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痰症章 (2)
痰症章 (2)
1. 痰症章
夫上盛者,下必虛。《內經》云:上病療下是也。故丸方以地黃丸和杜仲二兩、牛膝二兩、麥冬二兩、五味二兩、補骨脂二兩。如勞頓後,以人參湯服。
白話文:
痰症章
人體上焦過盛,下焦必然虛弱。《內經》說:「上焦的病症要從下焦治療」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藥方用地黃丸,再搭配杜仲、牛膝、麥冬、五味子、補骨脂各二兩。如果病人是勞累過度引起的,則用人參湯送服藥物。
2. 痰飲
一婦稟賦清瘦,素有嘔吐痰涎之患,或一月、半月而發。脈帶沉澀,由於懷抱抑鬱,飲食停滯,不得以消散而成也。此名為飲,洽宜燥濕利水、行痰健脾為主。
方:半夏,茯苓,人參,白朮此四味清脾消痰為君,豬苓,澤瀉此二味滲泄之,白豆蔻,桔皮此二味開散之,蘇子旋覆花此二味通暢之佐使
更能戒思慮,不甚作勞,無有不安矣。
白話文:
這位女士天生體型清瘦,長期以來有嘔吐痰液的困擾,病情大約每隔一個月或半個月就會發作一次。她的脈象呈現出沉澀的特徵,這是因為她情緒壓抑,加上飲食消化不良,無法順利代謝所導致的。這種情況被稱為「飲」,治療上應以燥濕利水、化痰健脾為主要目標。
藥方:半夏、茯苓、人參、白朮這四種藥材能清脾消痰,作為主要的治療成分;豬苓、澤瀉兩種藥材則用於促進排泄;白豆蔻、桔皮兩種藥材用來幫助散開阻塞;蘇子、旋覆花兩種藥材則用於輔助疏通。
此外,如果病人能避免過度思考,不要過度勞累,那麼病情應該就能得到穩定的控制。
3. 痰核
一兒項上結核,究其因,乃鬱氣之積,五味之厚,曰風曰痰,風火相搏而成結也。
方:半夏,貝母,歸尾,生地,連翹,柴胡,膽草,黃芩,蘆薈,昆布
一人頤間結核,屬心脾火熾,痰凝氣聚而成。病雖微而藥鮮效。宜凝神澄慮,則心火不炎,結核自除矣。
方:茯神,玄參,黃連,銀花,貝母,橘紅,天麻,夏桔草,連翹
白話文:
[痰核]
有一小孩脖子上長了硬塊,追根究底,是因為鬱悶的情緒積累,加上飲食過於豐厚,所謂的風和痰,是因為風火相互作用形成的結塊。
處方:半夏、貝母、歸尾、生地、連翹、柴胡、膽草、黃芩、蘆薈、昆布。
另一人下顎部位有結塊,這是因為心脾兩臟的火氣旺盛,痰液凝結,氣血聚積造成的。雖然病情輕微,但藥物效果不佳。應當靜心養神,使心火不再旺盛,那麼結塊自然會消除。
處方:茯神、玄參、黃連、銀花、貝母、橘紅、天麻、夏桔草、連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