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04)

回本書目錄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04)

1. 暑濕夾痰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潘錦文子,兩歲,住本鎮。

病名,暑濕夾痰。

原因,瀉痢數日,經幼科醫治之無效,遂延予治。

證候,手冷汗多,精神疲憊,時作噯氣。

診斷,脈息軟滑,舌苔薄膩。此暑濕痰滯之病,治不得法,而胃氣受傷也。

療法,宜先固正氣,用理中湯加味。

處方,潞黨參(二錢),生於術(二錢),淡乾薑(五分),炙耆(八分),廣木香(五分)

次診,服後汗漸少,手轉溫。接服一劑,汗全止,但泄瀉發熱,口渴欲飲,入暮熱甚,舌苔轉為黃膩。遂易方,以清暑利濕藥消息之。

次方,全青蒿(二錢),淡黃芩(一錢),蘇佩蘭(一錢),桔梗(一錢),生枳殼(錢半),生苡仁(三錢),飛滑石(二錢,包煎),天花粉(一錢),焦山梔(三錢),赤茯苓(三錢)

三診,接服兩劑,渴稍平,泄瀉止。惟夜仍發熱,舌苔厚膩而黃,舌尖紅,目睛黃,小便清,蓋濕熱痰滯,蘊結上焦,病在上而不在下也。仍宜清輕開化。

三方,旋覆花(五分,包煎),石菖蒲(三分),生苡仁(三錢),桔梗(八分),生枳殼(錢半),青連翹(二錢),赤茯苓(二錢),西茵陳(二錢),白茅根(四錢),六一散(三錢,包煎)

四診,服後熱較輕,舌苔亦退,二便通利,仍以前方增損之。

四方,生苡仁(三錢),生枳殼(錢半),桔梗(八分),西茵陳(二錢),白茅根(四錢),青連翹(二錢),川貝母(錢半,去心),焦山梔(三錢),絲瓜絡(三錢),青蒿露(一兩,分沖),北沙參(錢半),鮮枇杷葉(兩片,去毛筋淨)

效果,接服兩劑,熱全退。遂改用沙參、麥冬、百合、花粉、茅根、扁豆、苡仁、茵陳、石斛等藥,三日而安。

說明,凡小兒之病,易虛易實,此病本由暑濕乳滯,蘊結上中二焦,致泄瀉發熱。徒以幼科醫家不知此理,犯葉天士之戒,妄以山楂、神麯、黃芩、防風、葛根、枳實等消導升散之劑,致胃氣受傷,故現汗多手冷,得理中湯,而胃氣回冷汗止,然病究未去,故復轉熱渴,而舌上現黃厚苔。得輕清開化之藥,則病去而熱退。步驟井然,不可稍差銖黍。其舌苔轉黃厚,與熱渴大作者,實理中湯有以促成之。然非舌苔黃厚,既熱且渴,則清化之品亦胡可浪投,相違適相成也。又小兒之病,幼科多嚴禁乳食,不知乳食過飽固足增病,而過飢亦能傷胃。此病當熱渴苔厚之時,則暫禁乳食,熱輕苔退及出冷汗之時,則漸與乳飲,但勿使其過飽耳。飲食起居,為看護病人之緊要關鍵,小兒為尤要焉。蓋襁褓之兒飢飽皆不能啟言,醫家病家尤宜體貼周至也。

白話文:

【病患資訊】患者為潘錦文的兒子,年僅兩歲,居住於鎮江京口。

【病症】暑濕夾雜痰濕。

【病因】孩子已連續多日患有瀉痢,雖經兒童專科醫生治療,但病情並無好轉,於是請我進行診治。

【病徵】患者手腳冰冷且出汗多,精神狀態疲憊,經常打嗝。

【診斷】脈搏細弱且滑,舌苔薄且膩。這是暑濕和痰滯的病症,由於治療方法不當導致胃氣受損。

【治療】應先鞏固身體正氣,使用理中湯加味進行治療。

【處方】潞黨參2錢,生於術2錢,淡乾薑5分,炙耆8分,廣木香5分。

【第二次診療】服用藥物後,汗量逐漸減少,手部回暖。再服一劑,汗完全停止,但出現了腹瀉、發燒和口渴想喝水的症狀,傍晚時發燒更嚴重,舌苔轉為黃膩。因此,我改變治療方案,使用清暑利濕的藥物進行調理。

【第二次處方】全青蒿2錢,淡黃芩1錢,蘇佩蘭1錢,桔梗1錢,生枳殼1.5錢,生苡仁3錢,飛滑石2錢(包煎),天花粉1錢,焦山梔3錢,赤茯苓3錢。

【第三次診療】再次服用兩劑後,口渴症狀有所緩解,腹瀉停止。然而,晚上仍然發燒,舌苔厚膩且呈黃色,舌尖紅,眼睛發黃,小便清澈。這表明濕熱和痰滯在上焦積聚,病在上焦而非下焦。仍需使用清熱開胸的治療方法。

【第三次處方】旋覆花5分(包煎),石菖蒲3分,生苡仁3錢,桔梗8分,生枳殼1.5錢,青連翹2錢,赤茯苓2錢,西茵陳2錢,白茅根4錢,六一散3錢(包煎)。

【第四次診療】服用藥物後,發燒症狀有所減輕,舌苔也退去,大小便通暢。依舊以前方進行調整。

【第四次處方】生苡仁3錢,生枳殼1.5錢,桔梗8分,西茵陳2錢,白茅根4錢,青連翹2錢,川貝母1.5錢(去心),焦山梔3錢,絲瓜絡3錢,青蒿露1兩(分沖),北沙參1.5錢,鮮枇杷葉兩片(去毛筋淨)。

【療效】再次服用兩劑後,發燒完全退去。於是改用沙參、麥冬、百合、花粉、茅根、扁豆、苡仁、茵陳、石斛等藥物,三天後病情穩定。

【說明】對於兒童疾病而言,容易虛弱也容易實證。該病最初由暑濕和乳滯引起,導致上焦和中焦積聚,造成腹瀉和發燒。但兒童專科醫生未能理解此道理,違反葉天士的警告,錯誤使用山楂、神麯、黃芩、防風、葛根、枳實等消導升散藥物,導致胃氣受損。因此,出現手腳冰冷和大量出汗的情況。使用理中湯後,胃氣得以恢復,冷汗停止。然而,疾病仍未根除,所以再次出現發燒和口渴,舌頭上出現黃色厚苔。使用清熱開胸的藥物後,疾病得到控制,發燒退去。治療過程有序,不能有一點偏差。舌苔轉為黃色且厚,伴隨發燒和口渴,確實是理中湯促成了這種情況。然而,如果舌苔沒有呈現黃色且厚,同時伴有發燒和口渴,那麼清熱開胸的藥物也不能隨意使用,相互之間存在矛盾卻又相互補充。此外,對於兒童疾病,兒童專科醫生通常嚴格禁止乳食。然而,乳食過多確實會加重病情,但過度飢餓也會傷害胃部。在發燒、口渴和舌苔厚的時期,應暫時禁止乳食;而在發燒減輕、舌苔消退以及出現冷汗的時期,可以逐漸給予乳飲,但不要讓孩子吃得過飽。飲食和生活習慣對於照顧病患至關重要,對於兒童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嬰兒無法表達自己的飢餓或飽食感,醫生和家人更應該細心體貼地照顧他們。

廉按:此案例中對病理原因的解釋十分詳盡。初次治療時使用理中湯加減,以糾正先前的藥物誤用;第二次治療時清除了暑濕;第三次治療時消化了痰濕,這些都是對症下藥的典型例子,根據病情變化調整藥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