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臌脹章 (1)
臌脹章 (1)
1. 臌脹章
《明醫論》云:喘則必生脹,脹則必生喘。但要分標本先後,先喘而後脹者,主於肺;先脹而後喘者,主於脾。今先喘以及於脹,此肺金受病,而傳之脾土也。且小便之源,由於肺氣之降下而輸化,肺氣阻塞,所以溺道澀而為腫矣。庶保肺金以定喘,健脾以寬脹,利水以防腫,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本而標之之法也。
方:生薑,車前,白蔻,蘇子,貝母,茯苓,澤瀉,米仁,通草,秦艽
一人為臌盆之憂,復多思鬱結所傷,漸漸飲食不下,腹中不寬,不覺飢腹鳴,脈右關部短而沉,乃思傷脾也。《素問》云:思則脈短氣結。蓋由脾不和而食少,且不能統血行氣,所以久脹而鳴,久郁乃久積塊也。
方:陳皮,山楂,貝母,木香,茯苓,枳實,撫芎,蘇梗,厚朴,香附,白蔻
一人脈沉細,脾部則軟,肌色黃,乃脾土之陰不足以制輸運,失其常度,所以腹不覺舒暢,而飲食稍過即為脹也。《內經》曰:脾者,諫議之官,知周出焉。人身知周乎萬物者,惟脾土坤元也。今脾病則胃之納受穀肉菜果等類,皆轉化遲滯,是以食即作脹,不食亦不覺飢。治宜健運坤元,俾能知周,庶水穀易化,美在其中而暢於肢體也。
凡七情所傷,惟思為甚,尤宜戒之。
方:茯苓,半夏,米仁,陳皮,秦艽,木瓜,白朮,益智,姜
一人十八歲,脾胃脈滑疾,胃有壅積,兼氣滯,常患腹膨脹、作疼作暖、吞酸之症。大抵物滯氣傷,宜補益並行乎消導,須得推陳致新之法。又當樽節飲食,疾斯不甚耳。
方:山楂,白朮,麥芽,陳皮,枳實,白豆蔻
丸方:神麯(二兩),香附(一兩),白朮(一兩炒),黃連(一兩),當歸(一兩),巴戟(二兩),貝母(二兩),石菖蒲(一兩)
密丸。
一幼女秋間,向有瘡瘍之楚,至十月初方愈,此時便覺飲食少進,至午後發潮熱,腹脹臍突,到晚則臥不安撫,其身熱、腹脹、喘急疾嗽愈甚。予診之,六脈俱數而洪,此因積熱既久,脾土衰弱,不能生肺金,木寡於畏而來乘土,故飲食不進,腹脹如鼓,兼之睡而氣促,痰火上升也。《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
又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乃知脾虛為本,濕熱為標。法當降火清金、補脾行濕為主。
方:茯苓,柴胡,澤瀉,大腹皮,麥冬,黃芩,黃連,厚朴,葶藶,蘇子,山藥,桑白皮
一人嗜酒,病瘧半年,患脹滿,脈弦而澀,重取則大,手足瘦,腹大如蜘蛛。以參、術為君,當歸、白芍、川芎為臣,黃連、茯苓、陳皮、厚朴為佐,生甘草為使。日三次飲之,嚴守戒忌。一月後,汗而瘧愈。又半月,小便長而腫退。
一婦腹痛,脹如鼓,四肢骨立。眾或以為娠、為蠱、為瘵也,治之罔效。予診其脈,六部弦滑且數,弦力氣急,滑為血聚,此氣薄血塞。夫氣,道也;血,水也。氣一息不運,則血一息不行。《經》曰:氣血同出而異名。故治血必先順氣,俾經隧得通,而後血可行。乃以順氣活血藥,大劑熱服,三日而腰作痛,血欲行矣。
白話文:
[臌脹章]
《明醫論》說:「喘息一定會導致腹脹,腹脹一定會導致喘息。」但要分清病情的根本和表象,以及先後順序。先喘後脹的,主要是肺的問題;先脹後喘的,主要是脾的問題。現在是先喘然後才腹脹,這是肺金受病,然後傳到脾土。而且小便的來源,是依靠肺氣下降和輸化,肺氣阻塞,所以小便不順暢,就導致了腫脹。治療的原則是:保護肺金來平定喘息,健壯脾臟來緩解腹脹,利小便來預防腫脹,避免吃鹹味食物以免助長邪氣,斷絕胡思亂想來保護正氣。這是治本和治標的方法。
