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眩暈章 (1)
眩暈章 (1)
1. 眩暈章
一人兩尺脈平,右關部滑而力強,餘部緩。乃由血分不足,脾濕動而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以致頭暈而耳重聽也。患於左者,屬血虛也。《方論》云:「眩暈者,火動其痰;耳鳴者,水虛火實。洽須益陰血、導濕痰為主。
方:橘紅,半夏,貝母,茯苓,歸身,紅花,石斛,天麻,甘菊,秦艽,知母,生薑
一人五脈浮大,獨左關弦數,眩暈不能開,兀兀欲吐,稍食即嘔出,挾食痰涎苦水,此病在足厥陰經。《脈法》曰:浮而為風,弦數者,火起於肝。《原病式》云:諸風撣眩,皆屬肝木。蓋厥陰之絡,上人吭顙,連目系,出額。營衛衰微,風虛內作,致目系急而瞑不能開,開而旋轉欲吐也。肝移熱於膽,則苦汁上溢。治宜滋陰降火,兼帶抑肝之劑。
方:半夏,廣皮,茯苓,白芍,柴胡,天麻,白朮,藿香,石斛,黃芩,山梔
一人乙亥歲,徇蒙招搖,目瞑耳聾,飧泄食減,忽忽善怒,六脈左強右弱,此歲木太過,風氣流行,中土虛衰,不能提防下氣之逆,則龍雷之火得以震於巔,故頭為旋轉而眩暈。治當溫補脾土,疏泄肝木,庶使賊邪不致猖撅耳。
方:人參,白朮,半夏,茯苓,甘草,陳皮,柴胡,白芍,天麻,桂
一婦久患淋帶,頭作眩暈,腰痛如折,尫羸倦怠,六脈虛澀,當作血虛症治,為血少不能榮肝,肝木根虛安得不動搖耶?宜調其淋帶,眩暈自止,所謂培其本也。
方:白芍,川芎,熟地,樗根,白皮,續斷,甘菊花,白朮,茯苓,牛膝,杜仲,當歸
一人六脈大而帶澀,腰痛精滑,五心煩熱,腦轉耳鳴。腦者,地之所生,故藏陰於目為瞳子,系腎水至陰所主,二者喜靜謐而惡動擾,靜謐則清明內持,動擾則撣搖散亂,此厥陰之火,獨光五邪之變,遂勝克之病作,宜用壯水之劑。若拘氣不歸源,而以丹藥鎮墜、沉香降氣之法,則香竄散氣,丹藥助火,其不歸源之氣,豈能因此而復耶?六味地黃加麥冬、五味、炒黃柏。
一人病愈來幾,面色痿黃,精神倦怠,忽有眩暈之症,兩手脈俱沉緩無力,此屬氣虛生痰,濁氣泛上而致也。當以補中湯加味治之。
方:人參,白朮,茯苓,黃耆,天麻,川芎,甘草,升麻,柴胡
一人壯年,不慎酒色,患眩暈症,雖方藥不輟,終鮮一效。余診之,六脈沉滑,乃上實下虛之候。方書謂:下虛,氣與血也;上實,痰與火也。此因房勞致虛,濕痰滯於上,陰火起於下,痰挾虛火上衝頭目,正氣不能勝敵,所謂無痰不作眩是也。治宣清痰降火,兼補虛為主。
方:黃芩,山梔,白朮,茯苓,半夏,天麻,甘菊,黃柏,旋覆花
一人眩暈,脈來弦數相兼,此水虧火旺。洽當補腎益肝,使腎不虛而水自升,肝不實而火自降,水火既濟,陰陽定位,復何眩暈之有?
