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滄洲醫案》~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1)

回本書目錄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1)

1. 風溫濕熱(附伏邪伏署)

,風溫熱入營分,身作癢,淹纏之症。不易速效。

桑葉(三錢),豨薟草(三錢,制),生米仁(四錢),白茅根(一兩,去心),白鮮皮(三錢),赤芍(三錢五分),連翹(三錢),丹皮(二錢),銀花(三錢),粉萆薢(四錢)

白話文:

桑葉(18克),豨薟草(18克,經炮製),生薏米(24克),白茅根(60克,去中心),白鮮皮(18克),赤芍藥(21克),連翹(18克),丹皮(12克),金銀花(18克),射干(24克)

,胸腹均暢,惟子夜寒熱,每至卯始退,此係勞頓受風。須表裡同治。

銀柴胡(三錢五分),淡吳萸(三分,鹽水炒),蘇梗(三錢五分),炙雞金(三錢,去垢),歸身(三錢五分),製半夏(三錢五分),制香附(二錢),五加皮(四錢),赤芍(三錢五分,炒),川貝(三錢,去心),干佩蘭(三錢五分,後下),金毛脊(三錢,去毛尖),生薑(一片),紅棗(三枚)

白話文:

銀柴胡(約 17.5 克)

淡吳萸(約 1.5 克,用鹽水炒過)

蘇梗(約 17.5 克)

炙雞金(約 15 克,去除雜質)

歸身(約 17.5 克)

製半夏(約 17.5 克)

制香附(約 10 克)

五加皮(約 20 克)

赤芍(約 17.5 克,炒過)

川貝母(約 15 克,去除中心)

幹佩蘭(約 17.5 克,最後放入)

金毛脊(約 15 克,去除毛尖)

生薑(一片)

紅棗(三枚)

,濕邪痰滯交熾,熱不揚,頭暈腿痠,舌黃隱灰,溲少,便通。脈弦數。病經四月,防寒熱轉重,勿忽。

廣藿梗(三錢五分),橘紅(一錢),蔓荊子(三錢五分),白蔻仁(五分,研沖),制川樸(五分),製半夏(三錢五分),白蒺藜(三錢,去刺),生米仁(三錢),白杏仁(去尖,三錢),象貝(去心,四錢),赤芍(三錢五分),滑石(四錢)

白話文:

廣藿香(2.9 克),橘紅(0.8 克),蔓荊子(2.9 克),白蔻仁(0.4 克,研磨過濾),制川貝(0.4 克),製半夏(2.9 克),白蒺藜(2.5 克,去刺),生米仁(2.5 克),白杏仁(去尖,2.5 克),象貝(去心,3.3 克),赤芍(2.9 克),滑石(3.3 克)

,血液不能下潤腸腑,大便難,濁氣在上,乃生腹脹,口膩胸悶,溲少,脈細濡。體虛而有濕痰,當先治標分。

白話文:

身體的左半邊,血液無法滋潤腸胃,導致大便不通暢,濁氣上升,出現腹脹、口膩、胸悶、尿少,脈搏細小而濡緩。體質虛弱,同時有濕痰,應該先治療標症(症狀)。

蘇梗(三錢五分),全栝蔞(一錢五分,打),橘紅(一錢),沉香曲(四錢,包),制香附(三錢五分),火麻仁(三錢,研如泥),法半夏(三錢五分),車前子(三錢),金鈴子(三錢,炒),郁李仁(三錢),炙雞金(三錢),澤瀉(三錢)

白話文:

蘇梗(17.5克),全栝蔞(7.5克,打碎),橘紅(5克),沉香(20克,包好),制香附(17.5克),火麻仁(15克,研成泥狀),法半夏(17.5克),車前子(15克),金鈴子(15克,炒過),郁李仁(15克),炙雞金(15克),澤瀉(15克)

,濕困中焦,神思困頓,胸悶不思納,便溏,脈軟數。兼之喉腫痛,紅而碎。兼顧立方。

淡芩炭(三錢五分),竹茹(三錢五分),銀花(三錢五分),滑石(四錢),赤芍(三錢五分),鮮蘆根(一兩,去節),象貝(三錢,去心),朱燈芯(三十寸),甘中黃(一錢),連翹(三錢五分),扁豆衣(三錢),茯苓(三錢)

白話文:

淡竹葉炭(17.5克),竹茹(17.5克),金銀花(17.5克),滑石粉(20克),赤芍藥(17.5克),新鮮蘆根(50克,去除節結),象貝(15克,去除貝核),硃砂燈芯(30英寸),甘草(5克),連翹(17.5克),扁豆衣(15克),茯苓(15克)

,表熱四日,盛衰不定,脈數便秘,痰多濕溫痰滯交結。變遷方多,幸勿輕視。

薄荷頭(三錢五分,後下),廣藿梗(二錢),白杏仁(四錢),益元散(四錢,包),桑葉(三錢),前胡(三錢五分),象貝(四錢),石決明(一兩,先煎),青蒿子(三錢),牛蒡子(三錢),枳殼(三錢五分),通草(一錢)

白話文:

薄荷頭(21公克,後下),廣藿梗(12公克),白杏仁(24公克),益元散(24公克,用布包起來),桑葉(18公克),前胡(21公克),象貝(24公克),石決明(60公克,先煎),青蒿子(18公克),牛蒡子(18公克),枳殼(21公克),通草(6公克)

,觸痧之後,乍寒乍熱,舌黃,夢語、少寐煩躁,便秘溲少,脈弦數不暢。此係濕阻重症。今交四日,變遷易如反掌。

白話文:

患者在接觸致病因子後,先是感覺寒冷,接著又發熱;舌苔發黃,說話時說夢話,睡眠不好、煩躁不安,大便不通、小便量少,脈搏像弦子一樣細緊、跳動速度快而不順暢。這是濕阻導致的重症。現在病情已經持續四天,變化很快。

淡豆豉(三錢),薄荷(三錢五分,後下),枳殼(三錢五分),紫貝齒(一兩,杵),黑山梔(二錢),牛蒡(三錢,勿研),檳榔尖(三錢五分),滑石(三錢),青蒿(三錢),連翹(三錢),竹茹(二錢),鮮蘆根(一兩)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

薄荷(17.5克,最後加入)

枳殼(17.5克)

紫貝齒(50克,搗碎)

黑山梔(10克)

牛蒡(15克,不要研磨)

檳榔尖(17.5克)

滑石(15克)

青蒿(15克)

連翹(15克)

竹茹(10克)

鮮蘆根(50克)

,濕痰隨氣升降,肝木不潛,頭暈耳鳴,尤來少寐,數日前發熱,今熱雖退,而餘邪未盡。宜先治所急。

桑葉(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生蛤殼(一兩),石決明(一兩一錢五分,先煎),宋半夏(二錢),橘絡(一錢),玉蝴蝶(三分),煨天麻(五分),象貝(一錢五分,去心),絲瓜絡(三錢)

白話文:

  • 桑葉:3錢

  • 白杏仁:4錢(去尖)

  • 旋覆花:3.5錢(用紗布包住)

  • 生蛤殼:1兩

  • 石決明:1.15兩(先煎煮)

  • 宋半夏:2錢

  • 橘絡:1錢

  • 玉蝴蝶:0.3錢

  • 煨天麻:0.5錢

  • 象貝:1.5錢(去心)

  • 絲瓜絡:3錢

,頭痛目脹,胸悶連得大便而不多,口膩脈濡。體乏而有濕痰。未易奏效。

蘇梗(三錢五分),煨天麻(五分),淡芩炭(三錢五分),全栝蔞(一錢五分,打),蔓荊子(二錢),陳皮(一錢),炙雞金(一錢五分,去垢),火麻仁(一兩,研如泥),白蒺藜(四錢),法半夏(三錢五分),沉香曲(三錢,包),郁李仁(四錢),車前子(三錢,絹包),更衣丸(三錢,包)

白話文:

蘇梗(17.5克),煨製的天麻(2.5克),淡色芩炭(17.5克),全栝樓根(7.5克,打碎),蔓荊子(10克),陳皮(5克),炙製的雞內金(7.5克,去掉污垢),火麻仁(50克,研磨成泥),白蒺藜(20克),法半夏(17.5克),沉香曲(15克,包起來),郁李仁(20克),車前子(15克,用絹布包起來),更衣丸(15克,包起來)

,濕溫病旬日。舌燥黃尖紅,熱甚於身,裹衣欲起,脈弦數滑,重按少力,大便旁流。積滯不下,溲赤口乾,神識不清。濕溫化熱燥,陰之損則陽長,陽長則陰更竭矣。防猝厥不返,大危大危。

白話文:

這個病人患有濕溫病已經十天了。舌頭乾燥,黃色尖端發紅,身體發熱比表面溫度更嚴重,想要包裹衣物起身,脈搏弦細而滑,用力按壓時脈搏微弱,大便失禁。濕熱停滯在體內,小便發紅口乾,神志不清。濕溫病轉化為熱燥病時,陰液受損則陽氣增長,陽氣增長則陰液進一步耗盡。預防突然昏厥無法恢復,情況非常危急。

桑葉(三錢),鮮生地(一錢五分),石決明(一兩,生先煎),淡芩(三錢五分),丹皮(三錢),鮮石斛(先煎,一錢五分),紫貝齒(杵,一兩),滑石(四錢,包),青蒿(三錢),赤芍(三錢五分),玉泉散(絹包,三錢),神犀丹(一粒,去殼用,研細),竹瀝(二兩,沖服)

白話文:

桑葉(15克),新鮮生地(7.5克),石決明(60克,先煎),淡黃芩(17.5克),丹皮(15克),新鮮石斛(先煎,7.5克),紫河車(搗碎,60克),滑石(20克,包煎),青蒿(15克),赤芍(17.5克),玉泉散(紗布包,15克),神犀丹(1粒,去殼研細),竹瀝(100克,沖服)

,熱四日,頭痛無汗,胸悶腹部忌按,便秘。舌白黃,唇裂,口渴不飲。溫邪、痰濕滯交結。防驟然昏倒,殊不可忽。

白話文:

上述患者:

發熱已四天,頭疼但不流汗,胸悶,腹部按壓會感到不適,大便不通。舌苔呈白黃色,嘴脣乾裂,口渴但不想喝水。此乃風熱和痰濕同時滯留所致。需注意可能會突然昏倒,不可忽視。

桑葉(三錢五分),薄荷尖(一錢,後下),生蛤殼(六錢),甘中黃(一錢),前胡(三錢五分),白杏仁(三錢,去尖),廣鬱金(三錢五分),朱燈芯(三十寸),白前(三錢五分),象貝(三錢),連翹(三錢五分),青蒿梗(三錢五分),枇杷露(一兩,溫服)

白話文:

桑葉(約 10.2 公克),薄荷葉尖(約 2.8 公克,後加入),生蛤蜊殼(約 17.4 公克),甘草(約 2.8 公克),前胡(約 10.2 公克),白杏仁(約 8.7 公克,去尖),廣鬱金(約 10.2 公克),硃砂燈芯(約 90 公分),白前(約 10.2 公克),象貝殼(約 8.7 公克),連翹(約 10.2 公克),青蒿梗(約 10.2 公克),枇杷葉露(約 1 兩,溫熱服用)

,表熱三日,汗少,頭脹暈,胸悶,口淡膩,嘔惡,少腹脹滯,少寐。溫濕交阻,此係重症,不可忽。

廣藿梗(三錢五分),石決明(六錢,先煎),象貝(一錢五分,去心),朱茯苓(四錢),干佩蘭(三錢五分,後下),白蒺藜(四錢,去刺),枳殼(三錢五分),陳皮(一錢),青蒿(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去尖),竹茹(三錢),桑枝(一錢五分,切),益元散(三錢,絹包)

白話文:

廣藿香(17.5克),石決明(30克,先煎),象貝殼(7.5克,去除內臟),朱茯苓(20克),佩蘭(17.5克,後放),蒺藜(20克,去除刺),枳殼(17.5克),陳皮(5克),青蒿(17.5克),杏仁(20克,去除尖頭),竹茹(15克),桑枝(7.5克,切碎),益元散(15克,用紗布包裹)

,溫邪病,正交三候,有汗,布白㾦。昨得大便,邪滯並無疏表攻裡,現可無議。惟正氣陰液,均已告乏。上攏肝木,下動衛(即腎也)氣,氣阻丹田,上逆,逆則不已。神思困憊,耳鳴頭暈,舌乾燥、無津液。脈左數而不調,已有根本欲離之勢。右部滑數,痰熱猶未全退,厥塞易如反掌。勉擬方以盡人謀,而希天佑。候諸名家正之。

白話文:

左脈:溫邪病,病程處於三候,有出汗,舌苔發白。昨天大便,邪氣積滯,沒有疏散表證或攻逐裡證,目前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正氣和體液都很不足。上熱擾動肝木,下動衛氣(即腎氣),氣堵在丹田,上升,逆行不止。精神體力疲憊,耳鳴頭暈,舌頭乾燥,沒有津液。

左脈數且不調,已有根基虛弱,將要離開人世之勢。右脈滑動且數,痰熱尚未完全消退,隨時可能昏厥。

勉力擬方,盡人事以求天佑。希望各位名醫指正。

西洋參(三錢五分,米炒),煅牡蠣(一兩,先煎),旋覆花(二錢,絹包),川貝(三錢),鮮霍斛(四錢,打,先煎),竹茹(三錢),紫石英(一兩,煅),朱茯神(一錢五分),細生地(六錢),竺黃片(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炒),紫貝齒(一兩,杵)

白話文:

西洋參(17.5克,炒過)

煅牡蠣(60克,先煎)

旋覆花(10克,用絹布包好)

川貝(15克)

鮮霍斛(20克,打碎,先煎)

竹茹(15克)

紫石英(60克,煅燒過)

朱茯神(7.5克)

細生地(30克)

竺黃片(17.5克)

赤芍(17.5克,炒過)

紫貝齒(60克,研磨成粉)

,溫邪病交旬日,肺胃之邪化火劫陰,直逼厥少,昏蒙,坐臥不安,有汗熱不解,氣急旁流,渴飲,脈左不揚,右滑數,舌乾糙。症情十分危險,防陡然厥變。

白話文:

在溫熱病發病十天左右,肺和胃的熱邪化為火氣,損傷陰液,直接侵犯心腎,導致神志昏迷,坐臥不安。同時出現發熱出汗不止、氣喘急促、口渴多飲。脈象左側沉細,右側滑數,舌頭乾燥粗糙。病情十分危急,要警惕突然發生危象。

羚羊角(三錢五分,先煎),淡豆豉(三錢),苦杏仁(四錢,丟尖,二味與生地同打),竹茹(三錢),鮮霍斛(一錢五分),鮮生地(七錢),枳殼(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朱茯神(一錢五分),白蒺藜(去刺,四錢),紫貝齒(一兩,杵),連翹(三錢)

白話文:

羚羊角(17.5 克,先煮)

淡豆豉(15 克)

苦杏仁(20 克,去尖,與生地黃一起搗碎)

竹茹(15 克)

新鮮霍斛(7.5克)

新鮮生地黃(35 克)

枳殼(17.5 克)

赤芍(17.5克)

朱茯苓(7.5 克)

白蒺藜(去刺,20 克)

紫貝齒(50 克,搗碎)

連翹(15 克)

,發熱九日,氣急口渴,糊語少寐,脈弦數,舌黃膩。溫邪鬱伏,恐正不勝病,驟然昏陷變端。

羚羊角(三錢五分,先煎),鮮霍斛(四錢,先煎),黑山梔(二錢),石決明(煅,先煎,一兩),花粉(三錢),鮮生地(四錢,與豆豉同打),連翹(三錢),赤芍(三錢五分),知母(三錢),淡豆豉(三錢),抱木茯神(一錢五分,硃砂拌),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羚羊角(10.5克,先煎)

新鮮霍斛(12克,先煎)

黑山梔(6克)

煅製石決明(30克,先煎)

花粉(9克)

新鮮生地(12克,與淡豆豉一起打碎)

連翹(9克)

赤芍(10.5克)

知母(9克)

淡豆豉(9克)

抱木茯神(4.5克,與硃砂一起研磨混合)

新鮮蘆根(30克,去掉節)

,溫邪病,有汗熱不解,舌灰干,脈數少寐。形將化火,不可輕視。

桑葉(三錢五分),朱茯神(四錢),枳殼(三錢五分),白蒺藜(三錢五分,去刺),牛蒡(三錢),連翹(三錢),竹茹(三錢),象貝(三錢,去心),黑山梔(三錢五分),紫貝齒(六錢,杵),鮮金斛(三錢,先煎),鬱金(三錢五分,切),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桑葉(10.5克),朱茯神(12克),枳殼(10.5克),白蒺藜(10.5克,去除刺),牛蒡(9克),連翹(9克),竹茹(9克),象貝(9克,去除貝心),黑山梔(10.5克),紫貝齒(18克,搗碎),新鮮金斛(9克,先煎),鬱金(10.5克,切片),新鮮蘆根(30克,去除節)

,整三日,有汗不解,渴不引飲。脈弦數,頭脹胸悶,舌尖絳。火如燎原,理之不易奏功也。

淡豆豉(三錢),黑山梔(三錢),鮮生地(四錢,打),枳殼(三錢五分),桑葉(三錢五分),陳皮(一錢),荊芥(一錢),滑石(四錢),丹皮(三錢五分),薄荷(七分,後下),竹茹(三錢五分),澤瀉(三錢)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黑山梔(15克),新鮮生地黃(20克,搗碎),枳殼(17.5克),桑葉(17.5克),陳皮(5克),荊芥(5克),滑石(20克),丹皮(17.5克),薄荷(3.5克,後下),竹茹(17.5克),澤瀉(15克)

,濕溫病一候,脈不揚,舌糙黃。勢在轉重,防昏陷。

大豆卷(三錢),枳殼(三錢五分),朱連翹(三錢),通草(一錢),廣藿梗(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炒),朱茯神(四錢),廣鬱金(三錢五分,切),白蒺藜(四錢,去刺),原金斛(四錢,先煎),澤瀉(三錢),大腹皮(三錢五分),鮮佩蘭(三錢五分,後下)

白話文:

大豆卷(15公克),枳殼(17.5公克),金銀花(15公克),通草(5公克),廣藿香(17.5公克),赤芍藥(17.5公克,炒過),茯苓(20公克),鬱金(17.5公克,切片),蒺藜(20公克,去刺),金斛(20公克,先煮),澤瀉(15公克),大腹皮(17.5公克),佩蘭(17.5公克,最後放入)

,脾陽濕困,得食作脹,舌苔淡黃而白,兩脈濡數,大便日夜四五度,少腹沃澀而痛。有時知飢,以挾土化濕。

白話文:

__

患者屬於脾陽虛弱、濕氣過重的類型,吃了東西後會感到腹部脹滿。舌苔淡黃偏白,脈象濡軟而數。大便一天排四到五次,小腹感到隱隱作痛。有時會感到飢餓。

考慮使用「挾土化濕」的中藥方劑治療,以祛除濕氣。

黨參(三錢五分),廣陳皮(一錢,炙),大腹皮(一錢,洗),臺烏藥(切,三錢五分),蘇梗(三錢五分),宋半夏(三錢五分),焦六曲(三錢),楂炭(三錢),四制香附(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煨木香(七分),赤苓(三錢)

白話文:

  • 炒黨參:3.5錢

  • 炙廣陳皮:1錢

  • 洗大腹皮:1錢

  • 切臺烏藥:3.5錢

  • 蘇梗:3.5錢

  • 宋半夏:3.5錢

  • 焦六曲:3錢

  • 楂炭:3錢

  • 四制香附:3.5錢

  • 枳殼:3.5錢

  • 煨木香:0.7錢

  • 赤苓:3錢

,痰濕氣機交阻,咽哽不暢,胸次不舒,中脘易阻。脈濡滑。宜再順氣疏中。

上川連(一錢,鹽水炒),白蔻仁(研沖,五分),法半夏(三錢五分),車前子(絹包,四錢),製厚朴(一錢),全瓜蔞(三錢,打),象貝(四錢,去心),炙雞金(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沉香曲(三錢),枳殼(三錢五分),炒穀芽(一錢五分,絹包),白茅根(一兩,去心)

白話文:

上川連(1 錢,以鹽水炒)

白蔻仁(研磨成細粉,5 分)

法半夏(3 錢 5 分)

車前子(用絹布包起來,4 錢)

製厚朴(1 錢)

全瓜蔞(3 錢,打碎)

象貝(4 錢,去掉內殼)

炙雞金(3 錢)

白杏仁(4 錢,去掉尖端)

沉香曲(3 錢)

枳殼(3 錢 5 分)

炒穀芽(1 錢 5 分,用絹布包起來)

白茅根(1 兩,去掉根部)

,胸悶便泄,舌微黃,脈不暢。灼熱氣窒,吐痰不利。溫邪內郁,表裡相傳,未可泛視。

廣藿梗(三錢五分),前胡(三錢五分),茯苓(四錢),臺烏藥(三錢五分),焦六曲(三錢),牛蒡(三錢五分),大腹皮(三錢,洗),焦麥芽(一錢五分,絹包),地枯蔞(三錢),象貝(四錢,去心),炙雞金(三錢)

白話文:

廣藿香(17.5公克),前胡(17.5公克),茯苓(20公克),臺灣烏藥(17.5公克),焦六曲(15公克),牛蒡(17.5公克),大腹皮(15公克,洗淨),焦麥芽(7.5公克,用絹布包裹),地枯蔞(15公克),象貝(20公克,去除貝殼內部),炙雞金(15公克)

,形寒熱不透,咳不暢,骨痛,舌白,脈不揚。表邪郁不能達之象。須透之。

柴胡(五分),蘇梗(三錢五分),紫菀(三錢五分),白杏仁(三錢,去尖),枳殼(三錢五分),淡豆豉(三錢),前胡(三錢五分),象貝(四錢,去心),赤芍(三錢五分),荊芥(三錢五分),牛蒡(勿研,三錢),白蒺藜(四錢,去刺),桑枝(一兩,切),絲瓜絡(三錢五分)

白話文:

柴胡(2.5克)

蘇梗(17.5克)

紫菀(17.5克)

白杏仁(15克,去尖)

枳殼(17.5克)

淡豆豉(15克)

前胡(17.5克)

象貝(20克,去心)

赤芍(17.5克)

荊芥(17.5克)

牛蒡(15克,勿研磨)

白蒺藜(20克,去刺)

桑枝(50克,切片)

絲瓜絡(17.5克)

,酒濕積久,中陽被困,運化遲鈍,大便易散,脈濡。宜從中焦立方。

白話文:

當身體左側脾氣不足,長期被酒濕困擾,導致體內陽氣被阻滯,運化功能遲緩,大便容易溏泄,脈象濡軟。治療時,應當著重調整中焦脾胃功能。

廣木香(七分),茯苓(四錢),範志曲(四錢),枳椇子(三錢),春砂末(七分),豬苓(三錢五分),陳皮(一錢),焦米仁(四錢),葛花(一錢),澤瀉(三錢),製半夏(三錢五分),炙雞金(三錢)

白話文:

廣木香(10.5 克),茯苓(6 克),山楂曲(6 克),枳實(4.5 克),春砂末(10.5 克),豬苓(5.25 克),陳皮(1.5 克),焦米仁(6 克),葛花(1.5 克),澤瀉(4.5 克),制半夏(5.25 克),炙甘草(4.5 克)

,溫邪內郁,表熱。耳下腫,稍有咳,火升、脈數。法宜透達宣泄。

淡豆豉(三錢),牛蒡(三錢,勿研),前胡(三錢五分),山慈姑(七分,去毛節),桑葉(三錢五分),制蠶(三錢),赤芍(三錢五分),萊菔子(三錢,炒),防風(三錢五分),土貝(四錢,去心),絲瓜絡(三錢五分,炒)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

牛蒡(15克,不研磨)

前胡(17.5克)

山慈姑(3.5克,去除毛和節)

桑葉(17.5克)

制蠶(15克)

赤芍(17.5克)

萊菔子(15克,炒熟)

防風(17.5克)

土貝(20克,去除內部)

絲瓜絡(17.5克,炒熟)

風濕相博,發為紫疹,蔓勢頗甚,當清營利濕。

桑葉(三錢五分),牛蒡(三錢五分),炒萆薢(三錢),豨薟草(三錢),丹皮(二錢),防風(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陳皮(一錢),連翹(三錢),防己(三錢五分),澤瀉(三錢),生米仁(三錢)

白話文:

桑葉(10.5克),牛蒡(10.5克),炒車前草(9克),豨薟草(9克),丹皮(6克),防風(10.5克),赤芍(10.5克),陳皮(3克),連翹(9克),防己(10.5克),澤瀉(9克),生米仁(9克)

,面垢油亮,目皆黃,頭脹如束,胸脘痞悶,此暑濕熱氣內伏,因勞倦正氣泄越而發。既非暴受風寒,發散取汗,徒傷陽氣。按脈形濡澀,豈是表症。凡傷寒,必究六經,伏氣須明三焦。論症參脈,壯年已非有餘之質。當以勞倦傷伏邪例診治。

白話文:

左邊的面板上有油光和污垢,眼睛都泛黃,頭部感覺像被綁緊一樣脹痛,胸部和腹部的中央感到悶脹。這些症狀是由於暑濕熱氣蘊藏在體內,勞累後正氣外泄而引起的。這不是突然受了風寒,發散取汗,那就會損傷陽氣。檢查脈搏,脈象濡澀,這怎麼會是表證?凡是傷寒,一定要追究六經辨證,蘊藏的邪氣必須弄清三焦。根據症狀並配合脈象來看,壯年時期的身體素質已經不是有餘的狀態。應當按照勞倦傷及伏邪的原則來診治。

滑石,川樸,白杏仁,竹葉,淡芩,醋炒半夏,白蔻仁

,老年氣弱血衰,濕熱下陷,兩足腫紅而熱,其勢方張。當擇要先治。

桑白皮川牛膝,防己,白蒺藜,五加皮,豨薟草,丹皮,川萆薢,冬瓜皮臭梧桐,赤芍,生米仁

白話文:

  1. 桑白皮

  2. 川牛膝

  3. 防己

  4. 白蒺藜

  5. 五加皮

  6. 豨薟草

  7. 丹皮

  8. 川萆薢

  9. 冬瓜皮

  10. 臭梧桐

  11. 赤芍藥

  12. 生米仁

,腳氣痛楚,不能履地。脈弦。宜疏肝宣絡,祛風化濕。

老蘇梗,生米仁,豨薟草,防己,檳榔,絲瓜絡,臭梧桐,二妙丸,淡木瓜,川牛膝,威靈仙,桑枝

白話文:

  • 老蘇梗:炒蘇梗
  • 生米仁:未煮熟的糙米
  • 豨薟草:豨薟
  • 防己:防己黃耆
  • 檳榔:檳榔果
  • 絲瓜絡:絲瓜的內部纖維網
  • 臭梧桐:臭梧桐葉
  • 二妙丸:二妙丸(一種中藥丸)
  • 淡木瓜:木瓜
  • 川牛膝:川牛膝
  • 威靈仙:威靈仙
  • 桑枝:桑樹枝

,脈左為火,腹中脹滿,據述肛外臀間,均有豆大腫粒。此屬濕熱為病。法當內外兩治。

臟連丸忍冬藤,大腹皮,茯苓,連翹,赤芍,雞內金,川萆薢,丹皮,土貝,陳香櫞,澤瀉

白話文:

臟連丸:滋補臟腑的藥丸

忍冬藤:清除熱毒

大腹皮:利尿通淋

茯苓:健脾利水

連翹:清熱解毒

赤芍:活血化瘀

雞內金:化解飲食積滯

川萆薢:清熱化痰

丹皮:活血涼血

土貝:清熱涼血

陳香櫞:安神止咳

澤瀉:利尿滲濕

,熱八日,肢麻胸悶,煩躁不安寐,口乾。脈不暢。伏邪重症,變遷可慮。

上川連,大豆卷,枳殼,紫貝齒,炒桔芩,白蒺藜,朱茯神,益元散,青蒿子,赤芍,朱連翹

,伏暑病旬日,胸悶口乾,夜來熱壯,不寐煩躁。脈不揚。勢在轉重。勿忽。

炒川連,連翹,紫貝齒,雞蘇散,青蒿子,丹皮,朱茯神,澤瀉,炒枯芩,赤芍,枳殼,鮮蘆根

白話文:

炒川連:川連翹果,經炒製。

連翹:連翹花的乾燥花蕾。

紫貝齒:紫草根,乾燥後研磨成粉。

雞蘇散:雞蘇葉的乾燥葉片,磨成粉末。

青蒿子:青蒿的乾燥果實。

丹皮:牡丹皮,乾燥的樹皮。

朱茯神:茯苓,乾燥後的菌核,磨成朱紅色粉末。

澤瀉:澤瀉的乾燥塊莖。

炒枯芩:枯芩的根,經炒製。

赤芍:赤芍藥的根,乾燥後研磨成粉末。

枳殼:枳樹的乾燥果皮。

鮮蘆根:新鮮的蘆薈根。

,向病風濕骨痛,至今不淨,胸悶,心悸,寐不安,脈細數。宜寬中寧神,宣通經脈為法。

瓜蔞皮(四錢),朱茯神(一錢五分),竹茹(三錢),川石斛(四錢),枳殼(三錢),北秫米(四錢),紫貝齒(一兩,生杵),朱連翹(三錢),廣鬱金(三錢五分),鹽半夏(三錢),首烏藤(三錢),陳佛手(三錢五分)

白話文:

瓜蔞皮(60 克),茯苓(22.5 克),竹茹(45 克),石斛(60 克),枳殼(45 克),大麥(60 克),紫草(120 克,搗碎),連翹(45 克),薑黃(52.5 克),半夏(45 克),何首烏藤(45 克),陳皮(52.5 克)

,表熱交八日,腸鳴胸悶,舌黃,脈數。伏暑為病,不可忽視。

大豆卷,煅瓦楞殼,牛蒡子,竹茹,青蒿子,白蒺藜,連翹,澤瀉,赤芍,枳殼,川石斛,朱赤苓

,日來夜寐稍安,寐中仍易驚惕,口乾膩,胃納呆頓,脈軟弦微滑。肝亢脾弱,痰濕熱逗留,須兼顧立方。

白話文:

最近,我的睡眠品質稍微改善,但睡覺中還是容易驚醒。嘴巴又乾又粘,胃口很差,脈搏微弱、細長、略有滑動。你的肝氣旺盛,脾氣虛弱,痰濕熱停留在體內,需要兼顧兩方面來用藥。

蘇子(三錢),朱茯神(四錢),川石斛(四錢),炙雞金(三錢),橘紅(七分),生石決明(一兩,先煎),川斷(三錢),六曲(三錢),法半夏(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赤芍(三錢),大腹皮(三錢五分)

白話文:

蘇葉(3錢),朱茯苓(4錢),川石斛(4錢),炒黃耆(3錢),陳皮(7分),生決明子(1兩,先煎),川續斷(3錢),白朮(3錢),生半夏(3錢5分),白蒺藜(4錢),赤芍藥(3錢),大腹皮(3錢5分)

,風火上升,病纏兩旬余。頭痛從後項而上,暮夜發熱,脈弦。須速為解散

白話文:

病症:風火之邪上攻,患者已病兩周餘。頭痛從後腦勺向頭頂蔓延,夜晚發熱,脈象弦緊。需要立即採取疏散風熱之邪的方法治療。

鱉甲(一錢五分,先煎),桑葉(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靈磁石(三錢,生,先煎),石決明(一兩,先煎),甘菊瓣(一錢),土貝(三錢,去心),連翹(三錢五分),白蒺藜(三錢),蔓荊子(三錢),忍冬藤(四錢),鮮荷葉(一角)

白話文:

鱉甲(15 克,先煮)

桑葉(35 克)

赤芍(35 克)

磁石(30 克,生用,先煮)

決明子(100 克,先煮)

菊花瓣(10 克)

土貝母(30 克,去心)

連翹(35 克)

白蒺藜(30 克)

蔓荊子(30 克)

忍冬藤(40 克)

鮮荷葉(一角)

,伏暑病旬日。胸悶口乾,夜來熱壯,不寐煩躁。脈數不揚,熱在轉重,勿忽。

水炒川連,連翹,紫貝齒,炙雞金,青蒿子,丹皮,朱茯神,澤瀉,枯芩,赤芍,枳殼,鮮蘆根

,日瘧甫止,胃納呆頓,舌仍白黃,二便流利。濕熱痰熱尚非淺少,須加意珍衛,以防反復。

香青蒿(三錢),前胡(三錢五分),六曲(一錢),臺烏藥(一錢,切),桑葉(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炙雞金(三錢,去垢),車前子(三錢,絹包),赤芍(三錢),象貝(一錢五分,去心),大腹皮(三錢,洗),炒香穀芽(七錢,絹包),陳麥柴(三錢)

白話文:

香艾(3錢),前胡(3錢5分),六曲(1錢),臺烏藥(1錢,切片),桑葉(3錢),白杏仁(4錢,去除尖端),炙雞金(3錢,去除雜質),車前子(3錢,放入絹布包),赤芍藥(3錢),象貝(1錢5分,去除內部組織),大腹皮(3錢,洗淨),炒香穀芽(7錢,放入絹布包),陳麥秸(3錢)

,表熱三日,胸悶頭痛,遍體痛,二便俱閉,口乾不引飲。此係濕溫重症,變遷易易,勿泛輕視。

淡豆豉(三錢),前胡(三錢五分),象貝(一錢五分,去心),六曲(三錢),黑山梔(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去刺),枳殼(三錢五分,妙),滑石(四錢),赤芍(三錢五分),牛蒡(三錢五分,勿研),廣鬱金(一錢,切),澤瀉(三錢),鮮佩蘭(三錢五分,後下),桑枝(一錢五分)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

前胡(17.5克)

象貝(7.5克,去殼)

六曲(15克)

黑山梔(17.5克)

白蒺藜(20克,去刺)

枳殼(17.5克,品質好的)

滑石(20克)

赤芍(17.5克)

牛蒡(17.5克,不要研磨)

廣鬱金(5克,切片)

澤瀉(15克)

新鮮佩蘭(17.5克,最後加入)

桑枝(7.5克)

,乍寒乍熱,頭痛胸悶隱痛,大便溏薄,舌黃,不思納食。延久非宜也,未易速效。

廣藿梗,枳殼,炙雞金,萊菔甲,香青蒿,橘白,大腹皮,炒穀芽,白蒺藜,鹽半夏,臺烏藥,春砂末

白話文:

廣藿香、枳殼、炒雞內金、萊菔子、香青蒿、橘皮、大腹皮、炒麥芽、白蒺藜、鹽附子、山茱萸、春砂末

,濕溫痰滯交結,表熱頭脹暈,胸悶骨痛,便泄腹脹,脈不揚。表裡相傳,轉重可慮。

大豆卷(三錢),橘紅(一錢),六曲(三錢,炒),白蒺藜(四錢,去刺),廣藿梗(三錢五分),製半夏(三錢五分),楂炭(三錢五分),澤瀉(三錢),干佩蘭(三錢五分,後下),枳殼(三錢五分,炒),檳榔炭(一錢),桑枝(一錢五分,切)

白話文:

黃豆粉(18公克),陳皮(6公克),六神曲(18公克,炒過),白蒺藜(24公克,去刺),廣藿香(21克),半夏(21公克,加工過),山楂炭(21克),澤瀉(18克),佩蘭(21克,最後加入),枳殼(21克,炒過),檳榔炭(6公克),桑枝(9公克,切塊)

,乍寒乍熱,胸悶腹脹拒按,大便不暢,今轉閉結。表裡同病,極易轉重,未可忽。

廣藿梗(三錢),廣鬱金(三錢五分),焦建曲(一錢五分),制香附(三錢),干佩蘭(三錢,後下),枳殼(三錢五分),檳榔尖(二錢),車前子(三錢五分,絹包),薄荷頭(三錢五分,後下),青皮(三錢五分),萊菔子(四錢,研),桑枝(切,一兩)

白話文:

廣藿香 (3 錢)

廣鬱金 (3 錢 5 分)

焦建曲 (1 錢 5 分)

制香附 (3 錢)

幹佩蘭 (3 錢,最後加入)

枳殼 (3 錢 5 分)

檳榔尖 (2 錢)

車前子 (3 錢 5 分,用紗布袋包起來)

薄荷頭 (3 錢 5 分,最後加入)

青皮 (3 錢 5 分)

萊菔子 (4 錢,研磨)

桑枝 (切片,1 兩)

,乍寒乍熱,頭脹胸悶,手足酸脹痛,便閉。病約三日,勢在方張,變遷可慮。

老蘇梗(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焦建曲(炒,三錢),車前子(絹包,三錢),廣藿梗(三錢),橘紅(一錢),楂炭(三錢五分),澤瀉(三錢),干佩蘭(後下,三錢五分),製半夏(三錢五分),大腹皮(洗,三錢),桑枝(切,一兩)

白話文:

老蘇梗(17.5克),枳殼(17.5克),焦建曲(炒,15克),車前子(用布包裹,15克),廣藿梗(15克),橘紅(5克),楂炭(17.5克),澤瀉(15克),幹佩蘭(最後放入,17.5克),製半夏(17.5克),大腹皮(洗淨,15克),桑枝(切片,50克)

,形寒灼熱,頭脹乾嘔,咽癢欲咳,咳不暢。脈微數。濕痰中阻,外襲風溫,宜宣泄滌邪主之。

廣藿梗(三錢五分),鮮佩蘭(三錢五分,後下),苦杏仁(三錢,丟尖),赤苓(三錢),前胡(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去刺),象貝(四錢,去心),澤瀉(三錢),牛蒡子(三錢),赤芍(三錢五分,炒),枳殼(三錢五分,炒),桑枝(一錢五分,切)

白話文:

廣藿香(17.5克)

新鮮佩蘭(17.5克,最後放入) 苦杏仁(15克,去除尖端) 赤茯苓(15克) 前胡(17.5克) 白蒺藜(20克,去除刺) 象貝(20克,去除內心) 澤瀉(15克) 牛蒡子(15克) 赤芍(17.5克,炒過) 枳殼(17.5克,炒過) 桑枝(7.5克,切片)

,乍寒乍熱,胸痞、少腹脹,便溏溲少。濕溫痰滯阻氣,不易速效。

老蘇梗(三錢五分),越鞠丸(一錢五分,絹包),青皮(二錢),大腹皮(三錢,洗),廣藿梗(三錢),橘紅(一錢),焦六曲(四錢),炒米仁(三錢),赤芍(二錢),製半夏(三錢五分),廣鬱金(二錢,切),澤瀉(三錢),鮮佛手(三錢五分),桑枝(一錢五分)

白話文:

  • 老蘇梗:3.5錢
  • 越鞠丸:1.5錢(用絹布包裹)
  • 青皮:2錢
  • 大腹皮:3錢(清洗乾淨)
  • 廣藿梗:3錢
  • 橘紅:1錢
  • 焦六曲:4錢
  • 炒米仁:3錢
  • 赤芍:2錢
  • 製半夏:3.5錢
  • 廣鬱金:2錢(切片)
  • 澤瀉:3錢
  • 鮮佛手:3.5錢
  • 桑枝:1.5錢

,灼熱,納食、便溺如常,口膩。擬先清化泄降主之。

桑葉,淡芩炭,茯苓,滑石,丹皮,橘白,瓦楞殼,鮮蘆根,連翹,鹽半夏,黃菊

,乍寒乍熱,胸悶頭痛,口膩泛嘔,脈不暢。宣先透達利濕兼進之。

廣藿梗,枳殼,漂白朮,大腹皮,鮮佩蘭,竹茹,茯苓,炙雞金,赤芍,淡芩炭,春砂仁

白話文:

**廣藿香:**芳香化濕,止瀉止嘔

枳殼: 理氣消食,寬胸降逆

漂白朮: 健脾益氣,滲濕利水

大腹皮: 消滯導滯,寬腸通便

鮮佩蘭: 醒脾消暑,芳香化濕

竹茹: 清心安神,生津止咳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炙雞金: 散寒止痛,溫經通絡

赤芍: 活血化瘀,涼血止痛

淡芩炭: 清熱燥濕,瀉心胃火

春砂仁: 溫脾開胃,行氣化濕

,寒戰發熱,得汗漸解,頭痛如破,脈不揚。濕邪痰滯交結,極易轉成連熱,殊不可忽。

廣藿梗(三錢),淡芩(三錢五分),象貝(四錢),六曲(三錢,炒),鮮佩蘭(三錢五分),瓦楞粉(一兩,也煎),白杏仁(四錢),檳榔(二錢),柴胡(七分),法半夏(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知母(三錢五分),澤瀉(三錢)

白話文:

  • 廣藿香(15克)
  • 淡芩(17.5克)
  • 象貝(20克)
  • 六曲(炒製後,15克)
  • 鮮佩蘭(17.5克)
  • 瓦楞粉(50克,煎煮後加入)
  • 白杏仁(20克)
  • 檳榔(10克)
  • 柴胡(3.5克)
  • 法半夏(17.5克)
  • 白蒺藜(20克)
  • 知母(17.5克)
  • 澤瀉(15克)

,頭暈,神倦胃呆。舌黃口溲,形寒灼熱,脈濡。宜燥濕和中,疏解表邪。

廣藿梗(三錢),白杏仁(四錢),蔓荊子(三錢五分),赤芍(三錢),干佩蘭(三錢),白蒺藜(四錢),生米仁(四錢),澤瀉(三錢),赤芍(三錢),石決明(一兩,先煎),越鞠丸(四錢,包)

白話文:

廣藿香(15克),白杏仁(20克),蔓荊子(17.5克),赤芍(15克),幹佩蘭(15克),白蒺藜(20克),生米仁(20克),澤瀉(15克),赤芍(15克),石決明(50克,先煎),越鞠丸(20克,包起來)

,頭重畏風,灼熱,胸悶腹膨,二便俱通。溫邪痰濕滯,郁遏氣機。防熱甚轉重,未可忽視。

老蘇梗(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楂炭(三錢),鮮佩蘭(三錢五分,後下),廣郁梗(五錢),干菖蒲(四分),鮮佛手(一錢,煎湯代茶),玉泉散(三錢,包),廣鬱金(三錢,切),枳殼(三錢五分),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 老蘇梗(21克)
  • 赤芍(21克)
  • 山楂炭(18克)
  • 鮮佩蘭(21克,後放)
  • 廣鬱金梗(30克)
  • 幹菖蒲(2.4克)
  • 鮮佛手(6克,煮成湯代茶飲)
  • 玉泉散(18克,包好)
  • 廣鬱金(18克,切片)
  • 枳殼(21克)
  • 桑樹枝(60克,切片)

,濕溫病,今交旬日。泛嘔咳嗽,脈弦滑數,舌白黃,溲赤、便溏。邪滯交結,殊不可忽。

上川連(五分,酒炒透),薄荷(三錢五分,後下),枳實片(三錢五分),淡芩炭(三錢),瓜蔞皮(一錢五分,切),桑葉(三錢),鮮竹茹(二錢),滑石(六錢,包),宋半夏(三錢五分),青蒿(三錢),朱連翹(三錢),澤瀉(三錢),鮮佩蘭(三錢,後下)

白話文:

  • 川連 (5 分,用酒炒至透)
  • 薄荷 (3.5 分,後放)
  • 枳實片 (3.5 分)
  • 淡芩炭 (3 分)
  • 瓜蔞皮 (1.5 分,切片)
  • 桑葉 (3 分)
  • 鮮竹茹 (2 分)
  • 滑石 (6 分,包起來)
  • 宋半夏 (3.5 分)
  • 青蒿 (3 分)
  • 朱連翹 (3 分)
  • 澤瀉 (3 分)
  • 鮮佩蘭 (3 分,後放)

,胸悶腹脹,乾嘔頭脹背脹,口膩溲通,便孔不暢。濕溫痰滯,變遷易如反掌。

廣藿梗(三錢五分),橘紅(一錢),枳殼(三錢五分),焦建曲(一錢五分),白蒺藜(四錢,去刺),製半夏(二錢),青皮(三錢五分),楂炭(二錢),秦艽(三錢),象貝(三錢,去心),廣鬱金(三錢五分,切),鮮佩蘭(三錢五分),桑枝(一錢五分,切)

白話文:

廣藿香(21公克),橘紅(6公克),枳殼(21公克),焦山楂(9公克),白刺蒺藜(24公克,去刺),炒半夏(12公克),青皮(21公克),山楂炭(12公克),秦艽(18公克),象貝(18公克,去內臟),廣鬱金(21公克,切片),新鮮佩蘭(21公克),桑枝(9公克,切片)

,表邪之後,餘邪未清,夜來灼熱,二便俱少,口膩泛嘔,舌黃,不思食。濕溫痰濁交結,勢防遷延轉重,未可泛視。

白話文:

現在,外邪已退,但餘邪未盡,夜間發熱,大小便都比較少,口中黏膩並想吐,舌頭黃色,沒有胃口。由於濕熱和痰濁相互交結,情況可能惡化或遷延,不可輕視。

桑葉,白蔻仁,白蒺藜,六曲,青蒿,白杏仁,枳殼,赤苓,赤芍,生米仁,竹茹,澤瀉,益無散,桑枝

,觸痧之後,寒熱止作不定,溲赤胸悶,脘腹拒按。濕溫痰熱交結,防連熱轉重,未可忽。

廣藿梗(三錢),枳實片(三錢),紫貝齒(一兩),滑石塊(四錢),香青蒿(三錢),鮮竹茹(三錢),黑山梔(三錢),車前子(三錢,包),淡芩(三錢五分),連翹(三錢),朱茯苓(四錢),鮮蘆根(一兩)

白話文:

廣藿香(15克),枳實(15克),貝母(60克),滑石(20克),青蒿(15克),竹茹(15克),山梔(15克),車前子(15克,用紗布包起),黃芩(17.5克),連翹(15克),茯苓(20克),蘆根(60克)

,類瘧寒輕熱重,少寐口苦,舌黃,脈弦不暢,二便俱紅。濕溫痰滯蒸熱,積滯不下。變遷可慮。

廣藿梗(三錢),赤芍(三錢),檳榔炭(三錢五分),滑石塊(一錢五分),鮮佩蘭(三錢),淡芩炭(三錢五分),焦六曲(四錢),黑山梔(三錢),香青蒿(三錢),鮮竹茹(三錢),青皮(三錢五分),澤瀉(三錢)

白話文:

廣藿香(15克),赤芍(15克),檳榔炭(17.5克),滑石塊(7.5克),新鮮佩蘭(15克),淡芩炭(17.5克),焦六曲(20克),黑山梔(15克),香青蒿(15克),新鮮竹茹(15克),青皮(17.5克),澤瀉(15克)

,病起四日,胸悶頭脹,寒熱,腹不舒。濕溫痰滯交結,延防轉重,未可忽。

桑葉(三錢),石決明(一兩,先煎),鮮竹茹(三錢),保和丸(四錢,包),青蒿(三錢),枳殼(三錢五分),連翹(三錢),檳榔尖(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去刺),廣鬱金(一錢),赤芍(三錢),茯苓(四錢)

白話文:

桑葉(15公克)

石決明(60公克,先煎)

鮮竹茹(15公克)

保和丸(20公克,包裹)

青蒿(15公克)

枳殼(17.5公克)

連翹(15公克)

檳榔尖(17.5公克)

白蒺藜(20公克,去除尖刺)

廣鬱金(5公克)

赤芍(15公克)

茯苓(20公克)

,口乾畏風,熱不揚,胸悶,得食脘中阻。濕溫內熱交蒸。殊不可忽。

廣藿梗,枳殼,青皮,鮮佩蘭,廣鬱金,滑石塊,赤芍,白蒺藜,澤瀉

,濕鬱氣阻,胸脘痞悶,舌滑脈濡。宜燥濕疏中。

生穹術,橘紅,白豆蔻,陳麥柴,制香附,製半夏,白杏仁,炒穀芽,範志曲,茯苓,生米仁

白話文:

