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虛損章 (9)

回本書目錄

虛損章 (9)

1. 虛損章

為末,淡薑湯泛為丸,每服二錢,桂圓十個,人參二錢,同煎湯服。

煎方:山藥,米仁炒,訶子,百合(各二錢),補骨脂(一錢),北五味(六分),白朮(土炒焦),茯苓,車前(各二錢),半夏,款冬花(各一錢),白芍(錢半酒炒),人參(三錢),煨姜(四分)

二月初一復診:面色痿黃,久瀉不止,未瀉作痛,瀉後痛愈,六脈數而無力,飲食減少,精神日耗,大解不時流出。此皆氣虛之極,不能收攝,且元氣下陷之故也。恐防氣脫,須當理中湯溫其脾胃,以調中益湯升提下陷之氣,方為正治。

下午,專固脾元:熟附子,炙甘草(三分),訶子肉(一錢),煨姜(三分),人參(三錢,另),乾薑(一錢四分炒黑),茯苓(二錢),白朮(五錢土炒)

早上,應以調中益氣加減:人參(二錢),升麻(四分),柴胡(五分),白朮(三錢),木香(八分),黃耆(一錢半),炙草(二分),陳皮(八分)

午後,應服理中湯:人參,白木,乾薑,甘草

如脈沉細,腹中痛,故用於姜之辛熱能土中瀉水;若脈弦,是木來剋土,當用芍藥為君,其味酸,能於土中瀉水,故建中湯以此為君。

二月初十又診:六脈細數無力,真陰與真陽俱虛也。身體外邊不熱,而內有虛燥,皆屬虛極之候,目今瀉既稍減,則溫補之劑亦宜稍減,煎方另書於後。

方:人參(二錢),炙草(四分),茯苓(一錢),白朮(一錢二分),黃耆(一錢),貝母(一錢半),五味(三分),生薑(四分),烏梅(三分)

如前煎,上下午服。

丸藥每日二錢,以人參一錢煎湯,空心送下。

病原內大便時漏,氣虛不能攝也;咳嗽交加,發火愈甚,浮游之火上升,虛極狀也。一、二日內,大便雖減一次,然不時流出,皆系氣不能攝,且脾氣未能即復也。浮腫、腹響、氣脹,皆可驗矣,且咳嗽多痰,系土虛不能生肺金,即所謂母病而子亦病也。咳嗽中間,或有血珠,似絲非絲,此更人所難知,乃子病而母亦病也,心為脾之母耳。

總之心主血,脾統血,一經受病,則子母俱傷,不可不虛心體認也。予行醫四十年,豈不知寒涼能治火熱?以血分治陰虛,但要切脈之虛實、形之虛實,然後用藥,方無差誤。近來四、五日內,應將前方為主,另立加減法於後,以備鮍用。

如口渴甚,禁用天花粉等類,宜加北五味幾粒。如大便仍每日一、二次,則暫加天門冬錢許。如覺氣脹或腹內痛,宜暫用木香(七分),白豆蔻錢許。如覺元氣下墜而撒屁則稍寬,或不時大便流出,此真元下陷,方中宜加升麻、柴胡二、三劑。如痰中有紅色者,宜加懷生地,因防腸滑,不如以丹參代之;如無等症,不必加。

白話文:

虛損章

將藥末用淡薑湯調成丸劑,每次服用二錢,再另用桂圓十個、人參二錢煎湯服用。

藥方:山藥、炒米仁、訶子、百合(各二錢)、補骨脂(一錢)、北五味子(六分)、土炒焦白朮、茯苓、車前子(各二錢)、半夏、款冬花(各一錢)、酒炒白芍(一點五錢)、人參(三錢)、煨薑(四分)。

二月初一複診:病人面色萎黃,長期腹瀉不止,瀉前腹痛,瀉後疼痛減輕,脈搏頻數但無力,食慾減退,精神日漸衰弱,大便時常不由自主地流出。這些症狀都是由於氣虛到了極點,無法收攝津液,且元氣下陷所致。擔心病人氣虛衰竭,必須用理中湯溫補脾胃,再用調中益氣湯提升下陷的元氣,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下午服用專固脾元方:熟附子、炙甘草(三分)、訶子肉(一錢)、煨薑(三分)、人參(三錢,另加)、炒黑乾薑(一錢四分)、茯苓(二錢)、土炒白朮(五錢)。

早上服用調中益氣湯加減方:人參(二錢)、升麻(四分)、柴胡(五分)、白朮(三錢)、木香(八分)、黃耆(一錢半)、炙甘草(二分)、陳皮(八分)。

午後服用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

如果脈象沉細,腹部疼痛,則使用薑的辛熱之性以利水;如果脈象弦緊,則屬木克土,應以酸味的芍藥為君藥,芍藥能利水,所以建中湯以此為君藥。

二月初十複診:脈搏細數無力,真陰真陽俱虛。身體表面不發熱,但內部乾燥,都是虛弱到了極點的表現。目前腹瀉已有所減輕,因此溫補的藥物也應該減少劑量,新的藥方另寫於後。

藥方:人參(二錢)、炙甘草(四分)、茯苓(一錢)、白朮(一錢二分)、黃耆(一錢)、貝母(一錢半)、北五味子(三分)、生薑(四分)、烏梅(三分)。

以上藥方,早晚服用。

丸藥每日服用二錢,以一錢人參煎湯送服,空腹服用。

病症分析:病人大便失禁,是因氣虛不能收攝;咳嗽加劇,發熱加重,是虛火上浮的表現。一兩天內,雖然大便次數減少,但仍然時常不由自主地流出,都是因為氣虛不能收攝,且脾氣尚未恢復。浮腫、腹鳴、腹脹等症狀都可驗證此點,而且咳嗽多痰,是脾土虛弱不能滋生肺金,也就是母病及子;咳嗽時偶爾帶血絲,這是子病及母,心為脾之母。

總之,心主血,脾統血,一旦其中一方受病,則母子俱傷,不可不謹慎。我行醫四十年,豈不知寒涼之品能治火熱?用於血分治療陰虛,但必須仔細辨別脈象的虛實和形體的虛實,然後再用藥,才能避免錯誤。最近四五天內,應以之前的藥方為主,再另加加減法於後,以備不時之需。

如果口渴嚴重,禁用天花粉等藥物,宜加幾粒北五味子。如果大便仍然每天一、二次,則暫時加天門冬少許。如果感到氣脹或腹痛,宜暫時服用木香(七分)、白豆蔻少許。如果感到元氣下墜,放屁則略微舒緩,或是不時大便失禁,這是真元下陷,方中宜加升麻、柴胡二、三劑。如果痰中帶紅色,宜加懷生地,因擔心腸滑,不如用丹參代替;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則不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