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虛損章 (11)
虛損章 (11)
1. 虛損章
又云:微虛相傳,乃為短氣。又云:微浮,傷客熱。東垣云:陰先亡,陽欲得去,乃是熱壅口臭,謂之假熱之症。各條所云,頗覺相似,此蓋得之七情傷陰,煩勞傷陽,風寒得以乘虛入客,胸膈痞塞。
因邪在半表半裡,又為冷水停凝,症似支結,脅側不能,臥寐覺痛作,雖飲留肝實,亦是元氣不調充,參之咳嗽,喘緊短氣,自汗耳鳴,肉瞤振搖不已,嘔吐泄瀉,俱屬正氣已疲,合從為治。雖有表邪,亦惟調其氣,使邪自釋;養其血,使氣自平。用順氣養榮湯,加桂枝、甘草、二劑,諸症頓減。
關尺之脈,沉澀可慮,易以補中益氣湯,順春升之令,以補不足之陽,少佐小青龍湯一、二分,以和營衛而撤其未盡之邪。又二劑,自汗喘嗽嘔吐己除,但痞塞脅病未減,更以六君子湯,倍半夏、陳皮,少佐白豆仁、木香。向左右側臥俱不痛,臉上焦黑之色,日漸減去,而脾胃尚不實,再製四神丸以固之。
左尺甚弱,知腎為胃之關,腎虛則胃之化機未運,又合腎氣丸投之。腎氣服之空腹,六君服之日中,四神服之臨臥,自此月餘而起。
一人向來脾腎兩虛,少年極失謹慎,三十歲前,忽患脾泄,參苓白朮散常不輟口,病發時,必用桂附方愈。三十歲後,脾胃甚好,善啖,自恃強壯,初患齒痛,口舌痛,以涼膈散數錢服之,即愈。
自此常發常服,至半年後,滿口腐爛,飲食不進,涼藥愈服愈劇,予診其脈,兩寸浮數而微,關尺浮弱而澀,因謂乃兄曰:「形雖有餘,精仍不足,當嚴守戒忌,服滋補藥,涼劑不可再投矣。」用八珍湯,倍地黃以峻補腎水,加桂、附各一分,引火歸元,正《內經》所謂折之不去,求其屬以衰之也。煎就涼服,不使與上焦之虛熱爭也。
一宦向來中氣不足,予進診視,常言服得力參、耆。壬戌六月,署歸烏二邑印務,午飯未幾。啖楊梅一大甌,胸中逐覺不爽,至午後,身熱頭眩,吐痰口渴,不思飲食,此三日矣。適延一友,用枳實、山楂,苓、連、厚朴、二陳之類,服三、四劑,大便一次,去燥糞數塊,而前症如舊。又用歸、芍、知母、麥冬、山楂、黃芩等味,反腹滿作嘔。
予診得左三部浮微而弱,右三部浮大虛數,則曰:此脾胃虛弱,氣不能運,故胸膈不舒,非關前日之楊梅為祟也。況素日不能用苦寒之劑,豈可再用芩、連?《經》曰:但治其虛,安問其餘?先用六君子湯、加白豆仁、煨薑、大棗,二劑。前症頓減。服補中湯數劑,諸病霍然。
一婦年未四旬,生育已多,且小產數次,以致怯弱,其病不時眩暈,噁心,胸膈痞滿,飲食不進,頭面四肢浮腫,晡時潮熱,大便時瀉時燥,夜間恍忽不眠。醫家調理,已非一人一日。予診之,左寸浮澀,右寸浮滑,兩關俱弦細,兩尺初取覺洪大,重按則少神,知其心脾腎三經受病,而純以清涼為治非也。
白話文:
虛損章
有些人說,輕微的虛弱會導致氣短。也有人說,輕微的浮腫是外邪客熱所傷。東垣(指張元素)說,陰氣先衰竭,陽氣也將要耗盡,就會出現熱壅口臭,這是假熱的症狀。以上幾種說法,看起來都比較相似,這都是因為七情損傷陰氣,煩勞損傷陽氣,風寒乘虛而入,導致胸膈痞塞。
