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10)

回本書目錄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10)

1. 暑濕瘧痢案(兒科)

黃袞甫(住金山呂巷)

病者,李孩,年五歲,住山塘鎮。

病名,暑濕瘧痢。

原因,初因暑濕化瘧,繼因飲食不慎,寒暖失調,由是邪漸深傳,致成久痢。

證候,所下或赤或白,或如膿,或如清穀,腹痛後重,寒熱時作。

診斷,脈左右弦細且緊,舌邊白中黃。證脈並參,顯系久痢。仲聖治久痢論方,悉明於厥陰篇。厥陰居六經之末,病則寒熱虛實交錯,治則溫涼酸甘合參,觀仲景用烏梅丸以治久痢,則知厥陰之氣化矣。

療法,方用烏梅、當歸、黃連、黃柏和其陰,安桂、附子益其陽,人參、扁豆、半夏安其胃,青蒿、葛根以宣其表。

處方,烏梅炭(三分),黃柏(一錢),姜半夏(錢半),煨葛根(五分),全當歸(錢半),黑附塊(二分),潞黨參(二錢),青蒿腦(一錢),炒黃連(三分),青化桂(一分),炒扁豆(錢半)

效果,服藥十劑而病愈。

廉按:瘧痢並作,當分新久虛實。初起者可用發散,如局方雙解飲子、喻氏倉廩湯等,使在腑之邪,提並於經而外解,最為神妙。此案仿仲景烏梅丸例,乃治邪陷厥陰而為陰瘧久痢之方法,亦屬對證發藥之良劑。

白話文:

【病例報告:暑溼瘧疾與痢疾案例(兒科)】

患者:李孩,男,5歲,居住於山塘鎮。

病症:暑溼瘧疾併發久痢。

病因:起初因暑溼引發瘧疾,後因飲食不當及寒暖調節失宜,導致邪氣逐漸深入,演變成長期痢疾。

症狀:排泄物時紅時白,或呈膿狀,或如清水般稀薄,伴有腹痛、裏急後重感,寒熱交替出現。

診斷:脈象左右兩側弦細且緊,舌邊白苔中間黃膩。結合症狀與脈象分析,明確爲久痢。依據古醫聖張仲景對久痢治療的論述,詳細記載於《傷寒論》厥陰篇中。厥陰位於六經之末,疾病時寒熱虛實相互交錯,治療方法需溫涼酸甘並用。觀察張仲景使用烏梅丸治療久痢,可理解厥陰的氣化規律。

療法:採用烏梅、當歸、黃連、黃柏調和陰分,肉桂、附子增強陽氣,人參、扁豆、半夏穩定胃腸功能,青蒿、葛根促進表氣宣通。

處方:烏梅炭3分,黃柏1錢,姜半夏1.5錢,煨葛根5分,全當歸1.5錢,黑附塊2分,潞黨參2錢,青蒿腦1錢,炒黃連3分,青化桂1分,炒扁豆1.5錢。

療效:服用十劑藥物後病情痊癒。

廉按:瘧疾與痢疾同時發作,應區分新舊、虛實。初期可使用發散藥物,如雙解飲子、倉廩湯等,使在腑中的邪氣,通過經絡向外發散,最爲妙用。此案例模仿張仲景烏梅丸的用法,是治療邪氣陷入厥陰,形成陰瘧久痢的有效方法,也屬於針對症狀開藥的優質方劑。

2. 暑濕化脹案(內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潘四鳩,年三十八歲,住鮑瀆。

病名,暑濕化脹。

原因,初因受暑挾濕,濕熱未清,遽投生地、石斛滋養胃陰,以致濕熱膠滯,漸變咳逆脹滿。服過五子五皮飲,多劑不效。

證候,先腹脹滿,繼則咳嘔而痰多,胸悶口渴,溺短澀熱,便溏不爽。

診斷,脈右軟滯,左沉弦數,舌苔黃膩,兩邊白滑。脈證合參,前哲所謂先脹後咳治在脾,先咳後脹治在肺也。

療法,古人雖有先治脾後治肺之說,以余實驗,總須先治其上焦,越婢加半夏湯增損,而後治其下焦,桂苓甘露飲加減。

處方,帶節麻黃(一錢),生石膏(一兩,研細),光杏仁(四錢),竹瀝半夏(五錢),生桑皮(五錢),蘇子(二錢),生薑皮(一錢),煨香紅棗(二枚)