  • 生穹術:一種中藥,有疏風止痛的作用
  • 橘紅:橘子的乾燥果皮,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
  • 白豆蔻:白豆蔻的種子,有溫中理氣、化濕消積的作用
  • 陳麥柴:存放了一段時間的麥秸,有清熱利濕的作用
  • 制香附:經過特殊處理的香附,有理氣解鬱、調經止痛的作用
  • 製半夏:經過特殊處理的半夏,有燥濕化痰、止嘔的作用
  • 白杏仁:杏子的果核,有潤肺止咳、平喘的作用
  • 炒穀芽:炒熟的大麥芽,有健脾消食、回乳的作用
  • 範志曲:一種由酒麴發酵製成的中藥,有健脾化濕、消食除脹的作用
  • 茯苓:茯苓的塊莖,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
  • 生米仁:新鮮的糙米,有健脾益氣、和胃安神的作用

,脘腹不舒,得食中阻,大便燥結,溲赤短,舌白黃,口乾苦膩。頭暈胸悶,濕滯氣機交阻。燥濕疏中為法。

白話文:

身體左側疼痛、上腹部不適、食物積滯於胃中、大便乾結、小便赤色而量少、舌苔白黃、口乾發苦黏膩。出現頭暈、胸悶,濕濁和氣機相互阻滯。治療方法是疏通燥濕,調理胃部。

越鞠丸(三錢,包),白蒺藜(四錢),象貝(三錢),車前子(三錢),橘紅(一錢),枳殼(三錢五分),白杏仁(三錢),益元散(四錢,包煎),法半夏(三錢五分),竹茹(三錢),白蔻仁(三錢五分),桑枝(一錢五分),陳麥柴

白話文:

中醫古文:

越鞠丸(三錢,包)

白蒺藜(四錢)

象貝(三錢)

車前子(三錢)

橘紅(一錢)

枳殼(三錢五分)

白杏仁(三錢)

益元散(四錢,包煎)

法半夏(三錢五分)

竹茹(三錢)

白蔻仁(三錢五分)

桑枝(一錢五分)

陳麥柴

越鞠丸(9克,用紙包起來)

蒺藜(12克)

象貝(9克)

車前子(9克)

橘紅(3克)

枳殼(10.5克)

白杏仁(9克)

益元散(12克,用紙包起來煎煮)

半夏(10.5克)

竹茹(9克)

白豆蔻(10.5克)

桑枝(4.5克)

陳麥冬(適量)

,便閉不食,汗少嗜臥,涼風束暑,延防轉重,未可忽。

廣藿梗,白蒺藜,六曲,赤苓,赤芍,枳殼,象貝,澤瀉,香青蒿,青皮,萊菔子

,表熱間日而作,熱不外透,頭暈胸悶,腹中鳴響作脹,遍體百節煩疼。舌苔不清,不思,脈不暢。濕溫內郁。延防轉重,未可忽。

白話文:

現在(患者的症狀):

  • 發熱,隔日發作
  • 熱氣無法排出體外
  • 頭暈胸悶
  • 腹部脹鳴作痛
  • 全身關節疼痛
  • 舌苔不清
  • 食慾不振
  • 脈象不順暢

這表示體內濕熱鬱積,如果延誤治療,病情會加重,不可輕忽。

柴胡,廣藿梗,枳實,益元散,淡芩炭,青蒿,白蒺藜,赤苓,青皮,赤芍,六曲,桑枝,鮮佩蘭

,腹痛便泄,頭脹暈,口苦。濕滯交結,尚須疏通分利。

老蘇梗(三錢),橘紅(一錢),大腹皮(三錢五分),炙雞金(三錢,去垢),制香附(三錢五分),製半夏(三錢五分),廣木香(一錢),沉香曲(三錢,絹包),淡芩炭(三錢五分),茯苓(三錢),萊菔子(一錢五分,炒研)

白話文:

老蘇梗(15克),橘紅(5克),大腹皮(17.5克),炙雞內金(15克,去除黃色物質),制香附(17.5克),制半夏(17.5克),廣木香(5克),沉香曲(15克,用絹布包裹),淡芩炭(17.5克),茯苓(15克),萊菔子(7.5克,炒熟研細)

,觸痧之後,神思呆倦,四肢無力,泛嘔口膩不思食,舌白垢。脘腹不舒,二便均不流利。涼暑濕滯交結,防增表熱。未可忽。

白話文:

觸診痧點後,病人精神疲倦,四肢無力,噁心嘔吐、口膩,不想進食,舌頭發白有白苔。腹部不適,大便小便都不通暢。受涼、暑熱、濕氣等邪氣交結,可能導致表熱加重。不可輕忽。

生穹術(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炒),白豆蔻(五分,敲小粒後下),赤苓(三錢),制香附(三錢五分),橘紅(一錢),白杏仁(四錢,去尖),通草(一錢),範志曲(三錢,包),法半夏(三錢五分),生米仁(三錢),陳麥柴(三錢),炒穀芽(一錢五分,絹包)

白話文:

生穹術 3.5 錢

炒枳殼 3.5 錢

白豆蔻 5 分,搗碎後使用

赤苓 3 錢

制香附 3.5 錢

橘紅 1 錢

去尖白杏仁 4 錢

通草 1 錢

範志曲 3 錢,包起來

法半夏 3.5 錢

生米仁 3 錢

陳麥柴 3 錢

炒穀芽 1.5 錢,包在紗布中

,吸受穢邪,自口鼻而入,遂致清濁失常,吐瀉交作,今雖漸止而邪未盡出。頭脹重,胸悶腹脹膨大,脈微數,肢冷。病方外達,急當乘勢而透達邪表,以防轉重。

白話文:

從左邊吸入的邪氣,經由口鼻進入體內,導致清濁失衡,嘔吐和腹瀉交替發生。雖然現在症狀有所減輕,但邪氣尚未完全排出。頭部沉重脹痛,胸悶、腹脹膨大,脈搏微弱而快速,四肢冰冷。現在疾病正處於外感階段,應趁著病勢尚未深入,及時將邪氣排出體表,防止病情加重。

蘇梗(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滑石(一錢五分),藿梗(三錢),橘紅(一錢),六曲(四錢,炒),澤瀉(三錢),陳香藿(五分),法半夏(三錢五分),楂炭(三錢),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蘇梗(21克),枳殼(21克),炒白蒺藜(24克),滑石(9克),藿梗(18克),橘紅(6克),炒六曲(24克),澤瀉(18克),陳香藿(3克),法半夏(21克),山楂炭(18克),鮮蘆根(60克,去節)

,熱八日,得汗熱緩,汗乾熱甚,胸悶,舌質紅、口乾,脈軟弦。暑邪與陽明熱交熾。防轉重,毋忽。

桑葉(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白杏仁(三錢,去尖),鮮荷葉(一角),丹皮(三錢五分),玉泉散(三錢,包),象貝(三錢,去心),青蒿(三錢五分),知母(三錢五分),生米仁(三錢)

白話文:

桑葉(21克),赤芍(21克),杏仁(18克,去尖),荷葉(7.5克),丹皮(21克),玉泉散(18克,包煎),貝母(18克,去心),青蒿(21克),知母(21克),生米仁(18克)

,熱減動則頭脹口膩,煩躁胸悶,便通食後作飽神倦。當再清利法。

廣藿梗,橘紅,桑葉,生米仁,青蒿,製半夏,蔓荊子,桑枝,赤芍,白豆蔻,白蒺藜,廣鬱金,石決明

,但熱不寒,口於畏風汗少,心中熱煩躁,舌黃。其勢不輕,毋忽。

淡豆豉,青蒿,枳殼,滑石,黑山梔,牛蒡,竹茹,六曲,赤芍,連翹,紫貝齒,澤瀉

,形浮灼熱胸悶,脈不暢,便溏溲少而赤,得食中阻。暑濕為寒涼所束,以防連熱不退,殊不可忽。

桑葉(三錢),廣鬱金(一錢,切),六曲(四錢,炒),滑石(五錢),丹皮(三錢五分),青蒿子(三錢),楂炭(二錢),澤瀉(三錢),赤芍(三錢),帶皮茯苓(五錢),大腹皮(三錢,洗),車前子(四錢,絹包)

白話文:

桑葉(30克)

廣鬱金(10克,切片)

六曲(40克,炒過)

滑石(50克)

丹皮(35克)

青蒿子(30克)

楂炭(20克)

澤瀉(30克)

赤芍(30克)

帶皮茯苓(50克)

大腹皮(30克,洗淨)

車前子(40克,用絹布包起來)

,胸悶腹痛,便閉溲少,舌滑黃不渴。濕滯為涼所束,轉重可慮也。

廣藿梗(三錢),越鞠丸(五錢),焦六曲(四錢),萊菔子(五錢,炒研),鮮佩蘭(三錢五分),橘紅(一錢),楂炭(三錢),車前子(四錢,炒包),赤芍(三錢),製半夏(三錢五分),檳榔尖(二錢,切),赤苓(三錢)

白話文:

廣藿香(15克),越鞠丸(25克),焦六曲(20克),萊菔子(25克,炒研末),鮮佩蘭(17.5克),橘紅(5克),山楂炭(15克),車前子(20克,炒包),赤芍(15克),製半夏(17.5克),檳榔尖(10克,切片),赤苓(15克)

,腿痠便泄均減,寒熱依然,胸悶口膩如昨,舌白,脈弦數不大。暑濕滯深重,變遷可懼。

上川連(四分,鹽水炒),大豆卷(三錢),生穹術(三錢五分),六曲(三錢,炒),陳香藿(一錢),枳殼(三截五分),制香附(三錢五分),廣木香(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青皮(一錢),廣鬱金(三錢五分,切),楂炭(三錢),玉樞丹(二分,研,沖),車前子(四錢,包)

白話文:

上川連(4克,用鹽水炒過)

大豆卷(15克)

生穹術(17.5克)

六曲(15克,炒過)

陳香藿(5克)

枳殼(17.5克,切成三段)

制香附(17.5克)

廣木香(17.5克)

赤芍(17.5克)

青皮(5克)

廣鬱金(17.5克,切片)

楂炭(15克)

玉樞丹(1克,研磨,沖服)

車前子(20克,用紙包住)

,身熱甚衰無定,胸悶咳痰不利,舌白膩。腹痛便少,足冷,寐多夢,暑濕滯交阻氣道。脈不暢。極易變遷,慎之。

白話文:

身體發熱嚴重,忽高忽低,胸悶、咳嗽,痰液難以排出,舌頭白而厚膩。腹部疼痛,大便稀少,腳冷,多夢,暑熱與濕氣交阻,阻滯氣道。脈象不暢通,容易發生變化,要注意。

淡芩炭(三錢五分),前胡(三錢五分),橘紅(一錢),竹茹(三錢),陳香藿(一錢),白杏仁(四錢),製半夏(三錢五分),六曲(三錢,炒),廣藿梗(三錢),白豆蔻(七分,敲小粒,後下),枳殼(三錢五分),茯苓(四錢),鮮佛手(三錢五分)

白話文:

淡黃芩(21克),前胡(21克),橘紅(6克),竹茹(18克),陳皮(6克),白杏仁(24克),半夏(21克,製過),六君子湯(18克,炒過),廣藿香(18克),白豆蔻(4.2克,敲碎後再加入),枳殼(21克),茯苓(24克),鮮佛手(21克)

,形寒發熱,頭暈胸悶,噁心腹痛。舌白黃。便閉溲小。涼暑濕滯交結深。防轉重。

淡芩炭(三錢五分),白豆蔻(一錢,敲小粒,後下),焦六曲(四錢),檳榔尖(三錢五分,切),陳香薷(一錢),白杏仁(四錢,去尖),楂炭(三錢五分),萊菔子(四錢,炒),赤芍(三錢五分),生米仁(四錢),廣木香(三錢五分),車前子(四錢,炒,絹包),玉樞丹(研末、二分),枇杷露(一兩,燉溫,另服)

白話文:

  • 淡色黃芩(3.5錢)
  • 白豆蔻(1錢,敲碎,後加入)
  • 焦六曲(4錢)
  • 檳榔尖(3.5錢,切碎)
  • 陳香薷(1錢)
  • 白杏仁(4錢,去除尖端)
  • 山楂炭(3.5錢)
  • 炒萊菔子(4錢)
  • 赤芍(3.5錢)
  • 生米仁(4錢)
  • 廣木香(3.5錢)
  • 炒車前子(4錢,用紗布包起來)
  • 玉樞丹(研磨成粉末,2分)
  • 枇杷露(1兩,溫熱燉服用,另服)

,神倦,晨起心嘈,多動氣急腿軟,勞乏傷陽,氣不運濕。宜標本兼治。

當歸(三錢五分),廣陳皮(三錢五分),五加皮(三錢),炒香穀芽(五錢,絹包),懷牛膝(三錢五分),宋半夏(三錢五分),瓦楞殼(一兩,煅),紅棗(三杖),川斷(三錢五分,鹽水炒),茯苓(三錢),白蒺藜(四錢,去刺),桑枝(一兩)

白話文:

當歸(21公克),陳皮(21公克),五加皮(18公克),香穀芽(30公克,包在紗布中),懷牛膝(21公克),半夏(21公克),瓦楞殼(60公克,煅燒過),紅棗(3顆),川斷(21公克,用鹽水炒過),茯苓(18公克),白蒺藜(24公克,去除刺),桑枝(60公克)

,發熱旬日,胸悶大便復閉,不寐,脈弦數,舌黃垢。兩候時屆,昏痙厥變慮也。

淡豆豉(三錢),鮮金斛(五錢),黑山梔(三錢,三味同打),薄荷(三錢五分),枳實片(三錢五分,切),青蒿(三錢五分),牛蒡(三錢),竹茹(三錢),檳榔尖(三錢五分),連翹(三錢),紫貝齒(一兩,生杵),知母(三錢五分),滑石(五錢),鮮蘆根(去節,一兩)

白話文:

淡豆鼓(15克),新鮮金斛(25克),黑山梔(15克,以上三味一起搗碎),薄荷(17.5克),枳實片(17.5克,切片),青蒿(17.5克),牛蒡(15克),竹茹(15克),檳榔尖(17.5克),連翹(15克),紫貝齒(50克,沒有炮製研磨),知母(17.5克),滑石(25克),新鮮蘆根(去節,50克)

,寒熱,口苦膩,便泄溲少,舌質紅。暑為涼束,轉重可慮也。

杜藿梗(三錢),枳殼(三錢五分,切),六曲(四錢,炒),廣木香(一錢),蔓荊子(四錢),青皮(一錢,切),楂炭(三錢),車前子(四錢,絹包),白蒺藜(四錢),廣鬱金(一錢),大腹皮(三錢,洗),澤瀉(三錢)

白話文:

藿香葉(3錢),枳殼(3錢5分,切片),烏梅(4錢,炒過),砂仁(1錢),蔓荊子(4錢),陳皮(1錢,切片),山楂炭(3錢),車前草籽(4錢,包在紗布中),白蒺藜(4錢),鬱金(1錢),大腹皮(3錢,洗過),茯苓(3錢)

,便泄不暢,溲少有汗,舌中光,胸悶。防直入三陰、諸厥變幻。

陳香薷,越鞠丸,白豆蔻,楂炭,白蒺藜,橘紅,生米仁,茯苓,赤芍,製半夏,六曲,車前子

,頭暈惡寒,腹飽脹,二便不暢。濕鬱氣束,涼暑外侵。宜治所急。

藿梗,佩蘭,製半夏,大腹皮,蔓荊子,枳殼,六曲,晨暈,白蒺藜,橘紅,楂炭,車前子,澤瀉

,頭暈微微畏寒,腹脹惡食油葷,大便不暢,欲行不行,小溲不通。宜通氣疏解涼暑。

蘇梗(三錢),枳殼(三錢五分),赤芍(三錢),桂枝(二分,同炒),廣木香(一錢,切),四制香附(三錢五分),橘紅(一錢,炙),車前子(四錢,絹包),金鈴子(三錢,小茴香五分同炒),製半夏(三錢五分),範志曲(四錢),澤瀉(三錢)

白話文:

蘇梗(15克),枳殼(17.5克),赤芍藥(15克),桂枝(1克,與赤芍藥一同炒焦),廣木香(5克,切片),香附(17.5克),橘紅(5克,炙烤),車前子(20克,用絹布包好),金鈴子(15克,與小茴香2.5克一同炒焦),半夏(17.5克),砂仁(20克),澤瀉(15克)

,表熱旬日,畏風形寒,舌質紅,苔黃。苦膩思飲冷,便溏溲少。邪無出路,變遷可懼。

淡豆豉,薄荷,枳實,檳榔尖,鮮金斛,牛蒡,竹茹,車前子,赤芍,連翹,廣鬱金,紅靈丹(二分,用開水調服)

白話文:

  • 炒過的豆豉
  • 薄荷
  • 枳實
  • 檳榔花苞
  • 新鮮金斛
  • 牛蒡
  • 竹茹
  • 車前子
  • 赤芍藥
  • 連翹
  • 廣鬱金
  • 紅靈丹(二分,用開水調服)

,作寒發熱,腹痛,舌糙垢,口乾不寐,按之腰下痠痛。風溫邪滯交結。未可泛視,勿忽。

桑葉(三錢),牛蒡子(三錢,勿研),生米仁(三錢),川石斛(四錢),丹皮,鮮生地,赤苓,朱連翹,赤芍,白蒺藜,澤瀉,夜合花,炒穀芽(五錢)

白話文:

桑葉(15克),牛蒡子(15克,不要研磨),生米仁(15克),川石斛(20克),丹皮,鮮生地,赤苓,朱連翹,赤芍藥,白蒺藜,澤瀉,夜合花,炒穀芽(25克)

,表熱七日,無汗,頭暈胸悶,脘腹拒按,便閉,夜來糊語,脈數不揚,舌黃垢。邪滯積伏深重,驟變可慮也。

白話文:

左邊(病症),發熱七天,沒有出汗,頭暈胸悶,腹部拒絕按壓,大便不通,晚上胡言亂語,脈搏數快但無力,舌苔發黃且有厚垢。邪氣停滯、積聚很深,病情變化急劇,需要特別注意。

淡豆豉,枳實,薄荷,六曲,黑山梔,紫貝齒,牛蒡子,萊菔子,赤芍,竹茹,連翹,澤瀉,玉樞丹(二分,研末,開水沖服),干佩蘭(三錢五分,後下)

白話文:

淡豆豉、枳實、薄荷、六曲、黑山梔、紫貝齒、牛蒡子、萊菔子、赤芍、竹茹、連翹、澤瀉,以及:

  • 玉樞丹(二分,研磨成粉末,用開水沖服)
  • 幹佩蘭(三錢五分,最後加入)

,觸痧之後,痰濕停阻中宮,二便不通,不思食,胸悶,脈不暢。防蒸成寒熱,未可忽。

越鞠丸(三錢,絹包),淡芩炭(三錢),茯苓(三錢),青皮(一錢),橘紅(一錢,鹽水炙),白杏仁(四錢,去尖),澤瀉(三錢),廣鬱金(三錢五分),製半夏(二錢),生米仁(四錢),桑枝(一兩,切),焦六曲(三錢)

白話文:

越鞠丸(3錢,用絹布包裹),白鮮皮炭(3錢),茯苓(3錢),青皮(1錢),橘紅(1錢,用鹽水烤製),白杏仁(4錢,去掉尖頭),澤瀉(3錢),廣鬱金(3錢5分),半夏(2錢,經過處理),生米仁(4錢),桑枝(1兩,切碎),焦六曲(3錢)

,脈不暢,面浮頭暈,臍下作痛,便溏,舌紅。風傷於上,食滯中阻。延防轉重,未可忽。

桑葉(三錢),橘紅(一錢),保和丸(三錢,絹包),檳榔尖(三錢),蔓荊子(三錢),法半夏(三錢五分),焦六曲(三錢),澤瀉(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去刺),茯苓(三錢),廣木香(三錢五分),滑石塊(三錢五分,包)

白話文:

  • 桑葉:3 錢
  • 橘紅:1 錢
  • 保和丸:3 錢,用絹布包起來
  • 檳榔尖:3 錢
  • 蔓荊子:3 錢
  • 半夏(去皮):3 錢 5 分
  • 焦六曲:3 錢
  • 澤瀉:3 錢 5 分
  • 白蒺藜(去刺):4 錢
  • 茯苓:3 錢
  • 廣木香:3 錢 5 分
  • 滑石塊:3 錢 5 分,用布包起來

,風水病,今交五日。寒熱退,浮腫如昨,咳嗽較暢,寐則氣急,頭痛脈數浮。風濕熱互郁。宜肝脾兼治。

白話文:

左側,這是風水病,現在發病已經五天了。寒熱症狀已經退了,浮腫依然如舊,咳嗽好轉一些,晚上睡覺時會有氣促,頭痛,脈象浮數。風濕和熱邪相互鬱結。應該同時治療肝臟和脾臟。

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前胡(三錢五分),炙雞金(三錢,去垢),白蒺藜(三錢,去刺),煅瓦楞粉(一兩,絹包),白前(三錢五分),大腹皮(三錢五分,洗),象貝(三錢,去心),沉香曲(三錢,絹包),牛蒡(三錢五分),帶皮苓(三錢),車前子(三錢五分,包),陳麥柴(四錢),桑枝(五錢,切)

白話文:

  • 旋覆花 (3.5 克,用絹布包裹)
  • 前胡 (3.5 克)
  • 炙雞金 (3 克,去除雜質)
  • 白蒺藜 (3 克,去除刺)
  • 煅瓦楞粉 (15 克,用絹布包裹)
  • 白前 (3.5 克)
  • 大腹皮 (3.5 克,洗淨)
  • 象貝 (3 克,去除內臟)
  • 沉香曲 (3 克,用絹布包裹)
  • 牛蒡 (3.5 克)
  • 帶皮苓 (3 克)
  • 車前子 (3.5 克,用布包)
  • 陳麥柴 (4 克)
  • 桑枝 (5 克,切片)

,脫力傷陽,陽氣不能運濕,肌膚髮黃,四肢無力,舌白無華,脈弦濡。二便俱通,防延腹滿,未可忽。

蔓荊子(三錢五分),煅瓦楞粉(四錢,包),生米仁(三錢),西茵陳(三錢五分),白蒺藜(三錢),陳皮(一錢),川斷(二錢),川萆薢(三錢),煨天麻(一錢),法半夏(二錢),白豆蔻(七分,後下),焦六曲(三錢),炒穀芽(五錢),桑枝(一兩)

白話文:

蔓荊子(21.25 克)

煅瓦楞粉(24 克,包)

生米仁(18 克)

西茵陳(21.25 克)

白蒺藜(18 克)

陳皮(6 克)

川斷(12 克)

川萆薢(18 克)

煨天麻(6 克)

法半夏(12 克)

白豆蔻(4.2 克,後下)

焦六曲(18 克)

炒穀芽(30 克)

桑枝(60 克)

,間瘧轉為連熱不退,今交三日,舌白黃垢,根黃,溲赤便閉,胸悶腹部拒按。此屬濕熱,變遷可慮。

炒豆卷(三錢),薄荷(三錢五分,後下),朱茯神(四錢),紫貝齒(一兩),黑山梔(三錢),朱連翹(三錢),檳榔尖(三錢五分),澤瀉(三錢),青蒿(三錢),枳實片(三錢),滑石塊(三錢),玉樞丹(二分,研末,用枇杷露一兩燉溫化服)

白話文:

炒豆卷(15克)

薄荷(17.5克,後放入) 朱茯神(20克) 紫貝齒(50克) 黑山梔(15克) 朱連翹(15克) 檳榔尖(17.5克) 澤瀉(15克) 青蒿(15克) 枳實片(15克) 滑石塊(15克)

玉樞丹(1克,研磨成粉末,用50克枇杷露燉熱,化開後服用)

,連熱四日,舌白黃,溲短赤,口膩,大便欲行不行,胸悶腹部膨硬拒按,作惡嘔,痰極多。上焦略開,中下積滯未動。正在變遷之時,須慎之又慎。

白話文:

病人最近發燒了四天,舌苔白帶黃,小便短赤,口中黏膩,大便想解但解不出來,胸悶,腹部脹硬,按壓有抵抗感,噁心嘔吐,痰液很多。上半身症狀略有改善,但中下焦積滯的問題尚未解決。目前正處於病情的轉變階段,須格外謹慎處理。

栝蔞實,焦穀芽,朱連翹,枳實片,薤白頭,黑山梔,紫貝齒,鮮竹茹,製半夏,赤芍,青蒿,檳榔尖

白話文:

西瓜霜、焦麥芽、金銀花、枳實片、薤白頭、山梔子、紫貝天葵、竹茹、半夏、赤芍藥、青蒿、檳榔尖

,舌黃垢膩,大便燥結艱行,莖中痛漏不少,又起血麻,脈軟弦帶數。濕鬱化火,火勢方張,一時不易奏效。

白話文:

舌頭偏左,舌苔黃而膩,大便乾燥難解,尿道疼痛並有大量液體流出,而且還長了血絲。脈象柔軟、細長而快速。濕氣鬱積化為火氣,火勢正旺,一時難以奏效。

上川連(七分,鹽水炒),銀花(四錢),鮮生地(一兩,打),滑石(五錢),川柏(三錢,鹽水炒),竹葉(三錢),丹皮(三錢),黑山梔(三錢),肥知母(三錢,鹽水炒),甘草梢(一錢),小薊炭(三錢),更衣丸(一錢,吞服)

白話文:

上川連(7份,鹽水炒)

銀花(40克)

新鮮生地(50克,打碎)

滑石(25克)

川柏(15克,鹽水炒)

竹葉(15克)

丹皮(15克)

黑山梔(15克)

肥知母(15克,鹽水炒)

甘草梢(5克)

小薊炭(15克)

更衣丸(5克,吞服)

,寒熱退而復作,面浮漸退,咳嗽較稀,氣急頭暈而重,溲通便閉,脈浮數。風得溫而化火,火性炎上,鼻衄色鮮。宜清化泄降。

白話文:

如果之前寒證或熱證消退後又復發,浮腫逐漸消退,咳嗽較為稀,但氣急、頭暈加重,小便通暢,大便不通,脈象浮而快。

風邪受到溫熱而化為火邪,火性往上炎燒,出現鮮紅色的鼻血。應當採用清熱化痰、瀉火降逆的治療方法。

桑葉(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去刺),桑白皮(三錢五分),滑石(四錢),丹皮(三錢五分),石決明(四錢,杵),大腹皮(三錢五分,洗),赤苓(三錢),甘菊(三錢五分),赤芍炭(三錢),炙雞金(三錢),澤瀉(三錢),陳麥柴(三錢)

白話文:

桑葉(10.5 克),白蒺藜(12 克,去刺),桑白皮(10.5 克),滑石(12 克),丹皮(10.5 克),石決明(12 克,搗碎),大腹皮(10.5 克,洗淨),赤苓(9 克),甘菊(10.5 克),赤芍炭(9 克),炙雞金(9 克),澤瀉(9 克),陳麥柴(9 克)

,形寒烘熱均瘥,大便泄瀉轉溏,得食脘痛。脈弦濡,舌白膩。濕滯阻氣,尚須疏通分利。

蘇梗(三錢五分),越鞠丸(三錢,包),廣木香(一錢),五靈脂(三錢五分),四制香附(三錢),橘紅(一錢),檳榔尖(三錢五分),沉香曲(三錢,包),金鈴子(三錢五分),製半夏(三錢五分),延胡索(一錢),澤瀉(三錢)

白話文:

蘇梗(10.5克),越鞠丸(9克,包裹後使用),廣木香(3克),五靈脂(10.5克),四制香附(9克),橘紅(3克),檳榔尖(10.5克),沉香曲(9克,包裹後使用),金鈴子(10.5克),製半夏(10.5克),延胡索(3克),澤瀉(9克)

,畏風,熱不揚,胸痞頭脹,遍體痛,脈數重按少力。濕溫痰滯阻氣。宜先表裡分解。

廣藿梗(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越鞠丸(三錢,包),赤苓(三錢),炒黑荊芥(三錢五分),橘紅(一錢),象貝(四錢),澤瀉(三錢),鮮佩蘭(三錢五分),製半夏(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桑枝(一兩)

白話文:

廣藿香(10.5克),枳殼(10.5克),越鞠丸(包成9克),赤苓(9克),炒黑荊芥(10.5克),橘紅(3克),象貝(12克),澤瀉(9克),新鮮佩蘭(10.5克),製半夏(10.5克),白蒺藜(12克),桑枝(30克)

,面浮頭暈,臍下作痛,便溏舌垢,邪滯交結,防蒸寒熱。未可忽。

桑葉(三錢),藿梗(三錢五分),枳實片(三錢五分),廣木香(一錢),蔓荊子(三錢五分),佩蘭(三錢五分),檳榔尖(三錢五分),車前子(四錢,包),白蒺藜(三錢),赤芍(三錢五分),焦六曲(三錢)

白話文:

桑葉(15克),藿香(17.5克),枳實片(17.5克),廣木香(5克),蔓荊子(17.5克),佩蘭(17.5克),檳榔尖(17.5克),車前子(20克,包起來),白蒺藜(15克),赤芍(17.5克),焦六曲(15克)

,飲食不節,寒暖不時,頭脹口苦,腸如燥泄,脈不暢,舌白膩。脘部拒按,防蒸成下痢。殊不可忽。

蘇梗(三錢五分),橘紅(一錢),廣木香(一錢),沉香曲(三錢),四制香附(三錢五分),製半夏(三錢),檳榔尖(三錢五分),楂炭(三錢),川楝子(三錢五分),白蔻仁(五分,後下),萊菔子(三錢,炒),滑石塊(四錢)

白話文:

蘇梗(21公克),橘紅(6公克),廣木香(6公克),沉香曲(18公克),四制香附(21公克),製半夏(18公克),檳榔尖(21公克),楂炭(18公克),川楝子(21公克),白蔻仁(3公克,最後加入),萊菔子(18公克,炒製),滑石塊(24公克)

,寒轉發熱,頭暈胸悶,手麻,舌黃口甜膩。濕痰滯交結,遏阻氣機,勢在發越之時。未可忽。

廣藿梗(三錢),越鞠丸(三錢,包),橘紅(一錢),秦艽(三錢五分),青蒿(三錢五分),淡芩炭(三錢),製半夏(三錢五分),澤瀉(三錢),赤芍(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鬱金(一錢),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廣藿香(15克),越鞠丸(15克,用紙包起來),橘紅(5克),秦艽(18克),青蒿(18克),淡竹茹炭(15克),製半夏(18克),澤瀉(15克),赤芍(18克),白蒺藜(20克),鬱金(5克),桑枝(50克,切片)

,濕溫痰滯互阻,脘悶拒按,小溲通暢,大便昨又泄瀉,便時肛門熱如烙,舌白中黃。心惕,邪勢方張,變遷可慮。

白話文:

(患者)左腹,因濕熱、痰液阻滯而脹痛,腹部按壓時有抵抗感。小便通暢,但大便昨日又出現腹瀉,排便時肛門灼熱如同被烙印。舌頭淡白苔中帶黃。心悸,邪氣正盛,病情變化令人擔憂。

上川連(五分,鹽水炒),枳實(三錢五分),檳榔尖(三錢),鮮蘆根(一兩,去節),全瓜蔞(三錢,切),廣鬱金(三錢五分,切),朱連翹(三錢),滑石(五錢),宋半夏(三錢),象貝(四錢),焦六曲(三錢),澤瀉(三錢五分)

白話文:

上川連(5 分,用鹽水炒過)

枳實(3.5 錢)

檳榔尖(3 錢)

新鮮蘆根(1 兩,去節)

全瓜蔞(3 錢,切片)

廣鬱金(3.5 錢,切片)

朱連翹(3 錢)

滑石(5 錢)

宋半夏(3 錢)

象貝(4 錢)

焦六曲(3 錢)

澤瀉(3.5 錢)

,形寒灼熱,頭暈口膩吐涎,舌微黃,脈弦數。濕溫痰滯交結。變遷可懼。

廣藿梗(三錢),橘紅(一錢),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鮮佩蘭(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去刺),春砂末(五分,沖),茯苓(三錢),鮮佛手(三錢五分),石決明(一兩,煅,先煎),象貝(四錢,去心),製半夏(三錢五分)

白話文:

廣藿香(15公克)

橘紅(5公克)

旋覆花(17.5公克,用紗布包起來)

新鮮佩蘭(17.5公克)

白蒺藜(20公克,去掉刺)

春砂末(2.5公克,沖服)

茯苓(15公克)

新鮮佛手(17.5公克)

石決明(50公克,炒過,先煎)

象貝(20公克,去掉內臟)

製半夏(17.5公克)

,形寒灼熱,頭暈腹膨脹,便閉溲少,泛惡,濕溫痰滯互郁,正在轉重之時,未可忽。

廣藿梗,越鞠丸,白蒺藜,赤芍,鮮佩蘭,橘紅,秦艽,澤瀉,薄荷頭,製半夏,滑石

,表熱七日,舌黃口乾,音胸悶痰膩,咽間不易咯吐,脈不暢。病方轉重,此屬濕溫,正在發越之時。勿忽。

白話文:

:表示熱症已經持續七天,舌苔發黃,口乾舌燥,胸中鬱悶,痰液黏膩,卡在喉嚨裡難以咳出,脈搏不順暢。病情正在加重,這是濕溫熱病,正在發展的階段。不可忽視。

廣藿梗,枳實,檳榔尖,象貝,桑葉,竹茹,黑山梔,滑石,青蒿,廣鬱金,前胡,澤瀉

,頭暈齦脹,胸悶納少,畏風灼熱,舌隱灰。便閉。濕熱風溫互郁。宜輕透分利。

薄荷頭,製半夏,白蒺藜,淡芩,鮮佩蘭,象貝,滑石,鮮蘆根,廣藿梗,桑葉,黑山梔

,頭脹暈減而未愈,畏風亦較瘥,呼吸胸口牽痛,脈不暢,大息少力。宜泄風平肝、泄降主之。

桑葉,旋覆花,陳皮,橘絡,白蒺藜,瓦楞殼,宋半夏,絲瓜絡,煨天麻,真鬱金,枳殼,白茅根

,表熱胸悶不暢,便溏咽癢欲咳。正在轉重之時,未可泛視。

廣藿梗,枳殼,六曲,車前子,蔓荊子,陳皮,楂炭,澤瀉,白蒺藜,法半夏,萊菔子,鮮佩蘭,桑枝

,濕阻氣機,清陽不司,又轉滿腹腹脹鳴響,自覺有水聲,大便溏薄,小溲熱,神疲四肢無力,口膩胸悶。宜疏化和中,以防腹滿,無忽。

白話文:

腹脹症狀:

由於濕氣阻滯氣機運行,陽氣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腹滿腹脹伴隨鳴響,患者感覺腹部有水聲晃動。大便稀溏、小便偏熱,患者神疲乏力、四肢無力,口中有膩感,胸悶不適。

治療建議:

宜採用疏散化濕、調和中氣的治療方法,以預防腹滿加重。切勿忽視治療。

越鞠丸,白蔻仁,炙雞金,車前子,橘紅,白杏仁,大腹皮,澤瀉,製半夏,生米仁,茯苓,桑枝

腹滿撐脹漸瘥,大便溏薄轉為便閉,小溲較利,神疲四肢無力,舌黃,口淡無味,胸悶噁心,頭重。宜守前法增之。

白話文:

腹部脹滿的症狀逐漸緩解,但是大便卻從稀溏轉為便祕,小便較為通暢,精神疲倦、四肢無力,舌頭發黃,口中無味,胸口悶塞、噁心,頭部沉重。可以根據之前的治療方法進行加強。

生穹術(一錢),法半夏(二錢),炒米仁(三錢),範志曲(三錢),大腹皮(三錢),四制香附(三錢五分),白蔻仁(七分),車前子(四錢,包),白杏仁(四錢),苓皮(四錢),橘紅(一錢),炒穀芽(五錢),白蒺藜(四錢),陳麥柴(四錢)

白話文:

生穹(10克)

法半夏 (20克) 炒米仁 (30克) 範志曲 (30克) 大腹皮 (30克) 四制香附 (35克) 白蔻仁 (7克) 車前子 (40克,包紮) 白杏仁 (40克) 苓皮 (40克) 橘紅 (10克) 炒穀芽 (50克) 白蒺藜 (40克) 陳麥柴 (40克)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前病已愈,今則復發,頭暈胸悶痰多。此眩僕。肝陽痰熱不平,深恐厥而不返,未可泛視。

白話文:

在中醫裡,頭暈、眩暈等症狀都與肝有關。你的舊病復發,現在出現頭暈、胸悶、痰多的情況。這是因為肝陽、痰熱不平衡造成的。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昏厥不醒,所以不能輕視。

桑葉,石決明,陳皮,炒穀芽,白蒺藜,靈磁石,制南星,玫瑰瓣,甘菊瓣,煨天麻,製半夏

,壯熱五日不退,胸悶頭暈,舌黃,少寐糊語,脈弦數不暢。秋涼引動伏暑,病無出路,昏陷可慮。

淡豆豉,薄荷,枳實片,茯苓皮,鮮金斛,牛蒡,鮮竹瀝,淡芩炭,赤芍,連翹,紫貝齒,滑石,枇杷露,鮮蘆根

白話文:

淡豆豉:炒過的豆豉

薄荷:薄荷葉

枳實片:枳殼切片

茯苓皮:茯苓的外皮

鮮金斛:新鮮的金斛草

牛蒡:牛蒡根

鮮竹瀝:新鮮的竹汁

淡芩炭:炒黑的黃芩根

赤芍:赤芍藥

連翹:連翹

紫貝齒:紫貝母

滑石:滑石粉

枇杷露:枇杷葉煎煮的露水

鮮蘆根:新鮮的蘆根

,時邪寒熱之後,口苦膩,兩腿痠痛,胃呆納少。宜先清熱泄火。

桑葉,花粉,銀花,石決明,丹皮,鮮生地,甘中黃,水飛青黛,赤芍,知母,黑山梔,滑石,鮮蘆根

白話文:

  • 桑葉
  • 花粉
  • 銀花
  • 石決明
  • 丹皮
  • 鮮生地黃
  • 甘草黃連
  • 水飛青黛
  • 赤芍藥
  • 知母
  • 黑山梔子
  • 滑石
  • 鮮蘆根

,腸鳴便泄,便時肛門熱如烙,動則氣急,舌黃口乾。暑濕阻延,防昏陷喘塞,未可忽視。

桑白皮,橘白,淡芩炭,旋覆花,款冬花,製半夏,葫蘆巴,瓦楞殼,象貝,茯苓,水姜皮,陳麥柴,車前子

白話文:

**桑白皮:**桑樹的內皮

橘白: 橘子的內皮

淡芩炭: 炒焦的黃芩根

旋覆花: 旋覆花的乾燥花序

款冬花: 款冬的花

製半夏: 經過炮製處理的半夏

葫蘆巴: 葫蘆巴的種子

瓦楞殼: 瓦楞子的果殼

象貝: 象牙貝的貝殼

茯苓: 茯苓塊菌的乾燥菌核

水姜皮: 水姜的根莖皮

陳麥柴: 陳舊的小麥桿

車前子: 車前草的種子

,熱解形浮,多食作脹,溲通神倦,喜熱飲,痰濕互郁,氣機不通。深防變遷,未可忽。

越鞠丸,炙雞金,沉香曲,白杏仁,蘇梗,白蒺藜,白蔻仁,生米仁,制香附,煅瓦楞粉,半貝丸,車前子,陳麥柴

白話文:

越鞠丸:由越鞠嫩葉製成的丸藥

炙雞金:經過炙烤的雄雞金

沉香曲:沉香磨成的粉末

白杏仁:帶皮的杏仁

蘇梗:蘇葉的梗

白蒺藜:蒺藜的果實

白蔻仁:肉蔻的種仁

生米仁:未經煮熟的糙米

制香附:經過炮製的香附

煅瓦楞粉:煅燒過的瓦楞粉

半貝丸:海貝磨成的粉末

車前子:車前草的種子

陳麥柴:陳年小麥梗

,熱七日,胸悶,舌黃垢,口苦膩,大便不多,溲少而熱,咳不暢,少寐多夢。伏邪痰濕滯為暴涼所遏,昏陷可懼。慎之。

白話文:

上述證狀:

熱症持續七天,胸悶,舌苔黃厚,口苦口膩,大便次數不多,小便量少且顏色黃赤,咳嗽不順暢,睡眠少而多夢。

這是因為邪氣、痰濕積滯,被突然的寒涼所遏阻,導致精神昏沉,危及生命。需要格外小心。

淡豆豉,薄荷,檳榔尖,牛蒡子,黑山梔,前胡,枳實,澤瀉,竺黃片,赤芍,竹茹,桑枝,車前子,佛手

,寒熱之後神思疲倦,多食作脹,杏不思食,口膩舌微黃。宜利濕疏中,以醒機軸。

越鞠丸,臺烏藥,茯苓,澤瀉,橘紅,白蔻殼,大腹絨,資生丸,製半夏,象貝,炙雞金,白杏仁,炒穀芽

白話文:

越鞠丸、臺烏藥、茯苓、澤瀉、橘紅、白蔻殼、大腹絨、資生丸、製半夏、象貝、炙雞金、白杏仁、炒穀芽

,耳鳴腹脹,頭暈,脈不暢,溲赤。宜利濕疏中為法。

制香附,臺烏藥,赤苓,法半夏,金鈴子,生米仁,六曲,茯苓,延胡索,白杏仁,陳皮,澤瀉

,寒熱之後餘邪留戀,日暮灼熱,二便通調,胃呆神倦。宜泄熱滌邪為法。

杜藿梗,陳皮,赤芍,赤苓,桑葉,法半夏,白杏仁,澤瀉,青蒿,豆蔻殼,象貝,鮮稻葉,薄荷頭

,表熱五日,頭脹胸悶,咳不暢,腹痛,脈數。溫邪內伏,急急透之。

淡豆豉,枳殼,白蒺藜,萊菔子,紫菀,白杏仁,青皮,赤芍,前胡,象貝,牛蒡子,澤瀉,干佩蘭

左(倪少蘭出診方),伏邪晚發,已交七日,熱甚於夜,煩躁,寐中呻吟不已,指搐譫語,邪蒙。脈弦滑數,舌乾黑無津,大便不通。症情十分險重,昏厥變幻,可立而待也。

白話文:

左氏(倪少蘭出診,開具的處方)

患者被邪氣侵襲,發作時間較晚,已經超過七天。夜間發熱嚴重,煩躁不安,睡夢中不斷呻吟,手指抽搐,胡言亂語,神志模糊。

脈象弦滑數,舌頭乾燥發黑沒有津液,大便不通暢。病情十分危重,昏厥不定,隨時可能發生變化。

至寶丹(一丸,研末),羚羊角(三錢五分),鉤勾(三錢),涼膈散(三錢,包),上濂珠(五分,研如塵),鮮霍斛(一兩),朱茯神(五錢),陳金汁(一兩,沖),鮮竹瀝(二兩,三味溫化先服),紫貝齒(二兩),帶心連翹(六錢)

白話文:

至寶丹(一丸,磨成粉末)

羚羊角(三錢五分)

鉤藥(三錢)

涼膈散(三錢,用紙包好)

上濂珠(五分,磨成極細粉末)

鮮霍斛(一兩)

朱茯神(五錢)

陳金汁(一兩,用開水沖泡)

鮮竹瀝(二兩,此三味藥先溫熱後服用)

紫貝齒(二兩)

帶心連翹(六錢)

二方:邪陷開之,未能盡出,陰氣實屬告竭,風動不已,牙關緊,舌短縮,小溲不禁,時時目竄。勢實吃重,非人力所挽回也。

白話文:

這兩種情況:邪氣陷落開通,未能完全排出,陰氣實實在在已經耗盡,風擾動不已,牙關緊閉,舌頭短縮,小便失禁,時常眼睛往外突出。病情極為危重,即使人力也難以挽回。

羚羊角,西洋參,茯苓,陳金汁,石決明,鮮霍斛,連翹,鉤勾,紫貝齒,元參,鮮竹瀝

三方:表邪化熱,熱甚於日晡,繼以嘔逆,今通大便,結而且暢。腑邪漸有出路。惟經邪留戀尚多,脈滑數,舌糙黃。病在陽明,治宜存陰清熱。

白話文:

三陰三陽合病(指表裡同時有邪氣):表邪化熱,熱在午後加重,接著出現嘔吐噁心,現在大便通暢,而且很結實且排得順利。腑邪逐漸有了出路。但經絡中的邪氣仍然殘留很多,脈搏滑數,舌頭粗糙發黃。病在陽明經,治療應該以滋陰清熱為主。

鮮金斛(一兩,打),朱連翹(三錢五分),黃甘菊(三錢五分),鮮竹茹(三錢五分),香青蒿(三錢),絲瓜絡(三錢),範志曲(三錢,炒),飛滑石(三錢,包),冬桑葉(三錢五分),黑山梔(三錢五分),朱赤苓(三錢),粉丹皮(二錢五分)

白話文:

鮮金斛(12克,打碎)

朱連翹(3.5克)

黃甘菊(3.5克)

鮮竹茹(3.5克)

香青蒿(3克)

絲瓜絡(3克)

範志曲(3克,炒過)

飛滑石(3克,包裹)

冬桑葉(3.5克)

黑山梔(3.5克)

朱赤苓(3克)

粉丹皮(2.5克)

四方:臥屆一候,幸得腑氣暢下,表熱得解,但右脈未靜,口味不清,舌津未全回,牛蒡止而不淨,餘邪尚有逗留也。最易借因生端,飲食寒暖須慎之又慎。且本體虛弱,時近大節,用藥須為預籌。

白話文:

四方兄:

你的臥牀調治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了,幸好腑氣暢通,外表的燥熱也有所緩解,但右脈跳動仍然不平穩,口中的味道還不明顯,舌苔也還沒完全恢復,大便雖然已經停止,但仍有餘邪殘留。

因此,你現在的身體很容易因為外在因素而產生不良反應,飲食寒熱一定要特別小心。此外,你的體質虛弱,加上近期將有大節日,用藥必須提前做好規劃。

鮮霍斛(四錢),赤芍(三錢),朱茯神(四錢),枳殼(三錢五分,切炒),冬桑葉(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朱連翹(二錢),竹茹(三錢五分,炒),青蒿子(三錢五分),廣鬱金(一錢,切),象貝(四錢,去心),通草(二錢),枇杷葉(三錢,去毛筋)

白話文:

生霍香(4錢),赤芍藥(3錢),生熟地黃(4錢),香附子殼(3錢5分,炒過),桑葉(3錢5分),白蒺藜(4錢,炒過,去刺),連翹(2錢),竹茹(3錢5分,炒過),青蒿(3錢5分),鬱金(1錢,切過),象貝(4錢,去心),通草(2錢),枇杷葉(3錢,去毛)

五方:病纏一候,發熱不退,不甚惡寒,焦寐不安,將寐自語喃喃,手指搐動。此溫邪病也。虛體邪郁,不易外解而易傳裡,脈狀細數而軟,舌白黃少津。擬泄火以救陰,解肌以透邪,然風波易起,殊非尋常表症可比。至外症一層幸有松機。治當顧及之。候諸高明政之。

白話文:

五方:疾病纏綿一個月,發熱不退,不特別怕冷,焦躁難眠,將要入睡時自言自語,手指抽動。這是溫邪病。體質虛弱時邪氣鬱結,不易從外解表,反而容易傳入體內,脈象細數而軟,舌苔白黃少津液。打算用瀉火的藥物來救護陰氣,用解肌的藥物來透出邪氣,但風邪波動易起,絕非尋常表症可比。至於外症一層還好有松節油。治療時應當考慮到這一點。請示名醫定奪。

淡豆豉(三錢),鮮石斛(五錢,同打),赤芍(二錢),紫貝齒(一兩,生杵),薄荷(五分,後下),枳殼(三錢五分,切),朱連翹(二錢),牛蒡(三錢,勿研),青蒿子(三錢五分),竹茹(三錢),朱赤苓(四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枇杷葉(三錢,去毛筋),絲瓜絡(三錢)