藥方:生薑、車前子、白蔻仁、蘇子、貝母、茯苓、澤瀉、薏苡仁、通草、秦艽
有一個人擔心自己得了腹部膨大的疾病,又因為思慮過多,鬱悶傷了脾胃,慢慢地吃不下飯,腹部覺得不舒服,會感到飢餓但肚子咕嚕作響。摸他的脈,右關部位短而沉,這是因為思慮傷了脾。 《素問》說:「思慮過多會導致脈短,氣鬱結。」這是因為脾不調和導致食慾不佳,並且不能夠統攝血液運行氣,所以才會長久腹脹且咕嚕作響,長期的鬱悶會導致腹內產生積塊。
藥方:陳皮、山楂、貝母、木香、茯苓、枳實、川芎、蘇梗、厚朴、香附、白蔻仁
有一個人脈象沉細,脾部摸起來軟弱無力,皮膚發黃,這是因為脾土的陰氣不足以控制輸運功能,失去了正常的運作,所以腹部總覺得不舒服,吃東西稍微過量就會腹脹。《內經》說:「脾臟,是像諫議官一樣的官職,能周全地了解一切。」人身能周全了解萬物的是脾土。現在脾生病了,就會導致胃納入的穀物、肉類、蔬菜水果等食物,都轉化遲緩,所以吃東西就脹氣,不吃東西也不覺得餓。治療的方法應該是健壯脾土的功能,使它能正常運作,這樣水穀就容易消化,精華就能充養身體。
凡是七情所傷,思慮是最嚴重的,尤其要戒除。
藥方:茯苓、半夏、薏苡仁、陳皮、秦艽、木瓜、白朮、益智仁、生薑
有一個人十八歲,脾胃脈象滑而快,胃部有積滯,又有氣滯,常常腹脹、疼痛發熱、吞酸。大概是食物積滯,又傷了氣,應該用補益和消導並行的方法,必須採用推陳出新的方法。又應該節制飲食,病情才不會嚴重。
藥方:山楂、白朮、麥芽、陳皮、枳實、白豆蔻
丸藥方:神曲(二兩)、香附(一兩)、炒白朮(一兩)、黃連(一兩)、當歸(一兩)、巴戟天(二兩)、貝母(二兩)、石菖蒲(一兩)。
做成蜜丸。
有個小女孩秋天的時候,之前長過瘡,到了十月初才痊癒,這時就開始覺得吃得很少,到了下午會發潮熱,肚子脹大、肚臍突出,到了晚上就睡不安穩,身體發熱、腹脹、喘氣急促、咳嗽得越來越厲害。我診斷她的脈象,六脈都是數而且洪大,這是因為積熱很久,導致脾土衰弱,不能夠生養肺金,木氣過於強盛而侵犯了土,所以吃不下飯,腹脹如鼓,而且睡覺時呼吸急促,痰火上湧。《經》上說:「各種腹脹都屬於熱。」
又說:「各種濕腫脹滿都屬於脾。」因此知道脾虛是根本原因,濕熱是表象。治療的方法應以清降火氣、清肺金、補脾、祛濕為主。
藥方:茯苓、柴胡、澤瀉、大腹皮、麥冬、黃芩、黃連、厚朴、葶藶子、蘇子、山藥、桑白皮
有一個人嗜酒,得瘧疾半年,患上腹脹,脈象弦而澀,重按則有力,手腳瘦弱,肚子卻大得像蜘蛛。以人參、白朮為君藥,當歸、白芍、川芎為臣藥,黃連、茯苓、陳皮、厚朴為佐藥,生甘草為使藥。每天服用三次,嚴格遵守飲食禁忌。一個月後,出汗,瘧疾痊癒。又過了半個月,小便順暢,腫脹消退。
有一個婦人肚子脹痛,肚子脹得像鼓一樣,四肢瘦得只剩下骨頭。大家有人認為是懷孕了、有人認為是蠱毒、有人認為是癆病,治療都沒有效果。我診斷她的脈象,六部脈都是弦滑而且數,弦表示氣急,滑表示血聚,這是因為氣薄而血塞。氣是推動血液運行的動力,血是液體。氣息一旦運行不暢,血的運行就會受阻。《經》上說:「氣血同源,只是名稱不同。」所以治療血病必須先調順氣,使經絡暢通,然後血才能順暢運行。因此用順氣活血的藥,大量加熱服用,三天后腰部開始疼痛,這是血要開始運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