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痰症章 (1)

回本書目錄

痰症章 (1)

1. 痰症章

一人脈滑而數,乃痰聚於中州,寒凝肺表,以致咳嗽內熱,氣悶胸次不快。洽當清順肺氣為主,導痰藥為臣使。

白話文:

這個人脈象滑而且快,是因為痰聚集在脾胃區域,寒氣凝滯在肺部表面,導致咳嗽並且內部有熱感,呼吸不暢,胸口感覺不舒服。治療應該以順暢肺部氣機為主要目標,輔以化痰的藥物來幫助治療。

方:防風,桑皮,前胡,枳殼,廣皮,桔梗,知母,玄參,天麻,燈芯

白話文:

方劑:

  • 防風
  • 桑樹樹皮
  • 前胡
  • 枳殼
  • 廣陳皮
  • 桔梗
  • 知母
  • 玄參
  • 天麻
  • 燈心草

一人面黃體重,嗜臥腹脹而食不消,痰吐色白,或時帶綠,此痰動於脾濕,脾虛不能運化也。宜益脾以固本,利氣以瀉標。

白話文:

有一個人臉色發黃、身體沉重,愛睡覺、腹部脹滿,吃東西不消化,吐出的痰顏色發白,有時帶有綠色。這是因為痰液在脾濕中運行,脾虛導致無法運化所致。應該益氣健脾以鞏固根本,行氣通滯以消除表症。

方:白朮,廣皮,甘草炙,茯苓,半夏,澤瀉,防風

白話文:

藥方:

  • 白朮
  • 廣皮
  • 炙甘草
  • 茯苓
  • 半夏
  • 澤瀉
  • 防風

一人多郁,六脈沉滑,噁心飽問,痰涎膠固,咳而難出。

《經》曰:肺氣鬱則生熱,熱盛則生痰,痰之所生者,皆由氣之不清。治當開鬱行氣為主。

方:貝母,香附,桔紅,枳殼,桔梗,花粉

白話文:

病人心情鬱悶,脈象沉而滑,覺得噁心卻又飽脹,痰液粘稠,咳嗽卻咳不出來。醫書上說,肺氣鬱結就會產生熱氣,熱氣旺盛就會產生痰液,痰液的產生都是因為氣機不暢。治療應該以開鬱行氣為主。

處方:川貝母、香附、橘紅、枳殼、桔梗、花粉。

一人尺脈浮大,按之則澀,口渴溺赤,氣短咳嗽,多痰。乃因嗜欲不節,陰虛火動,水沸為痰,如龍火之於海,龍興而水附也。此症忌用寒涼,惟宜甘溫之劑,引火歸源,痰不治而自愈矣。

方:萸肉,山藥,丹皮,澤瀉,生地,茯苓,麥冬,北五味

白話文:

某人脈搏浮而有力,按壓後又感覺緊澀,口渴小便發紅,氣短咳嗽,痰液較多。這是因為過度縱慾,導致陰虛,內火旺盛,津液煎熬化為痰液,就像龍火之於大海,龍興起時,水就會附著其上。這種情況忌用寒涼藥物,應該使用溫和甘潤的藥方,引導內火回歸本位,痰液不治而癒。

一人傷風發熱,喘嗽多痰,脈息浮滑帶數。《脈經》云:浮為風,滑為痰數為熱。是肺俞受風,而胃有郁痰也。《素問》謂:喘息有音者,陽明之逆氣,宜清胃保肺。

白話文:

某人感冒發燒,氣喘咳嗽,還有許多痰,脈象浮滑且快。根據《脈經》記載:浮脈代表風,滑脈代表痰,數脈代表熱。這表示肺部受風影響,而胃部有積痰。《素問》中提到:氣喘有聲音表示陽明經的逆氣,應該清胃保肺。

方:廣皮,麥冬,知母,桑皮,蘇子,玄參,半夏,桔梗,花粉,紫菀

白話文:

藥方:

