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水腫章 (2)
水腫章 (2)
1. 水腫章
一人水腫,因起於房勞,汗出於腎,逢於風,內不入臟腑,外不得越皮膚,客玄府,行肌肉,傳跗腫,脈浮,惡風,腎之病也。理宜滋腎散風,用四物湯加荊芥、防風、羌活、柴胡、防己之類。不宜作脾虛濕腫治,用參、術與利水之劑,恐愈使風邪下陷也。
一人六脈沉遲,不渴而瀉,小便清澀,遍身浮腫,胸腹不寬。《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臟病久,則傳於腑。夫胃主中焦,為水穀之海,各從其道而輸瀉也。胃氣不和,則出納之間不利,故水穀之津液,皆積聚而變為水,溢於肢則腫,留於中則脹。胸腹、皮膚者,臟腑之郭也,濁氣橫於中,則郭彭然而腫矣。
法當補脾土,分清濁,尤宜戒酒色鹽醬,庶不至日甚耳。
方:白朮,茯苓,陳皮,豬苓,澤瀉,肉桂,骨皮,防風,腹皮,生薑皮
一人病腫,上部為甚,少氣時熱,口渴溲黃,身重不能正偃,正偃則咳,脈浮而數。《經》曰:上盛為風,身重為濕。蓋無風則濕不能上於高巔清陽之分也。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濕相搏,所以時熱;小便黃赤者,小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氣不和也;正僵則病咳者,肺得水而浮,使氣不宣通也。先用上下分消之法,以治其標,則風從汗散,濕由便滲矣。
方:紫蘇,香附,陳皮,羌活,防風,川芎,黃芩,骨皮,木通,蒼朮,厚朴,甘草,茯苓皮
一人肢體皆腫,小腹不急,初病便覺喘滿,而脈息右手弦滑,此為水出高源,夫肺非無為也,主降下之令焉。凡人飲入於胃,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熱,失其降下之令,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潰於高源,淫於皮膚而然也。宜用麥冬清肺,以開其降下之令,用糯米益脾,而培乎金之母氣。不數服而腫喘頓消。
一人腹大臍腫,腰痛,兩足先腫,小水短澀,喘咳有疾,不得臥,甚至頭面皆腫,面赤口渴,便燥,雜用利水之藥而益甚。殊不知此是陰虛,三焦火旺,與衝脈之屬火者,同逆而上。由水從火溢沖積於肺而咳,甚則為喘呼不能臥,散聚於陰絡而為跗腫,隨五臟之虛者,入而聚之為腹脹,皆相火泛溢其水而生病也。宜用六味丸料,加麥冬、五味,大劑服之愈。
一人病後失調理,飲食頓減,元氣浸衰,致遍身浮腫,小水不利,兩足畏冷,六脈微弱,按之不鼓,此屬脾胃大虛,陽氣下陷之故。禁用利水消腫等劑,法當壯火之源,以生脾土。
方:熟地(四兩),白茯苓(三兩),萸肉(一兩),山藥(一兩),牛膝(一兩酒洗),丹皮(一兩),肉桂,車前,澤瀉(各一兩,炒),川附(五錢),白朮(一兩炒),人參(五錢),制首烏(一兩)
腫脹,用砂仁末浸湯,同白朮炒用。
腫脹亦有用枳殼炒白朮,去枳殼而用白朮也。
白話文:
水腫章
一人水腫,是因為房事過度,導致汗液從腎臟排出,遇到風邪,邪氣既不能進入臟腑,也不能外洩於皮膚,停留在玄府(指肌肉之間),循行於肌肉,最終導致腳踝腫脹。脈象浮,怕風,這是腎臟的病症。治療應滋養腎陰,散寒解風,可用四物湯加上荊芥、防風、羌活、柴胡、防己等藥物。不宜按照脾虛濕腫的方法治療,使用人參、蒼術和利水藥物,以免更促使風邪下陷。
一人六脈沉遲,不口渴卻腹瀉,小便清少而澀,全身浮腫,胸腹不舒暢。《內經》說:各種濕腫脹滿,都屬於脾的病變。臟腑的病變久了,就會傳到腑。胃主中焦,是水穀的倉庫,水穀精華由各個經絡輸布和排洩。胃氣失調,則水穀精華的吸收和排洩就會不順暢,所以水穀的津液就會積聚,轉化為水,溢於肢體則腫脹,停留在體內則脹滿。胸腹和皮膚是臟腑的外圍,濁氣停滯在裡面,就會使外圍腫脹。
治療方法應補益脾土,分清濁氣,尤其要戒酒色以及鹽醬等,才能避免病情日益加重。
處方:白朮、茯苓、陳皮、豬苓、澤瀉、肉桂、骨皮、防風、腹皮、生薑皮
一人腫病,上半身較為嚴重,時有發熱,口渴,小便黃赤,身體沉重,不能平躺,平躺就會咳嗽,脈象浮數。《內經》說:上半身腫脹是風邪,身體沉重是濕邪。沒有風邪,濕邪就不能上升到頭頂的清陽部位。邪氣到達的地方,那裡的正氣一定虛弱。風濕邪氣相互搏結,所以才會時有發熱;小便黃赤,是小腹部有熱;不能平躺,是胃氣失調;平躺咳嗽,是肺臟積水,導致氣機不通暢。先用上下分消的方法,治療其標證,則風邪從汗液排出,濕邪從小便排出。
處方:紫蘇、香附、陳皮、羌活、防風、川芎、黃芩、骨皮、木通、蒼朮、厚朴、甘草、茯苓皮
一人肢體都腫脹,小腹不脹,初期就感覺胸悶氣喘,而右手脈象弦滑,這是水邪從上焦而來。肺臟並非沒有作用,它主導下降之氣。人體飲水入胃,脾氣散布精華,上輸於肺。肺熱,則失去了下降之氣的功能,不能調暢水道,下輸膀胱,水邪從上焦溢出,侵犯皮膚而致腫脹。應該用麥冬清肺,以恢復下降之氣,用糯米益脾,以滋養脾氣。不需要服用很多次,腫脹和氣喘就會很快消除。
一人腹部膨大,肚臍腫脹,腰痛,雙足先腫,小便短澀,氣喘咳嗽,不能平臥,甚至頭面都腫脹,面紅口渴,大便乾燥,服用過利水藥物病情反而加重。其實這是陰虛,三焦火旺,與衝脈屬火邪氣互相逆行上衝。水邪因火邪上逆而衝擊肺臟而咳嗽,嚴重則氣喘不能平臥,停積於陰經絡而導致足部腫脹,隨著五臟虛弱而聚集於腹部,都是相火泛溢水液而致病。應服用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大劑量服用可以痊癒。
一人病後沒有調理好,飲食驟減,元氣衰弱,導致全身浮腫,小便不利,雙足怕冷,六脈微弱,按之不充實,這是脾胃大虛,陽氣下陷。不能使用利水消腫的藥物,方法應該壯陽益氣,以生髮脾土。
處方:熟地黃(四兩)、白茯苓(三兩)、茱萸肉(一兩)、山藥(一兩)、牛膝(一兩,酒洗)、丹皮(一兩)、肉桂、車前子、澤瀉(各一兩,炒)、川附子(五錢)、白朮(一兩,炒)、人參(五錢)、制首烏(一兩)
腫脹,可以用砂仁末浸泡後,與白朮一起炒用。
腫脹也可以用枳殼與白朮一起炒,去掉枳殼後使用白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