次方,川桂枝(一錢),浙茯苓(六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生於術(一錢),卷川樸(錢半),寒水石(六錢,杵),飛滑石(六錢,包煎)

效果,初方連進三劑,痰嗽氣逆大減,胸悶口渴亦除。繼服次方四劑,小溲暢利,腹脹頓消,惟痰尚未除,自覺胸膈氣滯。終以香砂二陳湯(青木香、春砂仁各六分,竹瀝半夏三錢,廣皮錢半,浙茯苓四錢,清炙草四分,生打雞金二錢,佛手片一錢),調理七日而愈。

廉按:凡治暑濕,先當辨暑重濕重。若暑重於濕者,濕從火化,火必就燥,則生地、石斛卻為善後調養之要藥。若濕重於暑,暑尚在濕之中,病從水化者多,其氣機必滯,早用地斛清滋解熱則不足,滯濕則有餘,當然氣鬱化脹,濕熱化疾,病勢一定之進行也。此案治上治下,兩方確切病機,效果自速。

惟古法所謂桂苓者,先用紫猺桂錢半,泡濃汁滲入茯苓片一兩五錢,曬乾,然後對證酌用,分量配入煎劑為君,每劑如是,始有捷效焉。即如腹脹消後,必須忌口,葷油麵食尤忌,若鹹味雖可不必忌,然亦不可過咸耳。

白話文:

病人是潘四鳩,38歲,住在鮑瀆。

病症被診斷為暑濕化脹。

病因起初是因為遭受暑熱夾雜濕氣,濕熱未清除,匆忙間服用生地、石斛滋補胃陰,導致濕熱固結,逐漸演變成咳嗽和腹部脹滿。他服用過多次五子五皮飲,但並無效果。

症狀表現為先腹部脹滿,接著咳嗽嘔吐且痰多,胸口憋悶、口渴,尿液短少且排尿困難,大便稀而不爽。

經診斷,他的脈象右側軟滯,左側沉弦數,舌苔黃膩,舌頭兩側白滑。綜合脈象和症狀,正如前人所說,先脹後咳的病根在脾臟,先咳後脹的病根在肺部。

治療方法上,古人雖然有先治脾臟後治肺的理論,但是根據我的經驗,我們必須先治療上焦,使用越婢加半夏湯調整,然後再治療下焦,使用桂苓甘露飲調整。

第一個處方為:帶節麻黃(1錢),生石膏(1兩,研細),光杏仁(4錢),竹瀝半夏(5錢),生桑皮(5錢),蘇子(2錢),生薑皮(1錢),煨香紅棗(2枚)

第二個處方為:川桂枝(1錢),浙茯苓(6錢),豬苓(3錢),澤瀉(3錢),生於術(1錢),卷川樸(1.5錢),寒水石(6錢,搗碎),飛滑石(6錢,包煎)

治療效果:初次處方連服三劑,痰多咳嗽及氣逆大大減輕,胸悶口渴的症狀也消失。接續服用第二個處方四劑,小便順暢,腹部脹滿立即消除,只是仍有痰,自我感覺胸膈氣滯。最後使用香砂二陳湯(青木香、春砂仁各6分,竹瀝半夏3錢,廣皮1.5錢,浙茯苓4錢,清炙草4分,生打雞金2錢,佛手片1錢)調理七天後痊癒。

廉按:治療暑濕,首先應當辨別暑熱和濕氣哪個更嚴重。如果暑熱比濕氣重,濕氣會轉化為火氣,火氣必然趨向於乾燥,那麼生地、石斛就成為了後期調養的重要藥物。然而,如果濕氣比暑熱重,暑熱還在濕氣中,疾病多從水化,其氣機必定滯留,早早就使用地斛清滋解熱藥物效果有限,反而會使濕氣固結,當然就會氣鬱化脹,濕熱轉化為疾病,病情將按照固定的模式發展。本案例中,上方下方都精確地針對了疾病機制,因此治療效果迅速。

只是古法中的桂苓,應先用紫猺桂1.5錢,浸泡製成濃汁,再加入茯苓片1兩5錢,曬乾後,再根據病情酌情使用,每劑藥中加入適當的份量作為主藥,每劑藥都這樣做,才會有快速的效果。例如,在腹部脹滿消失後,必須忌口,特別是葷油和麪食,如果食物中含有鹽分,雖不必完全避免,但也不能太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