白話文:

淡大豆豉(3錢)

新鮮石斛(5錢,與淡大豆豉一起搗碎)

赤芍藥(2錢)

紫貝齒(1兩,研成粉末)

薄荷(5分,最後加入)

枳殼(3錢5分,切片)

朱連翹(2錢)

牛蒡(3錢,不用研碎)

青蒿子(3錢5分)

竹茹(3錢)

朱赤苓(4錢)

白蒺藜(4錢,炒熟後去除刺)

枇杷葉(3錢,去除毛和筋)

絲瓜絡(3錢)

六方:表熱退淨,流注得消,舌津已回,無一非佳象也。脈細軟,胃納微,體本不充,時近夏至,尚須珍重起居,俾可早日強健。今方宜參調理法。

白話文:

六個方面:

  1. 表面熱氣退淨

  2. 體內的鬱滯消散

  3. 舌頭津液正常

  4. 沒有不好的徵兆

脈象細軟,胃口不太好,體質本來就差,加上現在接近夏至,還是需要好好調養生活,才能早日強健身體。現在的方劑可以加入補氣養胃的方法。

川石斛(四錢),朱茯神(四錢),絲瓜絡(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煅瓦楞粉(一兩,包),橘白(一錢),川斷(三錢五分,鹽水炒),象貝(四錢,去心),青鹽半夏(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生米仁(三錢五分),粉萆薢(三錢),桑枝(五錢,切),生穀芽(五錢,包)

白話文:

川石斛(24克)

朱茯神(24克)

絲瓜絡(21克)

赤芍(21克)

煅瓦楞粉(60克,包煎)

橘白(6克)

川斷(21克,用鹽水炒過)

象貝(24克,去除內臟)

青鹽半夏(21克)

白蒺藜(24克,炒過後去除刺)

生米仁(21克)

粉萆薢(18克)

桑枝(30克,切片)

生穀芽(30克,包煎)

七方:表症全退,氣陰稍得來復,寐中尚有驚惕自語。舌津不足,脈來濡,氣弱易積痰濕,陰薄易動心肝。宜清理調理兼進之。

白話文:

七方:表面症狀完全消失,氣血陰液稍有恢復,但睡眠中仍會驚醒並自言自語。舌苔乾燥,脈象濡弱,氣弱容易積聚痰濕,陰液虛弱容易激動心肝。應同時進行清理和調理。

南沙參(三錢),竹茹(三錢五分),歸身(一錢,土炒),粉萆薢(三錢),川石斛(四錢),川斷(三錢五分,鹽水炒),赤芍(三錢),抱木茯神(四錢),橘白(一錢),白蒺藜(三錢,炒去刺),首烏藤(三錢),絲瓜絡(二錢),生穀芽(五錢,包),佛手花(一錢)

白話文:

南沙參(15克),竹茹(17.5克),歸身(5克,炒熟),粉萆薢(15克),川石斛(20克),川斷(17.5克,鹽水炒),赤芍(15克),茯神(20克),橘皮(5克),白蒺藜(15克,炒去刺),首烏藤(15克),絲瓜絡(10克),生麥芽(25克,包起來),佛手花(5克)

八方:表症初得清解,氣陰未能遽復,寐中驚惕、神思未振,舌津不足。脈狀較昨稍暢和。所幸瘍患得消。可無他慮。當再循法理之。

白話文:

處於八方(表證初期)時,症狀已經減輕,但氣陰還沒有完全恢復。患者睡覺時易受驚醒,精神狀況不佳,並且舌苔發乾。脈象與昨日相比稍稍舒緩。值得慶幸的是,傷口已經消退。不必再有其他顧慮。應該繼續遵循治療原則。

沙參(三錢),青鹽半夏(三錢五分),絲瓜絡(二錢),赤芍(三錢五分),川石斛(四錢),水炒竹茹(三錢五分),川斷(二錢,鹽水炒),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橘白(一錢),生石決明(一兩,先煎),粉萆薢(三錢),朱茯神(四錢),桑寄生(四錢),生穀芽(五錢,包)

白話文:

南沙參(15克)

青鹽半夏(17.5克)

絲瓜絡(10克)

赤芍藥(17.5克)

川石斛(20克)

水炒竹茹(17.5克)

川斷(10克,鹽水炒)

白蒺藜(20克,炒後去刺)

橘白(5克)

生決明子(50克,先煎)

粉萆薢(15克)

朱茯神(20克)

桑寄生(20克)

生穀芽(25克,包起來)

九方:外瘍已消,內熱未盡,納穀不多,胃氣尚能知飢味。脈右弦,舌薄白。中氣素弱,營分不和。治宜存陰養胃,以泄餘熱。

白話文:

九方:

外傷的潰瘍已經痊癒,但體內熱氣未退,食慾不佳,胃氣仍然有飢餓感。右脈搏弦緊,舌苔薄白。中氣虛弱,營血運行不暢。治療上宜滋陰養胃,以清除餘熱。

原金斛(五錢),白芍(三錢),橘白(一錢,炙),料豆衣(三錢,鹽水炒),扁豆衣(三錢),黑山梔(三錢五分),甘黃菊(三錢五分),生米仁(三錢),粉丹皮(三錢五分),鮮竹茹(三錢五分),白茯苓(三錢),連翹(三錢),生穀芽(五錢,包)

白話文:

原金斛(45 克),白芍(27 克),桔梗(9 克,烘烤),豆衣(27 克,用鹽水炒),扁豆衣(27 克),黑山梔(31.5 克),甘黃菊(31.5 克),生米仁(27 克),丹皮粉(31.5 克),鮮竹茹(31.5 克),白茯苓(27 克),連翹(27 克),生穀芽(45 克,包裹)

十方:復病傷陰,表熱得汗不解,神志似昧,間有譫語,指搐胸悶,便秘溲赤。舌苔薄、尖光干少液,咽關起有糜點,脈狀弦數。邪滯郁阻未達,無如陰分先傷,勢恐陷逼厥少而起風動之波,其勢頗重。復病難從表達。擬以存陰泄熱為法。

白話文:

病人發病後,陰液受傷,外表有熱而冒汗不止,神志不清醒,有時胡言亂語,手指抽搐,胸悶,大便乾燥,小便發紅。舌苔薄,舌尖光亮乾燥少液,咽喉處有糜爛點,脈搏弦細有力。邪氣鬱滯阻滯未通,但陰液先傷,恐會陷入昏厥而導致風動發作,情況較為嚴重。復發的疾病難以痊癒。擬採用保陰洩熱的方法治療。

鮮石斛(八錢,打先煎),連翹(二錢),象貝(四錢,去心),黑山梔(三錢五分),鮮生地(六錢,打),元參(三錢五分),全瓜蔞(四錢),朱茯神(四錢),金銀花(三錢),竹捲心(三錢),竺黃片(三錢),川通草(一錢),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新鮮石斛(8錢,先煎煮)

連翹(2錢)

象貝(4錢,去除內臟)

黑山梔(3錢5分)

新鮮生地黃(6錢,打碎)

元參(3錢5分)

全瓜蔞(4錢)

朱茯神(4錢)

金銀花(3錢)

竹捲心(3錢)

竺黃片(3錢)

川通草(1錢)

新鮮蘆根(1兩,去除節)

十一方:傾間宿垢暢下,下後神識較清,然語言多而氣機促,所說尚多,不輕。有微汗,仍壯熱,舌光干至甚。一派陰液為邪火劫奪之象,最怕正不勝病。猝然直陷變幻。

白話文:

十一方面:不久前排除了宿便,排便後精神較為清醒,但是說話很多,呼吸急促,所說的內容還有很多,不輕鬆。有輕微出汗,仍然發高燒,舌苔光亮乾燥到很嚴重的地步。這是一種陰液被邪火劫奪的現象,最怕正氣不足以戰勝疾病。突然直線下降,病情變化無常。

羚羊角(三錢五分),鉤勾(三錢,後下),連翹(三錢,帶心辰拌),二青竹茹(三錢),鮮斛斛(一兩,打如泥),桑葉(三錢五分),赤芍(三錢),知母(四錢),紫貝齒(一兩,生杵),丹皮(三錢五分),竺黃片(三錢),滑石塊(四錢),元參(三錢),鮮蘆根(一兩,去節),生濂珠(二分,研如塵,二咪調化溫服),枇杷露(一兩)

白話文:

  • 羚羊角(17.5克)
  • 鉤藤(15克,最後加入)
  • 連翹(15克,帶心辰一起拌)
  • 石青竹茹(15克)
  • 鮮石斛(60克,搗成泥)
  • 桑葉(17.5克)
  • 赤芍藥(15克)
  • 知母(20克)
  • 紫貝母(60克,生杵)
  • 丹皮(17.5克)
  • 竺黃片(15克)
  • 滑石塊(20克)
  • 元參(15克)
  • 鮮蘆根(60克,去節)
  • 生濂珠(1克,研成細粉,與枇杷露混合溫服)
  • 枇杷露(60克)

十二方:復病發熱,熱不大壯而正氣已疲憊,陰已告匱,驚惕抽掣,神倦嗜臥。舌乾光有白糜點,有矢氣無大便,脈右軟左弦數。因虛生火,火甚劫陰,陰乏,生風變細幻極易。殊非尋常表症可比。格外慎護為要。

白話文:

十二方:復發發熱

病人再次發燒,但發燒程度不高,但正氣已經疲乏,津液不足,容易驚醒,抽搐,精神疲倦,經常想睡覺。舌頭乾燥光滑,有白色點狀物,有屁氣但沒有大便,脈搏右邊柔軟,左邊緊而快。

這是因為虛弱引起的火氣,火氣嚴重會消耗津液,津液不足,就會生風,風會變成細微的幻象,變化極快。這和一般的表證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額外注意護理非常重要。

青蒿(三錢),知母(三錢),黑山梔(三錢),竹茹(三錢),生鱉甲(四錢),鮮生地(打,一兩),生石決明(一兩,先煎),滑石(四錢),天花粉(三錢),鮮霍斛(一兩,打如泥),元參(三錢,秋石水炒),淡芩(一錢五分,酒炒)

白話文:

青蒿(15克),知母(15克),黑山梔(15克),竹茹(15克),生鱉甲(20克),鮮生地(搗碎,50克),生石決明(50克,先熬煮),滑石(20克),天花粉(15克),鮮霍斛(搗成泥,50克),元參(15克,用秋石水炒製),淡芩(7.5克,用酒炒製)

十三方:復病發熱,正不敵邪,邪火劫津動風,一身振惕搐搦不已,神昏,熱壯舌縮而干。脈狀模糊,病涉厥少,防內閉而轉外脫,勢實危急之至。候諸高明政之。

白話文:

第十三服藥方:

當復發發熱時,正氣不足以抵抗邪氣,邪火耗傷津液而引動風邪,導致全身顫抖抽搐不止,神志昏迷,發熱強烈,舌頭縮小而乾枯。脈象模糊不清,病情嚴重,可能導致陽氣內閉而轉為陽氣外脫,情形非常危急。請高明的醫師診治。

羚羊角(三錢五分,鎊先煎),全瓜蔞(七錢,打),丹皮(三錢五分),黑山梔(三錢),紫貝齒(一兩五錢,生杵),鮮霍斛(一兩,打),青皮(三錢五分),知母(三錢),鉤勾(三錢,後下),桑葉(三錢),帶心連翹(三錢),竹葉(三錢),生濂珠(三分,研如塵),鮮竹瀝(二兩,二咪調化,燉溫先服)

白話文:

羚羊角(3.5錢,先切成薄片煎煮),全瓜蔞(7錢,搗碎),丹皮(3.5錢),黑山梔(3錢),紫貝齒(1.5兩,生研),鮮石斛(1兩,搗碎),青皮(3.5錢),知母(3錢),勾勾藤(3錢,後下),桑葉(3錢),帶心的連翹(3錢),竹葉(3錢),生蓮子心(0.3錢,研成粉末),鮮竹瀝(2兩,與米粉調勻,溫服後再服用)

十四方:復熱幸已退清,肝風瘛瘲,亦得平靜,舌糜大減,津液尚未來復,脈狀較昨為和。格外珍衛,勿令寒熱往來為要。

白話文:

十四天後:發燒幸已退去,肝風抽搐痙攣也已平息,舌上的糜爛大幅減少,但津液還沒有恢復,脈象比昨天平和。格外注意保暖,避免寒熱交替,這是最重要的。

青蒿(三錢五分),生石決明(一兩,先煎),橘白(一錢),淡竹葉(三錢五分),淡芩(三錢五分),川貝(三錢,去心),知母(三錢),瓜蔞皮(四錢),鮮霍斛(一兩,打如泥),元參(三錢),竹茹(三錢),川通草(一錢),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青蒿(21克),生石斛(60克,先煎),橘皮(6克),淡竹葉(21克),淡芩(21克),川貝(21克,去心),知母(21克),瓜蔞皮(24克),鮮霍斛(60克,搗成泥),元參(21克),竹茹(21克),川通草(6克),鮮蘆根(60克,去節)

十五方:昨宵安寐,溱溱汗出,頃得熱退,神清內風亦平,惟左脈弦而不散,右脈軟數。營衛未能調暢,最防往來寒熱,且舌糜不退,陰損已極,又慮胃氣不復,格外慎護,以希漸漸應手。

白話文:

昨天晚上睡得很好,出了一身大汗,最近熱度退了,精神很好,內風也平靜了。只是左邊脈象弦緊而沒有散開,右邊脈象軟而快速。營衛之氣還沒有調整通暢,最擔心會出現反覆寒熱的症狀。另外,舌尖糜爛還沒有好,體內的陰氣損耗已經很嚴重了。還擔心胃氣無法恢復,必須格外小心護理,希望病情能逐漸好轉。

羚羊角(四分),生石決明(一兩,先煎),鹽半夏(三錢五分),知母(三錢),野薔薇露(一兩,二味調化燉溫先服),青蒿(三錢五分),川貝(三錢,去心勿研),竹茹(三錢),鮮霍斛(一兩),淡芩(三錢五分),赤芍(三錢),元參(三錢,海蛤粉拌),鮮蘆根(一兩,去節切),滑石塊(四錢)

白話文:

羚羊角(4錢),生石決明(1兩,先煎),鹽半夏(3錢5分),知母(3錢),野薔薇露(1兩,這兩味藥調和後燉服),青蒿(3錢5分),川貝(3錢,去心,不要研碎),竹茹(3錢),新鮮霍斛(1兩),淡芩(3錢5分),赤芍(3錢),元參(3錢,拌海蛤粉),新鮮蘆根(1兩,去節切片),滑石塊(4錢)

十六方:兩次病纏,所虛已甚,表分不固則多汗,正氣內乏則神思疲憊,運用不健。脈數舌光淡、少血色。須格外加慎,俾可日起有功。

白話文:

十六方:病情反覆兩次,虛弱得很。表氣不固,所以容易出汗;正氣不足,所以精神疲憊,動作不利。脈搏快速,舌頭光亮而淡,血色不足。需要特別小心謹慎,才能逐漸康復。

南沙參(三錢五分),料豆衣(三錢),元參(二錢,海蛤粉拌),鹽半夏(三錢五分),浮小麥(五錢,包),石決明(一兩,先煎),知母(二錢,鹽水炒),抱木茯神(四錢,辰砂拌),鮮霍斛(七錢),瓜蔞皮(四錢,切),橘白(一錢,炙),川通草(一錢),野薔薇瓣(三錢五分),鮮蘆根(一兩,去節切)

白話文:

南沙參(3.5錢),豆衣(3錢),元參(2錢,用海蛤粉拌勻),鹽半夏(3.5錢),浮小麥(5錢,包起來煮),石決明(1兩,先煎),知母(2錢,用鹽水炒),抱木茯神(4錢,用硃砂拌勻),新鮮霍斛(7錢),瓜蔞皮(4錢,切片),橘皮(1錢,烤乾),川通草(1錢),野薔薇花瓣(3.5錢),新鮮蘆根(1兩,去掉節切片)

十七方:頃間起坐之後,肢冷畏寒,汗出不已。脈微數軟,舌全光,頭脹。一派虛象,即使小有感冒,仍以扶正為要務,否則猝起虛波,可慮之至也。不得不預為籌及。

白話文:

十七方:近來起身或坐下後,就會感到手腳冰冷且畏寒,並且會一直出汗。脈搏微弱、頻數且無力,舌頭乾紅無苔,頭痛。這些都是虛證的表現。即使只是輕微的感冒,也應以補正氣為首要任務,否則突然出現虛弱的跡象,後果堪憂。因此,必須提前預防和治療。

參鬚(七分,入秋石三釐另煎沖),蒼龍齒(四錢),制首烏(三錢),鹽半夏(三錢五分),真風斛(四錢,打,另煎沖),白芍(三錢),料豆衣(三錢),炒竹茹(三錢五分),左牡蠣(一兩,先煎),朱茯神(五錢),橘白(一錢),浮小麥(五錢,包),生穀芽(五錢,包)

白話文:

臺灣參鬚(七分,放入秋石三釐另煎沖泡),蒼龍齒(四錢),制首烏(三錢),鹽半夏(三錢五分),真風斛(四錢,打碎,另煎沖泡),白芍(三錢),料豆衣(三錢),炒竹茹(三錢五分),左牡蠣(一兩,先煎),朱茯神(五錢),橘白(一錢),浮小麥(五錢,包起來),生穀芽(五錢,包起來)

十八方:昨虛憊百出,進氣陰兩補法,幸合機宜。今診脈仍軟弱至甚,遍體骨痛。舌津得回,虛汗得定,頭痛漸止,循法善調,以御風波復起。

白話文:

十八方:昨天身體感到非常虛弱,用了補益陰氣的治療方法,很幸運地起了作用。今天看脈象還是很軟弱,全身關節肌肉疼痛。舌頭有津液了,虛汗也止住了,頭痛逐漸減輕,繼續按照這個方法調理,以防止病情再次發作。

臺參鬚(一錢,入秋石三釐另煎沖),左牡蠣(一兩,鹽水煅,先煎),朱茯苓(五錢),鹽半夏(三錢五令),真楓斛(四裁,打另煎沖),歸身(一錢),川斷(鹽水炒,三錢),浮小麥(七錢,包),制首烏(四錢),白芍(二錢),橘白(一錢),白杏仁(三錢五分,去尖),生穀芽(五錢,包)

白話文:

  • 臺參鬚:1 錢,加秋石 3 釐一起煎煮,沖服
  • 左牡蠣:1 兩,用鹽水煅燒,先煎
  • 朱茯苓:5 錢
  • 鹽半夏:3 錢 5 分
  • 真楓斛:4 塊,搗碎後另煎,沖服
  • 歸身:1 錢
  • 川斷:用鹽水炒,3 錢
  • 浮小麥:7 錢,裝袋
  • 制首烏:4 錢
  • 白芍:2 錢
  • 橘白:1 錢
  • 白杏仁:3 錢 5 分,去尖
  • 生穀芽:5 錢,裝袋

十九方:病後諸恙漸鬆。舌津回,自汗止。虛風已息,寐亦得安,頭痛、骨痛均漸漸得定。擬再培補氣陰,俾可逐日起色勿稍反復為幸。

白話文:

近期的十九帖中藥:疾病後遺症漸漸緩解。舌頭濕潤,自發性盜汗停止。虛弱之風氣已平息,睡眠也安穩了,頭痛、骨痛都逐漸平息。計畫再調理氣血,希望能逐漸恢復體力,不要再出現反覆的症狀,那就太好了。

臺參鬚(一錢,秋石三釐另煎沖),制首烏(四錢),煅牡蠣(一兩,先煎),鹽半夏(三錢五分),南沙參(三錢),歸身(一錢,炙),炒香棗仁(三錢五分),柏子仁(四錢),生穀芽(五錢,包)

白話文:

  • **臺參鬚:**1錢,另用3釐秋石煎沖

  • **製首烏:**4錢

  • **煅牡蠣:**1兩,先煎

  • **鹽半夏:**3錢5分

  • **南沙參:**3錢

  • **歸身:**1錢,炙過

  • **炒香棗仁:**3錢5分

  • **柏子仁:**4錢

  • **生穀芽:**5錢,包裹

二十方:昨暢汗,肌灼頭脹藉汗而解。今脈尚靜,舌苔亦潤。症情尚稍安和,惟本體素虛,一時不能復原。當溽暑薰逼,不得不加意慎調。

白話文:

昨天暢快發汗,肌膚灼熱、頭脹,靠著發汗得以緩解。現在脈象還算平靜,舌苔也比較濕潤。症狀稍微好些,安穩和平一些。只是原本體質虛弱,一時之間無法完全恢復。當濕熱暑氣逼迫時,不得不更加註意小心調養。

西洋參(三錢五分,生切),鮮金斛(五錢),半貝丸(二錢),赤芍(三錢),生鱉甲(三錢,先煎),全瓜蔞(五錢,切),淡芩(三錢五分),滑石塊(三錢),青蒿子(三錢五分),知母(二錢),石決明(一兩,生煅同用,先煎),竹茹(二錢),稻根鬚(四錢,洗),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西洋參(3.5錢,生切片)

新鮮金斛(5錢)

半夏丸(2錢)

赤芍藥(3錢)

生鱉甲(3錢,先煎)

全瓜蔞(5錢,切片)

淡生地(3.5錢)

滑石塊(3錢)

青蒿子(3.5錢)

知母(2錢)

石決明(1兩,生用和煅用一起,先煎)

竹茹(2錢)

稻根鬚(4錢,洗淨)

新鮮蘆根(1兩,去節)

二十一方:表熱復來,虛體不能勝病,迷濛嗜臥,舌乾光無津液,有糜點,寐即指搐手動,脈左弦數、右軟,均不甚調。大便不通,腹病非初病可比。頗有可慮之處。姑進救陰泄熱以冀應手。

白話文:

二十一方:外感熱邪再次發作,身體虛弱無法抵抗疾病,頭暈昏沉嗜睡,舌頭乾裂無津液,有潰瘍點,睡著後手腳會抽搐顫動,脈象左側弦硬數,右側軟弱,都比較不正常。大便不通,腹中病症不像之前發病時。這是一個比較讓人擔心的情況。暫且採取補陰清熱的治療方法,希望能立即見效。

鮮霍斛(一兩,打如泥),知母(三錢),青蒿子(三錢),竹茹(三錢),鮮生地(一兩,打),銀花(三錢),丹皮(三錢五分),通草(一錢),元參(三錢),連翹(三錢),紫貝齒(一兩,生,先煎),赤芍(三錢),鮮蘆根(一兩,去節),野薔薇瓣(三錢五分)

白話文:

新鮮霍斛(一兩,打成泥狀)

知母 (三錢) 青蒿子 (三錢) 竹茹 (三錢) 新鮮生地黃 (一兩,打成汁) 銀花 (三錢) 丹皮 (三錢五分) 通草 (一錢) 元參 (三錢) 連翹 (三錢) 紫貝齒 (一兩,生用,先煮) 赤芍藥 (三錢) 新鮮蘆根 (一兩,去節) 野薔薇花瓣 (三錢五分)

,據述昨下大便,脘腹悶痛未止,表熱未退,口乾尚甚。仍防變遷。

鮮霍斛(五錢,打),桑葉(三錢),枳殼(三錢五分),青蒿(三錢),鮮生地(五錢,打),牛蒡(三錢),竹茹(三錢五分),朱連翹(三錢),淡豆豉(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滑石(四錢),朱茯苓(五錢),鮮蘆根(二兩,去節)

白話文:

  • 霍斛,生用,5 克
  • 桑葉,3 克
  • 枳殼,3.5 克
  • 青蒿,3 克
  • 生地黃,生用,5 克
  • 牛蒡子,3 克
  • 竹茹,3.5 克
  • 連翹,3 克
  • 淡豆豉,3 克
  • 白杏仁,4 克(去尖)
  • 滑石,4 克
  • 茯苓,5 克(赤茯苓)
  • 蘆根,生用,2 兩(去節)

,身熱頭暈,痰多脹悶。宜解表疏理。

前胡(三錢五分,蜜水炙),石決明(一兩,先煎),枳殼(三錢五分),大腹皮(三錢,洗),桑葉(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橘白(一錢),炙雞金(三錢,去垢),牛蒡(三錢),煨天麻(七分),生草(三分),通草(一錢),生熟穀芽(各五錢,包)

白話文:

  • 前胡(3.5錢,用蜂蜜水炙)
  • 石決明(1兩,先煎)
  • 枳殼(3.5錢)
  • 大腹皮(3錢,洗淨)
  • 桑葉(3.5錢)
  • 白蒺藜(4錢,炒熟去刺)
  • 橘白(1錢)
  • 炙雞金(3錢,去垢)
  • 牛蒡(3錢)
  • 煨天麻(7分)
  • 生草(3分)
  • 通草(1錢)
  • 生熟穀芽(各5錢,包起來)

,濕熱化瘍,勢方越發。急宜清化分利,俾可由漸奏功。

龍膽草(一錢),銀花(三錢),粉萆薢(四錢),土貝(四錢,去心),川柏(三錢五分),甘中黃(一錢),黑山梔(三錢五分),連翹(三錢),知母(三錢五分,鹽水炒),淡竹葉(三錢五分),赤芍(三錢)

白話文:

龍膽草(5克)

金銀花(15克)

粉萆薢(20克)

土貝母(20克,去心)

川柏(17.5克)

甘松(5克)

黃連(17.5克)

連翹(15克)

知母(17.5克,用鹽水炒製)

淡竹葉(17.5克)

赤芍(15克)

,表熱不退,口渴不已。變遷可懼,幸勿輕忽。

鮮霍斛(七錢,打),牛蒡(三錢),朱連翹(三錢,帶心),知母(三錢五分),淡豆豉(四錢,打),白杏仁(四錢),朱茯神(五錢),枳殼(三錢五分),香青蒿(二錢),赤芍(三錢),花粉(三錢),竹茹(三錢),鮮蘆根(二兩,去節)

白話文:

  • 鮮活的霍斛(七錢,打碎)
  • 牛蒡(三錢)
  • 連同果仁的硃砂連翹(三錢)
  • 知母(三錢五分)
  • 淡豆豉(四錢,打碎)
  • 白杏仁(四錢)
  • 硃色的茯神(五錢)
  • 枳殼(三錢五分)
  • 香青蒿(二錢)
  • 赤芍藥(三錢)
  • 花粉(三錢)
  • 竹茹(三錢)
  • 去節的鮮蘆根(二兩)

匝月前,表熱兩作,旋即口渴不已,肩肋痠痛入腹,脈弦。溫邪傷陰入絡。當表裡分解。

鮮霍斛(五錢,打),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絲瓜絡(三錢五分),元參(三錢五分),蘇葉(三錢五分),秦艽(三錢五分),川通草(一錢),象貝(四錢,去心),赤芍(三錢),片薑黃(三錢五分),朱茯苓(四錢),鮮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生鮮霍斛(50克,拍打)

白蒺藜(40克,炒熟去刺)

絲瓜絡(35克)

元參(35克)

蘇葉(35克)

秦艽(35克)

川通草(10克)

象貝(40克,去心)

赤芍(30克)

片薑黃(35克)

朱茯苓(40克)

生鮮桑枝(100克,切段)

,昨起寒熱,頭脹,脈數不暢。宜疏達法。

蘇葉(三錢),荊芥(三錢五分,炒),牛蒡(三錢),枳殼,淡豆豉(四錢),防風(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萊菔子(炒,三錢),赤芍(三錢),前胡(三錢五分),象貝(四錢),陳佩蘭(後下),桑枝(一兩)

白話文:

藥材:

  • 紫蘇葉:3 錢
  • 荊芥:3.5 錢(炒過)
  • 牛蒡:3 錢
  • 枳殼:適量
  • 豆豉(無鹽):4 錢
  • 防風:3.5 錢
  • 白杏仁:4 錢
  • 白蘿蔔子:3 錢(炒過)
  • 赤芍藥:3 錢
  • 前胡:3.5 錢
  • 海象貝:4 錢
  • 陳皮(最後加入):適量
  • 桑枝:1 兩

老公祖(吳縣正號),濕熱未楚,舌苔黃,脈帶弦數。尚須清化分利,務使肝膽之火與膀胱之濕,各得平靖為要。

白話文:

吳縣的老中醫,濕熱病情未明,舌苔發黃,脈象有弦數。需要進一步調理化解,重點是讓肝膽的火氣和膀胱的濕氣各自平息。

龍膽草(一錢),川柏(二錢),知母(二錢,鹽水炒),甘草梢(四分),澤瀉(三錢五分),黑山梔(三錢),滑石(四錢),士貝(四錢,去心),丹皮(二錢),淡竹葉(三錢),豬苓(三錢五分),瞿麥(三錢),朱燈芯(三分)

白話文:

龍膽草(6 克)

川柏(12 克)

知母(12 克,用鹽水炒)

甘草梢(2.4 克)

澤瀉(21 克)

黑山梔(18 克)

滑石(24 克)

士貝(24 克,去心)

丹皮(12 克)

淡竹葉(18 克)

豬苓(21 克)

瞿麥(18 克)

朱燈芯(1.8 克)

左(正號),三陰瘧初止,脈狀未靜,營衛未和,所病未清也。須格外加慎,以防反復。兼之肝腎不足,風濕痹絡,左腿痛而酸尤須速為解散,以防結瘍。

白話文:

正號:左,這是三陰瘧疾剛好的時候。

脈象:脈象還不平穩,說明營衛之氣還沒調和,疾病還沒有完全痊癒。

注意事項:需要格外注意,防止病情復發。

合併症:患者還有肝腎不足,風濕痹絡的症狀,左腿疼痛並發痠。更需要及時治療,防止形成膿瘍。

全當歸(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豨薟草(三錢,制),粉萆薢(四錢),淮牛膝(三錢五分),川斷(三錢,鹽水炒),五加皮(三錢),臭梧桐(三錢),伸筋草(三錢),菟絲子(三錢,鹽水炒),金毛脊(三錢,炙去毛),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全當歸: 3錢

白蒺藜: 4錢,炒過後去除刺

豨薟草: 3錢,處理過

粉萆薢: 4錢

淮牛膝: 3錢5分

川斷: 3錢,鹽水炒過

五加皮: 3錢

臭梧桐: 3錢

伸筋草: 3錢

菟絲子: 3錢,鹽水炒過

金毛脊: 3錢,烤過後去除毛

桑枝: 1兩,切碎

,風濕交阻,腰右痠痛著骨,防結流注。須作速消散。

蘇梗(二錢),淮牛膝(三錢五分),豨薟草(三錢),淡木瓜(三錢五分),獨活(一錢),五加皮(三錢),臭梧桐(三錢五分),絲瓜絡(二錢),防風(三錢五分),川斷(三錢),威靈仙(三錢五分),金毛脊(三錢,炙去毛)

白話文:

蘇梗(12 克)

淮牛膝 (21 克) 豨薟草 (18 克) 淡木瓜 (21 克) 獨活 (6 克) 五加皮 (18 克) 臭梧桐 (21 克) 絲瓜絡 (12 克) 防風 (21 克) 川斷 (18 克) 威靈仙 (21 克) 金毛脊 (18 克,炙過並去除毛髮)

,頭痛發熱漸愈,肢冷畏寒尚甚,咳嗽痰多,脈數。擬六安煎加減法。

白話文:

左側肢體的頭痛和發燒逐漸好轉,但肢體冰冷畏寒的症狀依然嚴重,並伴有咳嗽和多痰,脈搏偏快。建議使用六安煎方劑,並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

前胡(三錢五分),陳皮(一錢),白杏仁(四錢),萊菔子(四錢,炒),牛蒡(三錢),法半夏(三錢五分),象貝(四錢),防風(三錢五分),紫菀(三錢五分,蜜炙),茯苓(四錢),白芥子(七分),澤瀉(三錢),酒炒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 前胡(21克)
  • 陳皮(6克)
  • 白杏仁(24克)
  • 炒萊菔子(24克)
  • 牛蒡(18克)
  • 法半夏(21克)
  • 象貝(24克)
  • 防風(21克)
  • 蜜炙紫菀(21克)
  • 茯苓(24克)
  • 白芥子(4.2克)
  • 澤瀉(18克)
  • 酒炒桑枝(60克,切片)

六安煎正方:陳皮(三錢五分),茯苓(二錢),甘草(一錢),白杏仁(一錢),半夏(三錢),白芥子(七分)

白話文:

六安煎正方:

  • 陳皮(21克)
  • 茯苓(12克)
  • 甘草(6克)
  • 白杏仁(6克)
  • 半夏(18克)
  • 白芥子(4.2克)

,積滯已解,運化未醒,脈弦。本體不充,素有濕熱,當標本兩治。

臺參鬚(七分,另煎沖),新會皮(一錢),川斷(三錢,鹽水炒),金櫻子(三錢,鹽水炒),制首烏(三錢),製半夏(三錢五分),春砂末(五分,沖),遠志炭(七分,去心),沙苑子(三錢,鹽水炒),玉竹(三錢五分),炒香棗仁(三錢五分)

白話文:

臺參鬚(7錢,另煎煮用來泡茶)

新會陳皮(1錢)

川斷(3錢,用鹽水炒過)

金櫻子(3錢,用鹽水炒過)

製首烏(3錢)

製半夏(3錢5分)

春砂粉(5分,用來泡茶)

遠志炭(7分,去中心)

沙苑子(3錢,用鹽水炒過)

玉竹(3錢5分)

炒香棗仁(3錢5分)

,頭痛久不止,近增骨痛,脈數轉弦。陰薄肝亢,外受風邪。擬清理之,再為培本。

桑葉(三錢五分),秦艽(二錢),石決明(一兩),陳佩蘭(三錢五分,後下),白蒺藜(四錢,炒去刺),蘇梗(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桑枝(一兩,切),蔓荊子(三錢五分),荊芥(三錢五分),赤苓(三錢)

白話文:

桑葉(21克),秦艽(12克),石決明(60克),陳佩蘭(21克,後放),白蒺藜(24克,炒後去刺),蘇梗(21克),赤芍(21克),桑枝(60克,切片),蔓荊子(21克),荊芥(21克),赤苓(18克)

,頻咳不暢,夜來寒熱,脈數。風溫留戀肺經,非透達不可。

淡豆豉(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冬瓜子(七錢),蘇葉(三錢五分),前胡(三錢五分),防風(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去尖),陳皮(一錢),牛蒡子(三錢),荊芥(三錢五分,炒),象貝(四錢,去心),枳殼(三錢五分),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材料:

  • 淡豆豉:3錢
  • 白蒺藜:4錢(炒熟後去除刺)
  • 冬瓜子:7錢
  • 蘇葉:3錢5分
  • 前胡:3錢5分
  • 防風:3錢5分
  • 白杏仁:4錢(去除尖端)
  • 陳皮:1錢
  • 牛蒡子:3錢
  • 荊芥:3錢5分(炒熟)
  • 象貝:4錢(去除殼)
  • 枳殼:3錢5分
  • 桑枝:1兩(切段)

,曾病風痹,至今復原未足,脈濡。當和氣血,解散風濕痰濁。

全當歸(三錢),防風(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陳皮(一錢),制首烏(四錢),淮牛膝(三錢五分),豨薟草(四錢),法半夏(三錢五分),生西耆(三錢五分),片薑黃(三錢五分),臭梧桐(三錢),制南星(七分),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當歸 3 錢

防風 3 錢 5 分

白蒺藜 4 錢

陳皮 1 錢

制首烏 4 錢

淮牛膝 3 錢 5 分

豨薟草 4 錢

法半夏 3 錢 5 分

生西耆 3 錢 5 分

片薑黃 3 錢 5 分

臭梧桐 3 錢

制南星 7 分

桑枝 1 兩(切碎)

,左肋下作痛如麻,延經匝月,風濕痹阻營絡,延防聚而成瘍。

桑葉(二錢),土貝(四錢),防風(三錢五分),淡木瓜(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絲瓜絡(二錢),防己(三錢五分),生米仁(四錢),赤芍(三錢),陳皮(一錢),豨荃草(三錢五分),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桑葉(12克),貝母(24克),防風(21克),淡木瓜(21克),白蒺藜(24克),絲瓜絡(12克),防己(21克),生米仁(24克),赤芍(18克),陳皮(6克),豨荃草(21克),桑枝(60克,切片)

,作寒發熱,頭痛無汗,咳嗽鼻塞,脈數而不暢。宜疏散表邪。

淡豆豉(三錢),前胡(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去尖),枳殼(三錢五分),蘇葉(三錢五分),牛蒡(三錢),象貝(四錢,去心),萊菔子(三錢),白蒺藜(四錢),紫菀(一錢,蜜炙),荊芥(三錢五分,炒黑),冬瓜子(七錢)

白話文:

  • 淡豆豉(15克)
  • 前胡(17.5克)
  • 白杏仁(20克,去尖)
  • 枳殼(17.5克)
  • 蘇葉(17.5克)
  • 牛蒡子(15克)
  • 象貝(20克,去心)
  • 萊菔子(15克)
  • 白蒺藜(20克)
  • 紫菀(5克,蜜炙)
  • 荊芥(17.5克,炒黑)
  • 冬瓜子(35克)

,脅刺痛、溫痛,病甫得解表,未淨之邪壅氣,作呃不止。脈弦細。病情尚在險途,仍防變遷。

旋覆花(三錢五分,包),公丁香(七粒,後下),刀豆子(三錢,炙存性,杵),枳殼(三錢五分),代赭石(七錢,煅,先煎),柿蒂(七隻),新會皮(一錢),朱茯苓(五錢),沉香片(三分),淡吳萸(三分,鹽水炒),鹽半夏(三錢),焦麥芽(六錢),通草(一錢)

白話文:

旋覆花(17.5克,包起來)

公丁香(7粒,最後放)

刀豆子(15克,炙後存性,研成粉末)

枳殼(17.5克)

代赭石(35克,煅燒,先煎)

柿蒂(7個)

新會皮(5克)

朱茯苓(25克)

沉香片(1.5克)

淡吳茱萸(1.5克,用鹽水炒過)

鹽半夏(15克)

焦麥芽(30克)

通草(5克)

,勞傷風寒為病,咳嗽氣急,作寒頭痛,兼之腹痛便溏。當表裡兩治。

蘇葉(三錢五分),紫菀(三錢五分,蜜炙),代赭石(五錢,煅,先煎),烏藥(三錢五分),荊芥(三錢五分),牛蒡(三錢),枳殼(三錢五分),六曲(四錢),前胡(三錢五分),象貝(四錢,去心),冬瓜子(一兩),澤瀉(三錢),桑枝(一兩)

白話文:

蘇葉(21.6克),紫菀(21.6克,用蜂蜜炙過),代赭石(30克,煅製過,先煎),烏藥(21.6克),荊芥(21.6克),牛蒡(18克),枳殼(21.6克),六曲(24克),前胡(21.6克),象貝(24克,去除內臟),冬瓜子(60克),澤瀉(18克),桑枝(60克)

,濕痰咽膩,勞傷骨痛,脈濡。稍有感冒。治當兼顧。

蘇梗(三錢五分,切),橘紅(一錢,炙),生米仁(四錢),通草(一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法半夏(三錢),川斷(三錢,鹽水炒),桑枝(一兩),赤芍(三錢五分),制南星(七分),赤苓(三錢)

白話文:

蘇梗(17.5公克,切碎)

橘紅(5公克,烤過)

生米仁(20公克)

通草(5公克)

白蒺藜(20公克,炒熟去除刺)

半夏(15公克)

川斷(15公克,用鹽水炒製)

桑枝(50公克)

赤芍(17.5公克)

南星(3.5公克,加工處理過)

赤苓(15公克)

,惡寒發熱,久不止,脈弦軟。本體內乏,未可忽視。

銀柴胡(一錢),鱉甲心(四錢,水炙),煅瓦楞粉(一兩,包),通草(一錢),全當歸(三錢五分),製半夏(三錢五分),川貝(三錢五分,二味共研,包),川楝子(三錢五分),陳佩蘭(二錢),赤芍(三錢),赤苓(三錢),桑枝(一兩)

白話文:

銀柴胡(5克)

鱉甲心(20克,水炙後使用)

煅瓦楞粉(50克,包煎)

通草(5克)

全當歸(17.5克)

製半夏(17.5克)

川貝(17.5克,與下述川楝子共研,包煎)

川楝子(17.5克)

陳皮(10克)

赤芍藥(15克)

赤苓(15克)

桑枝(50克)

,病約五日,熱勢交暮為甚,頭痛、遍體痛,舌白黃垢,口膩脈數,不甚鼓指,大便溏泄,溲少不寐,煩躁。病未雙透,正轉重之時也。

白話文:

患者大約患病五天,發熱情況傍晚到夜晚加重,頭痛,全身疼痛,舌苔白黃交雜,口裡感到黏膩,脈搏數快,按壓手指不覺得非常緊,大便稀溏,小便量少,失眠,煩躁不安。疾病還沒有完全顯露出來,正處於轉向加重的階段。

淡豆豉(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生米仁(四錢),朱連翹(四錢),黑山梔(三錢五分),白豆蔻(七分,敲小粒,後下),枳殼(三錢五分),六曲(四錢,炒),赤芍(三錢,酒炒),白杏仁(四錢,去尖),竹茹(三裁),車前子(四錢,包),佩蘭葉(三錢五分,後下)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

白蒺藜(20克,炒熟後去掉刺)

生米仁(20克)

朱連翹(20克)

黑山梔(17.5克)

白豆蔻(3.5克,敲成小塊後再加入)

枳殼(17.5克)

六曲(20克,炒熟)

赤芍(15克,用酒炒製)

白杏仁(20克,去掉尖)

竹茹(15克)

車前子(20克,用布包裹)

佩蘭葉(17.5克,後下)

,內熱、滿口紅碎,舌尖起腐作痛妨食,大便閉,溲少。風溫留戀,最防轉重。

桑葉(三錢),黑山梔(三錢五分),銀花(三錢五分),白茅根(一兩,去心),牛蒡(三錢),連翹(三錢),甘中黃(一錢),朱燈芯(五分),赤芍(三錢),竹茹(三錢),飛中白(三錢五分,包),通草(一錢)

白話文:

桑葉(15克),黑山梔(17.5克),金銀花(17.5克),白茅根(60克,去除根莖),牛蒡(15克),連翹(15克),甘草(6克),硃砂(3克),赤芍藥(15克),竹茹(15克),飛滑石(17.5克,包裹),通草(6克)

,傷風不淨,略有咳嗽,納穀不香,舌苔白黃,大便不潤。宜清理法。

北秫米(四錢),白杏仁(四錢),茯苓(四錢),大腹皮(三錢),橘白(一錢),象貝(四錢),六曲(四錢),通草(一錢),鹽半夏(三錢五分),竹茹(三錢),炙雞金(四錢),生熟穀芽(各五錢,包)

白話文:

材料:

  • 北黏米:40 克
  • 白杏仁:40 克
  • 茯苓:40 克
  • 大腹皮:30 克
  • 橘皮內層(橘白):10 克
  • 象貝:40 克
  • 六曲:40 克
  • 通草:10 克
  • 鹽半夏:35 克
  • 竹茹:30 克
  • 炒黃耆(炙雞金):40 克
  • 生麥芽、炒麥芽(各為 50 克,包起來)

,表熱盛衰不定,大便溏泄,溲少,舌黃垢。風溫痰滯交郁。宜表裡兩治。

廣藿梗(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茯苓(四錢),鉤勾(三錢,後下),白蒺藜(四錢),六曲(四錢),大腹皮(三錢),澤瀉(三錢),赤芍(三錢五分),楂炭(三錢五分),萊菔子(四錢),炒麥芽(五錢,包),佩蘭(三錢五分,後下)

白話文:

**廣藿香:**3.5錢

枳殼: 3.5錢 **茯苓:**4錢 鉤勾: 3錢,最後加入 **白蒺藜:**4錢 **六曲:**4錢 **大腹皮:**3錢 **澤瀉:**3錢 赤芍: 3.5錢 楂炭: 3.5錢 **萊菔子:**4錢 炒麥芽: 5錢,包裹起來 佩蘭: 3.5錢,最後加入

,往來寒熱,頭痛咳嗽胸痛,連日鼻衄,舌少苔,咽關紅。風溫互郁,最易轉重。

淡豆豉(三錢),連翹(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赤芍(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黑山梔(四錢),象貝(五錢,去心),絲瓜絡(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鮮生地(五錢,同豆豉三咪打),竹茹(三錢五分),通草(一錢),桑枝(一兩)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連翹(15克),白杏仁(20克,去尖),赤芍藥(17.5克),白蒺藜(20克,炒後去除刺),黑山梔(20克),象貝(25克,去除內臟),絲瓜絡(17.5克),枳殼(17.5克),鮮生地(25克,與豆豉一起研磨),竹茹(17.5克),通草(5克),桑枝(50克)

,胃陽不振,時易泛酸,舌白黃。胃氣呆木,大便溏,脈弦數。經鬱氣阻,未易奏效。

生□術(三錢五分),制川樸(五分),炙雞金(三錢),淡芩(一錢,酒炒),橘紅(一錢),白杏仁(四錢),範志曲(三錢),茯苓(四錢),製半夏(二錢),象貝(四錢),西茵陳(三錢),澤瀉(三錢),佛手花(三錢五分),生熟穀芽(各五錢)

白話文:

生薑(三錢五分)、制川貝(五分)、炙雞內金(三錢)、淡黃芩(一錢,用酒炒過)、橘紅(一錢)、白杏仁(四錢)、範志曲(三錢)、茯苓(四錢)、制半夏(二錢)、象貝(四錢)、西茵陳(三錢)、澤瀉(三錢)、佛手花(三錢五分)、生、熟穀芽(各五錢)

,表熱氣急,氣短,舌糙黃,口乾胸次悶塞,便閉,不得寐,脈滑數。頭痛邪滯,積伏不淺。防塞逆變幻。

白話文:

如果病人脈象浮滑而跳動得快,表示熱氣上衝,呼吸急促,氣息短促,舌頭粗糙且發黃,口乾舌燥,胸悶腹脹,大便不通,無法入眠。可能是頭部有邪氣滯留,積聚不淺。需要注意邪氣阻塞變化的情況。

甜葶藶(四錢,焙去油),旋覆花(三錢五分,包),象貝(五錢,去心),萊菔子(五錢,研),白前(三錢五分),代赭石(五錢,煅,先煎),全瓜蔞(四錢,切),楂炭(三錢),枳殼(三錢),白杏仁(五錢),火麻仁泥(一兩),車前子(四錢,包),玉樞丹(二錢,研末),枇杷露(一兩,二味調化先服)

白話文:

甜葶藶(4錢,烘焙去除油脂)

旋覆花(3錢5分,用紗布包起來)

象貝(5錢,去除內心)

萊菔子(5錢,研磨)

白前(3錢5分)

代赭石(5錢,煅燒後先煎煮)

全瓜蔞(4錢,切片)

楂炭(3錢)

枳殼(3錢)

白杏仁(5錢)

火麻仁泥(1兩)

車前子(4錢,用紗布包起來)

玉樞丹(2錢,研磨成粉)

枇杷露(1兩,將枇杷露與玉樞丹調和,先服下)

,脈軟滑數。軟為臟陰虧乏,滑數為痰熱有餘。舌中灰膩,口乾咽燥,耳聾糊語,咳嗽痰白,便閉、溲少。邪正交病,風波易起,萬勿忽。

白話文:

左脈象:脈搏軟滑,跳動較快。

軟脈:表示臟腑陰液不足。

滑數脈:表示痰熱過盛。

舌苔:舌面塗灰黑色、黏膩。

其他症狀:口乾舌燥,耳鳴語含糊,咳嗽,白色痰液,大便不通,小便少。

由於體內正氣和邪氣相互交織對抗,病情容易發生變化,不可輕忽。

鮮金斛一兩、鮮生地一兩、鮮沙參(一兩,三味同打如泥),全瓜蔞(五錢,打),紫貝齒(一兩五錢,杵),竹茹(三錢),火麻仁泥(七錢),朱茯神(五錢),竺黃片(三錢),黑山梔(三錢),朱連翹(三錢)

