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泄瀉章 (1)
泄瀉章 (1)
1. 泄瀉章
一人泄瀉,右三部脈緊而沉,由脾土不能制濕,濕勝則儒泄也。兼之喉膈稍覺有痰,蓋痰之本源於腎,痰之動主於脾,宜健脾土、和胃氣、利濕邪,則津液流通,陰陽泌別,恙斯安矣。
方:山藥,白扁豆,藿香,茯苓,白朮,木香,白蔻,桔紅,砂仁
一人飲食不調,致傷脾胃,氣口脈弦。濁氣在上,則生腹脹;清氣在下,則生饗泄。蓋飧脹,即是倒飽;饗泄,乃為飲食而瀉也。《素問》云: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則形與神俱可以卻疾矣。
方:米仁,車前子,石斛,茯苓,山藥,澤瀉,扁豆,白豆蔻,白朮,山楂
一兒久瀉不止,肛門脫出,此脾土衰弱,真元下陷也。《經》云,實熱則大便秘結,虛寒則肛門脫出。法當補脾,兼帶升提,則瀉自止矣。
方:山藥,甘草,人參,白朮,茯苓,升麻,廣皮,柴胡,白芍
如小便不利加車前草,虛汗加黃耆。
一兒四歲,瀉久不止,每日夜必數次,間發潮熱,作渴唇紅,而貌羸瘦,其腹如鼓,喜其善飲,故可治耳。若竟投訶果,必致不救。丹溪云:善食而瘦者,此胃中有伏火,易於消化也。此幾平日善飯,且系疳火作瀉,如用木香、肉果等類,反助其火,則清純中和之氣,變為燥熱燔燎之症,火愈甚,則瀉愈迫矣。
予先用化食消積藥,次投以平胃散,加黃芩、黃連、白朮、神麯、麥芽,二劑而瀉減,後以五疳丸調理而愈。此乃實症似虛之候,切勿防其慢驚而投溫補之劑也。
一人腹痛腸鳴,煩渴,前溲赤澀,暴注下泄,糞色黃褐,食不及化,肛門焦痛,六脈沉濡,有關帶數。濡者,濕也;數者,脾有伏火也。此太陰經伏火邪,濕熱下流為病。《原病式》曰:熱鬱於內,則腹滿而痛,所以痛一陣、瀉一陣也。叔和云:濕多成五泄,陽走若雷鳴,火擊其水,所以腸鳴一陣而痛一陣也。
煩渴者,胃中之津液少也;食不及化音,火性急速,傳失其常。仲景所謂邪熱不殺穀也。前溲赤澀者,濕熱拂鬱而氣不能化也。法當升陽散火,佐以利水道藥。
方:澤瀉,蒼朮,厚朴,廣皮,甘草,白朮,茯苓,豬苓,黃連,乾葛,防風,白芍
一人丁丑年,脈息沉細,濡溺而緩,瀉水腸鳴,虛浮困倦,頭痛腹脹,此濕上太過之年,民病濕瀉,太陽受病也。脾主四末,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末不能稟水穀之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矣。土虛則不能四布津液,水穀常流於胃而生濕,濕勝則儒泄也。
《經》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氣虛而停滯上焦,壅塞而為腫、為脹、為頭痛也。宜用勝濕滲濕之劑,濕去土旺,瀉自止矣。
方:陳皮,防風,澤瀉,白朮,茯苓,白芍,蒼朮,厚朴,肉桂
一人兩尺沉虛,每每五更初曉必洞瀉一次,名日腎泄。腎主二便,開竅於二陰,受時於亥子,命門火衰,而水獨治,故令此時作泄也。《內經》又云:腎為胃之關。關門不利,則聚水而生病也。不可概用參、木補脾胃中陽氣。蓋脾屬土,腎屬水,補脾則土愈勝,而水愈虧。宜補陰藥中稍兼健脾。
白話文:
泄瀉章
一人腹瀉,右邊寸關尺三處的脈象摸起來緊繃又沉,這是因為脾土無法控制濕氣,濕氣太盛導致腹瀉。同時,喉嚨和胸膈感覺有痰,痰的根源來自腎,而痰的活動主要在脾,應該健脾土、調和胃氣、排除濕邪,這樣津液才能順暢流通,陰陽才能正常分開,病就好了。
藥方:山藥、白扁豆、藿香、茯苓、白朮、木香、白豆蔻、桔紅、砂仁
