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水腫章 (1)

回本書目錄

水腫章 (1)

1. 水腫章

一人心脾兩部俱虛數者,由於勞神傷心,過思傷脾,以致坤元之氣不能資生於四肢百體。方書渭諸濕腫滿,屬脾是也。卻須早為攝養之計,以恬淡虛無為守。戒暴怒,卻思郁,提防涓涓不已之患,庶不至劇甚也。

方:茯苓,澤瀉,白朮,秦艽,通草,山藥,車前,木瓜,米仁

一人脈息六部俱澀,而脾部兼沉。《素問》云:憂則氣沉脈澀。《靈樞》云:脾憂愁而不能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蓋脾藏營,營合意也。今見此脈症,即憂愁氣都,其脾藏之意,而司運遲滯,承宣失令,以致腹滿作腫作脹,漸為臍凸背手,腹滿成臌也。

方:木瓜,砂仁,大腹皮,白蔻,廣皮,厚朴,木香,澤瀉,山楂,茯苓皮

一人八十餘,自十二歲起,戊申年夏令患腫,至秋漸愈,此後每逢歲干值戊,便發腫於夏,今經八度矣。戊午六月,診得六部沉石而數,此必水濕蓄於脾胃,而形軀有漸於濕,逢其火運之年,則濕得火而氣蒸,濕蕪肌表而為腫矣。治當苦味以泄火逆,淡味以滲濕邪,使其火自就燥,濕自流濕,庶不日增腫患耳。

方:乾葛,荊芥,秦艽,山藥,黃連,茯苓,澤瀉,豬苓,米仁,廣皮

一婦素多怒,因食燒肉,面腫不食,身倦脈沉澀,左豁大,此體虛有痰所隔,不得下降。當補虛利痰為主。每日早服二陳湯,加人參、白朮;臥時進滾痰丸五、六十粒。

一人六脈浮遲無力,右手為甚,兩足浮腫,胸膈脹滿,小便短少。用分利之劑,遍身浮腫,兼氣喘。此脾虛下陷,土不能生金,金不能生水也。治宜補中為主,中氣既旺,則精以時服,五陽以布。五陽者,《素問》謂胃院之陽也。如此自能健運,樞機不息,肺氣下降,滲道開通,何腫脹之患耶?用補中益氣湯加熟附子。

一人年三十,病水腫,面光如泡,腹大如箕,腳腫如槌,飲食減少,其脈浮緩而濡,兩尺尤弱,此得酒後使內,宜補腎水。家人駭日:水勢如此,視者不日通利,則日滲泄,先生乃欲補之,水不益深耶?余謂:《經》云:水極似土,正此病也。水極者,本病也;似土者,虛象也。

今用通利滲泄而治其虛象,則下多亡陰,滲泄耗腎,是愈傷其本病。而增土濕之勢矣。豈知亢則害,承乃制之旨乎?遂令空腹服六味丸,再以四物加黃柏、木通、厚朴、廣皮、人參、白朮、防風。三十劑而愈。

一人向喘嗽,痰中見血,忽小溲短少,小腹作脹,皮膚浮腫。余憶《經》云: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者。又曰: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也,氣化則能出矣。是小溲之行,由於肺氣之降下而輸化也。今肺受邪而上喘,則失降下之令,故小溲短少,以致水溢皮膚而生腫滿。

此則喘為本,而腫為標。洽當清金降氣為主,而行水次之。以白朮、麥冬、陳皮、枳實、蘇子、茯苓、黃芩、桔梗、豬苓、澤瀉、桑皮、蘇梗,出人加減,數服而安。

白話文:

水腫章

案例一:

有個人,心和脾兩方面都虛弱,而且脈象快而無力,這是因為過度勞累思慮,傷了心神,過度思慮又傷了脾臟,導致身體的陽氣不能滋養四肢和全身。醫書上說,各種濕氣引起的腫脹,都屬於脾臟的問題。所以要及早注意調養,保持心境平和,避免大怒,減少憂思,預防小問題逐漸變成大病,這樣才不會使病情更加嚴重。

藥方: 茯苓、澤瀉、白朮、秦艽、通草、山藥、車前子、木瓜、薏仁

案例二:

有個人,六個部位的脈象都很澀,而且脾部的脈象更是沉重。《黃帝內經》說:「憂愁會使氣下沉,脈象變得澀滯。」《靈樞經》說:「脾如果憂愁而無法排解,就會損傷意志,意志損傷就會使人精神昏亂。」因為脾臟儲藏精華,而精華又和意志相連。現在看到這種脈象和症狀,就是因為憂愁導致氣鬱結,脾臟的運化功能變慢,傳導失常,導致腹部脹滿,形成腫脹,逐漸發展成肚臍突出、背部腫脹、腹部鼓脹如鼓的嚴重情況。

藥方: 木瓜、砂仁、大腹皮、白豆蔻、陳皮、厚朴、木香、澤瀉、山楂、茯苓皮

案例三:

有個人,八十多歲,從十二歲開始,每逢戊申年夏天就患上水腫,到秋天會慢慢好轉,之後每當年份的天干是戊時,夏天就會出現水腫,到現在已經八次了。戊午年六月,診斷出六個部位的脈象都沉實而快,這必定是水濕積聚在脾胃,而且身體本來就容易受濕氣影響,到了火運之年,濕氣得到火的蒸騰,就會瀰漫在肌肉表面,形成水腫。治療應該用苦味的藥來瀉火,用淡味的藥來滲濕,讓火自己消退,濕自己排泄,這樣才不會讓水腫一天天加重。

藥方: 葛根、荊芥、秦艽、山藥、黃連、茯苓、澤瀉、豬苓、薏仁、陳皮

案例四:

有個婦人,平時就容易發怒,因為吃了烤肉,臉部腫脹而不吃東西,身體疲憊,脈象沉澀,左手的脈象尤其大而空虛,這是因為體虛,有痰阻礙氣機下降。治療應該以補虛、化痰為主。每天早上服用二陳湯,加上人參、白朮;睡前服用滾痰丸五、六十粒。

案例五:

有個人,六個部位的脈象都浮、遲而且無力,右手的脈象尤其嚴重,兩腳浮腫,胸部脹滿,小便短少。使用利尿的藥物後,全身浮腫,還兼有氣喘。這是因為脾虛下陷,脾土不能生肺金,肺金也不能生腎水。治療應該以補中氣為主,中氣旺盛,精華才能按時化生,陽氣才能正常布散。所謂「五陽」,《黃帝內經》指的是胃腑的陽氣。這樣脾胃才能正常運轉,樞機不息,肺氣下降,水道暢通,哪還會有腫脹的毛病呢?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熟附子。

案例六:

有個人,三十歲,患水腫,臉色光滑像泡泡,肚子大得像簸箕,腳腫得像木槌,食慾減少,脈象浮緩而軟,兩尺的脈象尤其虛弱。這是因為酒後性事導致腎氣受損,應該補腎。家人驚訝地說:「水腫成這樣,一般都用利尿的辦法,先生你反而要用補的,水不是會更嚴重嗎?」我說,《黃帝內經》說:「水到極致就像土」,正好說明了這個病的情況。水到極致,是這個病的本質;像土,是身體虛弱的表現。

如果用利尿的藥來治療虛弱的表現,就會使陰液大量流失,耗傷腎氣,反而加重根本的疾病,增加脾土的濕氣。難道不知道「過度則有害,承制才是正道」的道理嗎?於是讓他空腹服用六味丸,再用四物湯加上黃柏、木通、厚朴、陳皮、人參、白朮、防風。服用了三十劑就好了。

案例七:

有個人,之前有喘咳,痰中帶血,突然小便短少,小腹脹滿,皮膚浮腫。我想到《黃帝內經》說:「肺朝百脈,調節水道,將水液下輸膀胱。」又說:「膀胱是水液排泄的樞紐,儲藏津液,氣化作用正常就能排出。」小便的排泄,是通過肺氣的下降,然後輸送到膀胱而完成的。現在肺臟受到邪氣影響而上逆,不能正常下降,所以小便短少,導致水液外溢到皮膚而形成腫脹。

這種情況,喘咳是根本原因,而水腫是表象。治療應該以清肺降氣為主,利水為輔。用白朮、麥冬、陳皮、枳實、蘇子、茯苓、黃芩、桔梗、豬苓、澤瀉、桑白皮、蘇梗,根據情況加減藥量,服用幾劑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