白話文:

鮮金斛 50 克、鮮生地黃 50 克、鮮沙參(50 克,三味一起搗成泥)、全瓜蔞 25 克(搗碎)、紫貝齒 75 克(研磨)、竹茹 15 克、火麻仁泥 35 克、朱茯神 25 克、竺黃片 15 克、黑山梔 15 克、朱連翹 15 克

,昨宵形寒發熱,頭暈腹痛,嘔吐。舌白黃,脈數。當表裡兩治。

蘇梗(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青皮(一錢),萊菔子(四錢),藿梗(三錢五分),蔓荊子(三錢五分),六曲(四錢,炒),赤苓(三錢),赤芍(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楂炭(三錢),澤瀉(三錢),佩蘭(三錢五分,後下)

白話文:

  • 蘇梗:3.5 錢

  • 白蒺藜:4 錢(炒去刺)

  • 青皮:1 錢

  • 萊菔子:4 錢

  • 藿梗:3.5 錢

  • 蔓荊子:3.5 錢

  • 六曲:4 錢(炒)

  • 赤苓:3 錢

  • 赤芍:3.5 錢

  • 枳殼:3.5 錢

  • 楂炭:3 錢

  • 澤瀉:3 錢

  • 佩蘭:3.5 錢(最後放入)

,頭重胸悶,表熱,脈不暢,肢冷。病方鴟張,變遷可慮。

淡豆豉(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薄荷(三錢五分,後下),六曲(三錢),黑山梔(三錢五分),蔓荊子(三錢五分),牛蒡(三錢),萊菔子(三錢,炒),赤芍(三錢),枳殼(三錢五分),連翹(三錢),澤瀉(三錢)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炒白蒺藜(20克),薄荷(17.5克,最後加入),六曲(15克),黑山梔(17.5克),蔓荊子(17.5克),牛蒡(15克),炒萊菔子(15克),赤芍(15克),枳殼(17.5克),連翹(15克),澤瀉(15克)

,頭脹痛,寐則多夢紛壇,不思食,食則胸次作堵,舌白口膩。濕困脾陽。防轉重。

越鞠丸(四錢,包),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白豆蔻(七錢,敲小粒,後下),六曲(四錢,炒),橘紅(一錢),蔓荊子(八錢),白杏仁(四錢,去尖),萊菔子(四錢,炒),製半夏(二錢),赤芍(八錢),生米仁(四錢),車前子(四錢,包),桑枝(一兩),佩蘭(三錢,後下)

白話文:

越鞠丸(40克,用紙包住)

白蒺藜 (40克,炒後去刺) 白豆蔻 (70克,敲碎成小顆粒,後加入) 六曲 (40克,炒) 橘紅 (10克) 蔓荊子 (80克) 白杏仁 (40克,去尖) 萊菔子 (40克,炒) 製半夏 (20克) 赤芍 (80克) 生米仁 (40克) 車前子 (40克,用紙包住) 桑枝 (120克) 佩蘭 (30克,後加入)

,內阻痰濕,外感表邪。惡寒胸悶,脈不暢,舌黃。防轉重,勿忽。

老蘇梗(三錢五分),越鞠丸(四錢,包),白蔻仁(七錢,研沖),六曲(四錢,炒),廣藿梗(三錢五分),橘紅(一錢),白杏仁(四錢,去尖),萊菔子(四錢,炒),赤芍(三錢五分),製半夏(三錢),生米仁(四錢),澤瀉(三錢),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老蘇梗(17.5 克)

越鞠丸(20 克,包著)

白蔻仁(35 克,研磨後沖服)

六曲(20 克,炒過)

廣藿梗(17.5 克)

橘紅(5 克)

白杏仁(20 克,去除尖端)

萊菔子(20 克,炒過)

赤芍(17.5 克)

製半夏(15 克)

生米仁(20 克)

澤瀉(15 克)

桑枝(50 克,切片)

,表熱頗壯,胸悶稍有咳,腹膨、便溏溲少,脈數。病方鴟張,變遷易如反掌也。

淡豆豉(三錢),枳殼(三錢五分),六曲(四錢),赤芍(三錢),前胡(三錢五分),竹茹(三錢),萊菔子(四錢,炒),滑石(四錢),牛蒡子(三錢),連翹(三錢),青皮(一錢),澤瀉(三錢),枇杷葉(三錢,去毛筋,包)

白話文:

淡豆鼓(3錢)

枳殼(3錢5分)

六神曲(4錢)

赤芍藥(3錢)

前胡(3錢5分)

竹茹(3錢)

萊菔子(4錢,炒過)

滑石(4錢)

牛蒡子(3錢)

連翹(3錢)

陳皮(1錢)

澤瀉(3錢)

枇杷葉(3錢,去掉毛茸和筋脈,用紙包好)

熱經一候,胸悶便薄,少寐糊語,氣急,舌糙黃起刺,質紅,口乾脈數。此非輕症,不敢忽視。

淡豆豉三錢、鮮金斛五錢、黑山梔(三錢,三味同打),薄荷(三錢五分,後下),枳殼(三錢五分),赤苓(四錢,硃砂拌),牛蒡子(勿研,三錢),竹茹(三錢五分),六曲(四錢,炒),連翹(三錢),紫貝齒(一兩五錢,生杵),車前子(四錢,包),枇杷葉(三錢,去毛筋,包),石決明(一兩,生,先煎)

白話文:

  • 淡豆豉 3 錢

  • 鮮金斛 5 錢

  • 黑山梔 3 錢(將上述三味藥材搗碎)

  • 薄荷 3 錢 5 分(最後加入)

  • 枳殼 3 錢 5 分

  • 赤苓 4 錢(與硃砂混合)

  • 牛蒡子 3 錢(勿研磨)

  • 竹茹 3 錢 5 分

  • 六曲 4 錢(炒製過)

  • 連翹 3 錢

  • 紫貝齒 1 兩 5 錢(生藥搗碎)

  • 車前子 4 錢(包紮)

  • 枇杷葉 3 錢(去除毛和筋,包紮)

  • 石決明 1 兩(生藥,先煎)

,頭脹鼻塞,形寒。風邪傷衛,風性偏陽,衛亦屬陽,以陽從陽,其氣必浮,是以夜來驚惕,咽癢咳塞窒,脈微數。當專從上焦宣泄,勿使邪戀生波為要。

白話文:

感冒初期,頭脹、鼻子不通氣,身體發冷。這是由於風邪侵犯了人體的衛氣,風邪屬陽,衛氣也屬陽,陰陽同性相從,所以風邪就會浮在人體的上部。因此,夜間容易驚醒,喉嚨發癢、咳嗽、氣喘,脈象微弱而數。治療時應該重點從上焦(頭部、胸部)宣泄邪氣,防止風邪滯留,引起更嚴重的病症。

前胡(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石決明(一兩,生,先煎),枇杷葉(四錢,去毛筋,包),白前(三錢五分),白杏仁(去尖),赤芍(三錢五分),瓜蔞皮(切,三錢),牛蒡(三錢),象貝(去心),通草(一錢)

白話文:

  • 前胡(17.5克)
  • 炒白蒺藜(20克,去除刺)
  • 生石決明(50克,先煮)
  • 去毛筋的枇杷葉(20克,包裹)
  • 白前(17.5克)
  • 去尖的白杏仁
  • 赤芍(17.5克)
  • 切片的瓜蔞皮(15克)
  • 牛蒡(15克)
  • 去心的象貝
  • 通草(5克)

,形寒發熱,盛衰不定,汗少頭脹,胸悶、腑氣不通,小溲尚利。風溫內郁,最慮轉重。

淡豆豉(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六曲(三錢,炒),連翹(三錢),香青蒿(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萊菔子(四錢,炒研),車前子(四錢,包),赤芍(三錢五分),竹茹(三錢),象貝(四錢,去心),澤瀉(三錢)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

白蒺藜(20克,炒後去刺)

六曲(15克,炒)

連翹(15克)

香青蒿(17.5克)

枳殼(17.5克)

萊菔子(20克,炒研)

車前子(20克,包)

赤芍(17.5克)

竹茹(15克)

象貝(20克,去心)

澤瀉(15克)

,尺膚熱脈盛躁者,病溫也。溫從熱化,最易爍陰。舌白黃,邊尖絳。頭痛、胸次不適,少寐起經五日,正發越之時也。

白話文:

左手,手寸部皮膚熱,脈搏強盛浮躁,表示患有溫病。溫病是由於熱邪化生的,最容易耗傷陰液。舌苔白而帶黃,舌尖和舌邊發紅。伴有頭痛、胸悶不適,入睡困難,發病約五天,正是發熱惡寒加重的時期。

冬桑葉(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枳殼(三錢五分,炒),生石決明(一兩,先煎),薄荷(三錢五分,後下),荊芥(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丟尖),朱連翹(三錢),牛蒡子(三錢,勿研),赤芍(三錢),象貝(四錢,去心),澤瀉(三錢),桑枝(一兩,切),炒香豆豉(二錢)

白話文:

材料:

  • 冬桑葉:3錢
  • 白蒺藜:4錢(炒後去刺)
  • 枳殼:3錢5分(炒)
  • 生石決明:1兩(先煮)
  • 薄荷:3錢5分(後放)
  • 荊芥:3錢5分
  • 白杏仁:4錢(去尖)
  • 朱連翹:3錢
  • 牛蒡子:3錢(不要研磨)
  • 赤芍:3錢
  • 象貝:4錢(去心)
  • 澤瀉:3錢
  • 桑枝:1兩(切碎)
  • 炒香豆豉:2錢

,溫病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由肺達表,惡寒表熱,熱勢不壯,頭痛無汗,院腹痞悶,不耐拒按,二便俱少,脈數不甚鼓指,夜來煩躁少寐。舌黃、口乾。遍體作痛,此係重症。已延五日。最防昏陷化燥。

白話文:

左證,溫病從口鼻入侵,首先侵犯肺部,從肺部到達體表,出現怕冷、外表發熱,熱度不高,頭痛但不流汗,腹部脹悶,按壓有阻礙感,大、小便都少,脈搏快但不太有力,晚上煩躁不安,睡眠少。舌頭發黃、口乾。全身痠痛,這是重症。已經拖延了五天。最擔心出現昏迷、化熱的病情轉變。

淡豆豉四錢、鮮金斛五錢、黑山梔(三錢,三味同打),桑葉(三錢),枳殼(三錢,切),檳榔尖(三錢五分,切),牛蒡子(三錢,勿研),竹茹(三錢),萊菔子(五錢,炒研),赤芍(三錢),紫貝齒(一兩,生杵),車前子(四錢,包),滑石(四錢),活水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淡豆豉 24 克

新鮮金斛 30 克

黑山梔 18 克(與前兩味一起研磨)

桑葉 18 克

枳殼 18 克(切片)

檳榔尖 21 克(切片)

牛蒡子 18 克(不研磨)

竹茹 18 克

萊菔子 30 克(炒後研磨)

赤芍 18 克

紫貝齒 60 克(生品搗碎)

車前子 24 克(包裹)

滑石 24 克

活水蘆根 60 克(去除節點)

,惡寒發熱,已起六日,熱勢午後為甚,頭脹痛,胸悶,語言吃力,舌黃,四末不暖,脈數不大,二便俱通。溫邪恰交一候,最防遷延轉重。未敢輕視。

白話文:

患者目前偏向寒症,惡寒發熱,持續了六天,熱度在下午最為嚴重。頭脹痛,胸悶,言語困難。舌頭黃,四肢冰冷,脈搏數但不強,大小便正常。現在正值寒邪和熱邪交替之際,最怕延誤治療,病情加重。不可輕視。

淡豆豉(三錢),枳殼(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滑石(四錢),黑山梔(三錢),竹茹(三錢),牛蒡子(三錢,勿研),赤苓(三錢,辰砂拌),赤芍(三錢),朱連翹(三錢),象貝(四錢,去心),澤瀉(三錢),生石決明(一兩,先煎)

白話文:

淡豆豉(30克)

枳殼(35克)

炒白蒺藜(40克,去除刺)

滑石(40克)

黑山梔(30克)

竹茹(30克)

牛蒡子(30克,勿研磨)

赤苓(30克,與辰砂混合)

赤芍(30克)

朱連翹(30克)

象貝(40克,去除中心)

澤瀉(30克)

生石決明(120克,先煎)

,外寒內熱,頭暈胸悶,脈不暢,舌白黃,口乾,二便俱少,夜少安寐,遍體痛,溫濕逗留,熱不外達。病勢方張,變遷可慮。

白話文:

此病人症狀如下:

  • 同時有外寒內熱
  • 頭暈,胸悶
  • 脈絡不通順
  • 舌頭白偏黃
  • 口乾
  • 大小便都減少
  • 夜裡難以安睡
  • 全身疼痛
  • 溫氣濕氣停留體內,熱氣無法排出
  • 病勢正在加重,後續發展令人擔憂

淡豆豉(三錢),桑葉(三錢),象貝(四錢,去心),白蒺藜(四錢,炒去刺),黑山梔(三錢),牛蒡子(三錢),枳殼(三錢五分),連翹(三錢),赤芍(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竹二青(三錢),萊菔子(四錢,炒),車前子(四錢,包),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淡豆鼓(15公克),桑葉(15公克),象貝(20公克,去心),白蒺藜(20公克,炒熟後去刺),黑山梔(15公克),牛蒡子(15公克),枳殼(17.5公克),連翹(15公克),赤芍(15公克),白杏仁(20公克,去尖),竹二青(15公克),萊菔子(20公克,炒熟),車前子(20公克,包覆),桑枝(50公克,切碎)

,濕鬱困脾,遍體無力,知飢不能食,嗜臥,舌苔不清,脈狀尚能流利。擬先順氣疏中。

蘇梗(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茯苓(四錢),四制香附(三錢五分),竹茹(三錢),炒黑荊芥(一錢),桑枝(一兩,切),新會皮(三錢五分,炙),鹽半夏(三錢五分),炒黑赤芍(一錢),生穀芽(五錢,包)

白話文:

中藥材:

  • 蘇梗(3.5錢)
  • 枳殼(3.5錢)
  • 白蒺藜(4錢,炒熟後去除刺)
  • 茯苓(4錢)
  • 四制香附(3.5錢)
  • 竹茹(3錢)
  • 炒黑荊芥(1錢)
  • 桑枝(1兩,切片)
  • 新會皮(3.5錢,炙烤過)
  • 鹽半夏(3.5錢)
  • 炒黑赤芍(1錢)
  • 生谷芽(5錢,包起來)

,熱九日,頭暈口膩,舌黃垢,作惡胸悶,少寐糊語,骨痛,便溏溲少。邪滯積伏甚深,正轉重出入關頭。

白話文:

左側疼痛,發熱九天,頭暈、口苦、發膩,舌頭發黃有舌苔,心煩胸悶,睡眠較少且言語含糊不清,骨頭疼痛,大便溏軟,小便少。邪氣滯留積聚很深,正氣反覆加重,出入於危險關頭。

淡豆豉(三錢),上川連(五錢),枳實(三錢),鹽半夏(三錢),鮮金斛(五錢),薄荷(三錢五分),竹茹(三錢),象貝(五錢),赤芍(三錢),連翹(三錢),淡芩炭(三錢五分),朱茯苓(五錢)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上川連翹(25克),枳實(15克),鹽半夏(15克),鮮金斛(25克),薄荷(17.5克),竹茹(15克),象貝(25克),赤芍藥(15克),連翹(15克),淡化過的黃芩炭(17.5克),朱茯苓(25克)

,陽勝則身熱喘粗,不得寐,咽癢咳窒,頭暈胸悶,脈數不甚大,脘次拒按,大便溏薄,小溲熱,舌白黃,口乾,時時作惡。病約八日,正發越之時,極易化燥昏陷。

白話文:

以上症狀:陽氣亢盛導致身體發熱,喘息粗重,無法入睡,咽喉搔癢咳嗽,氣喘氣促,頭暈胸悶,脈搏快速但並不特別有力,胃脘部位按壓有拒按感,大便稀溏,小便熱,舌苔白黃,口乾,時常噁心不適。發病約八天,正值病情加重的階段,容易轉化為燥熱昏迷的嚴重狀況。

淡豆豉,薄荷,前胡,象貝,鮮金斛,牛蒡子,白杏仁,鹽半夏,黑山梔,連翹,枳殼,澤瀉,生石決明

,脈數不大,舌黃,口乾少津液,唇燥,脘腹拒按,二便俱少。病勢十分險惡,發越之變,可立而待也。

先服補氣(一粒),細葉菖蒲(四錢),鮮竹瀝(二兩),羚羊角(三錢五分,鎊,先煎),枳實(三錢,切),紫貝齒(一兩,生杵),朱茯神(五錢),鮮金斛(一兩,打),淡豆豉(三錢,二味同打),竹茹(三錢),石決明(一兩,生,先煎),連翹(三錢,辰拌),竺黃片(三錢),鉤勾(三錢,後下),萊菔子(四錢,包)

白話文:

先服用補氣藥(一粒),細葉菖蒲(四錢),新鮮竹瀝(二兩),羚羊角(三錢五分,研成粉末,先煎),枳實(三錢,切片),紫貝齒(一兩,生搗碎),朱茯神(五錢),新鮮金斛(一兩,搗爛),淡豆豉(三錢,與金斛一起搗爛),竹茹(三錢),決明子(一兩,生用,先煎),連翹(三錢,與辰砂拌勻),竺黃片(三錢),鉤藤(三錢,最後放入),萊菔子(四錢,用布包起來)

,頭脹痛,遇風形浮,胸次微悶,遍體不適,舌薄白。二便俱少。溫濕互郁,防蒸寒熱,未可忽。

桑葉(三錢),枳殼(三錢五分),石決明(一兩,先煎),赤苓(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陳皮(一錢),六曲(三錢),車前子(四錢,包),蔓荊子(三錢),宋半夏(三錢五分),茯苓(四錢),赤芍(三錢五分),佩蘭葉(三錢五分),桑枝(一兩,炒,切)

白話文:

桑葉(15 克),枳殼(17.5 克),石決明(60 克,先煎),赤苓(17.5 克),白蒺藜(20 克),陳皮(5 克),六曲(15 克),車前子(20 克,包起來),蔓荊子(15 克),宋半夏(17.5 克),茯苓(20 克),赤芍(17.5 克),佩蘭葉(17.5 克),桑枝(60 克,炒過切片)

,神疲嗜臥,一身無力,咳逆氣急,痰多,咳則汗來,舌根黃、前半少苔、多裂紋,脈軟,寐則多夢紛紜,納少。體虛病深,中挾痰濕,最防作喘。

白話文:

症狀:

  • 身體疲倦無力,愛睡覺
  • 全身無力
  • 咳嗽逆氣,呼吸急促
  • 痰液多,咳嗽時流汗
  • 舌根發黃,舌前半部苔少,有多處裂紋
  • 脈搏微弱
  • 入睡後多夢煩亂
  • 食慾不振

分析:

患者體質虛弱,病情較重,體內有痰濕鬱積,最擔心會發展成喘息。

蘇子(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生蛤殼(一兩),茯苓(四錢),桑白皮(三錢,蜜炙),象貝(四錢),冬瓜子(七錢),絲瓜絡(三錢五分),款冬花(三錢,炙),宋半夏(三錢五分),竹茹(三錢五分),玉蝴蝶(三錢),香穀芽(五錢,包)

白話文:

蘇子(21.3克),白杏仁(24克),生蛤殼(60克),茯苓(24克),桑白皮(18克,用蜜炙製),象貝(24克),冬瓜子(42克),絲瓜絡(21.3克),款冬花(18克,用火炙製),宋半夏(21.3克),竹茹(21.3克),玉蝴蝶(18克),香穀芽(30克,用布包)

,熱不退五日,汗得不足,咽間痰阻,舌黃垢,脈數,寐不安神。溫邪逗留肺胃,最防逾後變幻。

桑葉(三錢),牛蒡子(三錢),枳殼(三錢五分),茯苓(四錢),青蒿(三錢),白杏仁(四錢),竹茹(三錢),薄荷(一錢),赤芍(三錢),象貝(四錢),朱連翹(三錢),滑石(四錢),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桑葉(15克),牛蒡子(15克),枳殼(17.5克),茯苓(20克),青蒿(15克),白杏仁(20克),竹茹(15克),薄荷(5克),赤芍(15克),象貝(20克),朱連翹(15克),滑石(20克),鮮蘆根(50克,去除節)

,表熱兩日,遇風形浮,頭脹胸悶,遍體不適,脈數不大,舌黃,咳嗽痰多。宜肺胃兩治,以防轉重。

廣藿梗(三錢),前胡(三錢五分),象貝(四錢),赤苓(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牛蒡子(三錢),竹茹(三錢),桑枝(一兩,切),蔓荊子(三錢),白杏仁(四錢),枳殼(三錢五分),澤瀉(三錢),干佩蘭(三錢五分,後下),枇杷花(三錢,炙,包)

白話文:

廣藿香(15克),前胡(17.5克),象貝(20克),赤苓(15克),白蒺藜(20克,炒熟後去除刺),牛蒡子(15克),竹茹(15克),桑枝(50克,切碎),蔓荊子(15克),白杏仁(20克),枳殼(17.5克),澤瀉(15克),幹佩蘭(17.5克,最後加入),枇杷花(15克,烤焦後包起來)

,形寒表熱,頭暈口膩,胸悶腰痛,脈不大,溲通便閉。溫邪濕滯交結,正在轉重,勿忽。

大豆卷(三錢),枳殼(三錢,切),白豆蔻(一錢,研,沖),越鞠丸(四錢,包),廣藿梗(三錢),橘紅(一錢),白杏仁(四錢,去尖研),青皮(三錢五分),干佩蘭(三錢,後下),製半夏(三錢),生米仁(四錢),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 大豆卷:三錢
  • 枳殼:三錢,切片
  • 白豆蔻:一錢,研磨,沖泡
  • 越鞠丸:四錢,包入藥中
  • 廣藿梗:三錢
  • 橘紅:一錢
  • 白杏仁:四錢,去尖並研磨
  • 青皮:三錢五分
  • 幹佩蘭:三錢,最後放入
  • 製半夏:三錢
  • 生米仁:四錢
  • 桑枝:一兩,切片

,尺膚熱、脈盛躁者,病溫也。溫從口鼻而入,鼻通於肺,肺主皮毛,則憎寒發熱,熱已七日不退,頭痛胸悶煩躁,舌糙黃。口乾渴,急欲飲水求救,仍復吐出。脈弦數,寐則糊語。此係險重之症,昏厥易如反掌。

白話文:

如果你左側手上的皮膚發熱,脈搏強而急促,這是溫病的症狀。溫病是由於病邪通過口鼻進入體內,而鼻子與肺相通,肺主管皮毛,因此會出現畏寒發熱的現象。如果發熱超過七天仍未退,同時伴有頭痛、胸悶、煩躁、舌苔黃糙、口乾舌燥、急需喝水但喝完又吐出來、脈搏弦數、睡覺時說胡話。這是一種病情嚴重且兇險的疾病,很容易昏厥。

淡豆豉三錢、鮮金斛三錢、黑山梔(三錢,三味同打),越鞠丸(四錢,包),白杏仁(五錢,去尖研),萊菔子(四錢,炒,研),製半夏(三錢),白蔻仁(七錢,研,沖),滑石(四錢),橘紅(一錢),生米仁(四錢),澤瀉(三錢),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淡豆豉 3 錢

鮮金斛 3 錢

黑山梔 3 錢(與淡豆豉、鮮金斛一起研磨)

越鞠丸 4 錢(包起來)

白杏仁 5 錢(去除尖端並研磨)

萊菔子 4 錢(炒過後研磨)

製半夏 3 錢

白蔻仁 7 錢(研磨後沖水)

滑石 4 錢

橘紅 1 錢

生米仁 4 錢

澤瀉 3 錢

鮮蘆根 1 兩(去除莖節)

,此方出於三月底之日令,勢有寒痧挾滯之象。故附錄於此,以便對照細看,庶不致臨證矇混。寒滯中阻,清濁相干,亂其中氣。乾嘔水瀉,舌黃脈數不大,溲少,時寒時熱。病方鴟張,可慮。

白話文:

在三月的最後幾天,出現了這種方劑,這是因為當時天氣寒冷,身體有寒氣和濕氣滯留。因此,將其附錄於此,以便比較和仔細查閱,這樣就不會在看病時混淆。寒氣和濕氣滯留在體內,導致身體清濁混雜,擾亂了胃氣。症狀表現為乾嘔、水瀉,舌頭發黃、脈搏跳動快但不強勁,小便少,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病情發展迅速,令人憂慮。

老蘇梗(三錢五分,切),六曲(四錢,炒),大腹皮(三錢,洗),車前子(四錢,包),四制香附(三錢五分),青皮(一錢),茯苓(四錢),澤瀉(四錢),淡吳萸(二錢,鹽水炒),廣木香(一錢),萊菔甲(三錢),枳殼(三錢五分),陳佩蘭(三錢五分,後下)

白話文:

老蘇梗(10克左右,切片)

六曲(12克,炒過)

大腹皮(9克,洗淨)

車前子(12克,包起來)

四制香附(10克左右)

青皮(3克)

茯苓(12克)

澤瀉(12克)

淡吳萸(6克,用鹽水炒過)

廣木香(3克)

萊菔甲(9克)

枳殼(10克左右)

陳佩蘭(10克左右,最後放入)

,熱六日,痰鳴如曳鋸,氣急鼻煽,咳不止。脈弦數,溲少、口乾,舌垢。溫邪痰熱熏蒸肺胃,極易痰升喘變,勢實吃重之至。

白話文:

患者患病已六天,發熱,痰鳴聲如鋸木聲,氣息急促,鼻孔張翕,咳嗽不止。脈搏弦數,小便量少,口乾舌苔厚膩。溫熱邪氣和痰熱燻蒸肺胃,非常容易導致痰上湧而喘息加重,病情嚴重,為實證證型。

牛黃抱龍丸(一粒,去蠟殼,先研末),甜葶藶(五錢,焙去油),象貝(五錢,去心),連翹(三錢),細葉菖蒲(四錢,加冷開水少許打汁一匙),白前(三錢五分),桑葉(三錢),生石決明(一兩,先煎),鮮竹瀝(水丸為末及蒲汁共燉溫,先服,一兩),白杏仁(四錢,去尖),丹皮(三錢),生紫貝齒(一兩,杵,先煎),鉤勾(三錢,後下)

白話文:

牛黃抱龍丸(一粒,去除蠟殼,研磨成粉)

甜葶藶 (5錢,烘烤去除油脂)

象貝 (5錢,去除貝芯)

連翹 (3錢)

細葉菖蒲 (4錢,加入少量冷開水打成汁液一湯匙)

白前 (3錢5分)

桑葉 (3錢)

生石決明 (1兩,先煎煮)

鮮竹瀝 (將水丸磨成粉末,與蒲汁一起燉煮至溫熱,先服用,1兩)

白杏仁 (4錢,去除尖端)

丹皮 (3錢)

生紫貝齒 (1兩,搗碎,先煎煮)

鉤藤 (3錢,最後加入)

,風溫阻痹肺氣,咳逆痰多,咽關紅碎,哽痛,舌尖亦碎,二便不多,夜來微熱。宜表裡兩治。以防轉重。

白話文:

左側(肺部)受到風熱阻滯,導致肺氣不通,引起咳嗽、逆氣和痰液增多。咽喉部位發紅且糜爛,有異物阻塞感和疼痛。舌尖也發紅糜爛。大小便沒有異常。夜間有輕微發熱。應同時治療表證(風熱)和裡證(肺氣閉阻),以防止病情加重。

冬桑葉(三錢),前胡(三錢五分),象貝(四錢,去心),萊菔子(四錢,炒),牛蒡子(三錢),白前(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山慈姑(七分,去毛筋),赤芍(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竹茹(三錢),通草(七分),枇杷葉(四錢,去毛筋,包)

白話文:

冬桑葉(15克),前胡(17.5克),象貝(20克,去心),萊菔子(20克,炒),牛蒡子(15克),白前(17.5克),枳殼(17.5克),山慈姑(3.5克,去毛筋),赤芍(15克),白杏仁(20克,去尖),竹茹(15克),通草(3.5克),枇杷葉(20克,去毛筋,包裹)

,濕溫病六日,汗少熱不退,胸悶,舌白口渴,渴不引飲,脈濡數,大便不暢,溲少,夜寐尚安。病交一候,正屬風翔浪飛之時也。

白話文:

病人左某,患濕溫病六天,出汗少,高燒不退,胸悶,舌苔白,口渴,但渴而不想喝水,脈搏濡數(滑而有力且跳動快),大便不通,小便少,晚上還能安睡。病情進入(發病)第一個階段,正值病邪像風一樣飛揚,像浪一樣翻騰的時候。

生□術(三錢五分),黑山梔(三錢),橘紅一錢、朱連翹三錢、鮮生地(一兩,三味同打),枳殼(三錢五分),製半夏(三錢五分),滑石(四錢),淡豆豉(三錢,同打),竹茹(三錢),白豆蔻(七分,研沖),鮮蘆根(一兩,去節),桑枝(一兩)

白話文:

生石膏(三錢五分),黑山梔子(三錢),橘紅(一錢),朱連翹(三錢),鮮生地黃(一兩,與三味打成粉末),枳殼(三錢五分),製半夏(三錢五分),滑石(四錢),淡豆豉(三錢,打成粉末),竹茹(三錢),白豆蔻(七分,研磨成粉末後過篩),鮮蘆根(一兩,去節),桑枝(一兩)

濕溫病一候,表熱解里蘊猶重,胸悶痞,大便溏泄,已下數次,溲少,抵暮時躁不安寐,汗出溱溱,脈濡數。症情尚在險途,小效恐不足恃也。

白話文:

濕溫病第一個階段:外表的熱氣已退,但體內的餘熱依然嚴重。患者會感到胸口悶脹,腹脹,大便溏瀉,已經拉了好幾次了,小便量少。到了傍晚時分,患者會感到煩躁不安,無法入睡,汗水淋漓,脈象濡滑而數快。病情依然嚴重,暫時的好轉不足以讓人放心。

上川連(四分,姜水炒),青蒿(三錢),枳殼(三錢五分),生紫貝齒(一兩),制川樸(三分),丹皮(三錢),竹茹(三錢),朱連翹(三錢),生□術(一錢),赤芍(三錢),干菖蒲(四分),滑石塊(四錢),淡芩炭(三錢五分),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上川連(四分,用薑水炒)

青蒿(三錢)

枳殼(三錢五分)

生紫貝齒(一兩)

制川樸(三分)

丹皮(三錢)

竹茹(三錢)

朱連翹(三錢)

生□術(一錢)

赤芍(三錢)

幹菖蒲(四分)

滑石塊(四錢)

淡芩炭(三錢五分)

鮮蘆根(一兩,去掉節)

,病延八日,熱不退,胸悶略鬆,大便溏泄漸止,小溲較利,昨宵躁擾不寧,不得寐,有汗有矢氣,舌薄白,脈濡數。溫熱為痰濕所裹。正屬出入關頭,風波迭起之時也。

白話文:

患者小左,生病已經八天了。他的發燒尚未退去,胸悶症狀稍微減輕,大便溏洩逐漸停止,小便較為順暢。昨夜煩躁不安,無法入睡,有出汗和放矢氣的現象。舌苔薄白,脈象濡滑而數。

目前患者的病屬於溫熱病,但被痰濕所包裹。正處於疾病發展的關鍵時刻,病情起伏不定。

青蒿(三錢),枳殼(三錢五分),紫貝齒(一兩,生杵,先煎),淡芩炭(三錢五分),桑葉(三錢),竹茹(三錢,水姜皮水炒),朱茯神(四錢),滑石(四錢),赤苓(三錢),生石決明(一兩,先煎),朱連翹(三錢),澤瀉(三錢),廣鬱金(用枇杷露一兩磨沖另服,一錢),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青蒿(15克),枳殼(17.5克),紫貝齒(50克,生杵,先煎),淡竹葉炭(17.5克),桑葉(15克),竹茹(15克,用姜皮水炒),朱茯神(20克),滑石(20克),赤苓(15克),生石決明(50克,先煎),朱連翹(15克),澤瀉(15克),廣鬱金(用枇杷露50克磨沖另服,5克),鮮蘆根(50克,去節)

,病起旬日,表熱不退,胸悶脘腹不適,大便溏薄,溲赤,脈數不大。溫濕互郁轉重可慮。

香青蒿(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楂炭(三錢),石決明(一兩,打先煎),丹皮(三錢),枳殼(三錢五分),朱連翹(三錢),車前子(四錢,絹包),赤芍(三錢),六曲(四錢),竹茹(三錢),澤瀉(三錢),陳佩蘭(後下)

白話文:

香青蒿(14 克),白蒺藜(16 克,炒後去刺),山楂炭(10 克),決明子(30 克,先煮),丹皮(10 克),枳殼(14 克),金銀花(10 克),車前子(16 克,用紗布包覆),赤芍(10 克),六曲(16 克),竹茹(10 克),澤瀉(10 克),佩蘭(後下)

,頭痛頭暈,胸悶、咽關紅碎,夜來微熱,當臍痛,大便溏,溲黃,脈數。百節煩疼,舌黃邊尖絳,口渴引飲。濕溫化熱,防化燥昏陷。

白話文:

左側疼痛,頭暈目眩,胸悶,咽喉局部有紅色的碎點,晚上微微發熱,肚臍周圍疼痛,大便溏軟,小便黃,脈搏快而有力。全身關節疼痛,舌苔黃色,邊緣和尖端呈紅色,口渴喜喝水。這是濕熱交雜導致熱象,要注意防範轉變成燥熱導致意識昏迷。

上川連(三分,鹽水炒),桑葉(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朱連翹(三錢),枳殼(三錢五分),青蒿(三錢),蔓荊子(三錢),茯苓(四錢),竹茹(三錢),赤芍(三錢),石決明(一兩,鹽水煅,先煎),車前子(四錢,炒,絹包),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上川連(3 分,用鹽水炒過)

桑葉(3 錢)

白蒺藜(4 錢,炒過並去除刺)

朱連翹(3 錢)

枳殼(3 錢 5 分)

青蒿(3 錢)

蔓荊子(3 錢)

茯苓(4 錢)

竹茹(3 錢)

赤芍(3 錢)

石決明(1 兩,用鹽水煅過,先煎)

車前子(4 錢,炒過,用絹布包起)

新鮮蘆根(1 兩,去除節)

,發熱十二日,熱勢頗甚,口乾,舌黃、質絳,胸悶躁擾不寧,脈數溲少,汗得不足。溫邪痰熱熏蒸肺胃,極易化燥昏陷,刻屬兩候,風波易如反掌也。

白話文:

病人姓左,發燒已經 12 天,熱勢很強,口乾舌黃,絳色舌質,胸悶煩躁不安,脈搏快速,小便少,汗出不足。因為溫邪痰熱燻蒸肺胃,很容易演變成乾燥渾濁昏迷,現在的情況屬於兩候,病情可能會像翻手覆手般快速變化。

鮮金斛(七錢),枳殼(三錢五分),紫貝齒(一兩,先煎),淡芩炭(三錢五分),桑葉(三錢),竹茹(三錢),朱茯神(四錢),車前子(四錢,炒,絹包),丹皮(三錢),朱連翹(三錢),赤芍(三錢),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 鮮金斛:7 錢

  • 陳皮:3 錢 5 分

  • 紫貝齒:1 兩(先煎)

  • 淡化茯苓炭:3 錢 5 分

  • 桑葉:3 錢

  • 竹茹:3 錢

  • 朱茯神:4 錢

  • 車前草(炒熟後用絹布包裹):4 錢

  • 丹皮:3 錢

  • 朱連翹:3 錢

  • 赤芍藥:3 錢

  • 鮮蘆根(去掉節):1 兩

,因於寒,體若燔炭,頭脹痛,發熱不揚,舌糙白黃,汗少少寐,大便溏、溲少,脈濡。病延六日正,屬發越之時也。

白話文:

左邊(身體),因為受寒,身體像燒炭一樣熱,頭痛脹痛,發燒但不振奮,舌苔粗糙呈白黃色,盜汗很少,睡眠很少,大便稀溏,小便少,脈搏濡緩。病情持續六天,正處於發病發展的階段。

廣藿梗(三錢),上川連(四分,姜水炒),白杏仁(四錢,去尖),朱連翹(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枳殼(三錢五分),象貝(四錢,去心),飛滑石(四錢),薄荷(七分),赤芍(三錢),竹茹(三錢),生石決明(一兩,先煎),澤瀉(三錢)

白話文:

廣藿香(3錢)

上川連翹(4分,用薑水炒)

白杏仁(4錢,去除尖端)

朱連翹(3錢)

白蒺藜(4錢,炒去刺)

枳殼(3錢5分)

象貝(4錢,去除中間部分)

飛滑石(4錢)

薄荷(7分)

赤芍(3錢)

竹茹(3錢)

生石決明(1兩,先煎)

澤瀉(3錢)

,頭暈胸悶,心宕納少,氣急,時時泛嘔,腰痠帶下,脈軟,舌白。肝脾腎同病,中挾濕熱,宜擇要治之。

白話文:

現在病人出現頭暈、胸悶、心悸、食慾不振、氣短、時不時噁心嘔吐,腰痛、帶下過多,脈搏軟弱,舌頭白。這是肝、脾、腎三臟同病,體內有濕熱,應該根據病情重點治療。

桑麻丸(四錢,絹包),枳殼(三錢五分),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茯苓(四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竹茹(三錢,玫瑰水炒),煅瓦楞殼(一兩半,拌),鹽半夏(三錢五分),石決明(一兩,煅,先煎),廣鬱金(一兩,開水磨沖),白芍(淡吳萸甘一粒同炒,三錢),絲瓜絡(三錢),綠萼梅(三錢五分,去蒂),生熟穀芽(各五錢,絹包)

白話文:

藥方:

  • 桑麻丸:四錢,用絹布包起來
  • 枳殼:三錢五分
  • 旋覆花:三錢五分,用絹布包起來
  • 茯苓:四錢
  • 白蒺藜:四錢,炒熟後去掉刺
  • 竹茹:三錢,用玫瑰水炒過
  • 煅瓦楞殼:一兩半,研成粉末
  • 鹽半夏:三錢五分
  • 石決明:一兩,煅燒後先煎
  • 廣鬱金:一兩,用開水磨成粉末
  • 白芍:三錢,與淡吳萸甘一粒同炒
  • 絲瓜絡:三錢
  • 綠萼梅:三錢五分,去掉蒂
  • 生熟穀芽:各五錢,用絹布包起來

,濕鬱蒸熱。舌灰垢,口苦,發熱不壯,胸悶頭暈,便通,脈小弦數。宜表裡分治法。

淡芩炭(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雞蘇散(四錢,包),香青蒿(三錢),竹茹(三錢),生石決明(一兩,先煎),象貝(四錢,去心),赤芍(三錢),宋半夏(二錢),朱連翹(三錢),澤瀉(三錢),陳佩蘭(三錢,後下)

白話文:

淡芩粉(21克),枳殼(21克),白蒺藜(24克,炒熟後去刺),雞蘇散(24克,包裹起來),香青蒿(18克),竹茹(18克),生石決明(60克,先煎),象貝(24克,去掉貝殼),赤芍(18克),宋半夏(12克),朱連翹(18克),澤瀉(18克),陳佩蘭(18克,最後加入)

,病起六日,熱壯不為汗裹,頭暈氣悶,舌黃垢。脘腹不適,大便溏而不暢,少寐,遍體痛,脈數。擬宗溫痛銀翹散主之。

白話文:

病人在六天前發病,高燒不退,頭暈胸悶,舌頭黃黃的,舌苔發白。肚子不舒服,大便稀軟且不通暢,睡眠不好,全身疼痛,脈搏快速。擬定使用溫痛銀翹散來治療。

淡豆豉(三錢),枳實(三錢五分,切),銀花(三錢),六曲(四錢),黑山梔(三錢),竹茹(三錢),連翹(三錢),楂炭(三錢),淡芩炭(三錢五分),紫貝齒(一兩,生杵),赤芍(三錢),飛滑石(四錢,薄荷七分合包),紅靈丹(一分,用枇書露一兩調服)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

枳實(17.5克,切片)

銀花(15克)

六曲(20克)

黑山梔(15克)

竹茹(15克)

連翹(15克)

楂炭(15克)

淡芩炭(17.5克)

紫貝齒(50克,生磨粉)

赤芍(15克)

飛滑石(20克,與薄荷 3.5 克一起裝入布包中)

紅靈丹(0.5 克,用 50 克枇杷露送服)

,神疲胃呆,四肢無力,稍有咳,濕困脾陽,胃有痰濁。宜擇要治之。

瓜蔞皮(四錢,切),北秫米(四錢),茯苓(四錢),桑枝(一兩,切),白杏仁(四錢,去尖),橘紅(一錢),資生丸(四錢,絹包),炒穀芽(五錢,絹包),象貝(四錢,去心),法半夏(三錢五分),川斷(三錢,鹽水炒)

白話文:

  • 絲瓜皮 4 錢(切碎)
  • 糯米 4 錢
  • 茯苓 4 錢
  • 桑樹枝 1 兩(切碎)
  • 白杏仁 4 錢(去掉尖端)
  • 陳皮 1 錢
  • 資生丸 4 錢(用絹布包起來)
  • 炒麥芽 5 錢(用絹布包起來)
  • 車貝母 4 錢(去掉中心)
  • 半夏 3 錢 5 分
  • 川斷 3 錢(用鹽水炒過)

,溫病九日,熱熾千里。脈小弦數,舌糙黃帶灰,垢厚邊尖絳,口乾渴飲,大便溏薄極臭,小溲赤少,糊語喃喃,徹夜不寐。邪滯痰熱熏蒸肺胃,深恐陡然痙厥,未敢忽視。

白話文:

經過九天的溫熱病,體內熱氣熾熱,遍佈全身。脈搏細小、弦緊有力、跳動得很快,舌頭粗糙,黃色帶灰色,舌苔厚,邊緣尖銳且呈紅色,口乾舌渴,大便稀薄、極其臭,小便赤黃、量少,說胡話,喃喃自語,整晚睡不著。

邪氣滯留在體內,痰熱燻蒸肺胃,深怕突然抽筋痙攣,不敢忽視病情。

鮮金斛(一兩),淡芩(三錢五分),竹茹(三錢),朱連翹心(三錢),桑葉(三錢),上川連(一錢,水炒),丹皮(三錢),紫貝齒(一兩,生,先煎),竺黃片(三錢),枳殼(三錢五分),朱茯神(五錢),車前子(四錢,包),鮮蘆根(一兩,去節),枇杷露(一兩,燉溫另服)

白話文:

鮮金斛 (60 克)

淡芩 (21 克)

竹茹 (18 克)

朱連翹心 (18 克)

桑葉 (18 克)

上川連 (6 克,用熱水炒過)

丹皮 (18 克)

紫貝齒 (60 克,生,先煎)

竺黃片 (18 克)

枳殼 (21 克)

朱茯神 (30 克)

車前子 (24 克,包好)

鮮蘆根 (60 克,去除節狀部分)

枇杷露 (60 克,溫熱後另外服用)

二方:昨服藥後稍能得寐,糊語漸止,似乎較有起色,但熱退不淨,痰熱猶甚。舌垢化薄,脈弦數,便閉,寐則多夢紛壇,小溲通利。邪熱痰熱猶多逗留,仍防猝然厥變,不敢以小效為恃也。

白話文:

兩劑藥:昨天服藥後能稍微入睡,胡言亂語的症狀漸退,似乎有好轉,但發熱沒有完全退去,痰熱仍然很嚴重。舌苔變薄,脈象弦細而數,大便不通暢,睡覺時多夢且雜亂,小便通暢。邪熱、痰熱仍舊停留很多,仍應預防病情突然發生變化,不敢因暫時好轉而掉以輕心。

鮮金斛(一兩),赤芍(三錢),竹茹(三錢),紫貝齒(一兩,生杵),桑葉(三錢),淡芩(三錢五分),竺黃片(三錢),朱茯神(五錢),丹皮(三錢),枳殼(三錢五分),生石決明(一兩,先煎),連翹(三錢),鮮蘆根(一兩,去節),瓜蔞皮(切,四錢)

白話文:

金斛(60克),赤芍(15克),竹茹(15克),紫貝齒(60克,搗碎),桑葉(15克),淡芩(21.25克),竺黃片(15克),茯苓(30克),丹皮(15克),枳殼(21.25克),決明子(60克,先煎),連翹(15克),蘆根(60克,去節),瓜蔞皮(24克,切片)

,表熱解,裡熱仍熾,心中煩熱,氣逆作痛,腑氣未能續下,得飲作吐。素體單弱,不耐感溫,須加意慎之。

白話文:

諸君,這個患者的症狀表明體表熱邪已解,但體內仍有熱邪熾盛。患者表現為心中煩躁發熱,氣機上逆導致疼痛,腑氣(胃氣)仍無法順利下降,喝水容易嘔吐。由於患者體質較弱,容易受寒,因此需要特別小心謹慎地調理。

淡芩炭(三錢五分),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川石斛(四錢),鹽半夏(三錢五分),丹皮(三錢),代赭石(四錢,煅,先煎),竹茹(三錢),朱連翹(三錢),赤芍(三錢),沉香片(三錢),陳佛手(一錢),朱燈芯(三分),石決明(一兩,鹽水煅,先煎)

白話文:

淡黃連(3.5錢),旋覆花(3.5錢,用紗布包裹),四川石斛(4錢),鹽漬半夏(3.5錢),丹皮(3錢),煅燒過的代赭石(4錢,先煎),竹茹(3錢),朱紅色連翹(3錢),赤芍(3錢),沉香片(3錢),陳皮(1錢),朱紅色燈芯(0.3錢),鹽水煅燒過的決明子(1兩,先煎)

,熱一候,大汗淋漓,脈細數,胸悶頭暈,舌白黃,兩腿痠,寐則糊語。素體不足,濕熱邪滯,逗留極易起波,毋忽。

白話文:

偏左,發熱一會兒,大汗淋漓,脈搏細小而數,胸悶頭暈,舌頭白帶黃,雙腿痠痛,睡覺時胡言亂語。平時身體虛弱,濕熱邪氣停留,容易引起波動,不可忽視。

川石斛(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朱連翹(三錢),浮小麥(五錢,絹包),淡芩炭(一錢),枳殼(三錢五分),朱茯神(四錢),澤瀉(三錢),赤芍(三錢五分),竹茹(三錢),生石決明(一兩,先煎),桑枝(一兩,切),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川石斛(15克),炒去刺的白蒺藜(20克),朱連翹(15克),用紗布包裹的浮小麥(25克),淡竹茹炭(5克),枳殼(17.5克),朱茯神(20克),澤瀉(15克),赤芍(17.5克),竹茹(15克),生石決明(50克,先煎),桑枝(50克,切片),鮮蘆根(50克,去節)

,表熱三日,但頭汗出,口淡膩,舌白黃垢,二便俱通,脈弦數。風溫痰熱互郁,防連熱轉重。

淡豆豉(二錢),淡芩炭(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炒),滑石(四錢,包),黑山梔(三錢),橘紅(一錢),竹茹(三錢),澤瀉(二錢),赤芍(三錢五分),製半夏(三錢五分),連翹(三錢),桑枝(一兩,切),干佩蘭(三錢五分,後下)

白話文:

炒淡豆豉(12克),淡竹葉炭(21克),炒枳殼(21克),滑石(24克,包煎),黑山梔(18克),橘紅(6克),竹茹(18克),澤瀉(12克),赤芍(21克),製半夏(21克),連翹(18克),桑枝(60克切段),幹佩蘭(21克,後下)

,痰熱上升,神思迷糊,脈滑而不暢。健忘心亂,急宜泄降主方。

上川連(五分,鹽水炒),陳膽星(一錢),抱木茯神(五錢,朱拌),白金丸(三錢五分,吞服),全瓜蔞(五錢,切),青礞石(三錢五分,煅,先煎),帶心連翹(三錢,朱拌),竹瀝(一兩五錢,沖),鹽半夏(三錢),紫貝齒(一兩五錢),遠志肉(一錢,炒),九節菖蒲(七分)

