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中風章 (5)
中風章 (5)
1. 中風章
熱則生風,風壅其痰,故痰涎為之壅盛。理宜順氣養血,氣順則風自利,血活則風自滅。佐以一、二味清涼升散之品,此「火鬱發之,木鬱達之」之義也。
方:防風,白附子,木香,廣皮,黃芩,白芍,川芎,甘草,秦艽,天麻,當歸
一人卒中昏憒,口眼歪斜,痰湧口噤,咽喉有聲,六脈浮大,皆真氣虛而風邪乘入脾胃,不能收攝痰飲,激浮而上,塞於咽喉,故漉漉有聲。風氣盛,故耗其津液,不能滋榮筋絡;筋絡燥急,故收斂勁強而口噤也。宜用理氣驅邪之劑。
方:秦艽,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烏藥,石菖蒲,前胡,桔梗,香附,薄荷
一人氣稟虛弱,勞役過傷,卒然暈倒,少頃復甦,脈息虛細無力,丹溪所謂氣虛卒倒也。以補氣為主。
方:人參(五錢),黃耆(一兩)
加薑汁竹瀝。
一婦懷抱鬱結,筋攣骨痛,口眼歪斜,臂難屈伸,痰涎少食,晡熱體倦。此鬱火傷脾,血燥生風也。當以補脾養血為主。
方:人參,白朮,茯苓,棗仁,遠志,歸身,木香,黃耆,丹皮,山梔,圓眼肉,甘草
一人多鬱怒,氣口脈沉結,卒然氣逆上升,口噤直視,身涼無疾涎,須臾即醒,兩脅刺痛,肩臂麻疼,此怒氣傷陰,即中風症也。因年猶少壯,營衛未虛,真水未竭,火畏水,不能上升,故身涼無痰涎;須臾即醒者,水旺足以制火也。先用蘇合丸,以薑汁竹瀝磨灌,後用當歸、白芍、茯苓、甘草、柴胡、丹皮、山梔、青皮等藥。
一人正月初,忽患口角歪斜,右耳及耳根俱痛,右頰浮腫,六脈弦數,此陰分有虧,內熱生風,痰涎為患也。治痰先清火,清火先養陰,最忌風藥燥劑。
方:廣皮,蘇子,天冬,甘菊(各二錢),貝母(四錢),連翹(二錢),花粉,沙參(各三錢),天麻(一錢),甘草(一分)
加竹瀝、童便服二劑後,加生地三錢。又隔幾日,加牛膝四錢、黃柏二錢;又隔幾日,去連翹,加石斛二錢半、五味子七分、扁豆二錢、乾葛八分;又隔幾日,去連翹、天麻、葛根、扁豆,加連肉四十粒後,丸方照前出入增減,至五月而全愈。
一宦年近五旬,新得美寵,榮歸祭祖。拜跪間,即仆倒,汗注如雨,渾身壯熱,不省人事。名醫畢集,俱云先用牛黃丸。予後至,診其脈,關尺浮數而空,兩寸透入魚際,此陰虛甚而陽亢極也。因謂病家曰:「毋灌牛黃,灌之立死。」急用生地自然汁一升、人參一兩、麥冬五錢、五味子一百粒,濃煎灌之。
至二服後,神氣稍定,汗止。是夜似睡非睡,至五更時,作恐懼狀,如人將捕之;至清晨,又作盛怒狀,罵詈不止;至午間,又大咲一二時;到薄暮,又悲泣。自此夜靜日作,病家以為祟,眾醫束手。予思之,此即。《內經》所謂「五精相併」也。並於腎則恐,並於肝則怒,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
白話文:
中風章
熱邪導致風邪,風邪阻塞痰液,所以痰液壅盛。治療應該順氣養血,氣機順暢,風邪自然消退;血液活躍,風邪自然消失。輔以一、二味清涼升散的藥物,這是「火鬱發之,木鬱達之」的道理。
藥方:防風、白附子、木香、廣皮、黃芩、白芍、川芎、甘草、秦艽、天麻、當歸
某人突然中風昏迷,口眼歪斜,痰涌口閉,咽喉有聲,脈象浮大,都是因為真氣虛弱,風邪乘虛入侵脾胃,不能收攝痰飲,痰飲上逆,阻塞咽喉,所以有漉漉的聲音。風邪盛行,耗傷津液,不能滋養筋絡;筋絡乾燥急迫,所以收縮力量強而口閉。宜用理氣驅邪的藥物。
藥方:秦艽、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烏藥、石菖蒲、前胡、桔梗、香附、薄荷
某人體質虛弱,勞累過度,突然暈倒,一會兒又醒過來,脈息虛弱無力,這是丹溪所說的氣虛卒倒。治療以補氣為主。
藥方:人參(五錢)、黃耆(一兩),加薑汁竹瀝。
某婦女心中鬱結,筋攣骨痛,口眼歪斜,手臂難以屈伸,痰涎較多,食慾不振,午後發熱,身體倦怠。這是鬱火傷脾,血燥生風。應以補脾養血為主。
藥方:人參、白朮、茯苓、棗仁、遠志、當歸、木香、黃耆、丹皮、山梔、圓眼肉、甘草
某人經常鬱怒,氣機、脈象沉滯,突然氣逆上衝,口閉,眼睛直視,身體涼爽,沒有痰涎,一會兒就醒了,兩脅刺痛,肩臂麻木疼痛。這是怒氣傷陰,也是中風症。因為年紀尚輕,營衛未虛,真陰未竭,火畏水,不能上升,所以身體涼爽,沒有痰涎;一會兒就醒,是因為水旺可以制火。先服用蘇合丸,用薑汁竹瀝研磨灌服,然後服用當歸、白芍、茯苓、甘草、柴胡、丹皮、山梔、青皮等藥。
某人在正月初,突然患上口角歪斜,右耳及耳根都痛,右臉腫脹,脈象弦數,這是陰虛內熱生風,痰涎作祟。治療痰飲要先清火,清火要先養陰,最忌諱風藥燥熱的藥物。
藥方:廣皮、蘇子、天冬、甘菊(各二錢)、貝母(四錢)、連翹(二錢)、花粉、沙參(各三錢)、天麻(一錢)、甘草(一分),加竹瀝、童便。服用兩劑後,加生地三錢。又隔幾天,加牛膝四錢、黃柏二錢;又隔幾天,去連翹,加石斛二錢半、五味子七分、扁豆二錢、葛根八分;又隔幾天,去連翹、天麻、葛根、扁豆,加連肉四十粒後,丸劑照前加減,到五月就痊癒了。
某宦官年近五十,新得寵幸,榮歸祭祖。拜祭時,突然仆倒,汗如雨下,渾身發熱,不省人事。名醫雲集,都說先用牛黃丸。我後來診治,診其脈象,關尺脈浮數而空虛,寸脈透入魚際,這是陰虛甚而陽亢極。我對家屬說:「不要灌服牛黃,灌服就會立即死亡。」急忙用生地自然汁一升、人參一兩、麥冬五錢、五味子一百粒,濃煎灌服。
服用兩劑後,精神稍定,汗止。當夜似睡非睡,到五更時,表現出恐懼狀,像有人要抓他;到清晨,又表現出盛怒狀,不停地罵人;到中午,又大笑一兩個時辰;到傍晚,又悲泣。從此夜間安靜,白天發作,家屬以為是鬼神作祟,眾醫束手無策。我想,這是《內經》所說的「五精相併」。並於腎則恐,並於肝則怒,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