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痰症章 (1)
痰症章 (1)
1. 痰症章
一人脈滑而數,乃痰聚於中州,寒凝肺表,以致咳嗽內熱,氣悶胸次不快。洽當清順肺氣為主,導痰藥為臣使。
方:防風,桑皮,前胡,枳殼,廣皮,桔梗,知母,玄參,天麻,燈芯
一人面黃體重,嗜臥腹脹而食不消,痰吐色白,或時帶綠,此痰動於脾濕,脾虛不能運化也。宜益脾以固本,利氣以瀉標。
方:白朮,廣皮,甘草炙,茯苓,半夏,澤瀉,防風
一人多郁,六脈沉滑,噁心飽問,痰涎膠固,咳而難出。
《經》曰:肺氣鬱則生熱,熱盛則生痰,痰之所生者,皆由氣之不清。治當開鬱行氣為主。
方:貝母,香附,桔紅,枳殼,桔梗,花粉
一人尺脈浮大,按之則澀,口渴溺赤,氣短咳嗽,多痰。乃因嗜欲不節,陰虛火動,水沸為痰,如龍火之於海,龍興而水附也。此症忌用寒涼,惟宜甘溫之劑,引火歸源,痰不治而自愈矣。
方:萸肉,山藥,丹皮,澤瀉,生地,茯苓,麥冬,北五味
一人傷風發熱,喘嗽多痰,脈息浮滑帶數。《脈經》云:浮為風,滑為痰數為熱。是肺俞受風,而胃有郁痰也。《素問》謂:喘息有音者,陽明之逆氣,宜清胃保肺。
方:廣皮,麥冬,知母,桑皮,蘇子,玄參,半夏,桔梗,花粉,紫菀
一人惡寒腰痛,夢遺疲倦,時吐清沫,或雜煙煤色點,兩寸關弦緊,尺脈沉微,屬虛寒之症,乃腎虛不能攝水,則水泛溢乎上,理當壯腎氣以收津液,健脾氣以制泛水,益火源以消陰醫。
方:萸肉,山藥,丹皮,澤瀉,生地,茯苓,白朮,肉桂,橘紅,益智仁
一人怯症,脈息虛數,膈上有痰。此係真陰不足,肺受火爍,津液凝滯,而為飲為痰。宜先用潤劑,理肺滋陰,庶俾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痰自清也。
方:麥冬,生地,枸杞,骨皮,甘草,知母,貝母,白芍,廣皮,茯苓,紫菀
一人兩手關前脈浮弦而實,口渴不能飲水,氣逆不順,隔有稠痰,周身痠痛,日晡潮熱。吳俛曰:濕挾熱而生痰,火載氣而上逆,濕熱相搏,是以痠痛,此濕為本,熱為標也。治宜燥脾濕、清中氣為主。
方:丹皮,秦艽,半夏,茯苓,廣皮,甘草炙,白朮,厚朴,紫胡,黃芩,白芍
一人脈息細緩,關部尤甚,病在足太陰經。怯者著而為病,所以饗泄倦怠,食少痰多,無不由土虛不能運化,氣滯成積,積敗為痰,近服消痰清氣之藥過多,致脾氣愈虛,舊痰未除,而新痰復結矣。速宜溫補脾胃,令其清者舉於上,濁者抑於下,升降自如,而津液自爾流通矣。
方:人參,白朮,茯苓,炙草,半夏,陳皮
一人胃家有虛火,隔上有停痰,所以勞頓用心後,便有噁心欲嘔之症。
方:陳皮(一錢),半夏(一錢五分),茯苓(一錢),白芥子(一錢炒),白朮(一錢土炒),白芍(一錢五分醋炒)
白話文:
[痰症章]
有個人脈象滑而頻快,這是因為痰聚積在脾胃區,肺部表面受寒,導致他咳嗽且內部發熱,氣悶胸悶不舒暢。治療應以順暢肺氣為主,導痰藥作為輔助。
處方:防風、桑皮、前胡、枳殼、廣皮、桔梗、知母、玄參、天麻、燈芯。