白話文:

上川連(5 分,鹽水炒)

陳膽星(1 錢)

抱木茯神(5 錢,硃砂拌炒)

白金丸(3 錢 5 分,吞服)

全瓜蔞(5 錢,切片)

青礞石(3 錢 5 分,煅製,先煎)

帶心連翹(3 錢,硃砂拌炒)

竹瀝(1 兩 5 錢,沖服)

鹽半夏(3 錢)

紫貝齒(1 兩 5 錢)

遠志肉(1 錢,炒製)

九節菖蒲(7 分)

,發熱五日,有汗不解,舌邊糙、中根垢,脈數。宜解表疏里。

桑葉(二錢),枳殼(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赤苓(三錢),前胡(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象貝(四錢,去心),通草(一錢),牛蒡(三錢),萊菔子(三錢,炒),連翹(三錢五分)

白話文:

桑葉(12 克),枳殼(17.5 克),炒白蒺藜(20 克,去除果刺),赤苓(15 克),前胡(17.5 克),赤芍(17.5 克),象貝(20 克,去除內臟),通草(5 克),牛蒡(15 克),炒萊菔子(15 克),連翹(17.5 克)

,發熱九日,夜半更重,胸悶不寐,氣急,脈數不暢,舌黃。溫邪痰滯交蒸,變遷可懼。

鮮金斛七錢、淡豆豉(三錢,同打),牛蒡(三錢),枳殼(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朱連翹(三錢,帶心),竹茹(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黑山梔(三錢),紫貝齒(一兩,生,先煎),赤芍(三錢),滑石(五錢),萊菔子(四錢,炒),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鮮金斛 7 錢

淡豆豉 3 錢(和鮮金斛一起打碎)

牛蒡 3 錢

枳殼 3.5 錢

白蒺藜 4 錢(炒熟去刺)

朱連翹 3 錢(帶心)

竹茹 3 錢

白杏仁 4 錢(去尖)

黑山梔 3 錢

紫貝齒 1 兩(生,先煎)

赤芍 3 錢

滑石 5 錢

萊菔子 4 錢(炒熟)

鮮蘆根 1 兩(去節)

,表熱七日,暮夜更甚胸悶,脈數,二便不利。溫邪痰滯交結,行將轉重,勿忽。

淡豆豉三錢、鮮金斛(五錢、同打),朱連翹(三錢),牛蒡(三錢),飛滑石(四錢,包),黑山梔(三錢五分),竹茹(三錢),薄荷(一錢,後下),澤瀉(三錢),枳殼(三錢五分),赤芍(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玉樞丹末(二分,枇杷露二兩,調化溫服)

白話文:

淡豆豉 3 錢、新鮮金斛(5 錢,一起搗碎)、朱連翹 3 錢、牛蒡 3 錢、飛滑石(4 錢,包裹起來)黑山梔 3 錢 5 分、竹茹 3 錢、薄荷 1 錢(最後加入)、澤瀉 3 錢、枳殼 3 錢 5 分、赤芍藥 3 錢、白杏仁 4 錢(去掉尖端)、白蒺藜(炒後去掉刺)4 錢、玉樞丹末 2 分(配琵琶露 2 兩,調勻,溫服)

,發熱六日,晝輕夜重,重則糊語,脈數。胸悶便溏,溫邪交蒸,防轉重。

原金斛(三錢),朱連翹(三錢),六曲(三錢,炒),澤瀉(三錢),桑葉(二錢),紫貝齒(七錢,杵),楂炭(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牛蒡(三錢),赤芍(三錢),茯苓(四錢)

白話文:

生金斛(3錢)

朱連翹(3錢)

六曲(3錢,炒)

澤瀉(3錢)

桑葉(2錢)

紫貝齒(7錢,搗碎)

山楂炭(3錢5分)

枳殼(3錢5分)

牛蒡(3錢)

赤芍(3錢)

茯苓(4錢)

右(第一方後有第二方),表熱氣急,心不食。舌垢,脈數不揚。肝氣而兼溫邪,表裡同病,不可忽。

青蒿子(三錢五分),石決明(一兩,先煎),上川連(三分,酒炒),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冬桑葉(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剌),川石斛(四錢),竹茹(三錢),赤芍(三錢五分),鹽半夏(二錢),代赭石(五錢,先煎),通草(一錢),枇杷葉(四錢,去毛筋)

白話文:

  • 青蒿子:3.5錢
  • 石決明:1兩(先煎煮)
  • 上川連:0.3錢(用酒炒過)
  • 旋覆花:3.5錢(用紗布包裹)
  • 冬桑葉:3.5錢
  • 白蒺藜:4錢(炒熟後去掉刺)
  • 川石斛:4錢
  • 竹茹:3錢
  • 赤芍:3.5錢
  • 鹽半夏:2錢
  • 代赭石:5錢(先煎煮)
  • 通草:1錢
  • 枇杷葉:4錢(去除毛和葉脈)

左(第一方後有一方),發熱八日,汗出式微,遍體煩疼,胸悶頭痛,咳嗽,脈數。溫邪挾痰濕滯蘊蒸肺胃,勢方轉重。不可輕忽。

白話文:

左方(後有一方):

患者發燒八天,出汗少,全身痠痛,胸悶頭痛,咳嗽,脈搏快速。

這是因為溫熱邪氣夾雜痰濕滯留在肺胃,情況正變得越來越嚴重。不可掉以輕心。

鮮金斛七錢、淡豆豉(三錢,同打),枳殼(三錢五分),黑山梔(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去尖),竹茹(二錢),桑葉(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朱連翹(三錢),萊菔子(四錢,炒),牛蒡(三錢),飛滑石(四錢,絹包),鮮蘆根(一兩,去節),通草(一錢)

白話文:

鮮金斛 7 錢

淡豆豉 3 錢(與鮮金斛一起搗爛)

枳殼 3.5 錢

黑山梔 3.5 錢

白杏仁 4 錢(去除尖端)

竹茹 2 錢

桑葉 3 錢

白蒺藜 4 錢(炒後去除刺)

朱連翹 3 錢

萊菔子 4 錢(炒後)

牛蒡 3 錢

飛滑石 4 錢(用絹布包好)

鮮蘆根 1 兩(去除節點)

通草 1 錢

,表熱五日,頭脹胸悶,便溏不寐,溫邪濕滯蘊蒸,轉重可慮。

大豆卷(四錢),枳殼(三錢五分),杜藿梗(三錢),澤瀉(三錢),橘紅(一錢),六曲(四錢),干佩蘭(三錢),朱連翹(三錢),法半夏(二錢),楂炭(二錢),豬苓(二錢),赤苓(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去尖),牛蒡(三錢),赤芍(三錢五分)

白話文:

大豆卷(20 克),枳殼(17.5 克),杜藿梗(15 克),澤瀉(15 克),橘紅(5 克),六曲(20 克),幹佩蘭(15 克),朱連翹(15 克),法半夏(10 克),楂炭(10 克),豬苓(10 克),赤苓(17.5 克),白杏仁(20 克,去尖),牛蒡(15 克),赤芍(17.5 克)

右(此方因有寒字恰與熱字相反故錄入以便對看),寒濕滯中阻,胸脘悶塞,不欲食,脈不暢。防增寒熱。

蘇葉(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沉香曲(三錢),白蔻仁(五分,研沖),橘紅(一錢),竹茹(三錢五分),赤苓(三錢),赤芍(三錢五分),法半夏(二錢),萊菔子(四錢,炒研),澤瀉(三錢),桔梗(七分),干佩蘭(三錢,後下)

白話文:

蘇葉(10.5克),枳殼(10.5克),沉香(9克),白蔻仁(1.5克,研磨後沖泡),橘紅(3克),竹茹(10.5克),赤茯苓(9克),赤芍(10.5克),半夏(6克),萊菔子(12克,炒過後研磨),澤瀉(9克),桔梗(2.1克),佩蘭(9克,最後放入)

左(昨已備過,今第二方),熱九日,昨汗不少,仍無安寐,胸悶咳嗽,脈數,大便不行。溫邪痰滯,蘊蒸肺胃,行將化火轉重,不可泛視。

白話文:

(昨天已經看過病,今天是第二個處方。)發燒九天,昨天出汗不少,但仍然無法安穩入睡,胸悶咳嗽,脈搏跳得快,大便不通。溫邪之氣導致痰液滯留,在肺胃間蘊結,快要轉化為火而加重病情,不可等閒視之。

桑葉(三錢),鮮金斛(七錢,打),枳實(三錢五分,切),朱茯神(五錢),丹皮(三錢五分),黑山梔(三錢),竹茹(三錢),滑石(四錢),朱連翹(三錢),香青蒿(三錢五分),萊菔子(四錢,炒研),白杏仁(四錢,去尖),鮮蘆根(二兩,去節),通草(一錢)

白話文:

桑葉:3錢

新鮮金斛:7錢(打碎)

枳實:3錢5分(切片)

朱茯神:5錢

丹皮:3錢5分

黑山梔:3錢

竹茹:3錢

滑石:4錢

朱連翹:3錢

香青蒿:3錢5分

萊菔子:4錢(炒後研磨)

白杏仁:4錢(去掉尖端)

新鮮蘆根:2兩(去除節點)

通草:1錢

右(昨已看過,今第二方),溫邪、肝氣為病,噁心發熱不得寐,脈數不暢。勢方轉重,不可忽。

上川連(三分,酒炒),枳殼(三錢五分),桑葉(三錢五分),石決明(一兩,生,先煎),橘紅(一錢,鹽水炒),竹茹(三錢),丹皮(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法半夏(三錢五分),朱茯苓(五錢),赤芍(三錢五分),滑石(四錢,包),枇杷露(一兩,沖),澤瀉(三錢)

白話文:

上川連(三分,用酒炒)

枳殼(三錢五分)

桑葉(三錢五分)

石決明(一兩,用生藥,先煎)

橘紅(一錢,用鹽水炒)

竹茹(三錢)

丹皮(三錢)

白蒺藜(四錢,炒過後去掉刺)

法半夏(三錢五分)

朱茯苓(五錢)

赤芍(三錢五分)

滑石(四錢,包起來)

枇杷露(一兩,用來沖服)

澤瀉(三錢)

左(第一方),發熱八日,大便溏,少寐,脈數不暢。溫邪痰濕交郁,防正不勝病。

大豆卷(三錢),枳殼(三錢五分),象貝(四錢,去心),紫貝齒(五錢,生,先煎),杜藿梗(三錢五分),朱茯苓(五錢),牛旁(三錢),通草(一錢),赤芍(三錢),前胡(三錢五分),連翹(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專刺),枇杷葉(三錢,去毛筋,包)

白話文:

  • 大豆卷(15克)
  • 枳殼(17.5克)
  • 象貝(20克,去殼)
  • 紫貝齒(25克,生,先煎)
  • 杜藿梗(17.5克)
  • 朱茯苓(25克)
  • 牛旁(15克)
  • 通草(5克)
  • 赤芍(15克)
  • 前胡(17.5克)
  • 連翹(15克)
  • 白蒺藜(20克,炒熟)
  • 枇杷葉(15克,去毛筋,包裹)

,發熱九日,口乾,溲少、便閉,脈數。邪滯交結,不可忽視。

鮮生地七錢、鮮金斛五錢、淡豆豉(三錢,三味同打),朱連翹(三錢),枳殼(三錢五分),杏仁泥(四錢),銀花(三錢),竹茹(三錢),滑石(四錢,包),赤芍(三錢),萊菔子(四錢,炒研),澤瀉(三錢),鮮蘆根(二兩,去節),淡竹葉(三錢五分)

白話文:

  • 鮮生地:7 錢

  • 鮮金斛:5 錢

  • 淡豆豉:3 錢(與生地、金斛一起搗碎)

  • 朱連翹:3 錢

  • 枳殼:3.5 錢

  • 杏仁泥:4 錢

  • 銀花:3 錢

  • 竹茹:3 錢

  • 滑石:4 錢(包起來使用)

  • 赤芍:3 錢

  • 萊菔子:4 錢(炒熟後研磨)

  • 澤瀉:3 錢

  • 鮮蘆根:2 兩(去掉根節)

  • 淡竹葉:3.5 錢

左(第二方),發熱九日,胸悶不寐。脈細數。體虛病實。變遷可懼。

桑葉(三錢),枳殼(三錢五分,炒),紫貝齒(一兩,先煎),青蒿子(三錢五分),牛蒡(三錢),朱連翹(三錢),川石斛(五錢),象貝(四錢,去心),赤芍(三錢),朱茯苓(五錢),川通草(一錢),廣鬱金(一錢),枇杷葉(四錢,去毛筋),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桑葉(15克),枳殼(17.5克,炒過),紫貝齒(50克,先煮),青蒿子(17.5克),牛蒡(15克),朱連翹(15克),川石斛(25克),象貝(20克,去殼),赤芍(15克),朱茯苓(25克),川通草(5克),廣鬱金(5克),枇杷葉(20克,去毛和筋),鮮蘆根(50克,去結)

,大便已通,氣墜腰脊作酸,小溲不流利,脈細。陰分虛而濕熱重。理之不易。

上川連(四分,姜水炒),青蒿子(三錢五分),川斷(三錢,鹽水炒),鹽半夏(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秦艽(三錢五分),通草(一錢),朱連翹(三錢),竹茹(二錢),赤芍(三錢),滑石(四錢,包),陳佛手(一錢),桑枝(五錢),枇杷葉(四錢,去毛筋,包)

白話文:

上川連(4 分,用姜水炒過)

青蒿子(3 錢 5 分)

川斷(3 錢,用鹽水炒過)

鹽半夏(3 錢 5 分)

枳殼(3 錢 5 分)

秦艽(3 錢 5 分)

通草(1 錢)

朱連翹(3 錢)

竹茹(2 錢)

赤芍(3 錢)

滑石(4 錢,包起來)

陳佛手(1 錢)

桑枝(5 錢)

枇杷葉(4 錢,去除毛和葉脈,包起來)

,表熱惡寒,胸悶頭痛,病起旬日,舌灰黃,脈細數。溫邪痰滯交結,轉重可慮。

桑葉(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去尖),赤芍(三錢),牛蒡(三錢),竹茹(二錢),薄荷(一錢),朱赤苓(四錢),前胡(二錢五分),萊菔子(三錢,炒),連翹(三錢),澤瀉(三錢),枇杷葉(三錢,去毛筋,包)

白話文:

桑葉 (17.5 克)

枳殼 (17.5 克)

白杏仁 (20 克,去尖)

赤芍 (15 克)

牛蒡 (15 克)

竹茹 (10 克)

薄荷 (5 克)

朱赤苓 (20 克)

前胡 (12.5 克)

萊菔子 (15 克,炒過)

連翹 (15 克)

澤瀉 (15 克)

枇杷葉 (15 克,去毛筋,包裹)

,午間肢冷,暮夜熱甚,氣急咳窒胸悶溲赤。病起七日,轉重可慮。

大豆卷(四錢),紫菀(三錢五分,炙),赤苓(三錢),赤芍(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前胡(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牛蒡子(三錢),桔梗(七分),澤瀉(三錢),萊菔子(四錢,炒研),酒炒桑枝(一兩)

白話文:

  • 黃豆皮:4錢

  • 紫菀:3錢5分(經過乾烤處理)

  • 赤苓:3錢

  • 赤芍:3錢5分

  • 白杏仁:4錢

  • 白蒺藜:4錢(炒過並去除刺)

  • 前胡:3錢5分

  • 枳殼:3錢5分

  • 牛蒡子:3錢

  • 桔梗:7分

  • 澤瀉:3錢

  • 萊菔子:4錢(炒過並研磨成粉)

  • 酒炒桑枝:1兩

,前病未清,昨又惡寒發熱,至今不淨,便溏腹痛,脈微數。宜解表疏里。

大豆卷(三錢),枳殼(三錢五分),白蔻仁(七分,研沖),六曲(炒,三錢),廣藿梗(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去尖),赤苓(三錢),干佩蘭(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生米仁(四錢),澤瀉(三錢),桑枝(五錢)

白話文:

大豆卷(15克),枳殼(17.5克),白荳蔻仁(3.5克,研成粉),炒六曲(15克),廣藿香(17.5克),赤芍藥(17.5克),白杏仁(20克,去尖),赤茯苓(15克),乾佩蘭(17.5克),炒白蒺藜(20克,去刺),生米仁(20克),澤瀉(15克),桑枝(25克)

濕溫病十二日,頭脹耳鳴,便秘,脈滑數。正交兩候之際,防陡然昏陷。

淡豆豉(三錢),桑葉(三錢),萊菔子(四錢,炒研),滑石(四錢,包),黑山梔(三錢),牛蒡子(三錢),楂炭(三錢),豬苓(二錢),朱連翹(三錢),赤芍(三錢),石決明(一兩,煅,先煎),澤瀉(三錢),枳實導滯丸(四錢,絹包),元明粉(三錢,絹包)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桑葉(15克),萊菔子(20克,炒研),滑石(20克,包裹),黑山梔(15克),牛蒡子(15克),楂炭(15克),豬苓(10克),朱連翹(15克),赤芍(15克),石決明(50克,煅燒,先煎),澤瀉(15克),枳實導滯丸(20克,絹包),元明粉(15克,絹包)

,舊病發熱嘔吐,遍體煩疼,便溏胸悶,脈滑數。防轉重。

大豆卷(三錢),枳殼(三錢五分),六曲(四錢,炒),澤瀉(三錢),橘紅(一錢,炙),青皮(三錢五分,炒),楂炭(三錢),豬苓(三錢五分),法半夏(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萊菔子(四錢,炒),玉樞丹(二分,研沖,先服)

白話文:

大豆餾(15克),枳殼(17.5克),六曲(20克,炒過),澤瀉(15克),橘紅(5克,炙過),青皮(17.5克,炒過),山楂炭(15克),豬苓(17.5克),法半夏(17.5克),赤芍(17.5克),萊菔子(20克,炒過),玉樞丹(1克,研磨後以水沖服,先服)

,濕溫病將兩候,四肢易冷,頭痛胸悶,不得寐,脈數。形將轉重。弗忽。

桑葉(二錢),橘紅(一錢),朱茯神(五錢),蔓荊子(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法半夏(三錢五分),朱連翹(三錢),竹茹(二錢,炒),瓦楞殼(一兩,杵),枳殼(三錢五分),前胡(三錢五分),澤瀉(三錢),鮮佛手(三錢五分),鮮佩蘭(三錢,揉香後下)

白話文:

桑葉(10 克),橘紅(5 克),朱茯苓(25 克),蔓荊子(17.5 克),白蒺藜(20 克),半夏(17.5 克),朱連翹(15 克),竹茹(10 克,炒過),瓦楞殼(50 克,研磨),枳殼(17.5 克),前胡(17.5 克),澤瀉(15 克),鮮佛手(17.5 克),鮮佩蘭(15 克,揉搓出香味後加入)

,發熱畏風,頭痛作泛,胸悶,脈數不暢。宜透達泄化。

大豆卷(三錢),杜藿梗(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六曲(四錢,炒),橘紅(一錢,炙),干菖蒲(七分),萊菔子(四錢,炒),豬苓(三錢五分),法半夏(二錢),廣鬱金(三錢五分,切),竹茹(三錢五分,炒),澤瀉(三錢),玉樞丹末(三分,開水沖服)

白話文:

  • 大豆(9克)
  • 杜仲梗(10.5克)
  • 枳殼(10.5克)
  • 六曲(12克,炒)
  • 橘紅(3克,炙)
  • 乾菖蒲(2.1克)
  • 萊菔子(12克,炒)
  • 豬苓(10.5克)
  • 法半夏(6克)
  • 廣鬱金(10.5克,切片)
  • 竹茹(10.5克,炒)
  • 澤瀉(9克)
  • 玉樞丹粉(0.9克,用開水送服)

,本體不充,無力運融痰濕。脈弦。宜標本兩治。

川石斛(三錢),白蔻仁(五分,研沖),川斷(鹽水炒),資生丸(三錢,吞服),陳皮(一錢),白杏仁(三錢,去尖),白蒺藜(四錢,炒去刺),赤芍(三錢五分),法半夏(二錢),生米仁(四錢),澤瀉(三錢),生熟穀芽(各五錢,絹包)

白話文:

川石斛(15克)

白蔻仁(2.5克,研磨後沖泡)

川斷(用鹽水炒過)

資生丸(15克,吞服)

陳皮(5克)

白杏仁(15克,去掉尖端)

白蒺藜(20克,炒後去掉刺)

赤芍(17.5克)

法半夏(10克)

生米仁(20克)

澤瀉(15克)

生熟穀芽(各25克,用紗布包紮)

,發熱不淨,嘔吐稍愈,脈滑數。骨痛胸悶,濕溫舊病,極易變遷

大豆卷(三錢),六曲(四錢,炒),連翹(三錢),粉萆薢(三錢),橘紅(一錢),楂炭(三錢),枳殼(三錢五分),澤瀉(三錢),法半夏(三錢五分),大腹皮(三錢,洗),赤芍(三錢五分),廣鬱金(三錢五分,打),玉樞丹(一分,用開水化服)

白話文:

大豆衣(30 克),炒六曲(40 克),連翹(30 克),粉葛(30 克),橘紅(10 克),山楂炭(30 克),枳殼(35 克),澤瀉(30 克),法半夏(35 克),大腹皮(30 克,洗淨),赤芍(35 克),廣鬱金(35 克,搗碎),玉樞丹(1 分,用開水溶解後服用)

左(後有復診方),濕溫十三日,頭暈耳聾,便閉。舌黃垢、帶灰。疹㾦不透,正吃緊關頭也。

上川連(五分,酒炒),淡豆豉(三錢),鮮桑葉(三錢),萊菔子(四錢,炒),全瓜蔞(四錢,切),黑山梔(三錢),牛蒡子(三錢),六曲(四錢),法半夏(三錢五分),朱連翹(三錢),赤芍(三錢),生石決明(一兩,先煎),枳實導滯丸(四錢,包煎),元明粉(一錢,後下)

白話文:

上川連(5 克,炒酒)

淡豆豉(3 克)

鮮桑葉(3 克)

萊菔子(4 克,炒)

全瓜蔞(4 克,切片)

黑山梔(3 克)

牛蒡子(3 克)

六曲(4 克)

法半夏(3.5 克)

朱連翹(3 克)

赤芍(3 克)

生石決明(15 克,先煎)

枳實導滯丸(4 克,包煎)

元明粉(1 克,後加)

,濕溫兩候,頭痛昏暈胸悶,少寐,口甜便閉。病無出路,轉重可慮。

大豆卷(三錢),桑葉(三錢),枳殼(三錢五分),萊菔子(三錢,炒研),秦艽(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朱茯神(五錢),六曲(四錢),赤芍(三錢),石決明(一兩,煅,先煎),朱連翹(三錢),澤瀉(三錢),鮮佩蘭(三錢),鮮佛手(三錢五分)

白話文:

大豆卷(15克),桑葉(15克),枳殼(17.5克),萊菔子(15克,炒熟研成粉),秦艽(15克),白蒺藜(20克,炒熟去掉刺),朱茯神(25克),六曲(20克),赤芍(15克),石決明(50克,煅燒後先煎),朱連翹(15克),澤瀉(15克),新鮮佩蘭(15克),新鮮佛手(17.5克)

,濕溫病八日,熱重於里,煩悶,脘肋痛,脈滑數,舌黑。正轉重之時,勿忽。

上川連(五分,鹽水炒),鮮桑葉(五錢),白杏仁(四錢,去尖),滑石(四錢),枳殼(三錢五分),青蒿(三錢五分),生石決明(一兩,先煎),車前子(三錢,絹包),竹茹(三錢),丹皮(三錢五分),朱連翹(三錢),鮮蘆根(一兩,去節),紅靈丹(一兩,鮮佛手三錢五分,泡湯化服)

白話文:

上川連(5 分,用鹽水炒過)

新鮮桑葉(50 克)

白杏仁(40 克,去掉尖端)

滑石(40 克)

枳殼(35 克)

青蒿(35 克)

生石決明(100 克,先煎)

車前子(30 克,用紗布包起)

竹茹(30 克)

丹皮(35 克)

朱連翹(30 克)

新鮮蘆根(100 克,去掉節)

紅靈丹(100 克,新鮮佛手 35 克,泡在湯中化開服用)

,昨寐較安,發熱亦稍衰,大便未行,舌黃垢、質紅,脈細數,右三部較大。邪伏傷陰,須由漸解散。

桑葉(三錢),功勞子(三錢),炙鱉甲(五錢,先煎),半貝丸(三錢,絹包),青蒿(三錢),知母(三錢五分),朱連翹(三錢),竹茹(二錢),丹皮(三錢五分),川石斛(四錢),朱茯神(五錢),石生決明(一兩,先煎),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 桑葉 (3 錢)

  • 功勞子 (3 錢)

  • 炙鱉甲 (5 錢,先煎)

  • 半貝丸 (3 錢,用絹布包好)

  • 青蒿 (3 錢)

  • 知母 (3.5 錢)

  • 朱連翹 (3 錢)

  • 竹茹 (2 錢)

  • 丹皮 (3.5 錢)

  • 川石斛 (4 錢)

  • 朱茯神 (5 錢)

  • 石生決明 (1 兩,先煎)

  • 桑枝 (1 兩,切塊)

復診:濕熱表邪,蒸久傷陰,發熱止作不定,時易作咳、作呃,夜來口乾,脈微弦而數,少寐。表病傳裡,未易速效。

白話文:

復診時,發現病患有濕熱表邪,久而久之會傷陰津,導致發熱忽起忽退,間歇性咳喘、打嗝,晚上口乾,脈象微弱、弦緊而跳動較快,睡眠較少。這是表邪傳裡造成的,不易迅速治療。

青蒿(二錢),川石斛(四錢),朱連翹(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丹皮(三錢五分),知母(三錢五分),朱茯神(五錢),滑石(四錢),赤芍(三錢),酒炒桔芩(三錢五分),紫貝齒(一兩,生,先煎),通草(一錢),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青蒿(10克),川石斛(20克),朱連翹(15克),白杏仁(20克,去尖),丹皮(17.5克),知母(17.5克),朱茯神(25克),滑石(20克),赤芍(15克),酒炒桔梗(17.5克),紫貝齒(50克,生,先煎),通草(5克),桑枝(50克,切碎)

,濕溫病十二日,熱勢夜甚,甚則神思模糊語言不清,大便未能續下,舌中心乾燥,脈弦滑數,右部大於左,胸悶口渴,少安寐。正屆兩候,險關最防反復,變幻,不可以小效為恃。

白話文:

(患者情況)左脈,濕熱病症狀持續十二天,體內熱勢在夜晚加劇。病情嚴重時,精神混亂、語言不清,大便無法持續排出,舌頭中間乾燥,脈象細長滑快,右脈較左脈強勁,胸悶口渴,難以入睡。

(中醫分析)正值病症轉折點,情況危急,最擔心的情況是反覆發作、病情變化。不能因為暫時減輕症狀而掉以輕心。

原金斛(四錢,打,另沖),粉丹皮(三錢),朱連翹(三錢),干菖蒲(七分),生石決明(一兩,先煎),朱茯神(五錢),桔梗(七分),澤瀉(三錢),冬桑葉(三錢),枳殼(三錢五分),廣鬱金(七分),滑石(四錢,包),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原金斛(40克,打碎,另外沖泡)

粉丹皮(30克) 朱連翹(30克) 幹菖蒲(7克) 生石決明(100克,先煮) 朱茯神(50克) 桔梗(7克) 澤瀉(30克) 冬桑葉(30克) 枳殼(35克) 廣鬱金(7克) 滑石(40克,包起來煮) 鮮蘆根(100克,去除節點)

,昨寒戰發熱暢汗,所患便溏,胸悶嘔吐均轉松,但舌上灰、黃垢,脈滑數。仍防變遷。

桑葉(三錢),大豆卷(三錢),六曲(三錢),豬苓(三錢五分),牛蒡(三錢),枳殼(三錢五分),楂炭(三錢),澤瀉(三錢),赤芍(三錢),青皮(三錢五分),連翹(三錢),玉樞丹末(一分,沖服)

白話文:

桑葉(15克),大豆卷(15克),六曲(15克),豬苓(17.5克),牛蒡(15克),枳殼(17.5克),楂炭(15克),澤瀉(15克),赤芍(15克),青皮(17.5克),連翹(15克),玉樞丹末(0.5克,沖服)

復診方:濕溫病兩候,頭暈耳聾,舌灰黃垢,疹㾦不多,脈數。風波方興,勿以小效為恃。

大豆卷(三錢),枳殼(三錢五分),鮮桑葉(四錢),萊菔子(四錢,炒研),朱連翹(三錢,帶心),竹茹(三錢),牛蒡子(三錢),楂炭(三錢),朱茯神(五錢),赤芍(三錢),紫貝齒(一兩,生,先煎),杏仁泥(五錢),枳實導滯丸(四錢,包煎),元明粉(三錢五分,後下)

白話文:

  • 黃豆芽(3錢)
  • 枳殼(3錢5分)
  • 新鮮桑葉(4錢)
  • 白蘿蔔籽(4錢,炒後研磨)
  • 金銀花(3錢,帶花心)
  • 竹茹(3錢)
  • 牛蒡子(3錢)
  • 山楂炭(3錢)
  • 茯苓(5錢)
  • 赤芍藥(3錢)
  • 紫貝齒(1兩,生的,先煮)
  • 杏仁泥(5錢)
  • 枳實導滯丸(4錢,包裹後再煮)
  • 元明粉(3錢5分,最後加入)

,頭暈,心慌手振,胸悶夜來寒熱,脈濡滑。延防轉重。

石決明(二兩,煅,先煎),杜藿梗(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杜仲(三錢五分,鹽水炒),煨天麻(七分),青蒿(三錢五分),竹茹(二錢),大腹皮(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干佩蘭(三錢),朱茯神(五錢),鹽半夏(二錢),枇杷露(一兩,沖服)

白話文:

藥方組成:

  • 石決明(100 克,煅燒過,先煎)
  • 杜藿梗(17.5 克)
  • 枳殼(17.5 克)
  • 杜仲(17.5 克,用鹽水炒過)
  • 天麻(3.5 克,煨過的)
  • 青蒿(17.5 克)
  • 竹茹(10 克)
  • 大腹皮(15 克)
  • 白蒺藜(20 克,炒過,去除刺)
  • 幹佩蘭(15 克)
  • 朱茯神(25 克)
  • 半夏(10 克,用鹽醃過的)
  • 枇杷露(50 克,用來送服)

,胸悶不欲食,神疲頭痛,稍有寒熱。擬先治表,以防轉重。

藿梗(三錢),枳殼(三錢五分),廣鬱金(一錢),滑石(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橘紅(一錢),青皮炭(三錢五分),車前子(三錢,絹包),蔓荊子(二錢),法半夏(二錢),六曲(四錢,炒),鮮佩蘭(後下),鮮佛手(三錢五分)

白話文:

藿梗(15克),枳殼(17.5克),廣鬱金(5克),滑石(15克),白蒺藜(20克,炒去刺),橘紅(5克),青皮炭(17.5克),車前子(15克,用絹布包起),蔓荊子(10克),法半夏(10克),六曲(20克,炒過),新鮮佩蘭(適量,最後放入),新鮮佛手(17.5克)

,痰火氣機擾亂神明,語言不自主,脈左弦,甚於右。近有寒熱,當治所急。

青蒿(二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鮮竹茹(三錢),青礞石(三錢五分,煅,先煎),秦艽(二錢),紫貝齒(生,先煎,一兩),陳皮(一錢),廣鬱金(一錢),赤芍(三錢五分),陳膽星(一錢),連翹(三錢),干菖蒲(七分),鮮竹瀝(一兩,溫服)

白話文:

艾草(2錢),白蒺藜(4錢,炒過後去除刺),新鮮竹茹(3錢),青石膏(3錢5分,煅燒後,先煎),秦艽(2錢),生紫貝齒(先煎,1兩),陳皮(1錢),廣鬱金(1錢),赤芍(3錢5分),陳黃連(1錢),連翹(3錢),乾菖蒲(7分),新鮮竹瀝(1兩,溫服)

乍寒乍熱,已及旬日,汗少,胸悶頭痛,脈數不暢。溫邪內郁,變遷可懼。

淡豆豉(四錢),枳殼(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豬苓(三錢五分),蘇葉(三錢五分),陳皮(一錢),六曲(四錢),澤瀉(三錢),藿梗(三錢五分),法半夏(三錢),楂炭(三錢),赤芍(三錢五分),鮮佩蘭(三錢,後下),鮮佛手(三錢五分)

白話文:

淡豆豉(40 克),枳殼(35 克),白蒺藜(40 克,炒熟後去除刺),豬苓(35 克),蘇葉(35 克),陳皮(10 克),六曲(40 克),澤瀉(30 克),藿梗(35 克),法半夏(30 克),山楂炭(30 克),赤芍(35 克),鮮佩蘭(30 克,最後加入),鮮佛手(35 克)

,乍寒乍熱,約已十二日,胸悶頭蒙,脈數。轉重可慮。

淡豆豉(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赤芍(三錢五分),楂炭(三錢五分),桑葉(二錢),枳殼(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去尖),薄荷(七分,後下),牛蒡子(三錢),竹茹(三錢五分),六曲(四錢),澤瀉(三錢),鮮佛手(三錢五分),連翹(三錢)

白話文:

  • 淡豆豉(15克)

  • 白蒺藜(20克,炒過後去掉刺)

  • 赤芍(17.5克)

  • 山楂炭(17.5克)

  • 桑葉(10克)

  • 枳殼(17.5克)

  • 白杏仁(20克,去掉尖端)

  • 薄荷(3.5克,最後加入)

  • 牛蒡子(15克)

  • 竹茹(17.5克)

  • 六曲(20克)

  • 澤瀉(15克)

  • 鮮佛手(17.5克)

  • 連翹(15克)

,作寒發熱,胸悶,大便溏泄,脈數。宜表裡兩解。

杜藿梗(三錢),枳殼(三錢五分),六曲(四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前胡(三錢五分),象貝(四錢,去心),萊菔甲(三錢),鮮佩蘭(三錢,後下),牛蒡子(三錢),赤芍(三錢五分),茯苓(四錢),通草(一錢),桑枝(七錢)

白話文:

杜仲梗(15克),枳殼(17.5克),六曲(20克),白蒺藜(20克,炒熟後去除刺),前胡(17.5克),象貝(20克,去除心),萊菔子(15克),新鮮佩蘭(15克,最後加入),牛蒡子(15克),赤芍(17.5克),茯苓(20克),通草(5克),桑枝(35克)

,濕溫病十二日,表熱內伏,便閉、脘次不通,舌黃,脈不暢。擬通導下法。

上川連(四分,酒炒),枳實(三錢五分,切),萊菔子(四錢,炒研),石決明(一兩,生,先煎),全瓜蔞(五錢,打),檳榔(三錢五分),青皮(三錢五分,切炒),朱拌赤苓(四錢),鹽半夏(三錢五分),沉香曲(三錢,包),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澤瀉(三錢),玉樞丹(二分,用佛手露一兩,調化溫服)

白話文:

川連 (4 分,用酒炒)

枳實 (3 分半,切片)

萊菔子 (4 分,炒研磨)

石決明 (1 兩,生用,先煎)

全瓜蔞 (5 分,打碎)

檳榔 (3 分半)

陳皮 (3 分半,切片炒)

硃砂拌赤苓 (4 分)

半夏 (3 分半,鹽漬)

沉香曲 (3 分,包起來)

白蒺藜 (4 分,炒後去掉刺)

澤瀉 (3 分)

玉樞丹 (2 分,用 1 兩佛手露化開,溫服)

,風邪入絡,四肢骨節腫痛,脈細。曾經痰中帶血,當泄風宣絡主之。

桑葉(三錢),忍冬藤(四錢),制豨薟草(三錢五分),白茅根(一兩,去心),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絲瓜絡(三錢五分),臭梧桐(三錢五分),桑枝(一兩),赤芍(三錢),丹皮(三錢五分),五加皮(三錢五分)

白話文:

桑葉(15克),忍冬藤(20克),制首烏(17.5克),白茅根(60克,去中心),白蒺藜(20克,炒熟去除刺),絲瓜絡(17.5克),臭梧桐(17.5克),桑枝(60克),赤芍(15克),丹皮(17.5克),五加皮(17.5克)

,作寒發熱,解而不淨,脘次不暢,腰痛,脈數。宜表裡兩治。

桑葉(二錢),枳殼(三錢五分),川斷(三錢,鹽水炒),朱赤苓(四錢),白杏仁(四錢,去尖),通草(一錢),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瓜蔞皮(三錢,切),白蒺藜(四錢,炒去刺),宋半夏(三錢五分),陳佛手(一錢)

白話文:

桑葉(12克),枳殼(21克),川斷(18克,用鹽水炒過),朱赤苓(24克),白杏仁(24克,去尖),通草(6克),旋覆花(21克,用紗布包起來),瓜蔞皮(18克,切片),白蒺藜(24克,炒熟後去刺),宋半夏(21克),陳佛手(6克)

,胃脘作痛,惡寒熱不透,脈數不暢。宜解表疏里。

大豆卷(三錢),川石斛(三錢),六曲(三錢),鮮佛手(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赤芍(三錢),大腹皮(三錢五分),干佩蘭(三錢五分),廣鬱金(一錢),澤瀉(三錢五分),陳皮(一錢)

白話文:

  • 大豆捲(15克)

  • 川石斛(15克)

  • 六曲(15克)

  • 鮮佛手(17.5克)

  • 枳殼(17.5克)

  • 赤芍(15克)

  • 大腹皮(17.5克)

  • 乾佩蘭(17.5克)

  • 廣鬱金(5克)

  • 澤瀉(17.5克)

  • 陳皮(5克)

,口味不醒,大便不下,脈弦,左半體作麻。擬養營潤腸,泄風宣絡。

川石斛(四錢),桑葉(三錢五分),柏子仁(三錢),川斷(三錢,鹽水炒),橘白(一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火麻仁(五錢,研如泥),生米仁(三錢),鹽半夏(三錢五分),赤芍(三錢),淡蓯蓉(二錢),生穀芽(五錢),鮮桑枝(一兩)

白話文:

石斛(12 公克),桑葉(10.5 公克),柏子仁(9 公克),川斷(9 公克,用鹽水炒過),橘皮(3 公克),白蒺藜(12 公克,炒過後去除刺),火麻仁(15 公克,研磨成泥),生米仁(9 公克),鹽漬半夏(10.5 公克),赤芍藥(9 公克),淡附子(6 公克),生麥芽(15 公克),新鮮桑枝(30 公克)

,發熱旬日,胸悶脘阻,口乾氣急,舌灰白黃,脈數不暢。濕溫痰滯交結。宜透㾦疏中。

淡豆豉(三錢),桑葉(三錢),竹茹(三錢五分),青皮(三錢五分),原金斛(四錢),枳殼(三錢五分),牛蒡子(三錢),朱赤苓(四錢),萊菔子(四錢,炒),朱連翹(帶心,三錢),澤瀉,玉樞丹(二分),紅靈丹(一分,枇杷露一兩,調化溫服)

白話文:

淡豆豉(3錢)

桑葉(3錢) 竹茹(3錢5分) 青皮(3錢5分) 原金斛(4錢) 枳殼(3錢5分) 牛蒡子(3錢) 朱赤苓(4錢) 萊菔子(4錢,炒過) 朱連翹(帶心,3錢) 澤瀉 玉樞丹(2分) 紅靈丹(1分)

用枇杷露一兩調勻,溫服。

,口歪稍愈,左腿痛尚甚。宜再祛風制濕。

桑葉(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川斷(三錢五分,鹽水炒),五加皮(三錢),丹皮(三錢五分),忍冬藤(四錢),絲瓜絡(三錢五分),臭梧桐(三錢五分),懷牛膝(三錢五分),豨薟草(三錢五分),粉萆薢(四錢),石決明(一兩,先煎)

白話文:

桑葉(15公克),白蒺藜(20公克,炒熟後去除刺),川斷(17.5公克,用鹽水炒過),五加皮(15公克),丹皮(17.5公克),忍冬藤(20公克),絲瓜絡(17.5公克),臭梧桐(17.5公克),懷牛膝(17.5公克),豨薟草(17.5公克),粉萆薢(20公克),石決明(50公克,先煎)

,作寒發熱稍愈,胸悶、咳嗽噁心,心中熱,脈數。重症勿忽。

桑葉(三錢),連翹(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朱茯苓(四錢),牛蒡子(三錢),銀花(三錢),象貝(四錢,去心),紫貝齒(七錢,先煎),白蒺藜(四錢,炒去刺),赤芍(三錢五分),竹茹(三錢五分),冬瓜子(七錢),玉樞丹末(二分),紅靈丹(一分,枇杷露一兩,調化溫服)

白話文:

材料:

  • 桑葉:3錢
  • 連翹:3錢
  • 白杏仁(去尖):4錢
  • 朱茯苓:4錢
  • 牛蒡子:3錢
  • 銀花:3錢
  • 象貝(去心):4錢
  • 紫貝齒:7錢(先煎)
  • 白蒺藜(炒去刺):4錢
  • 赤芍:3錢5分
  • 竹茹:3錢5分
  • 冬瓜子:7錢
  • 玉樞丹粉:2分
  • 紅靈丹:1分(加入枇杷露1兩,攪拌均勻,溫熱服用)

,表熱旬日,神思迷濛,糊語口乾,咳不暢,脈數,舌灰黑。防正不勝病。

上川連(四分,水炒),桑葉(三錢),連翹(三錢),紫貝齒(一兩,生,先煎),全瓜蔞(四錢,切),牛蒡子(三錢),枳殼(三錢五分),枇杷葉(四錢,去毛筋,包煎),鹽半夏(二錢),白杏仁(四錢,去尖),竹茹(二錢),赤芍(三錢),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上川連(4 克,用清水炒制)

桑葉(9 克)

連翹(9 克)

生紫貝齒(30 克,先煮)

全瓜蔞(12 克,切片)

牛蒡子(9 克)

枳殼(10.5 克)

枇杷葉(12 克,去掉毛和筋,包起來煮)

鹽半夏(6 克)

去尖白杏仁(12 克)

竹茹(6 克)

赤芍(9 克)

鮮蘆根(30 克,去掉節)

,熱半月,便秘,脈弦數。溫濕蘊蒸,延防變遷

大豆卷(三錢),全瓜蔞(五錢),白杏仁(三錢,去尖),牛蒡子(三錢),鮮霍斛(五錢),元明粉(三錢五分),紫貝齒(一兩,生,先煎),白茅根(二兩,去心),枳殼(三錢五分),楂炭(三錢),朱茯苓(四錢),枇杷葉(四錢,去毛筋,包煎),橘紅(一錢)

白話文:

大豆皮(30克)

全瓜蔞(50克)

白杏仁(去尖,30克)

牛蒡子(30克)

鮮石斛(50克)

元明粉(35克)

紫貝齒(100克,生,先煎)

白茅根(200克,除淨中心)

枳殼(35克)

山楂炭(30克)

朱茯苓(40克)

枇杷葉(40克,去除葉毛和葉筋,包煎)

橘紅(10克)

左(陳伯英先生),脈弦,不時胸悶氣短。此肝肺升降不調,痰濕氣機未能流利也。

瓜蔞皮(四錢,切),橘白(一錢),茯苓(四錢),陳佛手(三錢五分),白杏仁(三錢,去尖),枳殼(三錢五分),春砂末(四分),生穀芽(五錢),象貝(四錢,去心),桔梗(七分)

白話文:

  • 冬瓜皮(4錢,切片)
  • 陳皮(1錢)
  • 茯苓(4錢)
  • 陳佛手(3錢5分)
  • 白杏仁(3錢,去尖)
  • 枳殼(3錢5分)
  • 春砂仁粉(4分)
  • 生穀芽(5錢)
  • 象貝(4錢,去心)
  • 桔梗(7分)

貴姨太太,濕鬱漸清,飲食勝常。宜氣陰兩治。

臺參鬚(七分,另煎沖),漂白朮(三錢五分),川石斛(四錢),淡吳萸(二分,鹽水炒),橘白(一錢),茯苓(四錢),陳佛手(一錢),左牡蠣(七錢,先煎),鹽半夏(三錢五分),澤瀉(三錢),元參(三錢五分,炒),生熟穀芽(各五錢,絹包)

白話文:

黨參須(七分,另煎沖服)

漂白朮(三錢五分)

川石斛(四錢)

鹽漬吳萸(二分,鹽水炒)

橘皮(一錢)

茯苓(四錢)

陳皮(一錢)

左牡蠣(七錢,先煎)

半夏(三錢五分,用鹽調味)

澤瀉(三錢)

元參(三錢五分,炒過)

生熟穀芽(各五錢,用紗布包起來)

,濕溫病十二日,化火傷陰,舌焦乾灰黃,脈數。無汗,糊語,便閉,防厥陷。

鮮生地一兩、鮮霍斛五錢、淡豆豉(三錢,三咪同打如泥),花粉(三錢),鮮竹瀝(一兩,另沖服、元明粉三錢五分,開水磨沖、枳實(一錢,三咪同服),紫貝齒(生杵,先煎,一兩),杏仁泥(四錢),知母(三錢),朱茯神(五錢),連翹(三錢,硃砂拌),鮮蘆根(二兩,去節)

白話文:

新鮮生地黃一兩、新鮮霍斛五錢、淡豆豉(三錢,用三位藥材一起研磨成泥)、花粉(三錢)、新鮮竹瀝(一兩,另加元明粉三錢五分,用開水攪拌服用)、枳實(一錢,與其他三種藥材同時服用)、紫貝齒(生的,先煎,一兩)、杏仁泥(四錢)、知母(三錢)、朱茯神(五錢)、連翹(三錢,與硃砂混合)、新鮮蘆根(二兩,去節)

,濕溫內斂,大便溏,寒熱不透,胸悶痰多,脈左弦、右濡。宜表裡兩解。

藿梗(三錢),枳殼(三錢五分),萊菔甲(三錢),川樸花(七分),干佩蘭(三錢),六曲(四錢),大腹皮(三錢),豬苓(三錢五分),青木香(一錢),楂炭(二錢),赤芍(三錢五分),澤瀉(三錢),焦麥芽(五錢,絹包)

白話文:

藿香(15公克),枳殼(17.5公克),蘿蔔籽(15公克),川樸花(3.5公克),佩蘭(15公克),神麴(20公克),大腹皮(15公克),豬苓(17.5公克),青木香(5公克),山楂炭(10公克),赤芍藥(17.5公克),澤瀉(15公克),焦麥芽(25公克,用紗布包裹)

,肚熱四日,氣急肋痛,脈數,舌灰黃。重症弗忽。

枇杷露(一兩,入沖),鮮蘆根(一兩,去節),鮮金斛三錢五分、淡豆豉三錢、鮮生地(三錢五分,三味同打),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白杏仁(四錢,去尖),煅瓦楞粉(一兩,絹包),絲瓜絡(三錢),象貝(四錢,去心),滑石(四錢),臺烏藥(一錢,磨汁沖),萊菔子(四錢,炒研),枳殼(三錢五分)

白話文:

枇杷露(60克,加入並沖泡)

新鮮蘆根(60克,去掉節點)

新鮮金斛(21克)

淡豆豉(18克)

新鮮生地(21克,與上述三味一起搗打)

旋覆花(21克,包入紗布)

白杏仁(24克,去除尖端)

煅製瓦楞土粉(60克,包入紗布)

絲瓜絡(18克)

象貝(24克,去除中心)

滑石(24克)

臺烏藥(6克,研磨後取汁沖服)

炒萊菔子(24克)

枳殼(21克)

,回病寒熱復發,又經四日,脈滑數,大便又阻,胸悶少寐。陰傷邪戀,防陡然昏厥,萬弗忽視。

桑葉(三錢五分),玉泉散(三錢,絹包),枳殼(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丹皮(三錢五分),朱連翹(三錢),竹茹(三錢),瓜蔞皮(四錢,切),石決明(一兩,煅,先煎),朱茯神(五錢),青蒿子(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去尖研)

