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感冒章 (2)
感冒章 (2)
1. 感冒章
肺氣傷而不清也。此感冒輕症,但當和里解表。
方:陳皮,蘇葉,川芎,半夏,乾葛,柴胡,黃芩,甘草,桔梗,藿香
一人脈息陽浮陰弱,數數傷風,鼻塞流涕,頭痛噴嚏,是脾肺兩虛,腠理不密也。宜神中益氣,稍加和解之劑。若過於表散則金愈虛,虛則愈感矣。
方:人參,黃耆,白朮,升麻,柴胡,甘草,當歸,陳皮,防風,蔓荊子
一人平素內火熾盛,刑剋肺金,或因重衣厚被,壅熱於上,熱極生風,脈息浮數無力。症見身熱聲重,鼻塞流涕,痰嗽,咽乾音啞。宜以辛涼苦寒,兼升散之劑解之。
方:前胡,薄荷,甘草,桔梗,乾葛,黃芩,杏仁,花粉
一人人迎,氣口脈俱大,頭痛身熱,惡寒拘急,胃口肚腹脹痛。此為挾食感冒,手足太陰兩經受病也。宜先發散以治其本,次消導以治其標。
方:青皮,砂仁,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蘇,藿香,蒼朮,廣皮,厚朴,桔梗,半夏,炙甘草
一人脈浮有力,為風乾衛也,又為骨間疼痛,氣居於表。今鼻塞,額與眉稜不爽,時或咯疾惡心,喉不清利,如窒塞之狀,此肺感風寒也。或衣少則肌畏風寒,此衛氣為風所傷也。須出入避風,溫寒中節,痰漸去矣。
方:陳皮,防風,枳殼,半夏,荊芥,薄荷,玄參,香附
一人脈息寸浮兼數,此肺感風寒,內火鬱遏,客風傷風池、風府,而為頭痛鼻塞。方書云;咳嗽者,因傷肺氣。又曰:火燃肺金則咳。宜用和解保肺藥。
方:前胡,蘇子,陳皮,花粉,荊芥,桔梗,玄參,黃芩,枳殼,紫菀,防風
一人脈左右俱浮面五至,乃肺中有火,傷風咳嗽,熱則生痰也。宜用清肺平嗽藥。
方:玄參,桔梗,花粉,前胡,陳皮,甘草,知母,薄荷
一人氣口、人迎脈俱緊而盛,此內傷外感之病。宜清胸腹之滯,和解肌表之邪。
方:山楂,麥芽,玄胡索,陳皮,青皮,紫蘇,羌活,柴胡
杜儒仲,壬午夏四月,初染時疫,身熱頭痛不止。第二日,不能耐煩,遂服薑湯幾杯。素因表虛,服薑湯後而汗遂至,熱勢仍不少減。至第六日,又復大解,去宿垢甚多,熱復仍舊,煩燥口乾,不可當,身有細斑如蚊口者。至第八日,汗又不求而自至,熱勢覺少減,至晚又復大熱,語言不論,如發狂狀。
此時或疑為越經也,或疑為陽毒也,或疑為蓄血也。予獨謂此屬大虛症。急覓人參,而參不可得,即令濃米湯碗許灌下,少頃,即神氣清爽而熱頓除。蓋因予坐在病人身旁兩日,視其病勢汗而又汗,解而又解,唇無紅色,出言懶怯,不時小便,俱屬大虛症,故敢即與以粥湯,即令其進食,不至後復發熱耳。豈可同傷寒後脾土未堅,一粒未可進等類觀哉。
師至於此,以見醫道之不可拘執云。
白話文:
[感冒章]
肺氣受損,導致氣機不清暢,這是輕微的感冒,應當調理內外,疏通表邪。
處方:陳皮、蘇葉、川芎、半夏、葛根、柴胡、黃芩、甘草、桔梗、藿香
某人脈象陽氣浮盛,陰氣虛弱,脈搏頻數,屢次感冒,鼻塞流涕,頭痛噴嚏,這是脾肺兩虛,肌膚腠理疏鬆。宜益氣固表,佐以和解之劑。如果過度發散表邪,則肺氣更加虛弱,虛弱則更容易感冒。
處方:人參、黃耆、白朮、升麻、柴胡、甘草、當歸、陳皮、防風、蔓荊子
某人平素內火旺盛,克伐肺金,或者因為衣著過厚,導致體內熱邪壅盛於上,熱極生風,脈象浮數無力。症狀表現為發熱、聲音嘶啞、鼻塞流涕、咳嗽痰多、咽喉乾燥失音。宜用辛涼苦寒,兼具升散之劑來治療。
處方:前胡、薄荷、甘草、桔梗、葛根、黃芩、杏仁、花粉
某人寸口脈、人迎脈都很大,頭痛發熱,惡寒拘急,胃脘腹脹痛。這是外感夾雜食滯引起的感冒,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都受邪侵犯。宜先發散以治其根本,然後消導以治其標證。
處方:青皮、砂仁、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蘇、藿香、蒼朮、廣皮、厚朴、桔梗、半夏、炙甘草
某人脈象浮而有力,這是風邪侵犯衛氣,又伴有骨節疼痛,邪氣停滯於肌表。現症狀為鼻塞,額頭和眉稜骨處不適,時而咳嗽、噁心,喉嚨不清利,像有東西堵塞一樣,這是肺受風寒侵犯。或者衣著單薄,則肌肉畏懼風寒,這是衛氣被風邪所傷。必須出入避風,調和寒溫,痰液逐漸排出即可。
處方:陳皮、防風、枳殼、半夏、荊芥、薄荷、玄參、香附
某人脈象寸口脈浮數,這是肺受風寒,內火鬱結,外邪侵犯風池、風府穴位,導致頭痛鼻塞。古籍記載:咳嗽是由於肺氣受損,又說:火邪灼傷肺金則咳嗽。宜用和解溫肺的藥物。
處方:前胡、蘇子、陳皮、花粉、荊芥、桔梗、玄參、黃芩、枳殼、紫菀、防風
某人左右寸口脈都浮大,脈搏頻數,這是肺中有火,傷風咳嗽,熱邪導致痰液產生。宜用清肺止咳的藥物。
處方:玄參、桔梗、花粉、前胡、陳皮、甘草、知母、薄荷
某人氣口脈、人迎脈都緊而有力,這是內傷加外感之病。宜清利胸腹鬱滯,和解肌表邪氣。
處方:山楂、麥芽、玄胡索、陳皮、青皮、紫蘇、羌活、柴胡
杜儒仲,壬午年夏四月,初次感染時疫,發熱頭痛不止。第二天,非常難受,喝了几碗薑湯。素體表虛,喝薑湯後出汗,但熱勢未減。到第六天,又腹瀉,排出宿便很多,但發熱仍然持續,煩躁口渴難忍,身上出現細小的紅色斑點,像蚊子叮咬一樣。到第八天,又自發出汗,熱勢略微減輕,但晚上又再次高燒,神志不清,像發狂一樣。
此時可能懷疑是經絡不通,也可能懷疑是陽毒,也可能懷疑是瘀血阻滯。但我認為這是大虛的症狀。急忙找人參,但人參找不到,就讓病人喝一大碗濃米湯。片刻後,神氣清爽,高熱頓時消除。因為我坐在病人身旁兩天,觀察到病人反覆出汗,反覆腹瀉,嘴唇沒有血色,說話懶散無力,經常小便,這些都是大虛的表現,所以才敢給他喝粥湯,讓他進食,避免再次發熱。這怎麼能和傷寒之後脾胃虛弱,一粒米飯都不能吃的情況相比呢?
由此可見,醫道不能拘泥於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