一人飲食不調,傷了脾胃,氣口脈象呈現弦狀。濁氣往上走,就會腹脹;清氣往下走,就會腹瀉。所謂的「飧脹」就是吃飽後消化不良,而「饗泄」就是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腹瀉。《素問》說: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要過度勞累,那麼身體和精神都會健康,疾病自然遠離。
藥方:薏仁、車前子、石斛、茯苓、山藥、澤瀉、扁豆、白豆蔻、白朮、山楂
一個小孩長期腹瀉不止,肛門脫出,這是脾土虛弱,真氣下陷的緣故。《經》說,實熱會導致便秘,虛寒會導致肛門脫出。治療方法應該補脾,同時兼顧升提,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藥方:山藥、甘草、人參、白朮、茯苓、升麻、廣陳皮、柴胡、白芍
如果小便不順暢,可以加上車前草;如果虛汗,可以加上黃耆。
一個四歲的小孩,腹瀉很久都沒有好,每天晚上都要腹瀉好幾次,偶爾會發燒、口渴、嘴唇發紅,而且看起來很瘦弱,肚子卻像鼓一樣,值得慶幸的是他很喜歡喝水,這病還是可以治好的。如果直接使用訶子、肉豆蔻等收澀止瀉的藥物,必定會無法救治。朱丹溪說:能吃卻瘦的人,是因為胃裡有潛伏的火氣,容易消化食物。這個小孩平時吃飯很好,而且是疳火引起的腹瀉,如果使用木香、肉豆蔻之類的藥物,反而會助長火氣,使得原本清純平和的氣,轉變成燥熱燃燒的症狀,火氣越盛,腹瀉就會越急迫。
我先用化食消積的藥物,接著使用平胃散,加上黃芩、黃連、白朮、神麴、麥芽,吃了兩劑後腹瀉減緩,之後再用五疳丸調理就痊癒了。這是實證卻表現出虛證的症狀,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小兒驚風而使用溫補的藥物。
一個人肚子痛、腸鳴、口渴,小便顏色紅澀,突然腹瀉不止,大便顏色黃褐色,食物還沒消化就排出,肛門感覺灼熱疼痛,六脈沉緩而軟弱,關脈帶數。軟弱表示有濕氣,數表示脾胃有潛伏的火氣。這是太陰經有潛伏的火邪,濕熱往下流所引起的疾病。《原病式》說:熱悶在身體裡面,就會腹脹疼痛,所以會痛一陣、瀉一陣。張仲景說:濕氣過多會造成腹瀉,陽氣運行如同雷鳴,火氣衝擊水,所以會腸鳴一陣、痛一陣。
口渴是因為胃中的津液不足,食物沒消化就排出是因為火氣太急,導致消化功能失常。張仲景說的「邪熱不殺穀」就是這個意思。小便顏色紅澀是因為濕熱鬱積,導致氣化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治療方法應該升陽氣、散火邪,輔以利水滲濕的藥物。
藥方:澤瀉、蒼朮、厚朴、廣陳皮、甘草、白朮、茯苓、豬苓、黃連、葛根、防風、白芍
一人在丁丑年,脈象沉細、軟弱而緩慢,腹瀉如水、腸鳴,虛弱困倦,頭痛腹脹,這是因為那年濕氣太重,百姓多患濕瀉,是太陽經受到了影響。脾主管四肢,脾虛無法將津液輸送到胃,四肢也無法得到水穀的精氣,導致氣越來越衰弱,脈絡運行不暢,筋骨肌肉都無法得到氣的滋養。脾土虛弱就無法將津液輸送到全身,水穀經常滯留在胃,產生濕氣,濕氣太盛就會導致腹瀉。
《經》說:各種濕腫脹滿的疾病,都屬於脾虛所致。脾氣虛弱,停滯在上焦,阻塞不通,就會造成腫脹、腹脹、頭痛。應該使用祛濕滲濕的藥物,濕氣去除,脾土就會恢復強盛,腹瀉自然停止。
藥方:陳皮、防風、澤瀉、白朮、茯苓、白芍、蒼朮、厚朴、肉桂
一人兩尺脈沉虛,每天清晨五更時分必定腹瀉一次,稱為「腎泄」。腎主管大小便,開竅於二陰,與亥子時相應,命門火衰,水液獨自運行,所以才會在這個時候腹瀉。《內經》又說:腎是胃的關卡。關卡不通暢,水液就會聚集而產生疾病。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人參、木香來補脾胃的陽氣。因為脾屬土,腎屬水,補脾會使土更強盛,水更虧虛。應該在補陰的藥物中稍微加入健脾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