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03)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03)
1. 暑濕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馬姓女,年二十歲,住本鎮。
病名,暑濕。
原因,今年七月患暑病,初由幼科某君診治,用青蒿、六一散、栝蔞、貝母等藥三劑,又用大黃等藥二劑。大便雖通,而病不退,幼科仍主張用大黃,病家不敢從,乃延予治。
證候,午後發熱,胸悶不舒,口燥溲熱,胸膈間熱,較他處為甚。
診斷,脈滑兼數,舌苔黃薄有裂痕。蓋暑濕蘊伏肺經,病在上焦,攻下只通腸胃,與肺無涉也。
療法,宜輕清開化上焦,則病自愈。
處方,光杏仁(二錢),北沙參(二錢),栝蔞皮(二錢),桔梗(一錢),川貝母(二錢,去心),石菖蒲(六分),佩蘭葉(一錢),青連翹(三錢),淡黃芩(二錢),原麥冬(二錢),鮮石斛(三錢),鮮枇杷葉(一片,去毛筋淨)
次診,明日復診,述昨藥服後,夜間能睡,熱退,胸悶亦除,但覺飢而欲食耳,遂以原方加減。
次方,北沙參(二錢),青連翹(二錢),原麥冬(二錢),佩蘭葉(一錢),甘草(四分),鮮石斛(三錢),天花粉(二錢),絲瓜絡(三錢),鮮枇杷葉(一片,去毛)
效果,接服兩劑而安。
說明,凡病在上焦,皆不可用重藥,葉天士言之最詳。此即素問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之義,蓋不僅指吐法言也。
廉按:此暑濕未淨之伏邪,留在上焦,故胸膈間熱,較他處為甚。方用輕清開化以宣上,上焦既清,餘熱自解。方皆輕靈可喜。
白話文:
患者是位馬姓女子,年僅二十,居住於本地鎮江京口。
她的疾病診斷為暑濕。
疾病起因於今年七月時她罹患暑病,最初由一位專門看兒童疾病的醫生負責治療,使用瞭如青蒿、六一散、栝蔞和貝母等藥物三次,再用大黃類藥物兩次。雖然她的排便已恢復正常,然而病情並未好轉,該醫生仍建議繼續使用大黃,但患者家屬不敢接受,於是請我來看診。
患者症狀表現為下午開始發燒,胸口悶堵不適,口乾小便熱,胸部的熱感比身體其他部位更為嚴重。
經過診察,發現她脈搏滑且快,舌頭上有黃色薄苔且有裂紋。這顯示暑濕在肺部積聚,病源在上半身,之前使用的通腸胃藥物對肺部並無效用。
治療策略應採用輕柔清新的藥物,清除上半身的暑濕,這樣病情自然會好轉。
處方藥物包含:杏仁、北沙參、栝蔞皮、桔梗、貝母、石菖蒲、佩蘭葉、青連翹、淡黃芩、麥冬、石斛、枇杷葉等。
隔日再次看診,患者表示服用藥物後,晚上能夠入眠,熱度已經退去,胸悶的感覺也消失了,只是覺得餓想吃東西,因此我調整了處方。
第二次處方藥物為:北沙參、青連翹、麥冬、佩蘭葉、甘草、石斛、天花粉、絲瓜絡、枇杷葉等。
患者接連服用兩劑後,病情穩定。
需說明的是,若病癥在上半身,不可使用強力的藥物,葉天士對此有詳細的論述。這就像《素問》所說的「對於在高位的病變,應採取升揚的方式」,不僅僅是指催吐法。
總結來說,這是暑濕殘留的邪氣,滯留在上半身,導致胸部特別熱。治療方案使用了輕柔清新以宣導上焦的藥物,上半身的暑濕被清除後,剩餘的熱度自然消失。這些藥物都選擇得恰到好處,令人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