因為邪氣侵犯半表半裡,又因為寒水停滯,症狀類似於支氣管阻塞,脅肋疼痛,不能側臥,睡覺時疼痛加重,即使飲水,肝臟也仍然腫脹,這是因為元氣不能調和充盈的緣故。伴隨咳嗽、喘息、氣短、自汗、耳鳴、肌肉顫抖不止、嘔吐、腹瀉等症狀,都屬於正氣已疲的表現,需要綜合治療。即使有表邪,也要先調和氣血,使邪氣自行消散;滋養血液,使氣機平和。可用順氣養榮湯,加桂枝、甘草各二劑,諸症即可迅速減輕。
如果寸關尺脈沉澀,就需要考慮使用補中益氣湯,順應春升之氣,補益不足之陽氣,少加小青龍湯一二分,以調和營衛,驅散尚未完全清除的邪氣。再服用二劑,自汗、咳嗽、嘔吐等症狀即可消除,但如果胸悶脅肋疼痛症狀未減,再用六君子湯,倍加半夏、陳皮,少加白豆蔻、木香。如果能左右側臥都不疼痛,臉上焦黑之色也逐漸減退,但脾胃仍未完全恢復,再服用四神丸以鞏固療效。
如果左尺脈很弱,就說明腎臟虛弱,因為腎臟是胃之關,腎虛則胃的消化功能不能正常運作,所以再服用腎氣丸。腎氣丸空腹服用,六君子湯中午服用,四神丸睡前服用。這樣服用一個多月後,病情就能痊癒。
有一個人,向來脾腎兩虛,年輕時非常不謹慎,三十歲之前,突然患上脾虛泄瀉,長期服用參苓白朮散,發病時,必須服用桂附方才能痊癒。三十歲之後,脾胃功能很好,食慾很好,自認為身體強壯,最初患上牙痛、口舌痛,服用少量涼膈散即愈。
從此以後,經常發病就經常服用涼膈散,半年後,滿口潰爛,飲食不下,涼藥服用得越多病情越重。我診脈發現,其寸脈浮數而微弱,關尺脈浮弱而澀,於是告訴他的哥哥:「雖然他的形體看起來還不錯,但精氣卻不足,應該嚴格遵守戒律,服用滋補藥物,涼藥絕對不能再服用了。」於是,我讓他服用八珍湯,倍加生地黃以滋補腎陰,並加入桂枝、附子各一分,引火歸元,正如《內經》所說:「折之不去,求其屬以衰之也」。煎好後放涼服用,避免與上焦的虛熱爭奪。
一位官員,向來中氣不足,他經常說服用人參、黃耆效果很好。壬戌年六月,他到烏二邑印務上任,午飯後不久,吃了很多楊梅,胸中感到不適,下午就出現身熱、頭暈、吐痰、口渴、不想吃東西,這種情況持續了三天。他請了一位朋友幫忙,朋友使用了枳實、山楂、茯苓、連翹、厚朴、二陳湯等藥物,服用了三、四劑,大便一次,排出幾塊乾燥的糞便,但之前的症狀仍然沒有好轉。他又用了當歸、芍藥、知母、麥冬、山楂、黃芩等藥物,反而導致腹脹嘔吐。
我診脈發現,其左三部脈浮微而弱,右三部脈浮大虛數,於是說:這是脾胃虛弱,氣機不能正常運轉,所以胸膈不舒暢,並不是因為前幾天吃的楊梅引起的。況且他素來不能服用苦寒之劑,怎麼還能再次服用黃芩、連翹呢?《內經》說:「但治其虛,安問其餘?」於是,我先讓他服用六君子湯,加白豆蔻、煨薑、大棗,二劑。之前的症狀迅速減輕。服用補中益氣湯幾劑,所有疾病都痊癒了。
一位婦女,不到四十歲,生育很多,而且多次小產,導致身體虛弱,經常頭暈、噁心、胸膈痞滿、飲食不進、頭面四肢浮腫、午後潮熱、大便時瀉時燥、晚上睡不好覺。很多醫生都治療過她,但效果都不好。我診脈發現,其左寸脈浮澀,右寸脈浮滑,兩關脈弦細,兩尺脈一開始摸起來洪大,重按則感覺脈象微弱,知道她是心、脾、腎三經都患病,而單純用清涼藥物治療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