白話文:

現代

  • 桑葉:3.5錢
  • 玉泉散:3錢,用絹布包起
  • 枳殼:3.5錢
  • 赤芍:3錢
  • 丹皮:3.5錢
  • 朱連翹:3錢
  • 竹茹:3錢
  • 瓜蔞皮:4錢,切片
  • 石決明:1兩,煅燒後先煎
  • 朱茯神:5錢
  • 青蒿子:3.5錢
  • 白杏仁:4錢,去除尖端後研磨

第一次改方:除去玉泉散、石決明、白杏仁、青蒿子,加入紫貝齒、淮小麥、知母、元參

第二次改方:川石斛、朱連翹、知母、枳殼、鮮蘆根、橘白、朱茯神、元參、竹茹、野薔薇瓣、鹽半夏、紫貝齒、赤芍、瓜蔞皮

白話文:

第二次方劑修改:

  • 川石斛:滋陰清熱
  • 朱連翹:清熱解毒
  • 知母:清熱滋陰
  • 枳殼:理氣消脹
  • 鮮蘆根:清熱潤肺
  • 橘白:化痰止咳
  • 朱茯神:安神益智
  • 元參:滋陰清熱
  • 竹茹:清熱化痰
  • 野薔薇瓣:活血化瘀
  • 鹽半夏:化痰止咳
  • 紫貝齒:清熱消腫
  • 赤芍:活血化瘀
  • 瓜蔞皮:利水消腫

,表熱胸悶,脈數。頭脹濕溫痰滯交結。其勢方張,弗忽。

大豆卷(四錢),枳殼(三錢五分),六曲(三錢,炒),青皮(三錢五分,炒),藿梗(二錢五分),新會皮(一錢),楂炭(三錢),澤瀉(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法半夏(三錢五分),萊菔子(四錢,炒),桑枝(一兩),玉樞丹(三分,研末,用枇杷露一兩調化溫服)

白話文:

藥材:

  • 大豆捲:4 錢
  • 枳殼:3 錢 5 分
  • 六曲:3 錢(炒製)
  • 青皮:3 錢 5 分(炒製)
  • 藿梗:2 錢 5 分
  • 新會皮:1 錢
  • 楂炭:3 錢
  • 澤瀉:3 錢
  • 白蒺藜:4 錢(炒製,去除刺)
  • 法半夏:3 錢 5 分
  • 萊菔子:4 錢(炒製)
  • 桑枝:1 兩
  • 玉樞丹:3 分(研磨成粉,用 1 兩枇杷露調和後溫服)

,風邪濕熱,壅肺氣阻,表熱不達,氣急一身盡腫,脈數。防喘塞生波。

桑葉(三錢),苦杏仁(四錢,去尖勿研),川楝子(三錢五分,炒),車前子(三錢,絹包),防風(一錢),豬苓(三錢五分),延胡索(三錢五分),炙雞金(三錢,去垢),防己(三錢五分),澤瀉(三錢),兩頭尖(三錢五分,絹包),大腹皮(三錢),陳麥柴(四錢),白麻骨(一兩,二味煎湯代水)

白話文:

桑葉(15克),苦杏仁(20克,去除尖端,不要研磨),川楝子(17.5克,炒製),車前子(15克,用紗布包起),防風(5克),豬苓(17.5克),延胡索(17.5克),炙雞金(15克,去淨),防己(17.5克),澤瀉(15克),兩頭尖(17.5克,用紗布包起),大腹皮(15克),陳麥柴(20克),白麻骨(50克,兩味藥材熬湯代替水)

,風濕痰入絡,左半體作麻,筋絡之間不能速效,姑從緩議。刻下胃口呆滯,痰吐不流利,脈弦。宜先為清理之。

白話文:


左側肢體麻木,這是因為風、濕、痰液進入經絡,導致經絡不通暢。現在還處在發病初期,所以不用太著急治療。

目前食慾不振,痰液難以咳出,脈搏細長。應該先進行清理治療。

川石斛(三錢五分),白蔻仁(五分,研沖),茯苓(四錢),六曲(三錢,炒),橘紅(一錢,炙),白芥子(一錢),陳佛手(三錢五分),炒穀芽(五錢),製半夏(三錢五分),淡吳萸(鹽水炒,一錢),資生丸(三錢,絹包),玫瑰花瓣(一錢)

白話文:

川石斛(17.5克),白蔻仁(2.5克,研磨後溶解),茯苓(20克),六神曲(15克,炒熟),橘紅(5克,烤製),白芥子(5克),陳佛手(17.5克),炒穀芽(25克),製半夏(17.5克),淡吳茱萸(鹽水炒,5克),資生丸(15克,用紗布包好),玫瑰花瓣(5克)

,發熱三日,汗少,胸悶噁心,頭暈,脈濡數。勢在轉重,弗忽。

淡豆豉(三錢),薄荷(七分,後下),萊菔子(四錢,炒),楂炭(三錢),黑山梔(三錢五分),竹茹(二錢),飛滑石(四錢,包),鮮佩蘭(三錢,後下),枳殼(三錢五分),連翹(三錢),澤瀉(三錢),鮮佛手(三錢五分),玉樞丹二分、紅靈丹(一分,二味開水化服)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

薄荷 (3.5克,最後加入) 萊菔子 (20克,炒熟) 楂炭 (15克) 黑山梔 (17.5克) 竹茹 (10克) 飛滑石 (20克,用布包裹) 鮮佩蘭 (15克,最後加入) 枳殼 (17.5克) 連翹 (15克) 澤瀉 (15克) 鮮佛手 (17.5克) 玉樞丹 (1克) 紅靈丹 (0.5克,兩者溶於開水中服用)

,發熱十二日,舌黑,體乏,病實,脈數。最防暈厥。

上川連(五分,水炒),鮮霍斛(五錢,打),桑葉(三錢),枳殼(三錢五分),全瓜蔞(四錢,打),丹皮(三錢五分),生石決明(一兩,先煎),鮮蘆根(一兩,去節),陳膽星(七分),朱連翹(三錢),滑石(四錢,包)

白話文:

上川連(5 分,水煎炒)

新鮮霍斛(5 錢,搗碎)

桑葉(3 錢)

枳殼(3 錢 5 分)

全瓜蔞(4 錢,搗碎)

丹皮(3 錢 5 分)

生石決明(1 兩,先煎)

新鮮蘆根(1 兩,去除節)

陳膽星(7 分)

朱連翹(3 錢)

滑石(4 錢,包紮)

,復發熱,頭痛惡心,腹痛、腰痛,脈數,腿絡抽掣。重症毋忽。

杜藿梗(三錢五分),上川連(四分,薑汁炒),朱茯苓(五錢),楂炭(三錢),大豆卷(三錢),枳殼(三錢五分),生石決明(一兩,先煎),澤瀉(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六曲(四錢),竹茹(二錢),絲瓜絡(三錢五分),玉樞丹末二分、紅靈丹(一分,開水化服)

白話文:

  • 杜藿梗 3.5 克
  • 上川連 0.4 克(用薑汁炒)
  • 朱茯苓 5 克
  • 山楂炭 3 克
  • 兵豆捲 3 克
  • 枳殼 3.5 克
  • 生石決明 1 兩(先煎)
  • 澤瀉 3 克
  • 白蒺藜 4 克(炒去刺)
  • 六曲 4 克
  • 竹茹 2 克
  • 絲瓜絡 3.5 克
  • 玉樞丹粉末 0.2 克
  • 紅靈丹 0.1 克(用開水溶解服用)

,身熱作躁,自汗,脈數。溫邪痰濕交蒸,勢不可忽。

青蒿(三錢五分),連翹(三錢),豬苓(三錢五分),干佩蘭(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澤瀉(三錢),川石斛(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竹茹(三錢五分),生石決明(一兩,先煎),白杏仁(三錢,去尖),紅靈丹(一分,開水化服)

白話文:

青蒿(10.5 克),連翹(9 克),豬苓(10.5 克),幹佩蘭(10.5 克),赤芍(10.5 克),枳殼(10.5 克),澤瀉(9 克),川石斛(9 克),白蒺藜(12 克,炒熟後去除刺),竹茹(10.5 克),生石決明(30 克,先煎),白杏仁(9 克,去尖),紅靈丹(0.3 克,用開水化開服用)

,壯熱氣急,脈數,口乾弄舌,腳冷。時氣鬱不能達,防厥。

桑葉(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去尖),鉤勾(三錢,後下),紫貝齒(七錢,生杵,先煎),牛蒡(三錢),象貝(四錢,去心),通草(一錢),萊菔子(三錢,炒研),赤芍(三錢五分),山慈姑(七分,去毛切),飛滑石(四錢,絹包),澤瀉(三錢五分),紅靈丹(一分,枇杷露一兩,調水溫服)

白話文:

桑葉(17.5克),白杏仁(20克,去尖),鉤勾(15克,後放),紫貝齒(35克,生的搗碎,先煮),牛蒡(15克),象貝(20克,去心),通草(5克),萊菔子(15克,炒後研磨),赤芍(17.5克),山慈姑(3.5克,去毛切片),飛滑石(20克,用絹布包起),澤瀉(17.5克),紅靈丹(0.5克,用枇杷露60毫升調勻後溫服)

,濕溫遂病三日,胸悶、煩躁不寐,便三閉泄,口乾,脈不揚。勢極險重,毋忽。

淡豆豉(三錢),枳殼(三錢五分),朱連翹(三錢),豬苓(三錢五分),上川連(四分,姜水炒),澤瀉(三錢),朱茯神(一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竹茹(三錢),紫貝齒(一兩,生,先煎),滑石(四錢,包),六曲(三錢),玉樞丹末(二分),紅靈丹(一分半,枇杷露一兩化服)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枳殼(17.5克),朱連翹(15克),豬苓(17.5克),上川連(2克,用姜水炒製),澤瀉(15克),朱茯神(5克),白蒺藜(20克,炒製並去除刺),竹茹(15克),紫貝齒(50克,生用,先煎),滑石(20克,包煎),六曲(15克),玉樞丹末(1克),紅靈丹(0.75克,與60毫升枇杷露混合服用)

,身熱暴躁,自汗、均能得愈。惟痰濕阻胃,不時作吐,脈狀尚數。須作速導之下行。

上川連(四分,姜水炒),陳皮(一錢,炙),豬苓(三錢五分),代赭石(四錢,煅,先煎),淡吳萸(二分,鹽水炒),澤瀉(三錢),宋半夏(三錢五分),綠萼梅(一錢,去蒂),枳殼(三錢五分,切),茯苓(四錢),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炒香穀芽(五錢),鮮佛手(三錢五分)

白話文:

上川連(10克,用薑汁炒)

陳皮(5克,烤焦)

豬苓(17.5克)

代赭石(20克,煅燒過,先煎)

淡吳茱萸(1克,用鹽水炒)

澤瀉(15克)

宋半夏(17.5克)

綠萼梅(5克,去蒂)

枳殼(17.5克,切片)

茯苓(20克)

旋覆花(17.5克,用絹布包)

炒香穀芽(25克)

鮮佛手(17.5克)

,寒熱不淨,舌白、帶灰,咳嗽胸悶,心中煩熱,脈細數微滑。正在出入之際,不可忽視。

杜藿梗(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枳殼(三錢五分),銀花(三錢),香青蒿(三錢五分),石決明(一兩,生,先煎),朱連翹(三錢),滑石(四錢),冬桑葉(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朱茯神(四錢),白杏仁(四錢,去尖),枇杷露(一兩,溫服)

白話文:

  • 杜藿梗:3.5錢

  • 白蒺藜:4錢(炒過,去除刺)

  • 枳殼:3.5錢

  • 銀花:3錢

  • 香青蒿:3.5錢

  • 石決明:1兩(生,先煎)

  • 朱連翹:3錢

  • 滑石:4錢

  • 冬桑葉:3.5錢

  • 赤芍:3.5錢

  • 朱茯神:4錢

  • 白杏仁:4錢(去除尖)

  • 枇杷露:1兩(溫服)

,表熱未淨盡,小溲少,脈數。蘊熱尚重,弗忽。

青蒿子(三錢五分),川石斛(四錢),車前子(三錢,絹包),楂炭(三錢五分),赤芍(二錢),益元散(四錢,絹包),通草(一錢),炙雞金(三錢,去垢),桑葉(二錢五分),銀花(三錢),瞿麥(三錢五分),萊菔子(三錢,炒研)

白話文:

青蒿子(21公克)

川石斛(24公克)

車前子(18公克,包在絹布中)

山楂炭(21公克)

赤芍(12公克)

益元散(24公克,包在絹布中)

通草(6公克)

炙雞金(18公克,去除雜質)

桑葉(15公克)

銀花(18公克)

瞿麥(21公克)

萊菔子(18公克,炒熟後研磨)

,溫邪內閉,氣急神蒙,口乾壯熱,脈數。勢將厥變,危急非常。須多請幼科先生政之。

甜葶藶(五分,焙去油),薄荷(五分,後下),鉤勾(三錢,後下),前胡(三錢五分),白前(三錢五分),枳殼(一錢),牛蒡子(三錢),紫貝齒(七錢,生,先煎),通草(一錢),菜菔子(四錢),白杏仁(四錢,去尖),澤瀉(三錢五分),玉樞丹末(三分,枇杷露一兩,調服)

白話文:

甘草(5 克,烘焙去除浮油),薄荷(5 克,後放入),枸杞(30 克,後放入),前胡(3.5 克),白前(3.5 克),枳殼(1 克),牛蒡子(30 克),生紫貝母(70 克,先煎),通草(1 克),萊菔子(40 克),白杏仁(40 克,去掉尖端),澤瀉(3.5 克),玉樞丹末(3 分,加枇杷露 1 兩調服)

左(十四歲),發熱,起初畏風,今交四日,舌黃,脈數,便閉。濕溫初起,轉重可慮。

大豆卷(三錢),枳殼(三錢五分),楂炭,杜藿梗(三錢),青皮(二錢五分),澤瀉,防風(二錢五分),萊菔子(五錢),飛滑石,紅靈丹一分、玉樞丹末三分、枇杷露(一兩,三味調化,溫服)

白話文:

藥方:

  • 大豆卷(9克)
  • 枳殼(10.5克)
  • 山楂炭(適量)
  • 杜仲葉梗(9克)
  • 陳皮(7.5克)
  • 澤瀉(適量)
  • 防風(7.5克)
  • 萊菔子(15克)
  • 滑石(適量)
  • 紅靈丹(0.3克)
  • 玉樞丹(0.9克)
  • 枇杷露(30毫升,將以上三種藥材混合均勻,溫服)

,乍寒乍熱,有汗不解,今交三日,脈數不暢。濕溫重症,勿忽。

炒香豆豉(三錢五分),青皮(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滑石(四錢),黑山梔(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牛蒡子(三錢,切,研),豬苓(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萊菔子(四錢,炒研),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澤瀉(三錢),玉樞丹末(三分),鮮佛手(三錢五分,泡湯化服)

白話文:

炒香豆豉(17.5克),青皮(17.5克),白杏仁(20克),滑石(20克),黑山梔(17.5克),赤芍(17.5克),牛蒡子(15克,切片研磨),豬苓(17.5克),枳殼(17.5克),萊菔子(20克,炒研),白蒺藜(20克,炒去刺),澤瀉(15克),玉樞丹研成細末(1.5克),鮮佛手(17.5克,泡水溶化後服用)

,寒熱胸悶,神躁糊語。防厥陷。

淡豆豉(三錢),竹茹(三錢),朱茯神(五錢),青皮(三錢五分),黑山梔(二錢),朱連翹(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澤瀉(三錢),枳實(三錢五分,切),紫貝齒(一兩,先煎),廣鬱金(三錢五分),紅靈丹(二分,枇杷露二兩,調化溫服)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竹茹(15克),紅茯神(25克),青皮(17.5克),黑梔子(10克),金銀花(15克),炒白蒺藜(20克,去除刺),澤瀉(15克),枳實(17.5克,切片),紫貝齒(50克,先煎),廣鬱金(17.5克),紅靈丹(1克,用枇杷露100毫升調和,溫服)

,表熱已解,裡熱未化,脈濡、舌白,胸悶。勿以熱退為恃。

越鞠丸(三錢,包),枳殼(三錢五分),杜藿梗(三錢),六曲(四錢,炒),新會皮(三錢五分),桔梗(七分),白蔻仁(七分,研沖),澤瀉(三錢),法半夏(三錢五分),萊菔子(四錢,炒研),白杏仁(四錢,去失),滑石(四錢),鮮佩蘭(三錢,後下)

白話文:

越鞠丸(3錢,包起來)

枳殼(3錢5分)

杜藿梗(3錢)

六曲(4錢,炒過)

新會皮(3錢5分)

桔梗(7分)

白蔻仁(7分,研磨後過濾)

澤瀉(3錢)

法半夏(3錢5分)

萊菔子(4錢,炒過後研磨)

白杏仁(4錢,去掉尖頭)

滑石(4錢)

新鮮佩蘭(3錢,最後加入)

,胸悶骨痛,發熱便閉,脈數。濕溫,痰滯交結。轉重可慮。大豆卷(三錢),枳殼(三錢五分),六曲(四錢),豬苓(三錢五分),藿梗(三錢五分),橘紅(一錢),楂炭(三錢),澤瀉(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法半夏(三錢五分),萊菔子(四錢,炒),桑枝(一兩),玉樞丹末三分、紅靈丹(一分,枇杷露一兩,調化溫服)

白話文:

症狀: 胸悶、骨頭疼痛、發熱、大便不通,脈象緊數。

診斷: 溼溫症,痰溼內阻,病情嚴重,需謹慎處理。

方劑:

  • 大豆卷(3錢)
  • 枳殼(3錢5分)
  • 六曲(4錢)
  • 豬苓(3錢5分)
  • 藿梗(3錢5分)
  • 橘紅(1錢)
  • 山楂炭(3錢)
  • 澤瀉(3錢)
  • 白蒺藜(4錢,炒去刺)
  • 法半夏(3錢5分)
  • 萊菔子(4錢,炒)
  • 桑枝(1兩)
  • 玉樞丹末(3分)
  • 紅靈丹(1分,與枇杷露1兩調和,溫服)

,還病四日,汗出不已,脈濡。體虛邪戀,不可忽視。

石決明(一兩,煅,先煎),淮小麥(七錢),鮮佛手(三錢五分),陳皮(一錢),赤苓(四錢),生穀芽(五錢),宋半夏(三錢五分),通草(一錢),桑枝(七錢)

白話文:

  • 決明子(60克,炒過,先煎)
  • 淮山葯(42克)
  • 新鮮佛手(21克)
  • 陳皮(6克)
  • 赤茯苓(24克)
  • 生麥芽(30克)
  • 半夏(21克)
  • 通草(6克)
  • 桑枝(42克)

,寒熱稍愈,脘痛,骨頭痛。濕溫病六日,轉重可慮。

淡豆豉(二錢,炒香),朱連翹(三錢),石決明(一兩,鹽水煅,先煎),六曲(四錢),藿梗(三錢五分),朱茯神(四錢),青皮(三錢五分),楂炭(二錢),青蒿(三錢五分),白蒺藜(炒去刺,四錢),枳殼(三錢五分),法半夏(三錢五分),玉樞丹末(三分,枇杷露一兩,調化溫服)

白話文:

淡豆豉(3 克,炒香)

朱連翹(4.5 克)

鹽水炒過的石決明(15 克,先煎)

六曲(6 克)

藿梗(5.3 克)

朱茯神(6 克)

青皮(5.3 克)

楂炭(3 克)

青蒿(5.3 克)

炒去刺的白蒺藜(6 克)

枳殼(5.3 克)

法半夏(5.3 克)

玉樞丹末(0.45 克,用枇杷露 15 克調和成糊,溫服)

,溫邪為濕熱所戀,發熱不解脹神疲,脈實弦。延防轉重,不可輕忽。

大豆卷(三錢),朱連翹(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豬苓(三錢五分),青蒿(二錢),枳殼(三錢五分),飛滑石(四錢,絹包),澤瀉(三錢),赤芍(三錢),竹茹(二錢),萊菔子(炒,三錢),通草(一錢),鮮佩蘭(三錢,後下)

白話文:

大豆芽(3錢)

硃砂連翹(3錢)

炒白蒺藜(去刺,4錢)

豬苓(3錢5分)

青蒿(2錢)

枳殼(3錢5分)

絹包飛滑石(4錢)

澤瀉(3錢)

赤芍藥(3錢)

竹茹(2錢)

炒蘿蔔子(3錢)

通草(1錢)

新鮮佩蘭(3錢,最後加入)

,肺閉,喘急稍平,神蒙口乾,壯熱尚甚,脈數。危陰已極,挽回不易。

甜葶藶(五分,焙去油),桑葉(三錢五分),牛蒡子(三錢),青蒿子(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去尖),鉤勾(三錢,後下),枳殼(三錢五分),澤瀉(三錢),紫菀(一錢,生),紫貝齒(七錢,生杵,先煎),前胡(三錢五分),干菖蒲(七分),玉樞丹末(三分、),枇杷露(一兩,二味調服)

白話文:

甜葶藶(5 分,烘烤去油),桑葉(3.5 分),牛蒡子(3 分),青蒿子(3.5 分),白杏仁(4 分,去尖),瞿鉤(3 分,後下鍋),枳殼(3.5 分),澤瀉(3 分),紫菀(1 分,生用),紫貝齒(7 分,生用,先煎),前胡(3.5 分),乾菖蒲(0.7 分),玉樞丹末(3 分),枇杷露(1 兩,這兩種材料最後調和 服用)

左(正號),肢體無力,胯間結核,背脊亦痛,脈弦,夜肌灼。陰氣內乏,溫濕互郁。當標本兩治,俾可早日奏功。

白話文:

身體左側癱軟無力,胯部有腫塊,背部也疼痛,脈搏緊而有力,晚上肌肉會發熱。這是因為體內陰氣不足,溫熱和濕氣相互鬱結。需要同時治療標(症狀)和本(根源),才能快速見效。

青蒿(三錢五分),全當歸(三錢五分),絲瓜絡(三錢五分),豨薟草(三錢五分,制),秦艽(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陳皮(一錢,炙),枳殼(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去刺),川斷(三錢,鹽水炒),川石斛(四錢),通草(一錢),桑枝(一兩)

白話文:

青蒿(17.5克),當歸(17.5克),絲瓜絡(17.5克),豨薟草(17.5克,經過處理),秦艽(17.5克),赤芍(17.5克),陳皮(5克,經過烘烤),枳殼(17.5克),白蒺藜(20克,去除刺),川斷(15克,用鹽水炒過),川石斛(20克),通草(5克),桑枝(50克)

,胸次漸鬆,脈濡,小溲熱而赤。宜疏利二便,以通濕熱。

制川樸(七分),白蔻仁(七分,研沖),陳皮(一錢),滑石(四錢),杏仁泥(四錢),六曲(四錢),法半夏(三錢五分),豬苓(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萊菔子(四錢,炒,研),廣鬱金(一錢),澤瀉(三錢),鮮佛手(三錢五分)

白話文:

川貝母粉末(七分)

白豆蔻仁粉末 (七分,研磨成細粉) 陳皮 (一錢) 滑石末 (四錢) 杏仁霜 (四錢) 半夏曲 (四錢) 法半夏 (三錢五分) 豬苓 (三錢五分) 枳殼 (三錢五分) 蘿蔔籽(炒後研磨) (四錢) 鬱金 (一錢) 澤瀉 (三錢) 新鮮佛手 (三錢五分)

,濕溫病兩候,胸悶神躁,糊語,脈數。勢甚凶凶,不可忽視。

淡豆豉(三錢),朱連翹(三錢),萊菔子(四錢,炒),滑石(四錢),黑山梔(三錢),澤瀉(三錢),朱茯神(四錢),苦杏仁(四錢,研),青蒿(三錢),紫貝齒(一兩,生,先煎),酒炒枯芩(三錢五分),薄荷(一錢),鮮蘆根(一兩),枇杷露(一兩)

白話文:

  • 淡豆豉(15克)

  • 朱連翹(15克)

  • 炒萊菔子(20克)

  • 滑石(20克)

  • 黑山梔(15克)

  • 澤瀉(15克)

  • 朱茯神(20克)

  • 研磨苦杏仁(20克)

  • 青蒿(15克)

  • 生紫貝齒(50克,先煎)

  • 酒炒枯芩(17.5克)

  • 薄荷(5克)

  • 鮮蘆根(50克)

  • 枇杷露(50克)

,濕溫病八日,適值經胸悶,脈數。正在轉重,不可忽視。

杜藿梗(三錢五分),朱連翹(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六曲(三錢五分),香青蒿(三錢五分),朱茯神(四錢),象貝(四錢,去心),枳殼(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生石決明(一兩,先煎),川石斛(四錢),通草(一錢),楂炭(三錢五分)

白話文:

杜仲梗(17.5克),朱連翹(15克),白杏仁(20克,去尖),六曲(17.5克),香青蒿(17.5克),朱茯神(20克),象貝(20克,去心),枳殼(17.5克),赤芍(17.5克),生石決明(50克,先煎),川石斛(20克),通草(5克),楂炭(17.5克)

熱六日,便閉,舌黃垢。濕溫重症,變遷可俱。

淡豆豉(三錢),上川連(五分,鹽水炒),滑石(四錢),黑山梔(三錢五分),竹茹(三錢),澤瀉(三會),枳殼(三錢五分),連翹(三錢),萊菔子(四錢,炒,研)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

上川連(2.5克,用鹽水炒過)

滑石(20克)

黑山梔(17.5克)

竹茹(15克)

澤瀉(15克)

枳殼(17.5克)

連翹(15克)

萊菔子(20克,炒過,研磨成粉)

,濕溫病五日,略得松機,尚防反復。

青蒿(三錢五分),黑山梔(三錢五分),川石斛(四錢),滑石(四錢),藿梗(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萊菔子(四錢,炒研),澤瀉(三錢),赤芍(二錢五分),廣鬱金(一錢),竹茹(二錢),朱茯神(三錢),玉樞丹(三分,鮮佛手三錢五分,泡湯化服)

白話文:

青蒿:3.5錢

黑山梔:3.5錢

川石斛:4錢

滑石:4錢

藿梗:3.5錢

枳殼:3.5錢

萊菔子:4錢(炒過研磨)

澤瀉:3錢

赤芍:2.5錢

廣鬱金:1錢

竹茹:2錢

朱茯神:3錢

玉樞丹:0.3錢(用新鮮佛手3.5錢泡水化開服用)

,骨痛稍愈,神甚疲乏,肌膚灼熱,脈弦。陰氣不足,風濕熱互郁。當清化營熱宣通絡氣。

青蒿子(三錢五分),當歸(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豨薟草(三錢,制),忍冬藤(四錢),赤芍(二錢五分),陳皮(一錢,炙),川石斛(三錢),丹皮(三錢五分),川斷(三錢,鹽水炒),絲瓜絡(三錢),枳殼(三錢五分),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青蒿子(21克)

當歸(21克)

白蒺藜(24克,炒後去除刺)

豨薟草(18克,經過處理)

忍冬藤(24克)

赤芍(15克)

陳皮(6克,炙制)

川石斛(18克)

丹皮(21克)

川斷(18克,鹽水炒制)

絲瓜絡(18克)

枳殼(21克)

桑枝(60克,切段)

世兄,風水病之後,兩足易冷,行步少力,脈濡。宜清理之中,稍顧本原。

淮牛膝(三錢五分),炙雞金(三錢,去垢),茯苓(四錢),澤瀉(三錢),川斷(三錢五分,鹽水炒),冬瓜皮(七錢),生米仁(四錢),陳麥柴(四錢),五加皮(三錢),煅瓦楞殼(一兩),粉萆薢(四錢),炒穀芽(五錢,絹包),資生丸(三錢,絹包)

白話文:

淮山藥(10.5克)

乾烤後的雞內金(9克,去掉髒污)

茯苓(12克)

澤瀉(9克)

川斷(10.5克,用鹽水炒過)

冬瓜皮(21克)

生薏仁(12克)

乾麥草(12克)

五加皮(9克)

煅燒過的瓦楞殼(30克)

粉葛(12克)

炒過的麥芽(15克,用紗布包起)

滋生丸(9克,用紗布包起)

,病逾兩旬,表熱漸解,足膝痛,大便閉,舌黃、脈數。防反復生波。

上川連(四分,酒炒),白杏仁(四錢,去尖,研),朱茯苓(五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鹽半夏(三錢五分),全瓜蔞(七錢,切),象貝(四錢,去心),防己(三錢五分),澤瀉(三錢),竹茹(三錢五分),五加皮(三錢),生米仁(三錢),桑枝(一兩)

白話文:

  • 上川連(4 分,用酒炒過)
  • 白杏仁(4 錢,去尖,研磨)
  • 朱茯苓(5 錢)
  • 白蒺藜(4 錢,炒過,去刺)
  • 鹽半夏(3 錢 5 分)
  • 全瓜蔞(7 錢,切片)
  • 象貝(4 錢,去肉)
  • 防己(3 錢 5 分)
  • 澤瀉(3 錢)
  • 竹茹(3 錢 5 分)
  • 五加皮(3 錢)
  • 生米仁(3 錢)
  • 桑枝(1 兩)

,寒熱復來,脈微弦。舊恙未楚,新邪復乘,須慎之。

藿梗(三錢五分),秦艽(三錢五分,炒),赤苓(三錢五分),青皮(三錢五泡,炒),青蒿(三錢五分),半貝丸(三錢五分,吞服),朱連翹(三錢),澤瀉(三錢),赤芍(三錢五分),酒炒枯芩(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干佩蘭(三錢五分,後下)

白話文:

藿梗(21克),秦艽(21克,炒製),赤苓(21克),青皮(21克,炒製),青蒿(21克),半貝丸(21克,吞服),朱連翹(18克),澤瀉(18克),赤芍(21克),酒炒枯芩(21克),白蒺藜(24克,炒製去刺),幹佩蘭(21克,後加入)

,脘腹痛,得飲食即吐,胸悶,作寒發熱,脈數而不暢。勢在轉重,勿忽。

淡豆豉(三錢),上川連(四分,姜水炒),豬苓(三錢五分),陳佛手(一錢),黑山梔(三錢五泡),澤瀉(三錢),淡吳萸(廿一粒,鹽水炒),沉香片(三分),枳殼(三錢五分),赤芍(二錢),朱茯苓(四錢),青蒿(三錢五分),玉樞丹末三分,枇杷露一兩,調化溫服

白話文:

淡豆豉(3錢)

上川連(4分,用薑水炒過)

豬苓(3錢5分)

陳年佛手(1錢)

黑山梔(3錢5分)

澤瀉(3錢)

淡吳茱萸(21粒,用鹽水炒過)

沉香片(3分)

枳殼(3錢5分)

赤芍(2錢)

朱茯苓(4錢)

青蒿(3錢5分)

玉樞丹粉末(3分)

枇杷露(1兩)

將以上藥材混合,攪拌均勻後溫服。

,濕熱蘊蒸,發熱惡寒,頭痛,悶脹胃呆,口苦少寐,稟賦素薄。姑先急則治標。

杜藿梗(三錢五分),西茵陳(三錢五分),宋半夏(三錢五分),焦米仁(四錢),牛蒡子(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六曲(三錢,炒),豬苓(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去尖研),橘紅(一錢),白蔻仁(五分,研沖),澤瀉(三錢),干佩蘭(三錢五分),鮮佛手(三錢五分)

白話文:

杜鵑花莖(10.5克),西洋茵陳(10.5克),浙貝母(10.5克),焦山藥仁(12克),牛蒡子(10.5克),枳殼(10.5克),六神曲(9克,炒過),豬苓(10.5克),白杏仁(12克,去尖研磨),橘紅(3克),白蔻仁(1.5克,研碎沖泡),澤瀉(9克),幹佩蘭(10.5克),新鮮佛手(10.5克)

,病後左手足拘攣,不能動作,痰多嗜食。此肝熱化風,積痰化火所致。幼質不易見功。

桑葉(三錢五分),絲瓜絡(三錢五分),伸筋草(三錢五分),川石斛(四錢),丹皮(二錢),赤芍(三錢),石決明(七錢,煅,先煎),象貝(三錢,去心),白茅根(二兩,去心),鉤勾(三錢,後下),竹茹(三錢)

白話文:

桑葉(21公克),絲瓜絡(21公克),伸筋草(21公克),川石斛(24公克),丹皮(12公克),赤芍(18公克),石決明(42公克,炒焦後先煎),象貝(18公克,去除貝芯),白茅根(120公克,去除根鬚),鉤勾(18公克,後放入),竹茹(18公克)

,素易心慌驚悸,茲則四肢易麻木,溲短,脈滑。宜化濕痰,順氣機。

指迷茯苓丸(三錢,吞服),瓜蔞皮(四錢,切),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陳皮(一錢),竹茹(三錢),制豨薟草(三錢五分),生米仁(四錢),制南星(一錢),枳殼(三錢五分),廣鬱金(一錢),澤瀉(三錢),絲瓜絡(三錢)

白話文:

  • 指迷茯苓丸:3錢,口服

  • 瓜蔞皮:4錢,切片

  • 白蒺藜:4錢,炒熟去除刺

  • 旋覆花:3錢5分,用紗布包裹

  • 陳皮:1錢

  • 竹茹:3錢

  • 制豨薟草:3錢5分

  • 生米仁:4錢

  • 制南星:1錢

  • 枳殼:3錢5分

  • 廣鬱金:1錢

  • 澤瀉:3錢

  • 絲瓜絡:3錢

,不時寒熱,右頸項痛入肩背。擬宣通絡氣,解散風濕。

桑葉(二錢),白蒺藜(四錢),片薑黃(二錢五分),忍冬藤(四錢),青蒿(三錢),秦艽(三錢五分),淡木瓜(三錢五分),生米仁(四錢),丹皮(二錢),赤芍(三錢),伸筋草(三錢),豨薟草(三錢五分,制),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桑葉 (12 克),白蒺藜 (24 克),片薑黃 (15 克),忍冬藤 (24 克),青蒿 (18 克),秦艽 (21 克),淡木瓜 (21 克),生米仁 (24 克),丹皮 (12 克),赤芍 (18 克),伸筋草 (18 克),豨薟草 (21 克,處理過),桑枝 (60 克,切片)

,發熱七日,夜熱尤壯,咽痛口乾,脈數。宜引邪外達,導熱下行。

桑葉(三錢),青蒿(三錢五分),朱連翹(三錢),竹茹(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赤芍(三錢),黑山梔(三錢),滑石(四錢),象貝(五錢,去心),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石決明(一兩,鹽水炒,先煎),鮮蘆根(一兩,去節),枇杷露(一兩,溫服)

白話文:

桑葉(15克),青蒿(17.5克),金銀花(15克),竹茹(15克),杏仁(20克,去尖),赤芍(15克),山梔子(15克),滑石(20克),海螺(25克,去殼),蒺藜(20克,炒熟去刺),決明子(50克,鹽水炒熟,先煎),蘆根(50克,去節),枇杷露(50克,溫服)

,身熱便閉,腹不舒,骨痛,舌乾糙黃,脈數。今交十一日,防轉重。

鮮蘆根(一兩,去節),元明粉(三錢五分),淡豆豉(二錢、),鮮金斛(五錢,同打),竹茹(三錢),青蒿(三錢),滑石(四錢),黑山梔(三錢),朱連翹(三錢),枳實(三錢五分,切),淡芩(三錢五分),澤瀉(三錢),萊菔子(四錢,炒研),赤芍(三錢)

白話文:

鮮蘆筍根(60克,去節),元參粉(21克),淡豆豉(12克),鮮金斛(30克,打碎),竹茹(18克),青蒿(18克),滑石(24克),黑山梔(18克),朱連翹(18克),枳實(21克,切片),淡黃芩(21克),澤瀉(18克),萊菔子(24克,炒後研粉),赤芍(18克)

,脘痞腹痛,得食尤痛。痰濕阻氣機。宜疏化主之。

川樸花(一錢),沉香曲(四錢,絹包),橘紅(一錢),車前子(四錢,絹包),杏仁泥(四錢),炙雞金(四錢,去垢),製半夏(二錢),澤瀉(三錢),枳殼(三錢五分),大腹皮(三錢,洗),制南星(三錢五分),楂炭(三錢),鮮佛手(三錢五分)

白話文:

川樸花(1 錢)

沉香曲 (4 錢,用絹布包裹) 橘紅 (1 錢) 車前子 (4 錢,用絹布包裹) 杏仁泥 (4 錢) 炙雞金 (4 錢,去除雜質) 製半夏 (2 錢) 澤瀉 (3 錢) 枳殼 (3 錢 5 分) 大腹皮 (3 錢,清洗過) 制南星 (3 錢 5 分) 楂炭 (3 錢) 鮮佛手 (3 錢 5 分)

,紫疹通發。溫毒入營分。非輕症也,不可忽視。

桑葉(三錢五分),銀花(三錢),扁豆衣(三錢),白茅根(一兩,去心),丹皮(三錢五分),通草(一錢),甘中黃(一錢),飛滑石(四錢),連翹(三錢),赤芍(三錢),茯苓(四錢)

白話文:

桑葉(21克),銀花(18克),扁豆衣(18克),白茅根(60克,去中心),丹皮(21克),通草(6克),甘草(6克),飛滑石(24克),連翹(18克),赤芍藥(18克),茯苓(24克)

,胸悶胃呆,腹脹,脈濡。擬流利氣機,疏暢痰濕。

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制川樸(一錢),白蔻仁(七分,敲小粒,後下),枳殼(三錢五分),萊菔子(四錢,炒),煅瓦楞粉(一兩,包),沉香曲(三錢,絹包),白杏仁(四錢),大腹皮(三錢,洗),炙雞金(四錢,去垢),生米仁(四錢),鮮佛手(三錢五分)

白話文:

旋覆花(35克,用絹包)

製川烏 (10克) 白叩仁 (7克,敲碎後下) 枳殼 (35克) 萊菔子 (40克,炒過) 煅瓦楞粉 (100克,包好) 沉香木 (30克,用絹包) 白杏仁 (40克) 大腹皮 (30克,洗淨) 炙雞內金 (40克,去除污垢) 生米仁 (40克) 新鮮佛手 (35克)

,發熱六日,無汗,頭痛胸悶,嘔惡不寐,骨痛。濕溫不達轉重,可慮。

淡豆豉(四錢),白蒺藜(炒去刺,四錢),前胡(三錢五分),六曲(四錢),鮮藿香(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牛蒡(三錢),楂炭(三錢),鮮佩蘭(三錢),萊菔子(炒),白杏仁(去尖,四錢),澤瀉(三錢),玉樞丹末(三分、),紅靈丹(一分,用枇杷露一兩,調化溫服)

白話文:

淡豆豉(20克),白蒺藜(炒熟去刺,20克),前胡(17.5克),六曲(20克),新鮮藿香(17.5克),枳殼(17.5克),牛蒡(15克),山楂炭(15克),新鮮佩蘭(15克),萊菔子(炒熟),白杏仁(去尖,20克),澤瀉(15克),玉樞丹粉末(1.5克),紅靈丹(0.5克,用30毫升枇杷果露調服,溫熱服用)

,胸脘悶塞,不能食,惡寒少寐,脈濡。宜透達疏化。

鮮藿梗(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廣鬱金(三錢五分),赤芍(三錢),制川樸(七分),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干菖蒲(五分),澤瀉(三錢),白蔻仁(七分,敲小粒,後下),代赭石(四錢,煅,先煎),萊菔子(四錢,炒),大腹皮(三錢,洗),玉樞丹末(三分,佛手露一兩,調化溫服)

白話文:

  • 鮮藿梗:30 克
  • 白杏仁:40 克(去掉尖頭)
  • 廣鬱金:35 克
  • 赤芍藥:30 克
  • 製川樸:7 克
  • 旋覆花:35 克(用紗布包裹)
  • 乾菖蒲:5 克
  • 澤瀉:30 克
  • 白蔻仁:7 克(敲成小塊,最後加入)
  • 代赭石:40 克(煅燒,先煎)
  • 萊菔子:40 克(炒過)
  • 大腹皮:30 克(洗淨)
  • 玉樞丹末:3 克(用佛手露 50 克調勻,溫熱服下)

,肝氣撐脹,風濕痰交郁,頭痛胸悶,痰膩,神疲,脈軟弦。防寒熱,須加意慎養。

蔓荊子(三錢),旋覆花(三錢五分,包),枳殼(三錢五分),澤瀉(三錢),白蒺藜(四錢),橘紅(一錢),沉香曲(三錢),白杏仁(四錢),煅瓦楞殼(一兩),法半夏(三錢五分),赤苓(三錢),鮮佛手(三錢五分),干佩蘭(三錢五分)

白話文:

蔓荊子(15克),旋覆花(17.5克,包裹),枳殼(17.5克),澤瀉(15克),白蒺藜(20克),橘紅(5克),沉香曲(15克),白杏仁(20克),煅瓦楞殼(50克),法半夏(17.5克),赤苓(15克),鮮佛手(17.5克),幹佩蘭(17.5克)

,左手足攣結交松,舉動稍能得力。當再清肝泄風宣絡。

桑葉(三錢五分),石決明(一兩,先煎),象貝(四錢),鮮蘆根(一兩),丹皮(二錢),伸筋草(三錢五分),忍冬藤(四錢),白蒺藜(四錢),花粉(三錢五分),白茅根(一兩)

白話文:

桑葉(17.5克),決明子(60克,先煮)貝母(25克),鮮蘆根(60克),丹皮(12.5克),筋藤草(17.5克),忍冬藤(25克),蒺藜(25克),花粉(17.5克),白茅根(60克)

,今晨暈跌,以寒熱心宕,表邪痰滯,鼓動肝陽。防暈厥。

石決明(七錢,煅,先煎),藿梗(三錢),澤瀉(三錢),鮮佛手(三錢五分),鉤勾(三錢,後下),大豆卷(三錢五分),廣鬱金(一錢),鮮荷梗(尺許),煨天麻(五分),茯神(四錢),干菖蒲(五分),絲瓜絡(三錢五分)

白話文:

石決明 (42 克,炙烤後,先煎)

藿梗 (18 克)

澤瀉 (18 克)

新鮮佛手 (21 克)

鉤勾 (18 克,後下)

大豆卷 (21 克)

廣鬱金 (6 克)

新鮮荷梗 (約 30 公分)

煨天麻 (3 克)

茯神 (24 克)

乾菖蒲 (3 克)

絲瓜絡 (21 克)

,作寒止,胸悶減,頭暈發熱,口苦少寐均如昨,脈濡滑數。擬再治表。

香青蒿(三錢),前胡(三錢五分),白蔻仁(七分),枳殼(三錢五分),鮮藿梗(三錢),牛蒡(三錢),炒米仁(四錢),六曲(四錢),鮮佩蘭(三錢),白杏仁(四錢),西茵陳(三錢五分),澤瀉(三錢),鮮佛手(三錢五分),鮮荷梗(尺許)

白話文:

香艾草(15克),前胡(17.5克),白蔻蔻(3.5克),枳殼(17.5克),新鮮藿香(15克),牛蒡(15克),炒熟的糙米(20克),六曲(20克),新鮮佩蘭(15克),白杏仁(20克),西茵陳(17.5克),澤瀉(15克),新鮮佛手(17.5克),新鮮荷梗(約30釐米長)

,右手舉動作痛,肩臂尤痛,脈弦滑。營虛生風所致。

全當歸(三錢五分),片薑黃(三錢五分),丹皮(三錢五分),黑芝麻(三錢),赤芍(三錢),忍冬藤(四錢),伸筋草(二錢),桑枝(一兩),白蒺藜(四錢),絲瓜絡(三錢五分),淡木瓜(三錢五分),指迷茯苓丸(三錢,包)

白話文:

當歸:3錢5分

薑黃片:3錢5分

丹皮:3錢5分

黑芝麻:3錢

赤芍:3錢

忍冬藤:4錢

伸筋草:2錢

桑枝:1兩

白蒺藜:4錢

絲瓜絡:3錢5分

淡木瓜:3錢5分

指迷茯苓丸(包):3錢

,觸痧之後,轉為便泄不已,胃氣不來,胸悶溲赤,表熱不透,脈不暢。治宜疏化。

廣藿梗(三錢),白蔻仁(七分,研沖),豬苓(三錢五分),陳皮(一錢),干佩蘭(三錢),六曲(四錢),澤瀉(三錢),生米仁(四錢),制川樸(一錢),枳殼(三錢五分),法半夏(三錢五分),炒穀芽(五錢,包),鮮佛手(三錢五分)

白話文:

廣藿香(15克),白蔻仁(3.5克,研磨備用),豬苓(17.5克),陳皮(5克),佩蘭(15克),半夏(17.5克),炒穀芽(25克,包裹),澤瀉(15克),生米仁(20克),制川樸(5克),枳殼(17.5克)

,腹膨脹,得食痛,氣攻心脘,脈重按帶滑。宜順氣疏中。

制香附(二錢),炙雞金(四錢),沉香曲(四錢),白蔻仁(七分,後下),橘紅(一錢),大腹皮(三錢),豬苓(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法半夏(三錢),枳殼(三錢五分),澤瀉(三錢),生米仁(四錢),煅瓦楞粉(一兩,包),烏藥(三錢五分)

白話文:

材料:

  • 香附:2 錢
  • 炙甘草:4 錢
  • 沉香:4 錢
  • 白蔻仁:7 分(最後加入)
  • 橘紅:1 錢
  • 大腹皮:3 錢
  • 豬苓:3 錢 5 分
  • 白杏仁:4 錢
  • 法半夏:3 錢
  • 枳殼:3 錢 5 分
  • 澤瀉:3 錢
  • 生米仁:4 錢
  • 煅瓦楞粉:1 兩(用紙包起來)
  • 烏藥:3 錢 5 分

,風濕熱下注,兩腿足痠痛。延防涉痿。須速為解散。

制茅朮(三錢五分),防己(三錢五分),豨薟草(三錢),粉萆薢(四錢),川牛膝(三錢五分,炒),五加皮(三錢),臭梧桐(三錢五分),陳皮(一錢),川柏(三錢五分,鹽水炒),生米仁(四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桑枝(一兩)

白話文:

成分:

  • 茅朮:3.5錢
  • 防己:3.5錢
  • 豨薟草:3錢
  • 粉萆薢:4錢
  • 川牛膝:3.5錢(炒過)
  • 五加皮:3錢
  • 臭梧桐:3.5錢
  • 陳皮:1錢
  • 川柏:3.5錢(鹽水炒過)
  • 生米仁:4錢
  • 白蒺藜:4錢(炒過,去掉刺)
  • 桑枝:1兩

道士,寒熱,日暮為甚,口膩咳嗽,本體不充。濕滯留戀。脈軟濡。一時不易奏功。

青蒿(二錢),前胡(三錢五分),冬瓜子(七錢),干佩蘭(三錢),杜藿梗(三錢),白杏仁(四錢),茯苓(四錢),桑枝(五錢),冬桑葉(三錢五分),牛蒡(三錢),生米仁(四錢),飛滑石(四錢),鮮荷梗(尺許)

白話文:

青蒿(10 克),前胡(17.5 克),冬瓜子(35 克),幹佩蘭(15 克),杜藿梗(15 克),白杏仁(20 克),茯苓(20 克),桑枝(25 克),冬桑葉(17.5 克),牛蒡(15 克),生米仁(20 克),飛滑石(20 克),鮮荷梗(約 30 釐米)

,濕溫病一候,新產四朝,瘀阻,熱壯,舌乾糙,脈弦數,糊語,腹痛下痢。十分危險。防厥變。

原金斛(四錢,先煎透),紫貝齒(一兩,生,先煎),枳殼(三錢五分)

楂炭(三錢),鮮桑葉(三錢),赤芍(三錢),青蒿子(三錢五分),桃仁(三錢五分,去尖),朱連翹(三錢),朱赤苓(四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丹參(三錢),鮮荷梗(尺許),益母草(五錢)

