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00)

回本書目錄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100)

1. 暑瘧案(內科)

丁佑之(住南通東門)

病者,楊國梁,年四十五歲,清江人。

病名,暑瘧。

原因,暑熱內伏,被新涼外觸而發。

證候,先寒後熱,每日一發,寒少熱多,口渴心煩,汗多氣粗。

診斷,脈象洪數,右部尤甚,舌苔黃膩。此由暑熱內蘊陽明,新感逗引而外潰也。

療法,治宜急清暑熱以顧津液,延恐津液乾枯,變證百出,勢已燎原,非辛涼重劑不能見效,擬桂枝白虎湯加味。

處方,川桂枝(三分),生石膏(一兩,研細),肥知母(四錢),金銀花(三錢),大連翹(三錢),天花粉(三錢),生甘草(五分),生粳米(一撮)

效果,一劑知,二劑效,三劑愈。

廉按:桂枝白虎為治暑瘧之正方。葉氏謂此方二進必愈,洵不誣也。案中闡明治則,要言不煩。

白話文:

患者是楊國梁,四十五歲,來自清江,住在南通東門,他的病情是暑瘧。

病因是由於暑熱在體內潛伏,再因突然接觸到涼氣而誘發。

症狀表現為先是發冷,接著發燒,每天發作一次,其中發冷的時間較短,發燒的時間較長,他感到口渴、心煩,且大量出汗,呼吸急促。

醫生診斷其脈搏跳動快速且力度強,尤其是右手的脈象更為顯著,舌苔呈現黃色且膩。這是由於暑熱在體內積聚,加上新感風寒,導致病情惡化。

治療上,應迅速清除體內暑熱,保護體內津液,避免津液過度消耗導致其他併發症,情勢如火燒燎原,必須使用強烈的辛涼藥物纔能有效。醫生開出的處方是桂枝白虎湯加減。

藥方成分包括:川桂枝三分,生石膏一兩(研磨成粉末),肥知母四錢,金銀花三錢,大連翹三錢,天花粉三錢,生甘草五分,生粳米一撮。

治療效果:服藥一次即有感覺,二次即見效,三次即可痊癒。

廉醫師補充:桂枝白虎湯是治療暑瘧的標準處方。葉醫師認為,此方連續服用兩次必定能痊癒,確實並非誇大其詞。此案例清晰闡述了治療原則,言簡意賅。

錢蘇齋(住蘇州謝衙前)

病者,王柏南,年二十歲,小學教員,住蘇城獅林寺巷。

病名,暑瘧。

原因,夏日受暑,伏於足太陰脾經,至秋深瘧作,纏綿數月。

證候,寒起四末,冷輕熱重,渴飲有汗,食則腹脹,三日一發,神倦肢怠。

診斷,脈弦,舌苔淡黃,斷為暑濕脾瘧,俗稱三陰瘧。初起邪尚不甚,而纏綿不愈者,皆數月來所服之方,無一中肯也。今以證因合參,既知病屬伏暑,經屬太陰,然後有正的,始能望其入彀,否則恐成瘧臌矣。

療法,病屬伏暑,故君以玉泉、蒿、知、扁豆、竹等直清其暑,但邪伏足太陰脾經,參以朮、苓、草果、腹絨等為臣,佐以穀芽、秫米者,和胃氣以快脾也。

處方,漂淡白朮皮(二錢),草果仁(五分),肥知母(三錢),大腹絨(二錢),玉泉散(五錢,夏布包煎),茵陳蒿(三錢),青蒿子(三錢,炒),穀芽(三錢),扁豆衣(三錢),大竹葉(三錢),白茯苓(三錢),北秫米(三錢)

效果,連服三劑,瘧雖減而不止,再服三劑,送下半貝丸截法而痊。

廉按:此案消暑為君,祛濕為佐,妙在知母清陽明獨勝之暑熱,草果化太陰潛伏之濕滯,故能中病而奏功。

白話文:

病人是王柏南,他今年二十歲,是一位小學教師,住在蘇城獅林寺巷。

病症是暑瘧。

病因是他在夏天受到了暑氣的影響,暑氣潛藏在他身體的足太陰脾經中,直到秋天深時,瘧疾開始發作,持續了幾個月。

他的症狀是四肢先感到寒冷,然後冷感輕微,熱感加重,他會感到口渴並出汗,吃東西後腹部會感到脹滿,每三天就會發作一次,精神疲倦,四肢乏力。

診斷結果是他的脈象呈現弦狀,舌苔呈淡黃色,判定為暑濕脾瘧,民間稱之為三陰瘧。剛開始病邪並不嚴重,但病情持續未愈,可能是過去幾個月來他服用的藥方都未能對症下藥。現在根據他的病徵和病因綜合考慮,已知病情屬於伏暑,影響的經絡是太陰,這樣才能找到正確的治療方向,否則病情可能會轉變為瘧臌。

