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泄瀉章 (2)
泄瀉章 (2)
1. 泄瀉章
方:小茴香,山藥,芡實,茯苓,白朮,甘草,蓮肉,肉果,補骨脂,陳皮,升麻
為末,每服二錢,蓮肉湯下。
一人病泄,脈浮而緩,惡風自汗,痛引腰背,瀉多白沫,有聲,便時又閉而不下,或沫中帶血。此為風泄,乃風邪乘虛入客腸胃。《經》云: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饗泄。郝允治所謂藁本湯症也。藁本是治頭風之藥,以之治泄,何哉?蓋風藥性升,升其陽氣而下泄自止。下者抑之,非此之謂歟?
方:白朮,茯苓,豬苓,澤瀉,肉桂,升麻,防風,藁本,白芍
一人脈沉弦而滑,或瀉或止,或多或少,或下白物,胸中懊憹不舒。此太陰經有積痰,肺氣壅遏,不能下降,臟病則傳腑,是以作瀉,當澄其源而流自清。
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黃芩,蒼朮,厚朴
一人憂思太過,六脈沉結而病泄。蓋憂思過度則傷脾,致氣結而不升舉,陷入下焦也。宜開鬱健脾,使穀氣升發,瀉當自止。
方:柴胡,升麻,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白芍,廣皮,木香
一人左關沉弦,右關沉儒,脅痛腹瀉,此肝泄也。因暴怒傷肝,甚則乘脾虛下溜之,故宜伐肝和脾之劑主之。
方:白朮,蒼朮,白芍,甘草,茯苓,厚朴,青皮
一人六脈沉遲,水瀉澄澈清冷,糟粕不化,腹痛腸鳴,小便清白。此中氣虛寒,不能防水,瀉則脾虛,痛責肝實,此賊邪之症也。理宜疏泄肝氣,濕補傳化為主,則水穀腐熟,大便如常矣。
方:白朮,茯苓,陳皮,厚朴,豬苓,澤瀉,吳茱萸,肉桂,砂仁
一兒因驚,面帶青色,瀉多青沫。夫青者,肝之色也。肝主驚,故虛風自甚,因乘脾而成泄。法當平木之太過,扶土之不及。
方:青皮,肉桂,白朮,茯苓,豬苓,柴胡,白芍,澤瀉。
一瘦人暑月,右手脈陽虛陰微。《脈經》曰:陽虛為中暑,陰微則下利,所以身熱煩渴,腹痛泄瀉,自汗溲赤,四肢疲睏也。正東垣所謂夏月中暑,飲食勞倦之症。當服清暑益氣之劑。
方:人參,白朮,神麯,廣皮,澤瀉,黃耆,蒼朮,升麻,甘草,乾葛,五味
一人久患泄瀉,以暖藥補脾,及分利小水,升提下陷,俱罔效。予診之,心脈獨弱,正《經》所謂:獨弱者,病也。蓋心火也,脾土也,火生土,脾之旺,賴火燥之。心氣不足,則火不燥,脾土受濕,故令泄瀉。法當益火以消陰醫,比如諸太陽中天而陰濕自干矣。
方: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智仁,廣皮,山藥,澤瀉,訶子,肉果
一人患瀉,時作時止,面帶紅色,吐痰口乾。診之左關弦緊,腎水不能生肝木也;右關弦大,肝木乘脾土也。此乃脾腎兩虧,不能生剋制化,內真寒而外假熱之症。法當溫補以滋化源。
方;人參,白朮,吳茱萸,山藥,黃耆,肉果,乾薑,補骨脂,五味,茯苓,甘草
白話文:
泄瀉章
第一方:小茴香、山藥、芡實、茯苓、白朮、甘草、蓮子、肉豆蔻、補骨脂、陳皮、升麻研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蓮子湯送服。
