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虛損章 (10)
虛損章 (10)
1. 虛損章
如火氣上升,正是無根之火上炎,應另煎人參五分,麥冬八分,五味九粒,間呷一、二口。如腹中窄狹,或大便漉漉作聲,此水火相傳之聲,方中宜加制好真茅、山蒼朮錢許。如氣打呃,應淡薑湯倍用人參。如小水頻數,加益智仁錢許;如小水不利,加車前子二錢;如覺氣升,宜磨沉香七、八分;如浮腫甚,倍加茯苓、車前。
一人面色痿黃,四肢倦怠,頭眩作渴,手足厥冷而麻;誦讀略勞,則覺喉間作痛,飲食雖能進,而覺心慒,睡臥亦欠安。總之,真元不足,脾氣受損,氣血兩虧,虛火炎上之象也。八月十四日復診,得六脈遲緩,重按無神,益合前症矣。至如頭眩作渴,心嘈內熱,似覺實火,目今大忌寒涼之劑,深恐伐其胃氣,則將來飲食少進,而諸變症出矣。目今丸方以扶養元氣,及固保脾胃之藥為主。
煎方另制服,並有加減法附後。
丸方:山藥,山萸,白苓,丹皮,白朮,熟地,澤瀉(各三兩),枸杞,知母(各兩半),人參(一兩),麥冬(兩半去心),五味(五錢)
煉蜜為細丸,每服二錢,空心白湯送下。
煎方:遇喉痛及內熱,加服三、四劑。
陳皮,山藥,茯苓,白朮(各一錢),米仁錢(半炒),蓮肉(一錢),黃連(薑汁炒八分服三帖後減去),熟地,山萸(各一錢),丹皮(八分),澤瀉(六分)
加圓眼肉四枚,生薑三片,煎五分,空心服。
點心:宜用此糕或粉。
蓮肉(去心炒),白扁豆(去殼炒),米仁(炒),山藥(炒),芡實(各半斤),陳米(二升)
宜食:腰子、肚子、肺頭、鰻魚、豬腳、鴨羊肉、煮藕。
忌食:梨、菱、蟹及一切生冷油膩之物。
丸方:人參(一兩),山藥(兩半),白朮(一兩土炒),白芍(一兩),麥冬(一兩瓦上焙去心),知母(一兩去毛),懷熟地(二兩),半夏曲(五錢),棗仁(一兩炒),甘草(三錢),山萸(一兩)
以後又看,去半夏曲,加黃耆一兩,蜜炙枸杞子一兩半。
煎方:麥冬(一錢去心),五味(四分),人參(六分),桔梗(六分),甘草(二分),石菖蒲(八分),茯神(八分),棗仁(八分),當歸(八分),半夏曲(一錢),生地(二錢),橘紅(八分),加生薑
一貴者,因煩勞忿怒,飲食不思,已二、三月矣。春初患左脅痛極,不能向左眠,三日後,又感暴寒微風,遂加咳嗽、喘急短氣,惡風,喜重衣覆身,汗流不止,不時嘔吐清水及痰。每偏左臥,久則疼而且煩,或飲冷水才覺稍舒,胸膈中脘痞塞,上下氣不相通,日夜煩燥,止飲米湯碗許,耳鳴如風颳樹,手指肉眼,振搖不已。予始至,診得兩寸脈微浮而澀,關尺微虛不固。
此日溏泄大便三次,其子問曰:「脈氣如伺?」予曰:「不妨,究方書云:虛勞咳嗽之症,靠左不得眠者,肝脹;靠右不得眠者,肺脹。及咳嗽自汗,喘急下泄,俱在難治例。況澀脈見於春時,金來剋木,亦是可畏,但神氣尚未乏極。雖少春夏之脈,而兩寸帶浮,尚有微陽,小便稠黃而尤長,面色焦黑而微有黃氣,數件或可療耳。」仲景云:脈虛微弱,下無陽。
白話文:
虛損章
