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翻胃章

回本書目錄

翻胃章

1. 翻胃章

一婦病翻胃,每隔夜食飲,至明日中昃,皆吐出不化,腹痛便秘,脈得之肌肉下,且甚微而弱。東垣云:早食暮吐,暮食早吐,溲則便秘,為下焦吐也。下焦從於寒。寒,地道也。故脈沉而微弱,寒勝格陽,故令吐也。其便秘者,寒凝與氣,謂之陰結也。寒淫所勝,平以辛熱,開其閉塞,服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秘而吐自止矣。

方:人參,白朮,沉香,肉桂,炮姜,炙草,茯苓,陳皮

一人外感後,兩關浮數,餘熱未除,口渴而苦,面赤嘔噦。此熱留於陽明少陽兩經,火氣炎上之象也。東垣所謂上焦吐者是也。當從氣治,氣降而火亦降也。

方:葛根,半夏,竹茹,甘草,廣皮,黃連(薑汁拌焙),枇杷葉

如不應,加蘆根汁。

《原病式》云:有中焦吐者,皆從乎積。積者,氣與食之相搏也。故右關脈弦滑,帶痰症,則嗌酸飽悶,作痛而吐,吐則有物無聲,病在太陽胃經。理宜消積行氣。

方:半夏,茯苓,陳皮,香附,山楂,枳殼,藿香,神麯,麥芽

大都翻胃、隔症之作,初始必因腹痛,時有一塊升上升下,後來必成隔症也。

白話文:

一位婦女患了翻胃的疾病,她晚上進食飲料,到了第二天中午左右,所有食物都無法消化並全部吐出,同時伴有腹痛及便祕的症狀,她的脈象在肌肉下方,而且非常微弱。東垣先生指出:早晨吃的食物到晚上吐出,晚上吃的食物到早晨吐出,小便時有便祕現象,這是下焦的吐症。下焦跟隨寒氣。寒氣是地的特性。因此脈象顯得沉而微弱,寒氣過盛導致陽氣被阻隔,所以會出現嘔吐。便祕的情況,是由於寒氣凝聚和氣滯,這稱為陰結。對抗寒氣過盛,需用辛熱的藥物,來打開堵塞,服用中焦的藥物調和,避免大便祕結,那麼嘔吐就會停止。

處方:人參,白朮,沉香,肉桂,炮姜,炙草,茯苓,陳皮

另一個人在感冒後,兩側手腕脈搏呈現浮數的狀態,體內餘熱未完全消散,口渴且舌頭感覺苦澀,臉色紅潤並且有噁心嘔吐的症狀。這是熱氣停留在陽明和少陽兩條經絡中的表現,是火氣上炎的徵兆。這就是東垣先生所說的上焦吐症。應該從調整氣的運行來治療,氣順了,火也就降下來了。

處方:葛根,半夏,竹茹,甘草,廣皮,黃連(薑汁拌炒),枇杷葉

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加入蘆根汁。

《原病式》提到:有中焦的吐症,都是由於積滯引起的。積滯,是氣和食物互相纏鬥的結果。所以右關脈象會呈現弦滑,伴有痰症,那麼咽喉會感到痠痛,胃部飽脹悶痛,然後嘔吐,嘔吐物有形無聲,病變在太陽胃經。治療上應該消積滯和行氣。

處方:半夏,茯苓,陳皮,香附,山楂,枳殼,藿香,神麯,麥芽

大多數的翻胃和隔症,開始時必定因為腹痛,偶爾會有一塊物質在腹部上下移動,後來必定發展成為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