白話文:
眩暈章
案例一:
一個人脈象平和,但右手關脈部分滑動且力道強勁,其他部位則較為緩和。這是因為體內血分不足,脾臟濕氣積聚而產生痰,痰久生熱,熱而生風,導致頭暈、耳朵聽力下降。如果暈眩偏左邊,就屬於血虛。《方論》說:「眩暈是因為火氣煽動痰液;耳鳴是因為腎水不足而火氣旺盛。」治療上應以滋養陰血、化解濕痰為主。
- 藥方: 橘紅、半夏、貝母、茯苓、當歸身、紅花、石斛、天麻、甘菊、秦艽、知母、生薑
案例二:
一個人五脈都呈現浮大之象,唯獨左手關脈呈現弦而數的脈象,暈眩得無法睜開眼睛,昏昏沉沉想吐,稍微吃點東西就吐出來,還夾雜著食物殘渣、痰涎和苦水。這種病症病位在足厥陰經。《脈法》說:「脈浮代表有風邪,弦數則表示肝火旺盛。」《原病式》說:「各種風導致的暈眩,都屬於肝木的問題。」這是因為足厥陰經的經絡上行到喉嚨、前額,連接著眼睛。營衛之氣衰弱,虛風內動,導致眼睛部位的經絡緊張,眼睛無法睜開,即使睜開也會感到旋轉想吐。肝臟的熱傳到膽,膽汁會上逆溢出,因此會感到口苦。治療上應以滋陰降火為主,並搭配抑制肝火的藥物。
- 藥方: 半夏、廣陳皮、茯苓、白芍、柴胡、天麻、白朮、藿香、石斛、黃芩、山梔子
案例三:
某人在乙亥年,因為受到流年運勢影響,出現眼睛昏花、耳聾、腹瀉、食慾下降、容易發怒等症狀,六脈中左脈強於右脈。這是因為那一年木氣過盛,風氣盛行,中土虛弱,無法抵禦下氣上逆,導致肝火上炎,引起頭暈目眩。治療上應該溫補脾土,疏泄肝木,使邪氣無法作亂。
- 藥方: 人參、白朮、半夏、茯苓、甘草、陳皮、柴胡、白芍、天麻、桂枝
案例四:
一位婦女長期患有淋帶(婦科疾病),並出現頭暈、腰痛如折、身體消瘦疲倦的症狀,六脈虛弱澀滯。應當從血虛的角度進行治療,這是因為血虛無法滋養肝臟,肝木失去根基才會動搖。應該先調理淋帶,頭暈自然會停止,這就是所謂的「培其本」。
- 藥方: 白芍、川芎、熟地、樗根白皮、續斷、甘菊花、白朮、茯苓、牛膝、杜仲、當歸
案例五:
一個人六脈脈象大而帶有澀滯感,腰痛且容易遺精,手腳心發熱,頭暈耳鳴。大腦是陰氣所生之地,所以眼睛裡的瞳孔藏有陰氣,與腎水陰氣相通。兩者都喜歡安靜,不喜歡受到擾動。安靜時神志清明,擾動時就會頭暈目眩。這是肝經的火氣獨自旺盛,導致水火失調,出現了各種病症,應該用滋養腎水的藥物治療。如果用藥只是拘束氣機,不去尋找根本原因,而用丹藥來鎮壓、用沉香來降氣,只會導致藥物的香氣耗散氣機,丹藥則會助長火氣,沒有辦法讓氣回歸根本。建議使用六味地黃丸,再加入麥冬、五味子、炒黃柏。
案例六:
一個人病後身體虛弱,面色萎黃,精神疲倦,突然出現頭暈的症狀,兩手脈象都沉緩無力。這屬於氣虛導致痰濕積聚,濁氣上泛所致。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
- 藥方: 人參、白朮、茯苓、黃耆、天麻、川芎、甘草、升麻、柴胡
案例七:
一位壯年人,因為不注意酒色,患上頭暈的毛病,雖然持續服藥,但效果不佳。診斷發現,六脈脈象沉而滑,這是上實下虛的表現。醫書說:「下虛,指氣血不足;上實,指痰火旺盛。」這是因為房事過度導致身體虛弱,濕痰滯留在上方,虛火在下方升起,痰火上衝頭部,正氣無法抵抗。所謂「無痰不作眩」,因此治療應以清痰降火為主,同時兼顧補虛。
- 藥方: 黃芩、山梔子、白朮、茯苓、半夏、天麻、甘菊、黃柏、旋覆花
案例八:
一個人頭暈,脈象呈現弦數兼雜,這是腎水虧虛,肝火旺盛所致。治療上應該補腎益肝,使腎水充足而上升,肝火平熄而下降。水火相互協調,陰陽平衡,自然就不會再有頭暈的症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