另一人面色黃、身體沉重,喜歡躺著,腹部脹滿且消化不良,所吐痰液色白,偶爾帶綠色,這是由脾臟濕氣過重,脾虛無法有效代謝所致。應當增強脾功能以固根本,調理氣血以治標。
處方:白朮、廣皮、甘草炙、茯苓、半夏、澤瀉、防風。
有人常感鬱悶,脈象沉滑,噁心飽脹,痰液粘稠,咳嗽困難。
根據古籍記載:肺氣鬱結會產生熱,熱盛則生痰,痰之所以生成,都因為氣不順暢。治療應該以開鬱行氣為主。
處方:貝母、香附、桔紅、枳殼、桔梗、花粉。
有人尺脈浮大,按壓下去則顯澀,口渴且尿色赤紅,氣短咳嗽,痰多。這是因為縱慾無度,導致陰虛火旺,水汽煮沸成痰,就像龍火在海中,龍起而水隨。此症狀不宜使用寒涼藥物,應該用甘溫藥物,讓火回到根源,痰不用特別治也會好。
處方:萸肉、山藥、丹皮、澤瀉、生地、茯苓、麥冬、北五味。
有人因感冒發燒,喘息咳嗽且多痰,脈象浮滑帶數。
根據脈經記載:浮象代表風,滑象代表痰,數象代表熱。這是肺部受風,且胃中有鬱積的痰。古書《素問》認為:喘息有聲音,是陽明經的逆氣,應該清胃保肺。
處方:廣皮、麥冬、知母、桑皮、蘇子、玄參、半夏、桔梗、花粉、紫菀。
有人怕冷腰痛,夢遺疲倦,時常吐出清沫,偶爾混有像煙灰的顏色,兩寸關脈弦緊,尺脈沉微,屬於虛寒病症,這是腎虛無法控制水分,水份往上泛濫,治療應壯腎氣以收納津液,健脾氣以控制泛濫的水份,增強火源以消除陰邪。
處方:萸肉、山藥、丹皮、澤瀉、生地、茯苓、白朮、肉桂、橘紅、益智仁。
有人畏懼症狀,脈象虛且頻快,膈上有痰。這是真陰不足,肺受火烤,津液凝滯成為飲液和痰。應先使用滋潤藥物,調理肺臟滋養陰液,這樣才能使上逆的火回到它該在的地方,痰自然就清澈了。
處方:麥冬、生地、枸杞、骨皮、甘草、知母、貝母、白芍、廣皮、茯苓、紫菀。
有人雙手脈象浮弦且實,口渴卻無法喝水,氣逆不順,胸中有濃稠痰液,全身痠痛,下午時分有潮熱現象。吳俛說:濕氣夾熱產生痰,火氣帶動氣體上逆,濕熱交纏,所以有痠痛,這是濕氣為根本,熱氣為標誌。治療應以燥脾濕、清中氣為主。
處方:丹皮、秦艽、半夏、茯苓、廣皮、甘草炙、白朮、厚朴、紫胡、黃芩、白芍。
有人脈象細緩,關部尤其明顯,病在足太陰經。膽小的人容易生病,所以才會有疲倦乏力,食慾減退,痰多,無不是因為脾虛無法代謝,氣滯形成積累,積累敗壞成為痰,最近服用太多消痰清氣的藥物,導致脾氣更虛,舊痰未去,新痰又來。應該迅速溫補脾胃,使其清者上升,濁者下降,自由升降,這樣津液自然就會流暢。
處方:人參、白朮、茯苓、炙草、半夏、陳皮。
有人胃部有虛火,胸間有停滯的痰,所以在勞累後,就會有噁心想吐的症狀。
處方:陳皮(一錢)、半夏(一錢五分)、茯苓(一錢)、白芥子(一錢炒)、白朮(一錢土炒)、白芍(一錢五分醋炒)。
上身旺盛的人,下身必定虛弱。根據內經記載:上部疾病應治療下部。因此,丸方以地黃丸和杜仲二兩、牛膝二兩、麥冬二兩、五味二兩、補骨脂二兩。如果勞累後,用人參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