若有火氣上升,如同無根之火上竄,應另煎人參五分,麥冬八分,五味子九粒,少量多次服用。若腹部絞痛或大便稀溏伴有咕嚕聲,這是水火不調的表現,藥方中宜加入制備好的真茅草、蒼朮少許。若打嗝,應服用加倍人參的淡薑湯。若小便頻數,加益智仁少許;若小便不利,加車前子二錢;若感覺氣往上衝,宜磨碎沉香七、八分服用;若浮腫嚴重,加倍茯苓、車前子。
一位患者面色萎黃,四肢乏力,頭暈口渴,手足冰冷麻木;稍微誦讀或勞累,便覺喉嚨疼痛,雖然能進食,卻感到心神恍惚,睡眠也不安穩。總而言之,元氣不足,脾胃受損,氣血兩虧,虛火上炎的症狀。八月十四日複診,脈象遲緩,按之無力,與之前的症狀相符。至於頭暈口渴、心煩內熱,看似實火,但目前不宜使用寒涼藥物,以免傷及脾胃,導致食慾減退,病情加重。現在的丸藥和湯藥,主要以滋補元氣和保護脾胃為主。
煎藥的藥方另附,並有加減方法。
丸藥方: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白朮、熟地、澤瀉(各三兩),枸杞子、知母(各一兩半),人參(一兩),麥冬(一兩半,去心),五味子(五錢)
用蜂蜜製成細丸,每次服用二錢,空腹用溫開水送服。
煎藥方:若喉嚨疼痛或內熱,可連續服用三、四劑。
陳皮、山藥、茯苓、白朮(各一錢),薏苡仁(半錢,炒),蓮子肉(一錢),黃連(用薑汁炒,八分,服三劑後減量),熟地、山茱萸(各一錢),丹皮(八分),澤瀉(六分)
另加圓眼肉四枚,生薑三片,煎服,空腹服用。
點心:宜食用以下糕點或粉末。
蓮子肉(去心炒)、白扁豆(去殼炒)、薏苡仁(炒)、山藥(炒)、芡實(各半斤),陳米(二升)
宜食:豬腰子、豬肚、豬肺、鰻魚、豬腳、鴨肉、羊肉、煮藕。
忌食:梨、菱角、螃蟹及一切生冷油膩的食物。
丸藥方:人參(一兩),山藥(一兩半),白朮(一兩,土炒),白芍(一兩),麥冬(一兩,瓦上焙,去心),知母(一兩,去毛),熟地黃(二兩),半夏曲(五錢),酸棗仁(一兩,炒),甘草(三錢),山茱萸(一兩)
之後複診,去掉半夏曲,加入黃耆一兩,蜜炙枸杞子一兩半。
煎藥方:麥冬(一錢,去心),五味子(四分),人參(六分),桔梗(六分),甘草(二分),石菖蒲(八分),茯神(八分),酸棗仁(八分),當歸(八分),半夏曲(一錢),生地黃(二錢),橘紅(八分),加生薑。
一位尊貴的病人,因過度勞累和憤怒,飲食不振,已持續二三個月了。春初患有左脅疼痛,不能側臥左側,三日後,又感寒風襲體,於是咳嗽、氣喘、呼吸急促,怕風,喜歡蓋厚被子,汗流不止,經常嘔吐清水和痰液。每次側臥左側,時間長了就疼痛難忍且煩躁不安,只有喝冷水才能稍微緩解,胸膈和胃脘部阻塞,氣機不通暢,日夜煩躁,只能喝少量米湯,耳鳴如風吹樹木,手指顫抖不止。我初診時,診得寸脈微浮而澀,關尺脈微弱不實。
當天腹瀉三次,他的兒子問道:「脈象如何?」我說:「不要緊,古代醫書上說:虛勞咳嗽,左側臥不能睡的是肝脹;右側臥不能睡的是肺脹。咳嗽自汗,氣喘腹瀉,都屬於難治之症。況且澀脈出現在春季,金克木,也是危險的徵兆,但氣色尚未極度衰敗。雖然脈象不似春夏之象,但寸脈略浮,尚有少許陽氣,小便色黃而量多,面色焦黑略帶黃氣,幾點症狀還是可以治療的。」張仲景說:脈象虛弱,下無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