  • 廣皮
  • 麥冬
  • 知母
  • 桑皮
  • 蘇子
  • 玄參
  • 半夏
  • 桔梗
  • 花粉
  • 紫菀

一人惡寒腰痛,夢遺疲倦,時吐清沫,或雜煙煤色點,兩寸關弦緊,尺脈沉微,屬虛寒之症,乃腎虛不能攝水,則水泛溢乎上,理當壯腎氣以收津液,健脾氣以制泛水,益火源以消陰醫。

白話文:

有一個人怕冷、腰痛、遺精、疲倦,有時吐出清澈的唾液,或夾雜著像煙煤似的黑點,把脈後發現兩寸關脈弦緊,尺脈沉微,屬於虛寒證。這是因為腎虛,不能收納水分,導致水分上溢,所以應該補腎氣來固攝津液,健脾氣來抑制水分氾濫,益火源來驅散體內的寒氣。

方:萸肉,山藥,丹皮,澤瀉,生地,茯苓,白朮,肉桂,橘紅,益智仁

白話文:

藥方:

  • 山茱萸果肉
  • 山藥
  • 丹皮(丹參的樹皮)
  • 澤瀉
  • 生地黃
  • 茯苓
  • 白朮
  • 肉桂
  • 橘皮
  • 益智仁

一人怯症,脈息虛數,膈上有痰。此係真陰不足,肺受火爍,津液凝滯,而為飲為痰。宜先用潤劑,理肺滋陰,庶俾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痰自清也。

方:麥冬,生地,枸杞,骨皮,甘草,知母,貝母,白芍,廣皮,茯苓,紫菀

白話文:

有一個人神經衰弱,脈搏細而快,橫膈膜上有痰。這是因為身體陰液不足,肺臟受到火熱灼傷,津液凝結,形成飲液和痰液。應該先用滋潤的藥物,調理肺臟,滋養陰液,這樣才能讓上升的火熱回到它原來的部位,而痰液自然就會化掉。

一人兩手關前脈浮弦而實,口渴不能飲水,氣逆不順,隔有稠痰,周身痠痛,日晡潮熱。吳俛曰:濕挾熱而生痰,火載氣而上逆,濕熱相搏,是以痠痛,此濕為本,熱為標也。治宜燥脾濕、清中氣為主。

白話文:

這個人雙手關脈(橈寸部位的脈象)浮而有力,口很渴但不能喝水,氣息不順暢、上逆,隔上還有粘稠的痰,全身痠痛,下午時有潮熱。吳俛說:濕邪夾雜熱邪而生痰,火邪載著氣息上逆,濕熱相互搏結,所以會痠痛。這種情況裡濕邪是根本原因,熱邪是表象。治療時應該以燥化脾胃濕氣、清解中焦氣機為主。

方:丹皮,秦艽,半夏,茯苓,廣皮,甘草炙,白朮,厚朴,紫胡,黃芩,白芍

白話文:

藥方:

  • 丹皮
  • 秦艽
  • 半夏
  • 茯苓
  • 廣皮
  • 甘草(炙製)
  • 白朮
  • 厚朴
  • 紫胡
  • 黃芩
  • 白芍

一人脈息細緩,關部尤甚,病在足太陰經。怯者著而為病,所以饗泄倦怠,食少痰多,無不由土虛不能運化,氣滯成積,積敗為痰,近服消痰清氣之藥過多,致脾氣愈虛,舊痰未除,而新痰復結矣。速宜溫補脾胃,令其清者舉於上,濁者抑於下,升降自如,而津液自爾流通矣。

白話文:

有一位患者的脈搏細弱緩慢,尤其是關脈部分,可知病症出在足太陰脾經。脈象微弱表示脾氣虛弱,因而導致腹瀉、疲倦、食慾不振、痰多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由於脾虛運化功能失常,氣滯積聚,積滯腐敗化為痰飲所致。近期服用過量化痰理氣之藥,導致脾氣更加虛弱,舊痰未除,新痰又生。應儘快溫補脾胃,讓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運化順暢,津液自然運行通暢。

