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黃疸章 (1)

回本書目錄

黃疸章 (1)

1. 黃疸章

(同是濕熱,要分濕氣勝熱氣勝而治。)

一人脾部及左寸尺俱沉細而虛。《脈法》曰:黃疸脈多沉細耳。且沉為氣滯,細為濕氣,滯則熱鬱,濕與熱搏則蒸為疸病。《素問》所謂中央黃色,入通於脾。積中形外而溺黃赤,目睛亦黃,為黃疸也。宜順氣和中、清利濕熱之藥主之。

方:豬苓,山楂,茯苓,澤瀉,通草,車前,砂仁,陳皮,白芍,茵陳,秦艽

一人脈息沉細而疾,沉者氣食相凝,細者為濕,疾則為熱。不寐者,乃胃有所積而然。《素問》云:胃不和則臥不安。濕與熱鬱則成疸,所以胸次飽悶作噯,通身黃而晡時寒熱,溺黃赤也。須節飲食,慎風寒。

方:陳皮,厚朴,山楂,澤瀉,麥芽,豬苓,茵陳,枳實,茯苓,秦艽

一人脈息沉細而疾,沉細屬濕屬寒,疾則內熱。《脈法》云:黃疸脈多沉細。且《素問》有云:寒氣入經而稽遲,澀而不行,不行則痛。又諸痛屬熱,此由脾胃蘊熱已久,而肌表受寒,其熱氣鬱而不越,在經絡之間則痛,流於肌肉則發黃也。《內經》云:溺黃目赤者,曰疸。治當疏散肌表之寒邪,滲利臟腑之濕熱。

方:茯苓,豬苓,通草,玄胡索,木香,木瓜,秦艽,香附,乾葛,茵陳,澤瀉

一人脈息沉滑,《脈法》云:沉滑,酒疸。乃沉湎所傷於胃,以致濕熱鬱遏,久久成黃疸也。切須少酒節食。

方:檳榔,枳實,澤瀉,豬苓,茵陳,厚朴,山楂,通草,乾葛

一人脾胃兩部脈沉細而數,叔和云:黃疸,沉紐。數則為熱,此由飲食傷脾,濕熱成疸也。

方:厚朴,花粉,茯苓,茵陳,豬苓,陳皮,麥冬,山楂,澤瀉

一人素多鬱悶,脈沉滑而身痛發黃。胸膈不快,是為谷疸,乃穀氣不能四運,𨠭久脾傷,色見於外也。宜舒郁利膈,兼消導運脾。

方:茯苓,陳皮,蒼朮,香附,撫芎,梔子,茵陳,枳實,豆豉,麥芽

此症如腹痛,可加大黃。

一兒季夏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膚黃如潰橘,而白睛亦然,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令,其蒸熱之氣,薄於經絡,入於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逆乘心,溫熱相合而成此疾也。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濕勝則膚黃如潰桔。有飲之氣必乘已所勝,而侮不勝,是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

《內經》云:脾熱色黃而肉蠕動。又言濕熱成痿,豈乃促哉?所謂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蓋脾土退其本位,腎水得復,心火自平矣。又《經》曰:治痿獨取陽明。正謂此也。以瀉黃散加減治之。

方:黃連,茵陳,黃柏,黃芩,茯苓,山梔,澤瀉

一人脈息沉澀,身體疼重發熱,兩脛自冷汗出,皆黃如櫱汁,沾衣有色,此為黃汗,五疽之一也。得之汗出時,入水相浴,水從玄府入,濕鬱於表,故病黃。邪傷於衛,故自汗;濕熱相搏,故身體疼重而發熱。病原寒水所傷,寒氣就屬陰,水性就下,故兩脛自冷。

白話文:

(同樣是濕熱引起的黃疸,要區分是濕氣偏重還是熱氣偏重來治療。)

一人,他的脾脈和左手的寸、尺脈都沉細而虛弱。《脈法》說:黃疸的脈象大多是沉細的。沉表示氣滯,細表示濕氣,氣滯則熱鬱積,濕和熱相互搏擊就會蒸發成黃疸病。《素問》說,中央對應的黃色,與脾相通。病邪積聚在體內,表現在外是小便黃赤,眼珠也變黃,這就是黃疸。應該用疏通氣機、調和脾胃、清熱利濕的藥物來治療。

