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4)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4)
1. 中風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時寓天津)
病者,謝君,年六十四歲,建築工頭,住滄州。
病名,中風。
原因,包修房屋失利,心中懊憹非常。旬日前即覺頭疼,不以為意。一日晨起之工所,忽僕於地,狀若昏厥。移時復甦,其左手足遂不能動,且覺頭疼甚劇。醫者投以清火通絡之劑,兼法王勳臣補陽還五湯之意,加生黃耆數錢,服後更甚。
證候,腦中疼如刀刺,須臾難忍,心中甚熱。
診斷,脈左部弦長,右洪長,皆重按有力。詢其家人,謂其素性嗜酒,近因心中懊憹,益以酒澆愁,飢時恆以燒酒當飯。愚曰:此證乃腦充血之劇者。其左脈之弦長,懊憹所生之熱也,右脈之洪長,積酒所生之熱也,二熱相併,挾臟腑氣血上衝腦部。腦中之血管若因其沖激過甚而破裂,其人即昏厥不復甦醒。今幸昏厥片時而甦醒,其血管當不至破裂,或其管中之血隔血管滲出,或其血管少有罅隙、出血少許而復自止,其所出之血著於司知覺神經則神昏,著於司運動神經則痿廢。此症左身偏枯,當系腦中血管所出之血傷其司左邊運動之神經也。醫者不知致病之由,競投以治氣虛偏枯之藥,而此證此脈,豈能受黃耆之升補乎,所以服藥後而頭疼加劇也。
療法,降血平腦。以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為治腦充血證無上之妙品,屢經實驗,故以為君,佐以龍、牡、二石、楝、芍、玄參、膽草、炙甘、鐵鏽水等潛鎮清熄。
處方,懷牛膝(一兩),生龍骨(六錢,打),生牡蠣(六錢,打),川楝子(四錢),生杭芍(六錢),生石膏(一兩,研細),代赭石(六錢,生打),烏玄參(四錢),龍膽草(三錢),生甘草(二錢)
效果,服兩劑,頭疼痊愈,脈亦和平,左手足已能自動。遂改用全當歸、生杭芍、玄參、天冬各五錢,生黃耆、乳香、沒藥各三錢,紅花一錢。連服數劑,即扶杖能行走矣。方中用紅花者,欲以化腦中之瘀血也。為此時脈已平和,頭已不疼,可受黃耆之溫補,故方中少用三錢,以補助其正氣,即藉以助歸、芍、乳、沒以流通血脈,更可調玄參、天冬之寒涼也。
廉按:吾國所謂中風者,即西醫所謂腦猝中也。中風之為病,古醫向分中經、中絡、中腑、中臟四端。西醫謂此由血沖腦經之病,分腦充血、腦積血、腦出血、腦筋麻痹,亦有四端。據其剖驗所見,凡以是病死者,其腦中必有死血及積水,是血衝入腦,信而有徵。顧血行於脈絡之中,何故而上衝傷腦,競致血管破裂,西醫亦未明言其原理。
近世魯人張伯龍氏,據《素問》調經論「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一節,參用血沖腦經之說,謂腦有神經分布全體,以主宰一身之知覺運動,凡猝倒昏瞀、痰氣上壅之中風,皆由肝火上亢,化風煽動,激其氣血,並走於上,直衝犯腦,震擾神經而為昏不識人、喎斜傾跌、肢體不遂、言語不清諸症,皆腦神經失其功用之病。
白話文:
病人是謝先生,六十四歲,他是一位在滄州工作的建築工頭。
他的病情是中風。
導致這病症的原因是,他之前承包修建房屋的項目遭遇失敗,心裡非常沮喪。大約十天前,他就開始感到頭痛,但沒有太在意。一天早上,他在前往工作地點的路上突然倒地,看起來像是失去意識。過了一陣子,他又恢復了清醒,然而他的左側手腳卻無法活動,而且頭痛得非常厲害。醫生給他開了清火通絡的藥物,同時也參考了王勳臣的補陽還五湯,加入了幾錢的生黃耆,但是服用後情況反而變得更糟。