治療方法是因為病源是伏暑,所以主要使用玉泉、蒿、知、扁豆、竹等藥材來直接清除暑氣,但邪氣潛藏在足太陰脾經,所以輔以朮、苓、草果、腹絨等藥材作為輔助,加上穀芽、秫米,用以調和胃氣,讓脾臟運作更順暢。

開出的藥方是:漂淡白朮皮二錢,草果仁五分,肥知母三錢,大腹絨二錢,玉泉散五錢(用夏布包起來煎煮),茵陳蒿三錢,青蒿子三錢(炒過),穀芽三錢,扁豆衣三錢,大竹葉三錢,白茯苓三錢,北秫米三錢。

治療效果是連續服用了三劑後,瘧疾雖然減輕但仍未完全消除,再服用三劑,加上半貝丸的治療,最終痊癒。

廉按:這個案例中,清暑是主要的治療方式,祛濕是輔助的治療方式,其中的巧妙在於知母可以清除陽明經中的暑熱,草果可以化解太陰經中潛藏的濕氣,因此能夠對症下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2. 暑風剛痙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蔣善楨妻,年三十餘,住寧海東路岳井街。

病名,暑風剛痙。

原因,七月初旬,由於外冒暑風,內夾酒濕,更兼胎孕數月,又生腋下疽。

證候,四肢拘攣,角弓反張,咽喉刺痛,言語不明。

診斷,脈弦緊數。《金匱》所謂「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直下」是也。此與《素問》「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痙項強,皆屬於濕」,適相符合。

療法,以防風、天麻、鉤藤祛風為君,海桐、白薇舒筋治厥為臣,佐川貝、桔梗、射干、甘草以治咽痛,黃芩、白朮以保胎孕,合之為發散,化痰清熱,以消腋疽。

處方,北防風(一錢),明天麻(錢半),雙鉤藤(三錢),海桐皮(二錢),東白薇(錢半),川貝母(二錢),北桔梗(二錢),射干根(二錢),淡黃芩(二錢),臺冬朮(二錢),生甘草(一錢)

效果,一劑四肢舒展,二劑腋疽漸消。後以健脾保胎藥數劑而痊愈。

廉按:斷症則學有根抵,選藥則雙方周到,成如容易卻艱辛,堪以移贈斯案。

白話文:

【病患資訊】患者為蔣善楨的妻子,年約三十多歲,居住於寧海東路嶽井街。

【病症】暑風剛痙。

【病因】七月初,因外出遭受暑風侵襲,加上體內濕氣過重且飲酒,再者懷孕數月,同時腋下長了膿腫。

【症狀】四肢出現僵硬抽搐,呈現角弓反張的姿態,咽喉感到刺痛,說話不清。

【診斷】脈象呈現弦緊數的特徵。這和《金匱要略》中所描述的痙脈相符,即脈象緊繃,像琴絃一樣直上直下。此症狀也和《黃帝內經·素問》中所述“突然發生的身體僵硬,大多是由風邪引起;頸部僵硬和痙攣,多由濕邪所致”相吻合。

【治療方法】主要使用防風、天麻、鉤藤來祛風,輔以海桐皮、白薇舒緩筋骨和治療厥逆,並配合川貝、桔梗、射干、甘草以緩解咽喉疼痛,黃芩、白朮以保護胎兒,整體形成發汗、化痰、清熱的作用,用以消除腋下的膿腫。

【處方】北防風1錢,明天麻1.5錢,雙鉤藤3錢,海桐皮2錢,東白薇1.5錢,川貝母2錢,北桔梗2錢,射干根2錢,淡黃芩2錢,臺冬朮2錢,生甘草1錢。

【療效】服用一劑後,四肢的抽搐得到緩解,服用兩劑後,腋下的膿腫逐漸消退。之後,再服用了幾劑健脾保胎的藥物,最終康復。

廉按:精確判斷病情,選擇藥物全面到位,看似輕鬆的治療過程背後其實充滿艱辛,值得將此案例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