方:人參,白朮,茯苓,炙草,半夏,陳皮

一人胃家有虛火,隔上有停痰,所以勞頓用心後,便有噁心欲嘔之症。

白話文:

這個人因為胃裡有虛火,胸膈間又有痰滯留,所以在勞累或用心過度之後,就會出現惡心想要吐的症狀。處方為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半夏、陳皮。

方:陳皮(一錢),半夏(一錢五分),茯苓(一錢),白芥子(一錢炒),白朮(一錢土炒),白芍(一錢五分醋炒)

白話文:

處方:

  • 陳皮:6 克
  • 半夏:9 克
  • 茯苓:6 克
  • 白芥子:6 克,炒過
  • 白朮:6 克,炒土過
  • 白芍:9 克,用醋炒過

夫上盛者,下必虛。《內經》云:上病療下是也。故丸方以地黃丸和杜仲二兩、牛膝二兩、麥冬二兩、五味二兩、補骨脂二兩。如勞頓後,以人參湯服。

白話文:

如果上半身氣血旺盛,那麼下半身一定氣血不足。《內經》上說:治療上半身的疾病,要從下半身下手。因此,丸藥的配方是:地黃丸搭配杜仲兩錢、牛膝兩錢、麥冬兩錢、五味兩錢、補骨脂兩錢。如果經過勞累之後,可以搭配人參湯服用。

2. 痰飲

一婦稟賦清瘦,素有嘔吐痰涎之患,或一月、半月而發。脈帶沉澀,由於懷抱抑鬱,飲食停滯,不得以消散而成也。此名為飲,洽宜燥濕利水、行痰健脾為主。

白話文:

一位女子體質清瘦,經常有嘔吐痰涎的問題,大概每個月或半個月發作一次。她的脈象顯得沉澀,這是因為她心中抑鬱,食物停滯在胃裡,無法消化吸收所致。這種情況在中醫中稱為「飲」,治療時宜採用利水化濕、化痰健脾的方法。

方:半夏,茯苓,人參,白朮此四味清脾消痰為君,豬苓,澤瀉此二味滲泄之,白豆蔻,桔皮此二味開散之,蘇子旋覆花此二味通暢之佐使

更能戒思慮,不甚作勞,無有不安矣。

白話文:

藥方:

  • **君藥:**半夏、茯苓、人參、白術,能清熱化痰,平定脾氣。
  • **臣藥:**豬苓、澤瀉,能利尿通淋,幫助排泄痰液。
  • **佐藥:**白豆蔻、桔皮,能理氣消脹,幫助痰液疏散。
  • **使藥:**蘇子、旋覆花,能潤腸通便,幫助痰液排出。

3. 痰核

一兒項上結核,究其因,乃鬱氣之積,五味之厚,曰風曰痰,風火相搏而成結也。

白話文:

有一個小孩脖子上長了結節,追查原因,是因為鬱積的氣滯和過度食用味道濃厚的食物,是風邪和痰濕相互作用,加上火氣旺盛而形成的結節。

方:半夏,貝母,歸尾,生地,連翹,柴胡,膽草,黃芩,蘆薈,昆布

一人頤間結核,屬心脾火熾,痰凝氣聚而成。病雖微而藥鮮效。宜凝神澄慮,則心火不炎,結核自除矣。

白話文:

藥方:

  • 半夏
  • 貝母
  • 歸尾
  • 生地
  • 連翹
  • 柴胡
  • 膽草
  • 黃芩
  • 蘆薈
  • 昆布

方:茯神,玄參,黃連,銀花,貝母,橘紅,天麻,夏桔草,連翹

白話文:

成分:

  • 茯苓
  • 玄參
  • 黃連
  • 銀花
  • 貝母
  • 橘紅
  • 天麻
  • 夏桔草
  • 連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