病人的症狀表現為頭痛如被刀割,痛苦難忍,心臟感覺到極大的熱度。
診斷結果顯示,他的左脈搏弦長,右脈搏洪長,兩者在深度按壓下都顯得有力。詢問他的家人,他們表示他一向喜歡喝酒,最近因為心情沮喪,更是以酒澆愁,餓的時候常常用燒酒代替飯食。我認為,他的病情是嚴重的腦充血。左脈搏的弦長是由沮喪產生的熱量所導致,右脈搏的洪長是由長期過量飲酒產生的熱量所導致,這兩種熱量交織在一起,帶著臟腑的氣血向上衝擊腦部。如果腦部的血管因為這種衝擊過強而破裂,人就會立即昏迷不醒。幸好,他只是短暫的昏迷後就醒了過來,看來血管應該沒有破裂,可能是血管中的血液滲出血管壁,或者血管有些微裂縫,少量出血後又自行停止。滲出的血液影響到感知神經會造成意識混亂,影響到運動神經會造成肌肉萎縮。他現在左側身體偏癱,可能就是腦部血管滲出的血液影響到了控制左側身體運動的神經。醫生不瞭解病因,盲目地使用治療氣虛偏癱的藥物,這種症狀和脈象,怎麼能接受黃耆的提升補益呢?所以服用藥物後頭痛反而更加嚴重。
治療方法是降低血液,平定腦部。牛膝擅長引導上部的血液下行,是治療腦充血最好的藥物,經過多次實驗,所以將其作為主要藥物,輔以龍骨、牡蠣、二石、楝子、芍藥、玄參、膽草、炙甘草和鐵鏽水等藥物來鎮靜和清熱。
藥方為:懷牛膝(一兩)、生龍骨(六錢,打碎)、生牡蠣(六錢,打碎)、川楝子(四錢)、生杭芍(六錢)、生石膏(一兩,研細)、代赭石(六錢,生打)、烏玄參(四錢)、龍膽草(三錢)、生甘草(二錢)。
服用兩劑後,頭痛完全消失,脈搏也變得平和,左側的手腳已經能夠自我活動。然後改用全當歸、生杭芍、玄參、天冬各五錢,生黃耆、乳香、沒藥各三錢,紅花一錢。連續服用幾劑後,他就可以拄著柺杖走路了。藥方中使用紅花,是為了分解腦部的淤血。此時脈搏已經平穩,頭也不再疼痛,可以接受黃耆的溫補,所以在藥方中稍微使用了三錢,以補充他的元氣,同時幫助歸、芍、乳、沒等藥物促進血液循環,也可以調和玄參、天冬的寒涼。
根據我的理解:我們所說的中風,就是西方醫學所說的腦卒中。中風這種疾病,古醫學通常分為中經、中絡、中腑、中臟四類。西方醫學認為這是血液衝擊腦神經的病,分為腦充血、腦積血、腦出血、腦神經麻痺,也有四種分類。根據他們的解剖檢查,凡是死於這種疾病的患者,其腦部一定有淤血和積水,這說明血液衝擊腦部的情況是有實際依據的。然而,血液在脈絡中流動,為什麼會向上衝擊腦部,甚至導致血管破裂,西方醫學也沒有清楚地解釋其原理。
近代的魯人張伯龍,根據《素問》調經論中的一段話:“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結合血液衝擊腦神經的理論,認為腦部有神經分佈全身,主宰整個身體的感知和運動,所有突然倒地、失去意識、痰氣上升的中風,都是由肝火上昇,轉化為風煽動,激發氣血,向上衝擊,直接侵犯腦部,幹擾神經,導致失去意識、口眼歪斜、跌倒、肢體無力、語言不清等症狀,這些都是腦神經功能失常的病。
如果能在病初時,迅速使用抑制陽氣上升、平息逆氣的藥物,抑制氣火的上升,使氣血不向上衝擊,那麼腦部就不會受到激動,神經的功能就能恢復。他的觀點是這樣的,不僅闡明瞭《素問》中氣血向上衝擊的真正意義,也能夠解釋血液衝擊腦神經的原因,這是一個新的發明,仍然與我們國家的傳統理論暗暗相符,這就是這個案例揭示中風即腦充血原理的地方。
他使用的治療方法也是抑制、鎮定和洩降,與張伯龍的抑制陽氣上升、平息逆氣大致相同,只是大量使用牛膝,達到一兩之多,這是他實踐的獨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