白話文:

楂炭(15克),新鮮桑葉(15克),赤芍(15克),青蒿子(17.5克),桃仁(17.5克,去尖),朱連翹(15克),朱赤苓(20克),白蒺藜(20克,炒熟去刺),丹參(15克),新鮮荷梗(約30釐米),益母草(25克)

,百節煩疼,口乾膩,寒熱。宜化風濕熱。

青蒿(三錢),秦艽(三錢),陳皮(一錢),石決明(一兩,先煎),赤芍(三錢),枳殼(三錢五分),法半夏(三錢五分),赤苓(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川石斛(四錢),生米仁(四錢),澤瀉(三錢),桑枝(一兩)

白話文:

青蒿(15克),秦艽(15克),陳皮(6克),石決明(60克,先煮),赤芍(15克),枳殼(17.5克),法半夏(17.5克),赤苓(15克),白蒺藜(20克,炒熟後去除刺),川石斛(20克),生米仁(20克),澤瀉(15克),桑枝(60克)

,咽間乾熱,頭痛痰膩,心中懊惱,脈軟數,小溲熱。鬱火濕熱為患也。

原金斛(四錢,先煎),白杏仁(四錢,去尖),滑石(四錢),元參(一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象貝(五錢,去心),通草(一錢),黛蛤散(五錢,絹包),石決明(一兩,先煎),竹茹(三錢),茯神(四錢、辰拌),鮮蘆根(一兩,去節),生穀芽(五錢,絹包)

白話文:

金斛(4錢,先煮)

白杏仁(4錢,去除尖端)

滑石(4錢)

元參(1錢)

白蒺藜(4錢,炒熟並去除刺)

象貝(5錢,去除內臟)

通草(1錢)

黛蛤散(5錢,用紗布包裹)

石決明(1兩,先煮)

竹茹(3錢)

茯神(4錢,用醋蒸)

新鮮蘆根(1兩,去除節)

生穀芽(5錢,用紗布包裹)

,痛風之後,氣攻不定,心胸作悸,引及頭部。宜平肝泄風。

鮮桑葉(二錢),陳皮(一錢),白杏仁(四錢,去尖),川斷(三錢,鹽水炒),石決明(一兩,煅,先煎),枳殼(三錢五分),宋半夏(三錢),瓜蔞皮(四錢,切),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絲瓜絡(三錢),竹茹(三錢),鮮桑枝(五錢,切),赤芍(三錢)

白話文:

新鮮桑葉(5克),陳皮(2.5克),白杏仁(10克,去尖),川斷(7.5克,鹽水炒),石決明(25克,煅製,先煎),枳殼(8.75克),宋半夏(7.5克),瓜蔞皮(10克,切片),白蒺藜(10克,炒去刺),絲瓜絡(7.5克),竹茹(7.5克),新鮮桑枝(12.5克,切碎),赤芍(7.5克)

,肝陽鼓動痰濁,不時頭暈,心蕩驚恐,脈不暢。宜平肝滌痰。

石決明(一兩,生,先煎),靈磁石(四錢,先煎),製半夏(二錢),連翹(三錢),煨天麻(七分),青礞石(二錢,先煎),陳膽星(一錢),竺黃片(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陳皮(一錢),赤芍(三錢),竹茹(三錢),白金丸(三錢五分,吞服)

白話文:

  • 石決明 (6 克,生用,先煎)
  • 磁石 (2.4 克,先煎)
  • 半夏 (1.2 克,炮製過)
  • 連翹 (1.8 克)
  • 天麻 (0.42 克,煨熟過)
  • 青礞石 (1.2 克,先煎)
  • 膽星 (0.6 克)
  • 竺黃片 (1.8 克)
  • 白蒺藜 (2.4 克,炒熟後去除刺)
  • 陳皮 (0.6 克)
  • 赤芍 (1.8 克)
  • 竹茹 (1.8 克)
  • 白金丸 (2.1 克,吞服)

,身熱惡寒,頭痛胸悶,大便閉,不寐,舌黃,脈弦數。濕溫蒸熱,防轉重。

淡豆豉(三錢),桑葉(三錢),朱連翹(三錢),滑石(四錢),黑山梔(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朱茯神(四錢),澤瀉(三錢),枳實(三錢),赤芍(三錢),竹茹(三錢五分),萊菔子(四錢,炒),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桑葉(15克),朱連翹(15克),滑石(20克),黑山梔(17.5克),白蒺藜(20克,炒去刺),朱茯神(20克),澤瀉(15克),枳實(15克),赤芍(15克),竹茹(17.5克),萊菔子(20克,炒),鮮蘆根(50克,去節)

,一身腫脹,脈濡。風濕相博,延防作喘。

桑白皮(三錢),防風(三錢五分),萊菔子(四錢,炒研),車前子(四錢,包),五加皮(三錢),防己(三錢五分),白杏仁(四錢,去尖),豬苓(三錢五分),冬瓜皮(七錢),枳殼(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去刺),澤瀉(三錢),陳麥柴(四錢、),白麻骨(一兩,二味煎湯代水)

白話文:

  • 桑白皮(15克)
  • 防風(17.5克)
  • 萊菔子(20克,炒熟研細)
  • 車前子(20克,包起來)
  • 五加皮(15克)
  • 防己(17.5克)
  • 白杏仁(20克,去尖)
  • 豬苓(17.5克)
  • 冬瓜皮(35克)
  • 枳殼(17.5克)
  • 白蒺藜(20克,去刺)
  • 澤瀉(15克)
  • 陳麥柴(20克)
  • 白麻骨(50克,與陳麥柴一起煎湯代水使用)

,濕溫病一候,胸悶咳痰,不得寐,口乾舌黃,脈滑數。重症毋忽。

前胡(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朱連翹(四錢),川石斛(四錢),牛蒡(三錢),竹茹(二錢),朱茯神(五錢),楂炭(三錢),白杏仁(四錢),赤芍(三錢),紫貝齒(七錢,先煎),益元散(三錢,絹包),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前胡(10.5克),枳殼(10.5克),朱連翹(12克),川石斛(12克),牛蒡(9克),竹茹(6克),朱茯神(15克),楂炭(9克),白杏仁(12克),赤芍(9克),紫貝齒(21克,先煎),益元散(9克,包在紗布中),鮮蘆根(30克,去節)

,肺胃伏熱,脈數不暢。擬導熱下行,俾不致火流為患。

鮮生地(一兩,打),花粉(三錢),黑山梔(三錢),滑石(四錢),連翹(三錢),知母(三錢),淡竹葉(三錢),清麟丸(三錢,吞服),丹皮(三錢),銀花(三錢),赤芍(三錢),綠豆衣(四錢)

白話文:

鮮地黃(12 公克,搗碎),花粉(3.6 公克),黑山梔(3.6 公克),滑石(4.8 公克),連翹(3.6 公克),知母(3.6 公克),淡竹葉(3.6 公克),清麟丸(3.6 公克,口服),丹皮(3.6 公克),金銀花(3.6 公克),赤芍藥(3.6 公克),綠豆衣(4.8 公克)

左(此方雖屬寒症,不應錄入溫熱部內。一因寒字恰與熱字一對面,一因濕病甚重。故錄在此部內,一閱。)寒濕蒙遏清陽,神疲腹脹,足腫滯,脈濡。延防中滿。

生□術(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六曲(四錢),豬苓(三錢五分),廣木香(三錢五分),橘紅(一錢),炙雞金(四錢),澤瀉(三錢),春砂末(七分,後下),法半夏(三錢),制川樸(七分),五加皮(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桑枝(一兩)

白話文:

生附子(三錢五分),枳實殼(三錢五分),六曲(四錢),豬苓(三錢五分),廣藿香(三錢五分),橘皮(一錢),炙雞內金(四錢),澤瀉(三錢),春砂末(七分,待後放),半夏(三錢),川樸(七分),五加皮(三錢),白杏仁(四錢,去除尖頭),桑枝(一兩)

,發熱十二日。脈軟弦,舌黃、質紅。暑濕重症,防厥。

青蒿子(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黑山梔(三錢),銀花(四錢),丹皮(三錢五分),鮮金斛(七錢,打),上川連(五分,水炒),紫貝齒(一兩,生杵,先煎),朱茯神(五錢),竹茹(三錢),滑石(五錢),連翹(三錢,辰拌),鮮蘆根(二兩,去節),紅靈丹(二分,枇杷露二兩調服)

白話文:


青蒿苗(21克),枳殼(21克),黑山梔子(18克),金銀花(24克),丹皮(21克),鮮金斛(42克,搗碎),上等川連(3克,用水略炒),紫貝母(60克,搗碎,先煎),赤茯苓(30克),竹茹(18克),滑石(30克),連翹(18克,用鹽水拌勻),鮮蘆根(120克,去節),紅靈丹(1.2克,用枇杷露120毫升調服)

,脫力久不復,納少,胸腹不舒,脈滑。宜疏運化濕。

越鞠丸(四錢,絹包),橘紅(一錢),炙雞金(四錢,去垢),生米仁(四錢),廣木香(一錢),法半夏(二錢),大腹皮(三錢,洗),炒穀芽(五錢),白蔻仁(七分,研沖),澤瀉(三錢),川斷(三錢,鹽水炒),沉香曲(三錢,絹包),鮮佛手(三錢五分)

白話文:

材料:

  • 越鞠丸:4 錢,用絹布包起來
  • 橘紅:1 錢
  • 炙雞金:4 錢,去除雜質
  • 生米仁:4 錢
  • 廣木香:1 錢
  • 法半夏:2 錢
  • 大腹皮:3 錢,洗淨
  • 炒穀芽:5 錢
  • 白蔻仁:7 分,研磨沖泡
  • 澤瀉:3 錢
  • 川斷:3 錢,用鹽水炒過
  • 沉香曲:3 錢,用絹布包起來
  • 鮮佛手:3 錢 5 分

,咳嗽便溏溲少,面浮,脈數。風濕尚非淺緲也。

桑葉(三錢五分),白杏仁(三錢,去尖),六曲(四錢),防風(三錢五分),象貝(四錢,去心),車前子(四錢,絹包),牛蒡(三錢),冬瓜子(七錢),澤瀉(三錢),陳麥柴(四錢)

白話文:

桑葉(10.5 克),白杏仁(9 克,去尖),六曲(12 克),防風(10.5 克),象貝(12 克,去心),車前子(12 克,用絹布包好),牛蒡(9 克),冬瓜子(21 克),澤瀉(9 克),陳麥柴(12 克)

,腹脹胸悶,氣短,右腿痠,脈細。擬疏肝和脾,化濕理氣。

制香附(三錢五分),青蒿子(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五加皮(三錢),陳皮(一錢),白芍(三錢),絲瓜絡(三錢五分),粉萆薢(三錢),法半夏(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伸筋草(三錢),豨薟草(三錢五分,制),桑葉(一兩)

白話文:

中藥材:

  • 制香附:21克
  • 青蒿子:21克
  • 枳殼:21克
  • 五加皮:18克
  • 陳皮:6克
  • 白芍:18克
  • 絲瓜絡:21克
  • 粉萆薢:18克
  • 法半夏:21克
  • 白蒺藜:24克
  • 伸筋草:18克
  • 豨薟草:21克(已處理過)
  • 桑葉:60克

煎湯□方

蘇葉(一兩),木瓜(四錢),豨薟草(四錢),歸尾(四錢),獨活(四錢),五加皮(五錢),臭梧桐(四錢),蒼朮(三錢)

白話文:

蘇葉(50 克),木瓜(20 克),豨薟草(20 克),歸尾(20 克),獨活(20 克),五加皮(25 克),臭梧桐(20 克),蒼朮(15 克)

,氣短胸悶,自汗神疲,舌碎腐作痛,脈弦。氣鬱生火,易於轉重,勿忽。

旋覆花(三錢五分,包),廣鬱金(一錢),白杏仁(四錢),陳佛手(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干菖蒲(七分),生米仁(四錢),淮小麥(包,五錢),竹茹(三錢五分),連翹(三錢),川通草(一錢),赤苓(四錢),路路通(四錢)

白話文:

旋覆花(21.25 克,包裹)

廣鬱金(6 克)

白杏仁(24 克)

陳佛手(21.25 克)

枳殼(21.25 克)

幹菖蒲(4.2 克)

生米仁(24 克)

淮小麥(30 克,包裹)

竹茹(21.25 克)

連翹(18 克)

川通草(6 克)

赤苓(24 克)

路路通(24 克)

右(出診方),營虛陰薄,肝脾兩病,濕阻氣機,運化遲鈍。由是大便不暢作瀉,腹微痛,心胸微熱,腰痠,日午頭痛為甚,脈右濡、左實弦不暢。擬疏化並進,以復轉運之機。

白話文:

這位患者體質虛弱,陰液不足,肝脾功能失調,濕氣阻滯氣機運行,消化吸收功能減弱。因此導致大便不暢,腹痛,心胸微熱,腰痠,中午頭痛加重,並且脈象右側濡軟、左側實而弦緊,運行不暢。診斷為肝脾虛弱,濕氣阻滯氣血運行,因此擬採用疏通氣機和健運脾胃相結合的治療方法,以恢復氣血運行。

制於術(一錢),川石斛(四錢),杜仲(三錢五分),廣木香(五分),扁豆衣(三錢),白蒺藜(四錢),車前子(三錢五分,包),陳萊菔甲(三錢),帶皮苓(四錢),煅瓦楞殼(一兩),陳佛手(一錢),焦麥芽(四錢),鮮荷梗(尺許)

白話文:

現代

  • 制附子(一錢)
  • 川石斛(四錢)
  • 杜仲(三錢五分)
  • 廣木香(五分)
  • 扁豆衣(三錢)
  • 白蒺藜(四錢)
  • 車前子(三錢五分,包裹)
  • 陳萊菔甲(三錢)
  • 去皮茯苓(四錢)
  • 煅瓦楞殼(一兩)
  • 陳佛手(一錢)
  • 焦麥芽(四錢)
  • 鮮荷梗(長度約一尺)

,肝升胃熱,頭暈心蕩,食下,脘腹脹,脈細。一時不易奏功也。

石決明(一兩,煅,先煎),橘白(一錢),炙雞金(三錢,去垢),功勞葉(三錢),煨天麻(七分),鹽半夏(三錢),大腹皮(三錢,洗),通草(一錢),靈磁石(四錢,生,先煎),抱木茯神(四錢,硃砂拌),沉香曲(三錢,包),鮮稻葉(四錢),連翹(三錢)

白話文:

石決明(60 克,炒製後先煮)

橘白(6 克)

炙雞金(18 克,去除雜質)

功勞葉(18 克)

煨天麻(4.2 克)

鹽半夏(18 克)

大腹皮(18 克,洗淨)

通草(6 克)

靈磁石(24 克,生用,先煮)

抱木茯神(24 克,與硃砂混合)

沉香曲(18 克,包成藥包)

鮮稻葉(24 克)

連翹(18 克)

,伏暑病旬日,耳聾胸悶,神躁不寐,便溏,舌黃、脈數。防昏陷。

青蒿(三錢),紫貝齒(一兩,生,先煎),枳殼(三錢五分),滑石(四錢),炒枯芩(酒炒,三錢五分),朱連翹(三錢),楂炭(三錢),豬苓(三錢五分),赤芍(三錢),朱茯神(五錢),檳榔(三錢五分),澤瀉(三錢),紅靈丹(一分、),枇杷露(一兩,二味調服)

白話文:

青蒿(18克)

紫貝齒(60克,生,先煮)

枳殼(21克)

滑石(24克)

炒枯芩(用酒炒,21克)

朱連翹(18克)

楂炭(18克)

豬苓(21克)

赤芍(18克)

朱茯神(30克)

檳榔(21克)

澤瀉(18克)

紅靈丹(0.6克)

枇杷露(60克,這兩種藥物一起服用)

,頭痛眩暈,食少易飽,肢節酸,胃氣作痛,脈細。病繁當治所急。

白蒺藜(四錢),炙雞金(三錢),陳佛手(三錢五分),石決明(一兩,先煎),沉香曲(三錢),桑寄生(四錢),煨天麻(七分),川斷(三錢),蔓荊子(三錢五分)

白話文:

白蒺藜(24 克),炙雞金(18 克),陳佛手(21 克),石決明(60 克,先煎),沉香曲(18 克),桑寄生(24 克),煨天麻(4.2 克),川斷(18 克),蔓荊子(21 克)

,痰濕中阻,脾胃交困,胸悶不食,舌垢,脈數不暢。擬疏化法。

旋覆花(三錢五分,包),枳殼(三錢五分),沉香曲(四錢),橘紅(一錢),廣鬱金(三錢五分),澤瀉(三錢),萊菔子(四錢),法半夏(三錢),干菖蒲(一錢),炒穀芽(五錢),白蔻仁(七分)

白話文:

旋覆花(21克,包裹)

枳殼(21克)

沉香曲(24克)

橘紅(6克)

廣鬱金(21克)

澤瀉(18克)

萊菔子(24克)

法半夏(18克)

幹菖蒲(6克)

炒穀芽(30克)

白蔻仁(4.2克)

,轉筋霍亂,肢冷,脈伏舌黃。大勢危急,防厥閉。勉擬方以盡人事。

桂枝(七分),上川連(五分,鹽水炒),枳殼(三錢五分,切),楂炭(三錢),赤芍(三錢),淡吳萸(三分,鹽水炒),車前子(四錢,絹包),青木香(三錢五分),公丁香(五分,後下),淡木瓜(三錢五分,切炒),兩頭尖(三錢,絹包),澤瀉(三錢),玉樞丹(三分、),紅靈丹(一分、),枇杷露(一兩,三味調化溫服)

白話文:

桂枝(7克)

上川連翹(5克,用鹽水炒製)

枳殼(3.5錢,切碎)

山楂炭(3錢)

赤芍藥(3錢)

淡鹽炒吳茱萸(3分,用鹽水炒製)

車前子(4錢,用絹布包起來)

青木香(3.5錢)

公丁香(5分,最後加入)

淡炒木瓜(3.5錢,切碎後炒製)

兩頭尖(3錢,用絹布包起來)

澤瀉(3錢)

玉樞丹(3分)

紅靈丹(1分)

枇杷露(一兩,將三味藥調勻後溫服)

,轉筋霍亂,肢冷脈伏,音奪眶陷。即防內閉致脫,勉擬方以盡人事。

桂枝(七分),上川連(五分,鹽水炒),陳香薷(七分),青木香(三錢五分),赤芍(三錢),六曲(四錢),淡吳萸(三分,鹽水炒),廣藿梗(三錢),車前子(五錢,炒,絹包),淡木瓜(三錢五分),公丁香(四分),枳殼(三錢五分),玉樞丹(二分、),紅靈丹(一分半,二咪開水化服)

白話文:

桂枝7分

上川連5分(用鹽水炒)

陳香薷7分

青木香3錢5分

赤芍3錢

六曲4錢

淡吳萸3分(用鹽水炒)

廣藿梗3錢

車前子5錢(炒後,用絹布包起)

淡木瓜3錢5分

公丁香4分

枳殼3錢5分

玉樞丹2分

紅靈丹1分半(用沸水服用)

,病九日,今幸瀉止嘔停,但胸次未暢,心中猶熱,脈弦,舌灰黃。仍勿忽視。

薑製川連(四分),枳殼(三錢五分),扁豆衣(四錢),紅靈丹(一分,開水化服),連翹(三錢),赤芍(三錢五分),六曲(四錢),川通草(一錢),銀花(三錢五分),車前子(四錢,絹包),大腹皮(三錢),鮮荷梗(尺許)

白話文:

生薑 4 克

枳殼 3.5 克

扁豆皮 4 克

紅靈丹 1 克(用開水溶解後服用)

連翹 3 克

赤芍 3.5 克

六曲 4 克

川通草 1 克

金銀花 3.5 克

車前子 4 克(用紗布包起來)

大腹皮 3 克

新鮮蓮藕莖(約 30 公分)

,轉筋霍亂初停,口乾胸悶,汗多,脈數,帶軟。仍防內閉外脫。

漂白朮(三錢五分),連翹(三錢),枳殼(三錢五分,切),車前子(四錢,絹包),鮮金斛(四錢,打,先煎),豬苓(三錢五分),扁豆衣(四錢),青木香(四錢),澤瀉(三錢),赤芍(三錢),生米仁(四錢),紅靈丹(一分,枇杷露一兩,調化溫服)

白話文:

  • 漂白術:3錢5分
  • 連翹:3錢
  • 枳殼:3錢5分(切片)
  • 車前子:4錢(用紗布包裹)
  • 鮮金斛:4錢(打碎,先煎)
  • 豬苓:3錢5分
  • 扁豆衣:4錢
  • 青木香:4錢
  • 澤瀉:3錢
  • 赤芍:3錢
  • 生米仁:4錢
  • 紅靈丹:1分,用枇杷露1兩調和,溫服

,水瀉三日不停,口乾腹悶,脈左細、右弦數。防陰奪,不可忽。

杜藿梗(三錢),煨木香(三錢五分),大腹皮(三錢),楂炭(三錢),白朮(三錢),枳殼(三錢五分,麩炒),車前子(三錢,絹包),焦麥芽(五錢,絹包),扁豆衣(四錢),六曲(四錢),澤瀉(三錢)

白話文:

杜藿梗(3錢)

溫熱過的木香(3錢5分)

大腹皮(3錢)

山楂炭(3錢)

白朮(3錢)

枳殼(3錢5分,用麥麩炒過)

車前子(3錢,用絹布包裹)

焦麥芽(5錢,用絹布包裹)

扁豆衣(4錢)

六曲(4錢)

澤瀉(3錢)

,轉筋霍亂,外象似定,內暑未解,悶熱如燒,臍肢痛,脈不揚,舌黃。防厥變。

紫雪丹(四分、),銀花露(二兩、),荷花露(二兩,三味調服),扁豆衣(四錢),楂炭(三錢),滑石(四錢),枳殼(三錢五分),豬苓(三錢五分),車前子(四錢,絹包),赤芍(三錢),原蠶沙(三錢,包),澤瀉(三錢),鮮蘆根(一兩),酒炒淡苓(三錢五分)

白話文:

  • 紫雪丹:四分

  • 銀花露:二兩

  • 荷花露:二兩(這三種藥材一起服用)

  • 扁豆衣:四錢

  • 山楂炭:三錢

  • 滑石:四錢

  • 枳殼:三錢五分

  • 豬苓:三錢五分

  • 車前子:四錢(用紗布包裹)

  • 赤芍藥:三錢

  • 原蠶沙:三錢(用紗布包裹)

  • 澤瀉:三錢

  • 新鮮蘆根:一兩

  • 酒炒淡竹苓:三錢五分

,還病壯熱,約八日,脈模糊如伏,神昏,舌黃。防陡然厥陷。

鮮生地(一兩),紫貝齒(一兩五錢,生,先煎),陳膽星(三錢五分),鮮竹瀝(一兩,溫服),淡豆豉(三錢),朱茯神(五錢),枳殼(二錢),澤瀉(三錢),黑山梔(三錢),朱連翹(三錢),丹皮(三錢),青蒿(三錢),萬氏牛黃丸(一拉,研沖)

白話文:

鮮天地黃(1 兩)

生紫貝齒(1 兩 5 錢,先煎)

陳膽星(3 錢 5 分)

溫服鮮竹瀝(1 兩)

淡豆豉(3 錢)

朱茯神(5 錢)

枳殼(2 錢)

澤瀉(3 錢)

黑山梔(3 錢)

朱連翹(3 錢)

丹皮(3 錢)

青蒿(3 錢)

萬氏牛黃丸(1 粒,研磨後沖服)

,伏邪病經久,惡款齊備,虛風大動,脈細如伏。危殆已極。勉擬方以盡人事。

細生地(四錢),元參(三錢),朱茯神(五錢),竺黃片(三錢),龜腹版(四錢,先煎),石決明(一兩,先煎),朱連翹(四錢),陳膽星(三錢五分),鱉甲心(四錢,先煎),竹茹(三錢),紫貝齒(一兩,先煎),知母(三錢),鮮蘆根(一兩)

白話文:

細生地(40 公克),元參(30 公克),朱茯神(50 公克),竺黃片(30 公克),龜腹板(40 公克,先煎),石決明(120 公克,先煎),朱連翹(40 公克),陳膽星(35 公克),鱉甲心(40 公克,先煎),竹茹(30 公克),紫貝齒(120 公克,先煎),知母(30 公克),鮮蘆根(120 公克)

,惡寒發熱得解,遍體尚覺煩疼,八九日未更衣,舌白垢。痰濕溫邪未楚,尚防反復。

白蒺藜(四錢),橘紅(一錢),枳實(三錢五分,切),青皮(一錢),防風(三錢五分),六曲(四錢),製半夏(三錢),火麻仁泥(一兩),赤芍(三錢),象貝(四錢,去心),萊菔子(五錢,炒研),車前子(四錢,絹包),酒炒桑枝(一兩)

白話文:

  • 白蒺藜:4 錢
  • 橘紅:1 錢
  • 枳實:3 錢 5 分(切片)
  • 青皮:1 錢
  • 防風:3 錢 5 分
  • 六曲:4 錢
  • 製半夏:3 錢
  • 火麻仁泥:1 兩
  • 赤芍:3 錢
  • 象貝:4 錢(去心)
  • 萊菔子:5 錢(炒熟研磨)
  • 車前子:4 錢(用絹布包裹)
  • 酒炒桑枝:1 兩

,膽胃痰熱不平,甚致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頭脹蒙,驚惕,脈滑數。宜鎮肝滌邪及痰。

硃砂安神丸(四錢,包煎),連翹(三錢),白金丸(一錢,吞服),鹽半夏(三錢五分),竹茹(三錢),生石決明(一兩,先煎),黑山梔(三錢),煅青礞石(三錢五分,先煎),生靈磁石(三錢,先煎),竺黃片(三錢),赤芍(三錢五分),鮮竹瀝(一兩)

白話文:

硃砂安神丸(4錢,包裹煎服)

連翹 (3錢) 白金丸 (1錢,吞服) 鹽半夏 (3錢5分) 竹茹 (3錢) 生石決明 (1兩,先行煎煮) 黑山梔 (3錢) 煅青礞石 (3錢5分,先行煎煮) 生靈磁石 (3錢,先行煎煮) 竺黃片 (3錢) 赤芍 (3錢5分) 鮮竹瀝 (1兩)

,臟真內乏,肝木上亢化風,風淫末疾,右半體不能舉動。宜先平肝泄風熱主之。

桑麻丸(四錢,絹包),橘白(一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青桑枝(一兩,衝入),鹽半夏(三錢五分),鹽水煅石決明(一兩五錢,先煎),秦艽(三錢),鮮竹瀝(一兩,衝入),煨天麻(一錢),制南星(一錢),指迷茯苓丸(五錢,絹包)

白話文:

桑麻丸(4 錢,用絹布包裹)

橘皮 (1 錢) 炒白蒺藜 (4 錢,炒熟後去除刺) 青桑枝 (1 兩,沖入) 鹽漬半夏 (3 錢 5 分) 鹽水煅製決明子 (1 兩 5 錢,先煎煮) 秦艽 (3 錢) 新鮮竹瀝 (1 兩,沖入) 煨製天麻 (1 錢) 炮製南星 (1 錢) 指迷茯苓丸 (5 錢,用絹布包裹)

,病久氣陰大乏,津液盡為痰濁,形瘦神疲軟,胃氣不來,濕痰不耐過攻,元虛不能投補。病深藥淺不易見功。

白話文:

這位病人,病症已久,氣血和體液都極度虧虛,體內津液已全部轉化為痰濁,身體消瘦,精神疲乏軟弱,胃氣上不來,濕痰經不起過度攻伐,元氣虛弱,不能進補。病情深重,藥物淺薄,不易見效。

川石斛(四錢),海浮石(四錢),川斷(三錢,鹽水炒),白杏仁(四錢),橘白(一錢),茯苓(五錢),生蛤殼(一兩,先煎),冬瓜子(七錢),鹽半夏(三錢),鮮沙參(四錢),生米仁(四錢),象貝(四錢),鮮稻葉(五錢)

白話文:

川石斛(40克)

海浮石 (40克) 川斷 (30克,用鹽水炒過) 白杏仁 (40克) 橘白 (10克) 茯苓 (50克) 生蛤殼 (100克,先煎) 冬瓜子 (70克) 鹽半夏 (30克) 鮮沙參 (40克) 生米仁 (40克) 象貝 (40克) 鮮稻葉 (50克)

,右肩臂痠痛,不能高舉。此絡少血養,風邪遂得乘虛而入,漸成漏風。一時不易即松。

全當歸,豨薟草,絲瓜絡,生米仁,白蒺藜,秦艽,赤芍,茯苓,片薑黃,淡木瓜,伸筋草,獨活

,肝膽痰熱上亢,神機虛,語言易頓,夜少熟睡,驚惕,脈弦數。宜鎮肝滌痰為法。

硃砂安神丸(四錢,絹包),連翹(三錢),白金丸(一錢,吞服),陳膽星(七分),竹茹(三錢),生石決明(一兩,先煎),鹽半夏(三錢),煅礞石(一錢,絹包,先煎),抱木茯神(四錢,硃砂拌),竺黃片(三錢),黑山梔(三錢)

白話文:

  • 硃砂安神丸(4錢,包在絹布中)
  • 連翹(3錢)
  • 白金丸(1錢,吞服)
  • 陳膽星(7分)
  • 竹茹(3錢)
  • 生石決明(1兩,先煎)
  • 鹽半夏(3錢)
  • 煅礞石(1錢,包在絹布中,先煎)
  • 抱木茯神(4錢,與硃砂混合)
  • 竺黃片(3錢)
  • 黑山梔(3錢)

,舌垢,發熱不暢已旬日,糊語,不寐多夢,脈數。溫邪痰濕交結蘊蒸。變遷可慮。

淡豆豉(三錢,床黃二分泡湯同炒),薄荷(三錢五分,後下),生紫貝齒(一兩五錢,杵,先煎),枳實(三錢五分),干浮萍(一錢),連翹(三錢,辰砂拌),朱茯神(五錢),澤瀉(三錢),牛蒡(三錢,勿研),竹茹(三錢),車前子(四錢,絹包),赤芍(三錢,桂枝六分同炒),干佩蘭(三錢)

白話文:

淡豆豉(3錢,加牀黃2分一起泡湯,再炒)

薄荷(3錢5分,最後加入)

生紫貝齒(1兩5錢,搗碎,先煎)

枳實(3錢5分)

幹浮萍(1錢)

連翹(3錢,拌入辰砂)

朱茯神(5錢)

澤瀉(3錢)

牛蒡(3錢,不要磨碎)

竹茹(3錢)

車前子(4錢,用絹布包起來)

赤芍(3錢,加桂枝6分一起炒)

幹佩蘭(3錢)

翌日改方,去佩蘭、澤瀉,加紫菀、前胡。

,表熱留戀,腹瘕攻逆作痛,大便溏,納少神疲,脈軟。勞乏積濕所致。

青蒿(三錢五分),旋覆花(三錢五分,包),沉香曲(三錢),枳殼(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澤瀉(二錢),代赭石(四錢,先煎),炙雞金(三錢),豬苓(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煅瓦楞粉(一兩,包),大腹皮(三錢),陳麥柴(三錢),鮮佛手(三錢五分)

白話文:

青蒿(21.25克),旋覆花(21.25克、包裹),沉香曲(18克),枳殼(21.25克),赤芍(21.25克),澤瀉(12克),代赭石(24克、先煎),炙雞金(18克),豬苓(21.25克),白蒺藜(24克),煅瓦楞粉(60克、包裹),大腹皮(18克),陳麥柴(18克),新鮮佛手(21.25克)

,腹滿䐜脹,瘕撐食下阻。脈濡。肌膚髮熱。宜疏暢肝脾,流利濕熱。

制香附(三錢五分),沉香曲(三錢),萊菔子(四錢,炒研),澤瀉(三錢),白蔻仁(七分),炙雞金(四錢),廣木香(三錢五分),車前子(四錢,包),白杏仁(四錢),大腹皮(三錢),豬苓(三錢五分),益元散(三錢,包),陳麥柴(四錢,一味煎湯代水),白麻骨(一兩)

白話文:

車前草(4錢,包裹煎煮)

白杏仁(4錢)

陳麥草(4錢,用來煮湯代替水)

白麻骨(1兩)

香附子(3錢5分)

沉香(3錢)

萊菔子(4錢,炒熟研磨)

澤瀉(3錢)

白蔻仁(7分)

炙雞內金(4錢)

廣木香(3錢5分)

益元散(3錢,包裹煎煮)

豬苓(3錢5分)

大腹皮(3錢)

,暑濕病已十八日,神識模糊,脈數不調,頭暈,舌白黃。勢防厥陷驟變,毋忽。

上川連(五分、鹽水炒),紫貝齒(一兩五錢,生,先煎),朱連翹,滑石(四錢),鮮桑葉(三錢),枳殼(三錢五分),朱茯神,澤瀉(三錢),丹皮(三錢五分),竹茹(三錢),銀花(三錢),鮮蘆根(二兩,去節),紅靈丹(一分、),枇杷露(一兩,二味調化溫服)

白話文:

連翹(五分,用鹽水炒)

紫貝齒(一兩五錢,生用,先煎)

硃砂連翹

滑石(四錢)

新鮮桑葉(三錢)

枳殼(三錢五分)

朱茯苓

澤瀉(三錢)

丹皮(三錢五分)

竹茹(三錢)

銀花(三錢)

新鮮蘆根(二兩,去掉節)

紅靈丹(一分)

枇杷露(一兩,將這兩種藥材調和好後,溫服)

,頭痛時盛時衰,先發熱,後惡寒,舌垢。風邪出而未淨,仍防反復

石決明(一兩,鹽水煅,先煎),桑麻丸(三錢,絹包),橘紅(一錢,炙),製半夏(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煨天麻(四分),枳殼(三錢五分),萊菔子(四錢,炒研),蔓荊子(三錢),赤芍(三錢五分),竹茹(三錢),車前子(四錢,包),桑枝(一兩)

白話文:

石決明(50克,用鹽水炒,先煎)

桑麻丸(15克,用紗布包)

橘紅(5克,烘烤)

制半夏(17.5克)

白蒺藜(20克,炒去刺)

煨天麻(2克)

枳殼(17.5克)

萊菔子(20克,炒研磨)

蔓荊子(15克)

赤芍(17.5克)

竹茹(15克)

車前子(20克,包)

桑枝(50克)

左(此病在春二月初如春疫之狀),著涼停滯,加以春寒包里,陽邪外郁,遂致清不升、濁不降,悉被渾淆,吐瀉交作,兩腿彎轉筋,舌垢,脈不揚。此屬未至而至,殊不可忽。

白話文:

春天二月初,這個病症就像春季流行性感冒,起因是受寒和氣血滯留,加上春天寒氣包圍住身體,陽氣邪氣鬱積在體外,導致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混雜在一起,出現了嘔吐和腹瀉交替發生的情況,雙腿彎曲攣縮,舌苔發白,脈搏不有力。這種情況雖然還沒有發展到嚴重的地步,但也不容忽視。

桂枝,漂白朮,澤瀉,淡木瓜,赤芍,茯苓,六曲,絲瓜絡,淡吳萸,豬苓,楂炭,地枯蔞,玉樞丹末(三分、),紅靈丹(一分,用灶心土一兩,二味煎湯調服)

白話文:

桂枝、白朮、澤瀉、淡木瓜、赤芍藥、茯苓、六曲、絲瓜絡、淡吳茱萸、豬苓、山楂炭、地枯草,玉樞丹末(三分),紅靈丹(一分,用竈心土一兩調製,兩味藥煎湯送服)

,風邪痰濁,鼓動肝陽,耳鳴重聽,舌垢,口膩,遍體作酸,脈滑。宜平肝豁痰,兼散風邪。

桑葉(三錢),甘菊瓣(三錢五分),酒炒赤芍(三錢),絲瓜絡(三錢),白蒺藜(四錢),生米仁(四錢),酒炒秦艽(三錢),豨薟草(四錢,包),石決明(一兩,先煎),宋半夏(三錢),酒炒桑枝(一兩)

白話文:

桑葉(15克),菊花瓣(17.5克),加酒炒過的赤芍藥(15克),絲瓜絡(15克),白蒺藜(20克),生米仁(20克),加酒炒過的秦艽(15克),豬苓(20克,包裝好),石決明(50克,先煮),宋半夏(15克),加酒炒過的桑枝(50克)

,音啞得亮,咽間哮緊,乍寒乍熱,風邪撤而未淨。當守前法增損。

瓜蔞皮(四錢,切),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連翹(三錢),鮮蘆根(一兩,去節),白杏仁(四錢,去尖),海蛤粉(一兩,絹包),黑山梔(三錢),枇杷露(一兩,溫服),象貝(四錢,去心),竹茹(三錢),冬瓜子(七錢)

白話文:

黃瓜皮(40克,切片)

旋覆花(35克,用絹布包起來)

連翹(30克)

新鮮蘆根(120克,去掉節)

白杏仁(40克,去掉尖端)

海蛤粉(120克,用絹布包起來)

黑山梔(30克)

枇杷露(120克,溫熱服用)

象貝(40克,去掉內臟)

竹茹(30克)

冬瓜子(70克)

,頭脹痛,表熱不壯,喉關紅,舌白黃,脈數,咽間干,便閉溲少。溫邪郁肺,最慮轉重。

赤芍(三錢),石決明(一兩,先煎),象貝(四錢,去心),鮮蘆根(一兩,去節),通草(一錢),淡豆豉(三錢、),鮮生地(一兩,二味同打),白蒺藜(去刺,四錢),竹茹(三錢),黑山梔(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連翹(三錢),右,溫邪外乘,濕熱內阻,頭脹蒙,遍體酸,胸悶,脈濡。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神瘦嗜臥。起經多日,轉重可慮。

白話文:

赤芍藥(3錢),決明子(1兩,先煎),象牙貝(4錢,去心),鮮蘆根(1兩,去節),通草(1錢),淡豆豉(3錢),鮮生地黃(1兩,和淡豆豉一起打碎),白蒺藜(去刺,4錢),竹茹(3錢),黑熟地(3錢),白杏仁(4錢,去尖),連翹(3錢)

上記藥物適用於:

濕熱外邪侵犯,濕熱內阻,表現為頭重腦脹,渾身痠痛,胸悶,脈象濡弱。

由於濕氣導致,頭部感覺像裹著東西一樣沉重,濕熱不退,大筋變軟變短,小筋變鬆變長,精神萎靡嗜睡。

濕邪持續時間較長,病情加重,令人擔憂。

越鞠丸(三錢,絹包),白蒺藜(四錢,炒去材),白蔻仁(七分,敲小粒後下),枳殼(三錢五分),橘紅(一錢),蔓荊子(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沉香曲(四錢,絹包),製半夏(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生米仁(四錢),車前子(四錢,炒,絹包),酒炒桑枝(一兩),干佩蘭(三錢,後下)

白話文:

越鞠丸(3錢,用絹布包裹)

炒白蒺藜 (4錢,炒熟後要去掉外殼) 敲碎白蔻仁 (7分,敲成小顆粒後再加入) 枳殼 (3錢5分) 橘紅 (1錢) 蔓荊子 (3錢) 去尖白杏仁 (4錢) 沉香曲 (4錢,用絹布包裹) 製半夏 (3錢5分) 赤芍 (3錢5分) 生米仁 (4錢) 炒車前子 (4錢,炒熟後用絹布包裹) 酒炒桑枝 (1兩) 幹佩蘭 (3錢,最後放入)

,表熱不淨,汗多、並起漿㾦,舌質紅、少苔,口乾脈數。稍有咳,溫邪蒸郁化熱,宜泄化透邪。

桑葉(三錢),前胡(三錢五分),石決明(一兩,煅,先煎),枳殼(三錢五分),牛蒡(三錢),白杏仁(四錢,去尖),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竹茹(三錢),赤芍(三錢),象貝(四錢,去心),連翹(三錢),車前子(四錢,包),白茅根(一兩,去心),桑枝(一兩,切)

白話文:

桑葉:3錢

前胡:3錢5分

石決明:1兩,先煎煮

枳殼:3錢5分

牛蒡:3錢

白杏仁:4錢,去除尖端

白蒺藜:4錢,炒後去除刺

竹茹:3錢

赤芍:3錢

象貝:4錢,去除貝心

連翹:3錢

車前子:4錢,包起來

白茅根:1兩,去除根心

桑枝:1兩,切片

,發熱得解,神思疲憊,痰嘶,四肢不暖,二便俱通,脈細軟。病纏正乏,弱症漸著。責效殊非易易。

鮮沙參(四錢),川石斛(三錢),浮小麥(七錢),象貝(四錢),黑元參(三錢),茯苓(四錢),竹茹(三錢),海浮石(四錢),煅石決明(一兩,先煎),扁豆衣(三錢),鹽半夏(三錢五分),枇杷露(一兩),生穀芽(五錢,絹包)

白話文:

新鮮沙參(40克),川石斛(30克),浮小麥(70克),象貝(40克),黑元參(30克),茯苓(40克),竹茹(30克),海浮石(40克),煅燒過的決明子(120克,先煎),扁豆皮(30克),鹽醃製的半夏(35克),枇杷露(120毫升),生穀芽(50克,用紗布包裹)

,表熱神迷,哭窒無淚,舌白,口乾,脈數,二便俱少。質小病重,波瀾莫測。

小兒回春丹(一粒,去蠟殼、取三粒,研末、),細葉菖蒲(四錢,打汁半匙、),枇杷露(一兩,三味調化,燉溫先服),薄荷(一錢,後下),石決明(一兩,生,先煎),車前子(三錢,炒,絹包),牛蒡(三錢),紫貝齒(一兩,生杵,先煎),澤瀉(三錢),連翹(三錢),鉤勾(三錢,後下)

白話文:

白色粉末配方:

  • 小兒回春丹:1 粒,去除蠟殼後磨成細末
  • 細葉菖蒲:4 錢,榨出半湯匙汁液
  • 枇杷露:1 兩

將上述三種材料混合均勻,燉熱後先服用。

藥草茶配方:

  • 薄荷:1 錢,最後放入
  • 石決明:1 兩,生用,先煎
  • 車前子:3 錢,炒過,用紗布包起來
  • 牛蒡:3 錢
  • 紫貝齒:1 兩,生用,研磨成粉,先煎
  • 澤瀉:3 錢
  • 連翹:3 錢
  • 鉤勾:3 錢,最後放入

,寒滯束伏肺胃,發熱不揚,神迷氣急,哭窒直喊,欲咳不出,脈不暢,脘部拒按,大便溏,小溲少。小舟重載,何堪勝此波浪。

白話文:

年幼的孩子,寒邪阻滯在肺胃中,導致發熱不顯,精神恍惚,氣息急促,哭鬧不止,想咳嗽卻咳不出來,脈搏不流暢,腹部按壓有阻礙,大便稀溏,小便少。就像一艘小船承載著過於沉重的貨物,怎能經受得住如此波濤洶湧。

玉樞丹(三分,研末、),細葉菖蒲(四錢,打汁二小匙、),枇杷露(一兩,三味調化,燉溫先服),紫貝齒(一兩,生,先煎),紫菀(一錢,生),六曲(四錢,炒),白蒺藜(四錢,炒去刺),前胡(三錢五分),檳榔尖(三錢五分,切),鉤勾(三錢,後下),白前(三錢五分),車前子(四錢,包),牛蒡(三錢)

白話文:

  • 玉樞丹:研磨成粉末,3 分。
  • 細葉菖蒲:榨汁 2 小匙。
  • 枇杷露:1 兩。
  • 上述三味藥材混合,燉溫後先服用。
  • 紫貝齒:1 兩,生用,先煎。
  • 紫菀:1 錢,生用。
  • 六曲:4 錢,炒製。
  • 白蒺藜:4 錢,炒製後去刺。
  • 前胡:3 錢 5 分。
  • 檳榔尖:3 錢 5 分,切碎。
  • 鉤勾:3 錢,後下。
  • 白前:3 錢 5 分。
  • 車前子:4 錢,包好。
  • 牛蒡:3 錢。

,表熱較淡,舌黃垢,四維不暖,腹膨便閉,脈數。邪滯交結,昏陷可慮。

淡豆豉(三錢),磨枳實(一錢),六曲(四錢),生石決明(一兩,先煎),楂炭(三錢五分),鮮生地(五錢,同打),磨檳榔(一錢),朱連翹(三錢),磨青皮(一錢),萊菔子(四錢),車前子(四錢,包煎),枇杷露(一兩,沖)

白話文:

熟豆豉(15克),磨碎的枳實(5克),六曲(20克),生石決明(60克,先煎),山楂炭(17.5克),新鮮生地(25克,一起打碎),磨碎的檳榔(5克),朱連翹(15克),磨碎的青皮(5克),萊菔子(20克),車前子(20克,包起來煎),枇杷露(60克,沖入)

,頭旋目花,有眩僕之狀,脈弦,納如常。即經所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也。宜肝滌痰。

桑麻丸(三錢,包),石決明(一兩,鹽水炒,先煎),赤芍(三錢),真滁菊(一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靈磁石(三錢,生,先煎),製半夏(三錢五分),炒麥芽(五錢),明天麻(四分,煨),制南星(五分),橘紅(一錢)

白話文:

將桑麻丸(三錢,包起來)

石決明(一兩,用鹽水炒過,先煎)

赤芍藥(三錢)

真滁菊(一錢)

白蒺藜(四錢,炒過,去除刺)

天然磁石(三錢,生用,先煎)

製半夏(三錢五分)

炒麥芽(五錢)

明日麻(四分,煨過)

製南星(五分)

橘紅(一錢)

,人暮發熱,少汗泄,頭脹,脈數,舌白黃。濕熱溫邪,逗留防轉重。

淡豆豉(三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白杏仁(四錢,去尖),赤苓(三錢),桑葉(三錢),枳殼(三錢五分),象貝(四錢,去心),桑枝(一兩,切),青蒿子(三錢),赤芍(三錢),宋半夏(三錢)

白話文:

淡豆豉(3錢)

白蒺藜(4錢,炒熟後去除刺)

白杏仁(4錢,去除尖端)

赤苓(3錢)

桑葉(3錢)

枳殼(3錢5分)

象貝(4錢,去除內臟)

桑枝(1兩,切碎)

青蒿子(3錢)

赤芍(3錢)

宋半夏(3錢)

,惡寒發熱,頭脹痛,胸悶,腹中不適,便閉溲少,舌微黃,口乾咳嗽,脈數不暢,少寐。溫邪挾滯交結。症屬寒多熱少,不可忽視。

白話文:

小兒,怕冷發燒,頭脹痛,胸悶,腹中不適,大便不通小便少,舌苔微黃,口乾咳嗽,脈搏細數不暢,睡眠少。溫熱邪氣夾雜著氣滯血瘀。這個病症是寒氣較多熱氣較少,不能忽視。

淡豆豉(三錢),前胡(三錢五分),枳實(二錢),檳榔尖(三錢五分,切),桑葉(三錢),白杏仁(四錢),竹茹(三錢),六曲(四錢),牛蒡(三錢),象貝(四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車前子(四錢,炒,絹包)

白話文:

生豆豉(三錢),前胡(三錢五分),枳實(二錢),檳榔尖(切成三錢五分),桑葉(三錢),白杏仁(四錢),竹茹(三錢),六曲(四錢),牛蒡(三錢),象貝(四錢),白蒺藜(炒去刺後四錢),車前子(炒後包在絹布裡,四錢)

,濕鬱氣阻,胸脘痞悶,口膩頭脹蒙,惡寒微熱,大便不暢,脈濡。宜表裡兩治。

越鞠丸(四錢,包),枳殼(三錢五分),範志曲(四錢),青皮(一錢),橘紅(一錢),葛花(三錢),白蒺藜(炒去刺),白蔻仁(研沖,七分),製半夏(三錢五分),蔓荊子(三錢),生米仁(四錢),車前子(四錢,絹包佩蘭三錢五分,後下)

白話文:

越鞠丸(4 錢,包住)

枳殼(3.5 錢)

範志曲(4 錢)

陳皮(1 錢)

橘紅(1 錢)

葛花(3 錢)

白蒺藜(炒熟去刺)

白蔻仁(研磨過濾,7 分)

製半夏(3.5 錢)

蔓荊子(3 錢)

生糙米(4 錢)

車前子(4 錢,用絹布包著,放入佩蘭 3.5 錢,後放)

,溫邪不從表達,直陷厥少,神昏氣鼾,舌黑而垢,揚手擲足,脈細小不大,脘部拒按,矢氣極臭,大便不行,小溲自遺不禁,唇焦齒垢。表熱不揚,邪伏深沉,險如朝露。勉擬方,以希天佑吉人。候諸高明政定。

白話文:

病情危急,病邪內陷,導致神識昏迷,呼吸困難,舌頭發黑發臭,手腳亂動,脈搏細小而弱,腹部拒按,放屁極臭,大便不通,小便失禁,嘴脣乾枯,牙齒發黑。病邪熱象不顯,潛伏深處,病情兇險,如同朝露。勉強擬定方劑,希望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徵求各位高明醫者的定奪。

紫雪丹(五分),大青(五錢),紫貝齒(一兩五錢,生,先煎),九節菖蒲(一錢,打汁三匙),羚羊角(七分,先煎),鮮霍斛(先煎,一兩五錢),竹茹(三錢),金針(一兩),犀角(四分),石決明(一兩五錢,生,先煎),涼膈散(五錢,包),竹瀝(二兩),竺黃片(三錢)

白話文:

紫雪丹(5 克)

大青葉(50 克)

紫貝齒(生用,150 克,先煎)

九節菖蒲(1 克,打汁 3 匙)

羚羊角(先煎,7 克)

鮮霍斛(先煎,150 克)

竹茹(30 克)

金針菜(100 克)

犀角(4 克)

石決明(生用,先煎,150 克)

涼膈散(包起來,50 克)

竹瀝(200 克)

竺黃片(30 克)

,腹膨,大便溏薄,其色黃,其氣臭,小溲赤短,舌黃,不思食,口乾。幼質最防遷延,殊不可忽。

桑葉(二錢),川石斛(三錢),六曲(三錢),益元散(三錢,包),丹皮(三錢五分),枳殼(三錢五分),大腹皮(三錢五分),鮮蘆根(一兩),連翹(三錢),竹茹(三錢五分),萊菔子(三錢,炒研)

白話文:

  • 桑葉:2 錢

  • 川石斛:3 錢

  • 六曲:3 錢

  • 益元散:3 錢(用紙包起來)

  • 丹皮:3.5 錢

  • 枳殼:3.5 錢

  • 大腹皮:3.5 錢

  • 鮮蘆根:1 兩

  • 連翹:3 錢

  • 竹茹:3.5 錢

  • 萊菔子:3 錢(炒過後研磨)

,痙後表熱不退,無淚,咳窒汗多,脈數,大便通,膝間腫硬,滿口碎腐。質小任重,防其厥閉陡變。

淡豆豉,前胡,連翹,枇杷露,金石斛,白前,銀花,通草,赤芍,象貝,石決明(先煎)

,寒熱不透,大便水瀉。防起驚,勿忽。

廣藿梗(三錢五分),六曲(三錢,炒),萊菔甲(三錢),粉葛根(五分),大腹皮(三錢五分,洗),車前子(三錢,包),廣木香(一錢),茯苓(三錢),焦麥芽(五錢,包),小兒回春丹(一粒,去蠟殼用三粒,研末,枇杷露一兩,調沖溫服)

白話文:

廣藿香(10.5克),六曲(9克,炒過),萊菔甲(9克),粉葛根(1.5克),大腹皮(10.5克,洗淨),車前子(9克,包起來),廣木香(3克),茯苓(9克),焦麥芽(15克,包起來),小兒回春丹(1粒,去除蠟殼後研磨成粉末,用30毫升枇杷露調和,溫熱服用)

,日暮形寒表熱,頭痛胸悶,脛核,按之痠痛不一。水虧木鬱,痰痹中阻,外受風邪,宜先治所急。

霜桑葉(三錢),牛蒡子(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桑枝(五錢,切),白蒺藜(三錢),萊菔子(三錢,炒研),海浮石(四錢),陳皮(三錢五分),瓦楞殼(五錢,炒研),當歸鬚(三錢五分,酒炒),杜蘇子(三錢五分)

白話文:

霜桑葉(3錢)

牛蒡子(3錢5分)

赤芍(3錢5分)

桑枝(5錢,切碎)

白蒺藜(3錢)

萊菔子(3錢,炒熟後研磨)

海浮石(4錢)

陳皮(3錢5分)

瓦楞殼(5錢,炒熟後研磨)

當歸鬚(3錢5分,用酒炒)

杜蘇子(3錢5分)

,吐瀉六日,敗象齊備,今日瀉勢稍減,肢冷得暖,氣急亦平,脈軟,舌乾紅,神氣迷濛。終恐發厥驟變,小效不足恃也。

白話文:

病人吐瀉已經六天,衰弱的徵兆齊全。今天瀉肚子的情況稍微好轉,手腳冰冷已經回暖,呼吸急促也平緩了,脈搏微弱,舌頭乾紅,神志不清。仍然擔心會突然發作昏厥和急劇變化,目前的輕微好轉不足以依賴。

臺參鬚,真風斛,公丁香,車前子,六曲,漂白朮,左牡蠣(先煎),白芍,茯苓,烏梅,代赭石(先煎),焦麥芽

白話文:

  • 太子參須
  • 茯苓
  • 公丁香
  • 車前子
  • 六曲
  • 白朮(烘焙)
  • 左邊的牡蠣(先煮)
  • 白芍
  • 茯苓
  • 烏梅
  • 代赭石(先煮)
  • 焦麥芽

,泄瀉起驚之後,滿口口糜,舌灰黃、糙燥,胸悶肌灼,神蒙,脈數。胃陰大奪,肝火上亢,最防厥變,勢甚險惡。

白話文:

幼童在腹瀉後出現驚厥,口中潰爛,舌苔灰黃粗糙,胸悶肌膚發熱,精神恍惚,脈搏急促。這是由於胃陰嚴重虧損,肝火上炎所致,最易發生虛脫,情況極其危險。

真風斛,青蒿,茯苓,銀花,石決明,丹皮,扁豆衣,通草,竹捲心,赤芍,甘草,鮮稻葉,左,發熱十七日,熾。陰氣大損。白㾦布而不綻,舌薄白,口乾,脈軟弦數,夜寐得安,腑氣未下,胃口不開,足冷。本體虛乏,須速為清理,以冀早日復元。

白話文:

真風斛

成分:

  • 青蒿
  • 茯苓
  • 銀花
  • 石決明
  • 丹皮
  • 扁豆衣
  • 通草
  • 竹捲心
  • 赤芍
  • 甘草
  • 鮮稻葉

症狀:

  • 發熱 17 天,且非常劇烈
  • 陰氣嚴重受損
  • 舌苔薄白、不展開,口乾
  • 脈搏軟弱、細而快
  • 晚上能睡著
  • 胃氣未下降,食慾不佳
  • 手腳冰冷
  • 身體虛弱

治療:

  • 需要立即進行清理,以便儘早恢復健康。

鮮金斛(一兩),石決明(一兩,先煎),竹茹(三錢),鹽半夏(三錢),橘白(一錢,鹽水炒),鮮沙參(一兩),朱茯神(五錢),黑山梔(三錢),甘草梢(五分),連翹(四錢),元參(三錢,鹽水炒),朱燈芯(三分),生穀芽(五錢),鮮蘆根(一兩)

白話文:

鮮金斛(1兩)

石決明(1兩,先煮)

竹茹(3錢)

鹽半夏(3錢)

鹽水炒過的橘皮(1錢)

鮮沙參(1兩)

朱茯神(5錢)

黑山梔(3錢)

甘草梢(5分)

連翹(4錢)

鹽水炒過的元參(3錢)

朱燈芯(3分)

生穀芽(5錢)

鮮蘆根(1兩)

,表熱四日,頭暈,胸悶煩躁不寐,舌糙黃,糊語,脈數,便閉,腹拒按。邪滯交結,極易昏陷驟變。

神犀丹(一粒,研末、),枇杷露(二味調服),枳實(二錢五分,切),淡豆豉(二錢、鮮金斛一兩、),鮮生地(一兩,三味同打),檳榔尖(三錢五分,切),竹茹(三錢),萊菔子(五錢,炒),滑石(四錢),竺黃片(三錢),生紫貝齒(一兩五錢,杵,先煎),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神犀丹(一粒,磨成粉)、枇杷露(兩樣一起服用)、枳實(兩錢五分,切片)、淡豆豉(兩錢、新鮮金斛一兩)、新鮮生地(一兩,三樣一起打汁)、檳榔尖(三錢五分,切片)、竹茹(三錢)、萊菔子(五錢,炒過)、滑石(四錢)、竺黃片(三錢)、生紫貝齒(一兩五錢,搗碎,先煎)、新鮮蘆根(一兩,去掉節)

,仲春腹痛,交夏失血,近增咳嗽、午後形寒發熱,舌白黃,脈數。此復新暑也。當治所急。

桑葉(三錢),白杏仁(四錢),冬瓜子(七錢),墨旱蓮(三錢),青蒿(三錢),象貝(四錢),枳殼(三錢五分),黑山梔(三錢),赤芍(三錢),生蛤殼(一兩,先煎),竹茹(三錢),藕節(五錢),鮮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桑葉(18克),白杏仁(24克),冬瓜子(42克),墨旱蓮(18克),青蒿(18克),象貝(24克),枳殼(21克),黑山梔(18克),赤芍(18克),生蛤殼(60克,先煎),竹茹(18克),藕節(30克),新鮮蘆根(60克,去節)

,轉筋霍亂交三日,冷汗,脈如伏,指甲紫黑,舌黃。邪入三陰,防驟然變端。

上川連(五分,淡姜水炒),青木香(一錢,節),淡木瓜(三錢五分),楂炭(三錢五分),淡吳萸(三分,鹽水炒),枳殼(三錢五分),代赭石(六錢,煅,先煎),車前子(四錢,炒,絹包),淡乾薑(四分),法半夏(三錢),赤芍(三錢,桂枝五分泡湯炒),澤瀉(三錢),玉樞丹(三分、),行軍散(一分,枇杷露一兩調服)

白話文:

藥材:

  • 上川連(5 分,用淡薑水炒製)
  • 青木香(1 錢,研成粉末)
  • 淡木瓜(3.5 分)
  • 山楂炭(3.5 分)
  • 淡吳茱萸(3 分,用鹽水炒製)
  • 枳殼(3.5 分)
  • 代赭石(6 錢,煅燒後,先煎)
  • 車前子(4 錢,炒製後,用絹布包裹)
  • 淡乾薑(4 分)
  • 法半夏(3 錢)
  • 赤芍藥(3 錢,用桂枝 5 分泡湯炒製)
  • 澤瀉(3 錢)
  • 玉樞丹(3 分)
  • 行軍散(1 分,用枇杷露 1 兩調和服下)

飯米不能吃。

,病纏一候,發熱不退,不甚惡熱,寐不安,將自語喃喃,手指搐動,此濕邪病也。虛體邪郁,不易外解而易傳裡。脈狀細數而軟,舌白黃少津。宜泄火救陰,解肌以透邪熱,風波易起,殊非尋常表症可比,至外症一層,幸有松機。治法當顧及之,候賦翁政之。

白話文:

病情發展到第一階段,發燒不退,不太怕熱,睡不安穩,神志模糊,手指抽搐,這是因為濕邪入侵所導致的疾病。由於身體虛弱,邪氣鬱結,不易從體外排出,容易傳到體內。脈象細數而軟弱,舌苔白黃,津液少。治療方法應該是清熱救陰,疏解表邪,讓邪熱透出體外。病情發展快,變化多端,與一般的表症不同,好在有松機來治療外證。治療時要考慮到這一點,等待症狀變化再調整治療方案。

淡豆豉(三錢、),鮮金斛(五錢,同打),赤芍(二錢),紫貝齒(一兩,生),薄荷(五分,後下),竹茹(二錢,炒),枳殼(三錢五分,切),朱連翹(三錢),牛蒡子(三錢),青蒿子(三錢五分),朱赤苓(四錢),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枇杷葉(三片,去毛筋,包),絲瓜絡(三錢)

白話文:

  • 淡豆豉(3錢)

  • 鮮金斛(5錢,打碎使用)

  • 赤芍(2錢)

  • 紫貝齒(1兩,生用)

  • 薄荷(5分,最後加入)

  • 竹茹(2錢,炒過)

  • 枳殼(3錢5分,切片)

  • 朱連翹(3錢)

  • 牛蒡子(3錢)

  • 青蒿子(3錢5分)

  • 朱赤苓(4錢)

  • 白蒺藜(4錢,炒過並去除刺)

  • 枇杷葉(3片,去除毛和筋,包起來)

  • 絲瓜絡(3錢)

又(其二):昨屆一候,幸得腑氣暢下,表熱得解,但右脈未靜,口味不清,舌津未回,搐搦止而不淨。餘邪尚有逗留也。最易借因生端,飲食寒暖,均須慎之又慎。且本體虛弱,時近大節,用藥須為預籌。

白話文:

另外:前一次就診後,幸好腸道氣體暢通排出,表熱也已消散,但右脈尚未平靜,味覺仍不清楚,舌頭仍未恢復滋潤,抽搐症狀雖已停止,但仍未完全乾淨。餘下的病邪仍然殘留。最容易因為其他原因而復發,飲食的寒暖都務必小心謹慎。而且身體虛弱,時間又接近節氣轉換,用藥時必須提前規劃。

鮮霍斛(四錢,打),赤芍(三錢),廣鬱金(一錢,切),枳殼(三錢五分),冬桑葉(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炒去刺),朱連翹(四錢),竹茹(三錢五分,炒),青蒿子(三錢五分),朱茯神(四錢),象貝(四錢,去心),通草(一錢),枇杷葉(三錢,去毛筋,包),桑枝(四錢)

白話文:

生鮮霍山石斛(4 錢,打碎)

赤芍(3 錢)

廣鬱金(1 錢,切片)

枳殼(3.5 錢)

冬桑葉(3.5 錢)

白蒺藜(4 錢,炒過後去除刺)

朱連翹(4 錢)

炒竹茹(3.5 錢)

青蒿子(3.5 錢)

朱茯神(4 錢)

象貝(4 錢,去除心)

通草(1 錢)

枇杷葉(3 錢,去除毛筋,包裹)

桑枝(4 錢)

又(其三):表熱復來,虛體不能勝病,迷濛嗜臥,舌乾光無津液,有糜點,寐即指搐手動,脈左弦數、右軟,均不甚調,大便不通。復病可比,頗有可慮之處。姑進救陰泄熱,以冀應手。

白話文:

另外:表徵的發熱又復發了,虛弱的身體無法承受疾病,頭腦昏沉愛睡,舌頭乾燥發亮沒有津液,有細小的破損點,睡著後就會抽搐手指亂動,脈象左邊弦緊而快速,右邊軟弱,都不太正常,大便不通。病情復發可以預期,確實有些令人擔憂的地方。姑且先用滋陰清熱的藥物,希望能手到病除。

鮮霍斛(一兩,打如泥),知母(三錢),青蒿子(三錢),鮮竹茹(三錢),鮮生地(一兩,打),銀花(三錢),丹皮(三錢五分),通草(一錢),元參(三錢),連翹(三錢),紫貝齒(一兩,生,先煎),赤芍(三錢),鮮蘆根(一兩),野薔薇瓣(三錢五分)

白話文:

  • 新鮮霍斛 (1 兩,搗成泥)
  • 知母 (3 錢)
  • 青蒿子 (3 錢)
  • 新鮮竹茹 (3 錢)
  • 新鮮生地黃 (1 兩,搗爛)
  • 銀花 (3 錢)
  • 丹皮 (3 錢 5 分)
  • 通草 (1 錢)
  • 元參 (3 錢)
  • 連翹 (3 錢)
  • 紫貝齒 (1 兩,生用,先煎)
  • 赤芍藥 (3 錢)
  • 新鮮蘆根 (1 兩)
  • 野薔薇花瓣 (3 錢 5 分)

又(其四):復病發熱,正不敵邪,邪火劫津,動風一身振惕,搐搦不已,神昏熱壯,舌縮而干,脈狀模糊。病涉厥少,防內閉而轉外脫,勢實危惡之至,候高明政之。

白話文:

此外:當疾病再次發作並發熱時,身體正氣不敵邪氣,邪氣之火消耗津液,引起風動全身,導致痙攣不止,神志昏迷,高熱強盛,舌頭縮小而乾燥,脈象模糊不清。病情涉及陰陽失衡,需要防範內臟閉塞轉為外脫,這是極其危險和惡劣的,需要高明的醫師根據病情進行治療。

羚羊角(三錢五分,鎊,先煎),全瓜蔞(七錢,打),丹皮(三錢五分),黑山梔(三錢),知母(三錢),紫貝齒(一兩五錢,生杵,先煎),鮮霍斛(一兩),淡豆豉(三錢,同打),青蒿子(三錢五分),鉤勾(三錢,後下),桑葉(三錢五分),帶心連翹(三錢),大竹葉(三錢),生濂珠(三分,研如塵,鮮竹瀝一兩,二味調化燉溫服)

白話文:

羚羊角(10.5 克,切碎,先煎)

全瓜蔞(21 克,搗碎)

丹皮(10.5 克)

黑山梔(9 克)

知母(9 克)

紫貝齒(45 克,生研,先煎)

鮮霍斛(30 克)

淡豆豉(9 克,與瓜蔞一起搗碎)

青蒿子(10.5 克)

鉤鉤(9 克,後下)

桑葉(10.5 克)

帶心連翹(9 克)

大竹葉(9 克)

生濂珠(0.9 克,研成細粉)

鮮竹瀝(30 克)

將生濂珠和鮮竹瀝調勻後,溫服。

又(其五):昨宵安寐,溱溱汗出,頃得熱退,神清、內風亦平,惟左脈弦而不靜,右脈軟數。營衛未能調暢,最防往來寒熱,且舌糜不退,陰損已極,又慮胃氣不復,格外慎護,以冀漸應手。

白話文:

此外(其五):昨夜安穩入睡,微微出汗,現在熱度已經退了,精神清爽,內風也已經平息,只是左脈弦而不安靜,右脈軟而數。營衛之氣還不能調暢,最怕反覆出現寒熱,而且舌苔糜爛未消,陰液損耗已經很嚴重,又擔心胃氣不能恢復,格外小心護理,希望逐漸好轉。

羚羊角(四分,鎊,先煎),石決明(一兩,生,先煎),鹽半夏(三錢五分),知母(三錢,鹽水炒),青蒿子(三錢五分),野薔薇露(溫服,一兩),川貝(去心,三錢),竹茹(三錢),鮮霍斛(打如泥,一兩),淡芩(三錢五分)赤芍(三錢),元參(三錢,海石粉拌),鮮蘆根(一兩),滑石塊(四錢)

白話文:

羚羊角(四分,研磨,先煎)

石決明(一兩,生,先煎)

鹽半夏(三錢五分)

知母(三錢,用鹽水炒)

青蒿子(三錢五分)

野薔薇露(溫服,一兩)

川貝(去心,三錢)

竹茹(三錢)

鮮霍斛(研磨成泥,一兩)

淡芩(三錢五分)

赤芍(三錢)

元參(三錢,與海石粉拌勻)

鮮蘆根(一兩)

滑石塊(四錢)

又(其六):復熱幸已退清,肝風瘛瘲亦得平靜。舌糜大減,津液尚未來復。脈狀較昨為和。格外珍衛,勿令寒熱往來為要。

白話文:

病情又有了好轉:發燒已經退下,肝風引起的抽搐症狀也已穩定。舌頭糜爛的狀況大幅減輕,但體液還未恢復。脈象比昨天平和。特別注意保養身體,避免再次發冷或發熱,這是最主要的。

青蒿子(三錢五分),鹽半夏(三錢五分),淡竹葉(三錢五分),淡芩(三錢五分),川貝母(三錢,去心),竹茹(三錢),鮮霍斛(一兩,打),元參(三錢,海石粉拌),瓜蔞皮(四錢),生石決明(一兩,先煎),知母(三錢,鹽水炒),橘白(一錢),鮮蘆根(一兩,去節),川通草(一錢)

白話文:

青蒿籽(21克),鹽漬半夏(21克),淡竹葉(21克),淡黃芩(21克),川貝母(18克,去核),竹茹(18克),新鮮霍斛(60克,打碎),元參(18克,拌海石粉),瓜子皮(24克),生石決明(60克,先煎),知母(18克,鹽水炒),橘皮(6克),新鮮蘆根(60克,去節),川通草(6克)

又(其七):復病發熱熱不大壯而正已疲憊,陰已告匱,驚惕抽掣,神倦嗜臥,舌光干有白糜點,有矢氣,無大便,脈右軟左弦數。因虛生火,火甚劫陰,陰乏生風。變幻極易,殊非尋常表症可比。格慎為要。

白話文:

另外(其七):病情再度發作,發熱但熱度不高,但人已經很疲憊,陰氣已經耗盡,容易受到驚嚇,身體抽搐,精神萎靡,嗜睡,舌頭光滑而乾燥,有白色苔點,有口臭,沒有大便,脈搏右側軟弱,左側弦細而數。由於身體虛弱而生火,火氣過盛耗傷陰氣,陰氣不足生風。病情變化極快,與一般的表證有很大不同。謹慎治療非常重要。

青蒿子(三錢),知母(三錢),黑山梔(三錢),竹茹(三錢),生鱉甲(四錢,先煎),鮮生地(一兩),生石決明(一兩,先煎),滑石(四錢),天花粉(三錢),元參(秋石水炒,三錢),鮮霍斛(一兩,打如泥),淡芩(三錢五分),鮮蘆根(一兩),野薔薇露(一兩)

白話文:

  • 青蒿子:3 錢
  • 知母:3 錢
  • 黑山梔:3 錢
  • 竹茹:3 錢
  • 生鱉甲:4 錢(先煎煮)
  • 鮮生地:1 兩
  • 生石決明:1 兩(先煎煮)
  • 滑石:4 錢
  • 天花粉:3 錢
  • 元參:3 錢(用秋石水炒製)
  • 鮮霍斛:1 兩(搗成泥)
  • 淡芩:3 錢 5 分
  • 鮮蘆根:1 兩
  • 野薔薇露:1 兩

又(其八):頃間宿垢暢下,下後神識較清,然語言多,而氣機促,所說尚多不輕,有微汗,仍壯熱,舌光干至甚,脈左大於右,右軟數。一派陰液為邪火劫奪之象,最怕正不勝病,猝然直陷變幻。

白話文:

另外(第八次診察):

剛才宿便暢快地排出了,排便後神智較為清晰。然而說話較多,氣息急促,所說的內容仍然較輕浮。稍有出汗,但仍有發熱,舌苔光亮而乾燥,脈象左側比右側略大,右側脈搏較軟而數。這是一種陰液被邪火劫奪的徵象,最擔心的是正氣不勝過邪氣,突然陷於變幻莫測的病情。

羚羊角(三錢五分,先煎),鉤勾(三錢,後下),帶心連翹(三錢,硃砂拌),二青竹茹(三錢),鮮霍斛(一兩,打如泥),桑葉(三錢五分),赤芍(三錢),知母(三錢五分),生紫貝齒(一兩,生杵,先煎),丹皮(三錢五分),天竺黃片(三錢),滑石塊(四錢),元參(三錢),生濂珠(二分,研如塵),鮮蘆根(一兩,去節),枇杷露(一兩,調化燉溫另服)

白話文:

羚羊角(10.5克,先煎)

鉤藤(9克,後下)

帶心連翹(9克,與硃砂混合)

竹茹(9克)

鮮霍斛(30克,搗碎成泥)

桑葉(10.5克)

赤芍藥(9克)

知母(10.5克)

生紫貝齒(30克,研碎後,先煎)

丹皮(10.5克)

天竺黃片(9克)

滑石塊(12克)

元參(9克)

生蓮子心(0.6克,研成細粉)

鮮蘆根(30克,去掉根節)

枇杷露(30克,用另一容器燉服)

又(其九):兩次病纏,所虛已甚,表分不固則多汗,正氣內乏則神思疲憊。運融不健則得飲即腸鳴不已,此皆虛體病後之象。脈軟,舌光淡、少血色。須格外加慎,俾可日起有功。

白話文:

再者(第九條):連續兩次生病,身體非常虛弱。表分不固,容易出汗;正氣不足,容易感到疲憊。運化功能不健全,一喝水就腸鳴不已。這些都是虛弱體質在生病後表現出的症狀。脈搏柔軟,舌頭淡而少血色。需要格外小心,逐步調養,才能慢慢恢復。

南沙參(三錢五分),料豆衣(三錢),元參(二錢,海石粉拌),抱木茯神(四錢,硃砂拌),鹽半夏(三錢五分),淮小麥(五錢),生石決明(一兩,先煎),知母(二錢,鹽水炒),橘白(炙,一錢),鮮霍斛(打如泥),瓜蔞皮(四錢),川通草(一錢),野薔薇瓣(三錢五分),鮮蘆根(一兩)

白話文:

南沙參(21克),曬乾的豆皮(18克),元參(12克,用海石粉拌勻),抱木茯神(24克,用硃砂拌勻),鹽漬半夏(21克),淮小麥(30克),生石決明(60克,先煎),知母(12克,用鹽水炒過),橘子皮(9克,烤過),鮮霍斛(搗成泥),瓜藤皮(24克),川通草(6克),野薔薇花瓣(21克),鮮蘆根(60克)

又(其十):頃間起坐,小溲之後肢冷畏寒,汗出不已,脈微軟,舌全光胖。一派虛象,即使小有感冒,仍以扶正為要務。否則猝虛,波可慮也。不得不預為籌及。

白話文:

(續上)現在起坐,小便後四肢冰冷畏寒,汗流不止,脈搏微弱無力,舌頭光滑肥大。這些都是虛證,即使有點感冒,還是以扶正氣為主要任務。否則,突然虛弱,後果不堪設想,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

臺參鬚(七分,秋石三釐另煎沖),白芍(三錢),料豆衣(三錢),鹽半夏(三錢五分),真風斛(四錢,打,另煎沖),左牡蠣(一兩,煅,先煎),朱茯神(五錢),水炒竹茹(三錢五分),蒼龍齒(四錢,先煎),制首烏(三錢),橘白(一錢),浮小麥(七錢,絹包),生穀芽(五錢,絹包)

白話文:

  • 臺參鬚(7錢,與秋石(3釐)另煎,沖入)
  • 白芍(3錢)
  • 料豆衣(3錢)
  • 鹽半夏(3.5錢)
  • 真風斛(4錢,打碎,另煎,沖入)
  • 左牡蠣(1兩,煅燒,先煎)
  • 朱茯神(5錢)
  • 水炒竹茹(3.5錢)
  • 蒼龍齒(4錢,先煎)
  • 制首烏(3錢)
  • 橘白(1錢)
  • 浮小麥(7錢,用絹布包裹)
  • 生穀芽(5錢,用絹布包裹)

又(其十一):昨虛憊百出。進氣陰兩補法,幸合機宜。今診脈仍軟弱至甚,遍體骨痛,舌津得回,虛汗得定,頭痛漸止。循法善調,以御風波復起。

白話文:

此外(第十一):昨天虛弱百出。採用陰陽兩補的法則,幸運地適時合宜。今天診脈仍軟弱至極,全身骨頭疼痛,舌頭上津液已恢復,虛汗已平定,頭痛逐漸停止。遵循這個法則好好調理,以防止風波再次出現。

臺參鬚(一錢,入秋石三釐另煎沖),左牡蠣(一兩,鹽水煅,先煎川斷(三錢,鹽水炒),鹽半夏(三錢五分),真風斛(四錢,打,另煎沖),歸身(一錢),朱茯神(五錢),浮小麥(七錢,包),白芍(二錢),制首烏(四錢),橘白(一錢),炒香棗仁(三錢五分),生穀芽(五錢,絹包)

白話文:

  • 黨參鬚 10 克(入鍋,與秋石 0.3 克一同煎煮後沖泡)
  • 左旋牡蠣 50 克(用鹽水煅燒,先煎煮)
  • 川斷 30 克(用鹽水炒製)
  • 半夏 3.5 克(用鹽水處理)
  • 風芄 40 克(搗碎,另煎後沖泡)
  • 當歸身 10 克
  • 朱茯神 50 克
  • 浮小麥 70 克(用布包覆)
  • 白芍 20 克
  • 何首烏 40 克(已加工處理)
  • 橘皮 10 克
  • 炒香棗仁 3.5 克
  • 生穀芽 50 克(用絹布包覆)

又(其十二):病後諸恙漸鬆,舌津回,自汗止。虛風已息,寐亦得安。頭痛骨痛,均漸漸定。擬再培補氣陰,俾可逐日起色,勿稍反復為幸。

白話文:

另外(第十二次診脈):病後各種不適逐漸緩解,口水恢復分泌,自發性出汗停止了。體內虛風已平息,睡眠也安穩了。頭痛、骨痛都漸漸停止。打算再調補氣陰,讓你的氣色逐漸好起來,希望不要再反覆,這纔是幸運的。

臺參鬚(一錢,入秋石三釐另煎沖),制首烏(四錢),煅牡蠣(一兩,先煎),鹽半夏(三錢五分),南沙參(三錢),歸身(三錢五分),朱茯神(五錢),竹茹(三錢五分),白芍(三錢),真風斛(三錢,另煎沖),橘白(一錢,炙),炒棗仁(三錢五分),柏子仁(四錢),生穀芽(五錢,絹包)

白話文:

  • 臺灣人參須(一錢,與秋石三釐另煎沖服)
  • 制首烏(四錢)
  • 煅牡蠣(一兩,先煎)
  • 鹽半夏(三錢五分)
  • 南沙參(三錢)
  • 歸身(三錢五分)
  • 朱茯神(五錢)
  • 竹茹(三錢五分)
  • 白芍(三錢)
  • 真風斛(三錢,另煎沖服)
  • 橘皮(一錢,炙烤)
  • 炒棗仁(三錢五分)
  • 柏子仁(四錢)
  • 生穀芽(五錢,用紗布包起來)

,(另方,非接前也),昨暢汗,肌灼頭脹,藉汗而解,今脈尚靜,舌苔亦潤。症情尚稱安和。惟本體素虛,一時不能復原。當溽暑薰逼,不得不格外加慎。

白話文:

這是另一個藥方(不是接續之前的方子),昨天出汗暢快,肌肉灼熱,頭部脹痛,藉助出汗才得以緩解。今天脈象仍然平和,舌苔也比較滋潤。病情狀況仍然比較穩定。但是患者體質虛弱,一時之間無法恢復健康。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患者必須格外注意保重身體。

西洋參(三錢五分),鮮金斛(五錢),半貝丸(三錢五分),赤芍(三錢五分),淡芩(三錢五分),生鱉甲(三錢,先煎),全瓜蔞(三錢,打)滑石(四錢),青蒿子(三錢五分),知母(二錢),石決明(一兩,先煎),竹茹(二錢),糯稻根鬚(四錢),鮮蘆根(一兩)

白話文:

*西洋參:12.25 克

*鮮金斛:17.5 克 *半貝丸:12.25 克 *赤芍:12.25 克 *淡芩:12.25 克 *生鱉甲:10.5 克(先煎) *全瓜蔞:10.5 克(搗碎) *滑石:14 克 *青蒿子:12.25 克 *知母:7 克 *石決明:35 克(先煎) *竹茹:7 克 *糯稻根鬚:14 克 *鮮蘆根:35 克

,新涼外乘,伏暑內發,發熱無汗,頭脹甚,嘔吐吐蛔,心脘煩熱,舌黃帶灰,脈數不暢。勢正發越,未可泛視。

白話文:

患者姓羅,由於接觸到涼氣,導致體表的寒邪外侵,體內的伏暑同時發作。症狀是發熱但不流汗,頭部脹痛加劇,嘔吐出蛔蟲,心窩部位煩熱,舌苔黃中帶灰,脈搏快速但不通暢。現在正處於病情發作的階段,不可輕視。

淡豆豉(三錢),赤芍(三錢五分),牛蒡子(三錢),萊菔子(三錢,炒研),前胡(三錢五分),白蒺藜(四錢),朱連翹(三錢),澤瀉(三錢),枳殼(三錢五分),薄荷(七分,後下),檳榔尖(三錢五分),楂炭(二錢),鮮荷梗(尺許),鮮佛手(三錢五分)

白話文:

淡豆豉(10.5克),赤芍藥(12.25克),牛蒡子(10.5克),萊菔子(10.5克,炒研後使用),前胡(12.25克),白蒺藜(14克),朱連翹(10.5克),澤瀉(10.5克),枳殼(12.25克),薄荷(2.45克,最後加入),檳榔尖(12.25克),楂炭(7克),鮮荷梗(約30公分),新鮮佛手(12.25克)

又(其二):昨嘔惡,煩冤,竟夜不能安眠,今晨幸溏垢三下,胸腹較松,但汗少、熱不解,脈右弦滑數,左細。尚是伏暑未達,邪滯交結之象。急急表裡兩解為要。

白話文:

另外(第二則記載):昨天出現嘔吐、噁心,煩躁鬱悶,整個晚上無法安眠,今早幸好拉了三次稀便,胸腹感覺較為舒緩,但是汗很少,熱度沒有消退,脈象右手弦滑且數,左手細小。這仍然是暑熱沒有完全消退,邪氣滯留在體內相互交結的徵兆。當務之急是要同時疏通表裡。

淡豆豉(四錢),薄荷(七分,後下),左金丸(七分,吞服),青皮(三錢五分),鮮藿香(三錢五分),牛蒡子(三錢),枳殼(三錢五分),朱赤苓(三錢),前胡(三錢五分),朱連翹(三錢),白蒺藜(四錢),澤瀉(三錢),鮮佛手(三錢五分),桑枝(五錢)

白話文:

  • 淡豆豉(20 公克)

  • 薄荷(3.5 公克,後加入)

  • 左金丸(3.5 公克,吞服)

  • 青皮(17.5 公克)

  • 鮮藿香(17.5 公克)

  • 牛蒡子(15 公克)

  • 枳殼(17.5 公克)

  • 朱赤苓(15 公克)

  • 前胡(17.5 公克)

  • 朱連翹(15 公克)

  • 白蒺藜(20 公克)

  • 澤瀉(15 公克)

  • 鮮佛手(17.5 公克)

  • 桑枝(25 公克)

其三:伏邪病五日,壯熱無汗,熱至語言譫妄,晝夜不寐,口乾而碎破起泡,脈左弦數,右不大,舌絳苔少。邪火劫爍陰液,須從早化達,以防熱入厥少。茲正吃緊之際,須格外加慎。

白話文:

第三條:邪氣入侵身體五天,出現高熱無汗,熱度高到說胡話,晝夜不眠,口乾舌燥並起水泡破潰,左脈弦而數,右脈不甚明顯,舌頭紅絳且苔少。邪火灼傷體內陰液,必須及早疏通化達,防止熱氣進入厥陰和少陰經脈。此時正是關鍵時刻,需要特別謹慎。

淡豆豉(四錢、),鮮霍斛(五錢,同打如泥),牛蒡子(勿研,三錢),朱茯神(五錢),枳殼(三錢五分),紫貝齒(一兩,生,先煎),青蒿子(三錢),薄荷(一錢,後下),冬桑葉(三錢),竹茹(三錢),朱連翹(帶心,三錢),赤芍(三錢),鮮蘆根(一兩),鮮荷梗(尺許),益元散(三錢,絹包)

白話文:

淡豆豉(40克),新鮮霍斛(50克,打成泥狀),牛蒡子(30克,不要研磨),朱茯神(50克),枳殼(35克),紫貝齒(100克,生,先煮),青蒿子(30克),薄荷(10克,最後放),冬桑葉(30克),竹茹(30克),朱連翹(帶心,30克),赤芍(30克),新鮮蘆根(100克),新鮮荷梗(約30公分),益元散(30克,用紗布包裹)

其四:伏邪病六日,熱甚無汗,神思昏糊,語多譫妄,夜來狂躁尤甚,唇燥齒乾,口破起疳腐,舌絳中有干灰苔,脈數帶弦。陽明邪熱,痰滯,直逼厥少,實恐昏厥內傳,十分吃重之至,候多延。高明政之。

白話文:

第四種:邪氣潛伏成病,已有六天,高燒沒有汗,神智昏沉,胡言亂語,到了晚上更加狂躁,嘴脣乾裂,牙齒乾燥,口腔破損起潰爛的水泡,舌頭深紅,苔質像乾灰,脈象又快又緊。陽明經的邪熱很強,痰液壅滯,直接逼迫厥陰少陽經,十分擔心邪氣會向內傳播,情況十分危重,病情會拖很久。需要高明的醫生來治療。

羚羊角(三錢五分,生煎),陳膽星(一錢),赤芍(三錢),石決明(一兩五錢,生杵,先煎),竺黃片(三錢),知母(三錢),朱連翹(三錢,帶心),花粉(三錢),滑石(四錢),鮮霍斛(一兩、),淡豆豉(三錢,同打),朱茯神(五錢),鮮蘆根(去節,二兩),生濂珠粉(四分,研如塵、),細葉菖蒲(五錢、),鮮竹瀝(二兩,橘紅七分泡湯衝入,三味調化燉湯先服)

白話文:

羚羊角(10.75 克,生煎)

陳年膽星(3.1 克)

赤芍(9.4 克)

生石決明(47.6 克,生搗,先煎)

竺黃片(9.4 克)

知母(9.4 克)

朱連翹(9.4 克,帶芯)

花粉(9.4 克)

滑石(12.6 克)

鮮霍斛(31 克)

淡豆豉(9.4 克,共捶碎)

朱茯神(15.7 克)

鮮蘆根(去節,62 克)

生濂珠粉(1.24 克,研成粉)

細葉菖蒲(15.7 克)

鮮竹瀝(62 克,橘紅 2.19 克泡湯衝入,三味藥先燉湯服用)

其五:熱屆一候,表分頗解,里蘊之痰熱邪滯依然鬱蒸不宣,從無汗泄,昏譫減,狂躁定而黎明煩冤,不可名狀,唇燥齒乾,口碎,舌糙干,白黃,脈弦數不調,耳聾目蒙。陰分已傷,深恐正不勝病,熱陷變幻,不敢以小有松機為恃也。候高明政之。

白話文:

第五候:外熱稍微減退,身體表面的邪熱有所緩解,但體內的痰熱之邪仍然鬱結,導致氣機不暢。患者沒有出汗或腹瀉,神志昏迷減輕,狂躁不安平息,但到了黎明時分,卻出現說不出清楚的煩躁不安,嘴脣乾燥,牙齒乾澀,口氣發臭,舌頭粗糙乾燥,有白或黃苔,脈搏弦細數,耳鳴耳聾,視物不清。陰氣已經受損,擔心正氣不能戰勝邪氣,熱邪深入體內,病情變化莫測,不能因為症狀稍有好轉就掉以輕心。請高明之士診治。

羚羊角(三錢五分,先煎),鮮生地(一兩,打),冬桑葉(三錢),朱茯神(五錢),上川連(五分,鹽水炒),陳膽星(一錢),粉丹皮(三錢),知母(三錢),鮮霍斛(一兩,打),黑山梔(三錢),朱連翹(三錢,帶心),天花粉(三錢),鮮蘆根(二兩,去節),枳殼(三錢五分),鮮竹瀝(二兩,橘紅三分泡湯入溫服)

白話文:

羚羊角(15.75克,先煎)

鮮生地(45克,打碎)

冬桑葉(15克)

朱茯神(22.5克)

上川連翹(2.25克,鹽水炒)

陳膽星(4.5克)

粉丹皮(15克)

知母(15克)

鮮霍斛(45克,打碎)

黑山梔(15克)

朱連翹(15克,帶心)

天花粉(15克)

鮮蘆根(90克,去節)

枳殼(15.75克)

鮮竹瀝(90克,橘紅9克泡湯,溫服)

其六:伏邪化熱,直逼厥少,神識昧多清少,擲足揚手。熱深厥深,肢末發冷。口乾,舌苔薄黃。病交八日,惡象畢集,最不宜者,莫如脈狀不大。深恐厥陷陡變,勢實棘手之至。同石翁議方。候諸方家政之。

白話文:

第六條:邪氣潛伏化熱,直衝心血,意識昏迷、清醒的時間較少,手腳亂動。熱勢深重,四肢末端發冷。口乾,舌苔薄黃。病程已過八天,惡化症狀全部出現,最不理想的情況是,脈象仍然不大。深怕厥逆陷脫急劇變化,到時候難以應付。與石翁商討處方,請各方名醫共同診治。

香犀角(四分,開水磨汁衝入),牛蒡子(三錢,勿研),紫貝齒(一兩五錢,生杵,先煎),羚羊角(三錢五分,鎊,另煎),連翹(三錢,帶心朱拌),赤芍(三錢),鮮霍斛(一兩,打如泥),白杏仁(四錢,去尖勿研),陳膽星(一錢),鮮生地(一兩,打),枳實(一錢,開水磨汁衝入),竺黃片(三錢),萬氏牛黃丸(一粒,研細、),生上濂珠(三分,研如塵、),鮮竹瀝(二兩,三味調化,燉溫另服)

白話文:

  • 香犀牛角(四分之一,磨成粉末,用開水沖服)
  • 牛蒡子(三錢,不可研磨)
  • 紫貝齒(一兩五錢,生敲成塊,先煎煮)
  • 羚羊角(三錢五分,砸碎,另煎)
  • 連翹(三錢,用硃砂粉拌勻)
  • 赤芍藥(三錢)
  • 新鮮石斛(一兩,搗成泥狀)
  • 白杏仁(四錢,去尖,不可研磨)
  • 陳膽星(一錢)
  • 新鮮生地黃(一兩,搗碎)
  • 枳實(一錢,磨成粉末,用開水沖服)
  • 竺黃(三錢,片狀)
  • 萬氏牛黃丸(一粒,研磨成細粉)
  • 生上濂珠(三分之一,研磨成粉末)
  • 新鮮竹瀝(二兩)

將後三味藥物(竹瀝、上濂珠、牛黃丸)均勻混合,燉熱後另行服用。

其七:伏邪病十一日,幸能漸漸轉機,但痰熱極重,陰分極薄,表熱留戀不淨,神乏,口乾不引飲,脈數,重按少力,舌糙黃,質絳少津。兩候已迫,尚須慎之又慎,不敢遂以小效為恃。候石翁諸方家政之。

白話文:

第七條:臥病十一天,所幸病情逐漸好轉,但痰火依然很重,陰液極少,皮膚表面的熱氣遲遲不易消退,精神萎靡,口乾卻不想要喝水,脈搏跳動過快,用力按壓卻無多少力道,舌頭表面粗糙發黃,舌質暗紅且津液少。症狀已經危急,仍然必須謹慎再謹慎,不敢因為一點小改善就掉以輕心。現在必須請求石翁等中醫大家協助治療。

西洋參(三錢五分,生切),石決明(一兩,生,先煎),知母(三錢五分),鮮竹茹(三錢),丹皮(三錢五分),細生地(六錢),花粉(三錢五分),陳膽星(七分),鱉甲心(五錢,先煎),赤芍(三錢五分),抱木茯神(四錢,辰拌),扁豆衣(三錢),鮮蘆根(一兩,去節),益元散(三錢,絹包),原金斛(三錢,另煎透,與花露同和代茶),白荷花露(二兩,衝入金斛汁內)

白話文:

西洋參(10.5克,生切),石決明(30克,生,先煎),知母(10.5克),鮮竹茹(9克),丹皮(10.5克),細生地(18克),花粉(10.5克),陳膽星(2.1克),鱉甲心(15克,先煎),赤芍(10.5克),抱木茯神(12克,辰時炒製),扁豆衣(9克),鮮蘆根(30克,去節),益元散(9克,用絹包住),原金斛(9克,另煎透,與花露一起當茶喝),白荷花露(60毫升,倒入金斛汁中)

其八:伏邪初逾兩候,中間波瀾疊起,茲雖既汗、既下,而痰熱猶重,陰乏已甚,午後壯熱,夜來作躁,耳鳴畏煩,神識清中略昧。舌根尚未退清,脈弦數,左大於右。本虛標實,變幻易易。不敢以見松為恃。同石翁議方。

白話文:

第八則:邪氣侵入身體已經超過了兩個時辰,期間波浪般地反覆發作。現在雖然已經發汗、通便,但痰熱仍然很重,陰氣嚴重不足,午後發燒,夜裡躁動不安,耳鳴煩躁,神智雖然還算清醒,但略有昏沉。舌根部的白苔還沒退掉,脈象弦數,左邊比右邊強。原本是虛證,現在表現出實證的症狀,變化很大。不能只看到現在症狀有所緩解就掉以輕心。我與石翁商量後,制定了以下處方:

西洋參(三錢五分,生切),左牡蠣(一兩五錢,生,先煎),陳膽星(一錢),朱茯神(四錢),細生地(一兩),上川連(五分,鹽水炒),竺黃片(二錢),紫貝齒(一兩,生杵,先煎),鱉甲心(六錢,先煎),羚羊角(三錢五分,另煎透),上濂珠(三分,先研如塵、),荷花露(一兩,二味調化燉溫另服),朱連翹(三錢,帶心),大竹葉(三錢)

白話文:

西洋參(21克,切片後直接使用)

左牡蠣(90克,生用,先煎)

陳膽星(6克)

朱茯神(24克)

細生地(60克)

上川連(3克,鹽水炒過)

竺黃片(12克)

紫貝齒(60克,生用研碎,先煎)

鱉甲心(36克,先煎)

羚羊角(21克,另煎至透)

上濂珠(1.8克,先研磨成粉)

荷花露(60克,與上濂珠調勻後溫燉,另服用)

朱連翹(18克,連芯)

大竹葉(18克)

其九:熱纏兩候,陰液大奪,邪火痰熱進逼厥少,不寐煩躁,風動譫語,便溏極臭,時欲起坐,脈細數帶弦,舌糙黃少津。正不勝病,厥陷可免,症情十分棘手。姑就拙見,擬方候彤石翁政之,並候高明酌奪。

白話文:

第九個病例:高熱已持續一段時間,體內的津液大量流失,邪火、痰熱等病邪已經逼迫到人體的陰分和少陽經絡,導致病人無法入睡、煩躁不安、發出胡言亂語、大便稀溏且異味極重、時常想要坐起來,脈象細小、數快而且伴有緊弦,舌苔粗糙、發黃、少津液。正氣不敵病邪,雖然可以避免出現厥陷證(昏迷、脈微弱),但病情仍然十分棘手。依我的愚見,擬定一個方劑,請彤石翁評定,並請求各位名醫斟酌修改。

香犀角(五分,荷花露磨沖),西洋參(三錢五分,生切),煅礞石(二錢,先煎),生牡蠣(二兩,先煎),陳膽星(一錢大),生地(一兩,開水研如泥絞汁衝入),生濂珠(三分,研如塵、),陳金汁(一兩,二味調化燉溫另服),抱木茯神(五錢,硃砂拌),竺黃片(三錢),元武版(一兩,九炙,生拌後),另用羚羊角(三錢五分、),真風斛(四錢,濃煎代茶)

白話文:

香犀角(五分,用荷花露研磨服下)

西洋參(三錢五分,切片生用)

煅礞石(二錢,先煎煮)

生牡蠣(二兩,先煎煮)

陳膽星(一錢大)

生地(一兩,用開水磨成泥後絞汁服下)

生濂珠(三分,研成細粉)

陳金汁(一兩,將陳金汁和生濂珠調勻,溫燉後另服)

抱木茯神(五錢,與硃砂拌勻)

竺黃片(三錢)

元武版(一兩,炙烤九次後,生拌服下)

另用:

羚羊角(三錢五分)

真風斛(四錢,濃煎後代茶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