而喉不腐者有之,喉腐而不出痧麻者亦有之。

白話文:

效果,一天一夜連續服用四劑藥,熱度隨即退去,神智清醒,喉嚨腐爛的情況也消失,三四天後就康復了。像這樣險惡的疾病,能重獲新生,實在是幸運。可見,有些麻疹病人沒有喉嚨腐爛,而有些喉嚨腐爛的病人則沒有麻疹症狀。

廉按:此因喉痧遺毒,以致血毒內漬,肺葉受灼,而喉乃白爛。涼營清氣,治法適當。似此佳案,足為後學師範,惟犀角、石膏、金汁等三味,尚可酌加用量,力圖速效。否則杯水車薪,藥雖對症,尚恐不足以勝病。雖然,此際之調劑全在醫者診斷之精確,用藥之膽識也。

白話文:

我認為:這種情況是喉嚨發炎遺留的毒素,導致血液中毒,肺部受到灼傷,喉嚨因此化膿潰爛。以清熱解毒、涼血的方法治療是正確的。像這樣好的案例,足以作為後學者的典範。只不過犀角、石膏、金汁這三味藥的用量還可以酌情增加,以求快速見效。否則就如同杯水車薪,即使藥方對症,恐怕仍不足以治癒疾病。不過,此時的用藥分量完全取決於醫生的診斷是否精準,以及用藥的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