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黃疸章 (2)
黃疸章 (2)
1. 黃疸章
客者除之,宜用桂枝以解肌表之邪;泄者收之,宜用白芍以斂營中之液;虛以受邪,宜用黃耆以固在表之氣;辛甘發散為陽,又以生薑、甘草為桂枝之佐;引以大棗,和脾益胃之物也。
一人小便赤澀,大便秘潔,煩熱而渴,六脈洪數,發黃色亮如橘。凡病熱溲便不利,則濕熱內部,勢必發黃。煩者,熱犯上焦清陽,之分也;渴者,火邪蒸灼不能生液以潤喉也。此熱為本,濕為標,宜推蕩之,熱氣泄而疸自除矣。
方:秦艽,茵陳,豬苓,澤瀉,茯苓,滑石,桂枝,梔子,大黃
或駁予曰:熱症用桂枝,恐不宜。余曰:《經》云:熱淫於內,以辛散之;燥淫於內,以辛潤之。桂枝性辛,能散能潤,正宜假之以引諸藥,直達熱邪鬱結之處。此熱因熱用,從治之例也。
一人脈忽沉數,發黃,身熱不止,大小便利。《脈經》云:疸病,沉數為陽。溲便利而黃不退、熱不止者,陽邪未去也。大便利,不宜用大黃;小便利,不宜用五苓。但以山梔、柏皮之苦,以勝其濕;甘草之甘,以緩其勢,治法畢矣。
一人病黃,六脈沉遲,而肢體逆冷,腰以,上身汗出,此陰症發黃也。陰寒不盛,則逼陽於上,故令上體見陽證之發黃而自汗,下體見陰證之厥逆,兼陰脈之沉遲。《經》曰:上盛下虛。其斯之謂歟。當用熱藥冷服之法。余考李思訓《湯液本草》與奉儀《活人書》,亦論及此。若執丹溪,不必分五,同是濕熱之言,則藥與證不相反耶。
方:茵陳,附子,乾薑,炙甘草
一人六脈洪數,按之無力,發黃,日晡熱惡寒,膀胱急,小腹滿,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黑而時搪,此女勞疸之症也。陽邪入於胃,熱無以越,上色自見而發黃。然日晡所必熱者,土位旺於日晡也。今及惡寒,知其為女勞虛之矣、女勞虛者,責之腎。
膀胱者,腎之腑,前陰者,腎之竅。腎虛而陽邪襲之,故令膀胱急,小腹滿。黑者,北方腎水之色。額上黑者,腎病而色自見也。足下熱者,腎脈起於湧泉,腎水一虧,則相火湊之,故足下熱也。因作黑疸者,陽邪陷於腎,而腎色盡顯於外也。腹脹者,腎脈行於腹裡,邪氣居之,故令脹如水狀,實非水也。
蓋腎主二便,因病黑溏而失常也,此可辨其為女勞之病,而非水矣。宜進之以腎疸湯。以硝石、礬石皆鹹寒之品,咸能入腎,寒能勝熱。和以麥粥湯者,恐二物之損胃也。如漸至腹滿則難治。蓋腹滿與腹脹不同,腹脹是腎脈行於腹。故令脹於外;腹滿是脾胃受邪,而不能健運,致滿於中也。
脾胃屬土,能克腎水,故曰難治。
一人脈息澀而病黃,小腹硬滿,溺利糞黑,腹脅有塊,澹語頭汗而渴,為之濕熱淤而傷血,血熱發黃。法當下之。
白話文:
黃疸章
病人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若病人表邪未解,可用桂枝解表;若病人氣血不足,可用白芍斂陰;若病人氣虛受邪,可用黃耆益氣固表。生薑、甘草可佐桂枝,大棗則能和脾益胃。
某病人小便赤澀、大便不通、煩熱口渴,脈象洪數,皮膚發黃,色澤鮮亮如橘子。凡是發熱、小便和大便不通暢的病人,都是濕熱內蘊,必然會發黃。煩熱是熱邪侵犯上焦清陽所致;口渴是熱邪蒸灼津液,不能滋潤咽喉所致。此症熱邪為主,濕邪為標,應當疏散熱邪,熱邪去除,黃疸自然會消失。
處方:秦艽、茵陳、豬苓、澤瀉、茯苓、滑石、桂枝、梔子、大黃
有人質疑熱症使用桂枝是否合適,我認為《經方》說:「熱邪內盛,用辛散之;燥邪內盛,用辛潤之。」桂枝辛溫,既能散又能潤,正好可以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熱邪鬱結之處。這是熱病用熱藥治療的例子。
某病人脈象沉數、發黃、身熱不止,大小便都通暢。《脈經》說:「黃疸病,脈沉數為陽邪。」大小便通暢,但黃疸不退、發熱不止,說明陽邪尚未去除。大便通暢不宜用大黃,小便通暢不宜用五苓散。只需用山梔子、柏樹皮的苦味以瀉濕熱,用甘草的甘味以緩和藥性,治療方法就完成了。
某病人黃疸,脈象沉遲,肢體厥冷,腰痛,上半身出汗,這是陰虛陽盛引起的黃疸。陰寒不盛,則陽氣上浮,所以上半身出現陽證的黃疸和自汗,下半身出現陰證的厥逆,脈象也沉遲。《經方》說:「上盛下虛」,就是指這種情況。應該採用熱藥冷服的方法。我參考李思訓的《湯液本草》和奉儀的《活人書》,也記載了這種方法。如果按照朱丹溪的觀點,不必區分陰陽,都認為是濕熱,那麼藥物和症狀就不會矛盾了。
處方:茵陳、附子、乾薑、炙甘草
某病人脈象洪數,按之無力,發黃,午後發熱惡寒,膀胱急迫,小腹滿脹,額頭發黑,腳底發熱,這是黑疸。腹部脹滿如水,大便黑色且溏稀,這是勞倦傷腎引起的黃疸。陽邪入侵胃部,熱邪不能疏洩,所以皮膚發黃。午後發熱是脾土在午後旺盛所致。現在又惡寒,說明是勞倦傷腎引起的。勞倦傷腎,損傷腎臟。
膀胱是腎的腑,外陰是腎的竅。腎虛,陽邪入侵,所以膀胱急迫,小腹滿脹。黑色是北方腎水的顏色,額頭發黑是腎臟病變的表現。腳底發熱是因為腎經起於湧泉穴,腎水虧損,相火就上炎,所以腳底發熱。黑疸是因為陽邪侵犯腎臟,腎臟的顏色外顯。腹部脹滿是因為腎經循行於腹部,邪氣滯留在腹部,所以脹滿如水,但並不是水腫。
腎主二便,因為病邪導致大便黑色溏瀉而失常。可以判斷這是勞倦傷腎引起的,而不是水腫。應該服用腎疸湯。硝石、礬石都是鹹寒之物,鹹味能入腎,寒能清熱。用麥粥湯送服,是擔心這兩種藥物傷胃。如果病情發展到腹部滿脹,就難以治療了。因為腹脹和腹滿不同,腹脹是腎經循行於腹部,所以脹滿在外;腹滿是脾胃受邪,不能正常運化,所以滿脹在內。
脾胃屬土,能克腎水,所以說難治。
某病人脈象澀滯,患有黃疸,小腹硬滿,小便通暢,大便黑色,腹部兩脅有腫塊,說話聲音低微,頭部出汗,口渴。這是濕熱瘀阻傷血,血熱導致黃疸。應該瀉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