此方適用於:患者泄瀉,脈象浮而緩,怕風自汗,疼痛牽引腰背,大便稀溏,多泡沫,甚至帶有聲音,排便時又會暫時停止,或泡沫中帶血。這是風寒洩瀉,因風邪乘虛而入侵腸胃。《內經》說:久風入裡,就會導致腸風洩瀉。這與郝允所說的藁本湯證候相同。藁本是治療頭痛的藥物,為何用於治療洩瀉呢?因為風藥性升,能提升陽氣,使下瀉停止。下陷之症應予以提升,而非抑制。
第二方:白朮、茯苓、豬苓、澤瀉、肉桂、升麻、防風、藁本、白芍。
此方適用於:患者脈象沉弦而滑,洩瀉時作時止,量多量少不定,大便稀白,胸中悶脹不舒。這是太陰經有積痰,肺氣壅塞,不能下降,臟腑病變傳至腸胃,導致洩瀉,應當從根本上調理,使病情自然好轉。
第三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黃芩、蒼朮、厚朴。
此方適用於:患者因憂思過度,六脈沉緊而患洩瀉。憂思過度會傷脾,導致氣機阻滯,不能上升,下陷於下焦。應當疏解鬱結,健脾益氣,使穀氣上升,洩瀉就會自然停止。
第四方:柴胡、升麻、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白芍、橘皮、木香。
此方適用於:患者左關脈沉弦,右關脈沉弱,脅肋疼痛,腹瀉。這是肝洩,因暴怒傷肝,嚴重時會影響脾胃,導致下瀉,因此應當疏肝健脾。
第五方:白朮、蒼朮、白芍、甘草、茯苓、厚朴、青皮。
此方適用於:患者六脈沉遲,大便稀薄,清澈透明,冷水樣,食物殘渣未被消化,腹痛腸鳴,小便清長。這是中氣虛寒,不能固攝水液,洩瀉是脾虛所致,疼痛是肝實所致,這是邪氣作祟。治療應當疏泄肝氣,溫補脾陽,使水穀消化,大便恢復正常。
第六方:白朮、茯苓、陳皮、厚朴、豬苓、澤瀉、吳茱萸、肉桂、砂仁。
此方適用於:小兒因受驚嚇,面色青白,大便稀溏,多青色泡沫。青色是肝的顏色,肝主驚,因此虛風內盛,乘虛而犯脾胃,導致洩瀉。治療應當平抑肝木過亢,扶助脾土不足。
第七方:青皮、肉桂、白朮、茯苓、豬苓、柴胡、白芍、澤瀉。
此方適用於:瘦弱之人,夏季中暑,右手脈陽虛陰微。《脈經》說:陽虛為中暑,陰微則下利,因此身體發熱煩渴,腹痛洩瀉,自汗,小便赤,四肢疲乏。這是東垣所說的夏季中暑,因飲食勞倦所致。應當服用清暑益氣的藥物。
第八方:人參、白朮、神麴、橘皮、澤瀉、黃耆、蒼朮、升麻、甘草、葛根、五味子。
此方適用於:患者久患洩瀉,用溫補脾胃,利水消腫,升提下陷的藥物都無效。診斷發現,心脈獨弱,《內經》說:脈獨弱者,為病。這是心火不足,脾土虛弱,火生土,脾的旺盛依靠心火的溫煦。心氣不足,則火不溫煦,脾土受濕,導致洩瀉。治療應當益火以制陰,如同太陽出來,陰濕就會自然乾燥。
第九方: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智仁、橘皮、山藥、澤瀉、訶子、肉豆蔻。
此方適用於:患者洩瀉時作時止,面色紅赤,吐痰口乾。診斷發現左關脈弦緊,腎水不能滋養肝木;右關脈弦大,肝木克伐脾土。這是脾腎兩虛,不能相互滋養制約,內寒外熱。治療應當溫補脾腎,以滋養臟腑。
第十方:人參、白朮、吳茱萸、山藥、黃耆、肉豆蔻、乾薑、補骨脂、五味子、茯苓、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