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中風章 (7)

回本書目錄

中風章 (7)

1. 中風章

先通其秘者,急則治其標也;醒後見風症,亦不足為本,風症為標,然專補氣血,少佐風藥者,緩則治其本也。

一人患口喎不正,四肢拘急,已月餘矣,百藥不愈,延至半年,常自汗惡風。予診之,左手浮緊,右手洪緩,此正風客陽明胃經,留而不去,鬱而為熱也,當解散之。病家曰:「發表藥服多矣,小續命湯是也。

」予曰:「小續命湯,多半熱補之藥,服之當劇,何能得愈?」病家曰:「發散藥亦服多矣,如麻黃、桂枝、羌獨二活,藥之重者也;輕如防風、白芷、柴胡、乾葛,以至天麻、秦艽、荊芥、薄荷等,無不盡試。

」予曰:「宜其不能愈也,此症邪在一經,諸藥雖多發散,然雜而無主,不能專入一經,而各經之無邪者,誅伐無過,徒足以虛其表,而不足以去其病,故反見惡風自汗,而無救於口之歪也。」《經》曰:胃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所生病者,口喎唇斜,是知此症,乃陽明胃經之症也。

羌活、麻黃等藥,各有專經,即有一二人陽明,眾咻一傳,何以成功?因用葛根五錢、升麻二錢,重劑以逐陽明固結之邪;白芷三錢、殭蠶錢半,以達頭面不正之氣;黃耆錢半、桂枝五分,以固周身疏泄之表;桔梗一錢、甘草五分,載諸藥上行,本乎天者親上之義也。服二劑奏效,數劑全正,後以養榮血、實腠理藥,少佐清熱去痰,調理如故。

一人忽得暴疾如中風,口不能言,目不識人,四肢不舉,投蘇合丸及牛黃丸,毫不甦醒。一醫投以小續命湯,反增喘急,身體壯熱,手足厥逆,舉家驚惶無措。醫者以六脈沉微,擬用附子理中湯,病家求決於予,予診其脈,兩寸似有若無,兩關尺竟無可尋,乃氣壅逆而然,非不足而沉脫也。因謂病家曰:此脈乃伏而不見,非沉溺也。

乃從胸按之,眉即為之皺,按至臍腹,體為之舉,若有不可忍狀。細詢得病之因,曰:「因晏客煩冗,無暇飲食,至晚陪客畢,即發此症。」矛曰;「飢極過飽,此食中也。」口不能言,目不識人,脈伏不見,皆由飲食填塞清道所致,四肢不舉,即《經》所謂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也。若初起一吐,足了此屬,今遲延一、二日,上中下俱受病,當吐下消導並行,以分治其勢。

乃先以生薑淡鹽湯灌而探吐,吐出痰涎酸水數碗。一時頃,神思稍清,診其脈,寸關逼逼而來,謂病家曰:「無憂矣。」又以山稜、蓬朮、檳榔、枳實、白蔻仁、木香、陳皮、神麯、萊菔子水煎,分消中焦之痞滿,又以煎藥送潤字丸五錢,下四、五行,由是始知人事,能言語,手足能運動。再診之,關尺俱見,且沉實有力,胸膈滿悶,按之猶痛。

又以前方送潤字丸二錢,每日一服。四日後,按之不痛,方與稀粥。胸膈尚痞,時或吐痰,乃以消導二陳湯中,少佐芎、歸以養榮血,參、術以扶胃氣,木香、白蔻仁以寬未盡之痞,旬日而復。夫脈為氣血之先,中焦為氣血水穀之分,食停中脘,則中焦痞塞,痰涎亦因之而壅滯。

白話文:

中風章

首先要疏通其阻塞的部位,病情緊急時就要先治療其明顯的症狀;醒來後見到中風的症狀,也不足以作為根本病因,中風的症狀是標,但專門補充氣血,少用一些治療風的藥物,病情緩和時就要治療其根本病因。