處方:豬苓、山楂、茯苓、澤瀉、通草、車前子、砂仁、陳皮、白芍、茵陳、秦艽

一人,他的脈象沉細而快,沉表示氣機和食物凝滯,細表示有濕氣,快則表示有熱。失眠是因為胃裡有積滯。《素問》說:胃不和則睡不安穩。濕氣和熱鬱積在一起就會形成黃疸,所以會感到胸悶、打嗝,全身發黃,而且傍晚會發冷發熱,小便黃赤。必須節制飲食,小心風寒。

處方:陳皮、厚朴、山楂、澤瀉、麥芽、豬苓、茵陳、枳實、茯苓、秦艽

一人,他的脈象沉細而快,沉細表示有濕氣和寒氣,快則表示體內有熱。《脈法》說:黃疸的脈象大多是沉細的。《素問》也說:寒氣侵入經絡會使氣機遲滯,澀而不暢,不暢則會疼痛。而且各種疼痛都屬於熱證,這是由於脾胃積熱已久,而肌膚表面又感受了寒邪,熱氣鬱積而不能發散,停留在經絡之間就會疼痛,流到肌肉就會發黃。《內經》說:小便黃、眼睛紅,叫做黃疸。治療應當疏散肌表的寒邪,滲利臟腑的濕熱。

處方:茯苓、豬苓、通草、玄胡索、木香、木瓜、秦艽、香附、葛根、茵陳、澤瀉

一人,他的脈象沉滑,《脈法》說:沉滑的脈象,是酒黃疸。這是由於沉溺於飲酒傷害了胃,導致濕熱鬱積,久而久之形成了黃疸。一定要減少飲酒,節制飲食。

處方:檳榔、枳實、澤瀉、豬苓、茵陳、厚朴、山楂、通草、葛根

一人,他的脾胃兩處的脈象沉細而快,脈學家王叔和說:黃疸的脈象是沉而阻滯的。快表示有熱,這是由於飲食損傷了脾胃,濕熱形成的黃疸。

處方:厚朴、花粉、茯苓、茵陳、豬苓、陳皮、麥冬、山楂、澤瀉

一人,他平時就多有鬱悶,脈象沉滑,身體疼痛且發黃。胸部和膈膜不舒服,這是谷疸,是穀物的精氣不能正常運轉,時間久了損傷了脾,顏色就表現在外了。應該舒緩鬱悶,疏利胸膈,同時消食導滯,運化脾胃。

處方:茯苓、陳皮、蒼朮、香附、川芎、梔子、茵陳、枳實、豆豉、麥芽

如果出現腹痛,可以加大黃。

一個小孩,在夏季身體發熱,胸部和膈膜煩悶,皮膚黃得像爛橘子,而且眼白也是這樣,筋骨痿弱,不能站立行走。這是由於夏季的炎熱,加上濕氣的時令,熱氣蒸騰,侵襲經絡,進入骨髓,導致臟腑之氣不平和,所以脾氣上逆而侵犯心,溫熱之氣相互結合而形成這個病症。心火旺盛則身體發熱,胸膈煩悶;脾濕嚴重則皮膚發黃像爛橘子。有飲邪之氣,必定會侵犯自己所克勝的臟腑,進而侮辱自己不能克勝的臟腑。所以是腎和肝臟受邪,導致筋骨痿弱不能站立行走。

《內經》說:脾熱會使皮膚變黃,而且肌肉會蠕動。又說,濕熱會導致痿證,這難道是巧合嗎?所謂“子能令母實”,就是說當脾土的功能過於強盛時,就要瀉它的子,也就是肺。當脾土恢復本位時,腎水就能恢復正常,心火自然會平息。《經》又說:治療痿證,要從陽明經入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應該用瀉黃散加減來治療。

處方:黃連、茵陳、黃柏、黃芩、茯苓、山梔、澤瀉

一人,他的脈象沉澀,身體疼痛沉重,發熱,兩條小腿發冷而且出汗,全身黃得像黃檗汁,沾到衣服上會留下顏色,這就是黃汗,是五種疽病之一。這是由於出汗的時候,洗了冷水澡,水從毛孔進入,濕氣鬱積在體表,所以會得黃汗病。邪氣侵犯了衛氣,所以會自汗;濕熱相互搏擊,所以身體疼痛沉重而且發熱。病根在於寒水損傷,寒氣屬於陰,水性向下,所以兩條小腿發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