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11)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11)
1. 伏邪陰瘧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方子清,年三十八歲,南昌人,住景德門外。
病名,伏邪陰瘧。
原因,素因飲食不節,又因發瘧之後,妄投截瘧丸,以致邪入愈深,屢止屢發。
證候,病延三年,三日一發,發時寒熱相等,形體消瘦,面黃唇白。
診斷,六脈沉細微弦兼滑。察其病因,參合脈證,知其邪陷陰經,根深蒂固,此即俗名三陰瘧之候也。
療法,凡三陰瘧,須先將陰邪提至陽分,然後設法和解,始能除根,因用鱉甲首烏常山飲主之。蓋首烏、鱉甲皆能養陰,常山可以由陰而達陽,故以之為君,柴胡、黃芩調營衛、除寒熱為臣,大當歸養血兼扶正氣為佐,半夏、陳皮行氣化痰,建曲扶脾以助消化,甘草、薑、棗和中兼調和諸藥,共成和解之功以為使。
處方,制首烏(四錢),炙鱉甲(三錢),炒常山(二錢),川柴胡(一錢),酒條芩(一錢),大當歸(三錢),法半夏(二錢),廣陳皮(錢半),炒建曲(三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三片),大紅棗(五枚,剖破)
效果,此方連進二劑,即提至一日一發,脈轉浮滑。仍照原方加煨草果一錢、雲茯苓三錢,又進二劑,瘧疾已止。惟正氣尚虛,又以八珍湯,微加陳皮、半夏,仍以薑、棗為引,接服數劑,此後永未再發矣。
廉按:三陰瘧,為纏綿難愈之癰疾,往往由早服截瘧湯丸而成。必先查問其有無瘧母,如無瘧母,始可用首烏鱉甲常山飲。其方配合適當,君佐合度,妙在常山一咪。歸安莫枚士《常蜀截瘧辨》云:無形之暑氣,痹著膈間,蒸痰結固,既非表寒可汗,又非裡實可下,必須氣烈開提之藥,如常山、蜀漆等品,直達病所,追逐其痰,使無形者失所恃而去。
奈世俗金謂其截瘧釀變,然余目驗蘇州吳江震澤等處,其俗呼常山為甜茶,遇瘧發輒採鮮者一大把,煎服,皆輕者止,重者減,未聞有止後變生者。余踵其法亦然。夫截之為言堵塞也,藥之能堵截病由者,必其性澀而壅,足以遏住經絡,斯留邪而釀變,非常蜀開提之性所及也。
為斯說者,盍觀《外臺》、《聖濟》,各集漢魏以來千餘年諸治瘧名方几千首,而用常蜀者十之八九,可瞭然矣。其說與此案發明常山之由陰達陽,大致相同,足見常山為治瘧之要藥也。
白話文:
病人姓名是方子清,今年三十八歲,來自南昌,居住在景德門外。
他的病症是伏邪陰瘧,這是因為他平時飲食沒有節制,發瘧後又隨意使用了錯誤的截瘧丸,導致病邪深入,病情反覆。
他的症狀持續了三年,每三天發作一次,發作時冷熱交替,身體瘦弱,臉色蒼黃,嘴脣無血色。
經過脈診,脈象呈現沉細微弦且帶有滑象。根據他的病史和症狀,我判斷病邪已經深陷於陰經,這就是常稱的三陰瘧。
對於三陰瘧,首先需要將潛藏在陰經的邪氣引到陽經,然後再進行調理,這樣才能根治。因此,我選擇了鱉甲首烏常山飲作為治療方案。首烏和鱉甲能夠滋養陰氣,常山能幫助邪氣從陰轉陽,所以被選為主要藥物,柴胡和黃芩調和營衛,祛除寒熱,當歸則補血扶正,半夏和陳皮行氣化痰,建曲則調理脾胃,幫助消化,甘草、薑和棗則調和中焦,兼調和所有藥物,共同完成調和的作用。
藥方如下:製首烏4錢,炙鱉甲3錢,炒常山2錢,川柴胡1錢,酒炒黃芩1錢,大當歸3錢,法半夏2錢,廣陳皮1.5錢,炒建曲3錢,炙甘草1錢,生薑3片,大紅棗5個(剖開)。
服用此方兩次後,病情改善到一天一發,脈象轉為浮滑。接著在原方基礎上添加煨草果1錢和雲茯苓3錢,再服用兩次,瘧疾就停止發作了。但由於正氣仍然虛弱,我讓他再服用幾劑八珍湯,稍微添加陳皮和半夏,仍以薑和棗作為引導,自此以後,病情再未復發。
關於三陰瘧,這種疾病往往因過早服用截瘧湯丸導致,很難痊癒。在使用首烏、鱉甲和常山飲之前,必須確認患者是否患有瘧母。這個藥方的配伍得當,主輔藥物的比例適宜,其中的關鍵在於常山。歸安莫枚士在《常蜀截瘧辨》中提到:無形的暑氣滯留在膈間,蒸煮痰液結固,既不能通過發汗來排除表寒,也不能通過瀉下來清除裡實,必須使用具有強烈開提作用的藥物,如常山、蜀漆等,直接達到病竈,驅逐痰液,讓無形的病氣失去依附而離去。
然而,常有人認為常山會導致截瘧的副作用,但我親眼看到在蘇州吳江震澤等地,當地人稱常山為甜茶,遇到瘧疾發作時,他們會採集一大把新鮮的常山煎服,輕者可以止瘧,重者也能減輕病情,從未聽說服用後會出現副作用。
"截"這個字的意思是堵塞,能阻斷病源的藥物通常性質澀而壅塞,足以阻塞經絡,導致邪氣停留並引發變化,這並不是常山和蜀漆開提的性質所能解決的。
如果你對此有疑問,可以參考《外臺》和《聖濟》等書,這些書收集了自漢魏以來上千年的數千種治瘧名方,其中八九成的藥方都使用了常山和蜀漆,這一點非常清楚。這說明,常山是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