曾經有一位病人,患有口角歪斜、四肢拘緊的症狀,已經一個多月了,用盡各種藥物都沒有治癒,延誤到半年,經常自汗怕風。我診斷他,左手脈象浮緊,右手脈象洪緩,這正是風邪侵犯陽明胃經,停滯不去,鬱積化熱,應該把它散掉。病人家屬說:「發散的藥已經服用很多了,像小續命湯之類的。」我說:「小續命湯,大多是溫熱補益的藥物,服用後病情會加重,怎麼可能治癒?」病人家屬說:「發散的藥也服用很多了,像麻黃、桂枝、羌活、獨活,這些都是藥力較強的;輕一點的像防風、白芷、柴胡、葛根,以及天麻、秦艽、荊芥、薄荷等等,沒有一種沒有試過。」我說:「所以才會治不好啊!這個病邪在單獨一條經脈上,雖然用了很多發散的藥物,但是雜亂無章,不能專注地進入某一條經脈,反而傷害到沒有邪氣的其他經脈,只會耗損肌表,而不能去除病邪,所以反而出現怕風自汗,卻不能治好口角歪斜。」《內經》說:胃經和足陽明經的脈絡,環繞口唇,所導致的疾病,就是口角歪斜,所以我知道這個病,是陽明胃經的病症。

羌活、麻黃等藥物,各有其專門治療的經脈,即使只有一兩個陽明經的症狀,眾多藥物一起攻伐一個經脈,怎麼可能奏效呢?所以我用葛根五錢、升麻二錢,重劑來驅逐陽明經鬱結的邪氣;白芷三錢、殭蠶半錢,來治療頭面不正的症狀;黃耆半錢、桂枝五分,來鞏固周身疏泄的肌表;桔梗一錢、甘草五分,來載送其他藥物上行,符合「本乎天者親上之」的道理。服用兩劑藥就見效,幾劑藥後就完全痊癒了,後來再用補益氣血、堅固肌膚的藥物,少量添加清熱化痰的藥物,調理到恢復如初。

曾經有人突然得暴疾,像中風一樣,不能說話,不認識人,四肢不能動彈,服用蘇合丸和牛黃丸,一點效果都沒有。一位醫生給他服用小續命湯,反而增加了喘息,身體發熱,手足厥逆,全家人都驚慌失措。這位醫生因為病人脈象沉微,打算用附子理中湯,病人家屬向我求救,我診斷他的脈象,寸關脈像是有又像沒有,關尺脈竟然找不到,這是氣機壅塞逆亂造成的,不是氣虛而導致脈象沉弱。於是我告訴病人家屬:這個脈象是潛伏而不顯,而不是沉陷。

於是從胸部按壓,眉毛就皺起來了;按壓到腹部,身體就抬起,好像很痛苦的樣子。仔細詢問發病原因,他說:「因為招待客人太過勞累,沒時間吃飯,直到晚上送走客人後,就發病了。」我說:「飢餓過度,又暴飲暴食,這是飲食不節引起的。」不能說話,不認識人,脈象潛伏不見,都是因為飲食阻塞清道所致,四肢不能動彈,就是《內經》所說的「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如果剛發病時就催吐,就足以解決這個問題,現在已經耽誤了一、兩天,上中下三焦都受到影響,應該同時採用吐下法來瀉導,以此來分別治療。

於是先用生薑淡鹽湯灌服,然後催吐,吐出痰涎酸水好幾碗。過了一會兒,神志稍微清醒了一些,診脈發現寸關脈有力,我就告訴病人家屬:「不用擔心了。」我又用山楂、蓬朮、檳榔、枳實、白蔻仁、木香、陳皮、神麴、萊菔子水煎,來消除中焦的痞滿,又用煎好的藥送服潤字丸五錢,下瀉四肢五行,於是病人開始恢復神志,能說話,手腳也能活動了。再次診脈,關尺脈都出現了,而且沉實有力,胸膈部仍然滿悶,按壓還有疼痛感。

我又用之前的藥方送服潤字丸二錢,每天服用一劑。四天後,按壓不再疼痛,就給他吃稀粥。胸膈仍然痞滿,有時還會吐痰,於是服用消導的二陳湯,少量添加川芎、當歸來補益氣血,人參、黃芪來扶助胃氣,木香、白蔻仁來寬解未盡的痞滿,十天後就痊癒了。脈象是氣血的先兆,中焦是氣血水谷消化的場所,食物停留在中脘,就會導致中焦痞塞,痰涎也會因此而壅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