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藤明

《藤氏醫談》~ 卷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9)

1. 腳氣

病源云。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也。得此病者。多不即覺。或先無他病。而忽得之。按風毒者。病之枝葉耳。是不知病因在內之說。不可從也。

又云。大虛乏短氣。可間服補湯。隨病體之。按腳氣者。本虛病也。至於虛乏短氣者不治也。非補湯之所及也。用補湯者。當用未至短氣之前也。

蘇長史論曰。腳氣之為病。本因腎虛。又云。腳氣病雖苦虛羸。要不可補之。補藥唯宜冬月。按蘇云。腳氣本腎虛。而復云不可補。何言之矛盾乎。蓋腳氣之本。為腎虛也。治其本者。治腳氣之法也。故仲景以八味丸治其本。今夫禁補湯者。舍其根本。伐其枝葉也。反仲景之法。不可從。若夫舍根本伐枝葉。何保無衝心之憂乎。

千金云。腳氣之疾。皆由氣實而死。終無一人以服藥致虛殂。按思邈之言。後人以為則。而猶有是繆論何哉。夫腳氣之病。出腎虛明矣。何不可補乎。所謂由氣實而死者。由邪氣實而死也。豈有精氣實者。而邪毒侵之乎。蓋腳氣症本因腎精虛乏。邪氣盛實而死。豈有精氣實者。

而至死乎。經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者。是之謂也。且夫藥物者。補精氣。去邪賊之具。豈有服藥致虛之理乎。噫。以思邈之賢。猶尚有是繆論何哉。

蘇長史云。室女及婦人。或少年得此病者。又非由腎虛。而得卑濕之土。按蘇以為室女及婦人。或少年。無腎虛。何不通於事理之甚乎。夫人身之體。有生之初。已有厚薄。故丈夫有腎厚。兒女有腎薄。不可以膠執夫婦女少年得此病者。皆以有生之初。腎薄之故耳。不復足怪矣。

且夫婦女少年。有肝肺虛。則可謂腎獨無虛乎。蓋此病以腎薄。下焦虛之人。得卑濕之土。以發焉耳。非由腎虛。而唯得卑濕之土以發者。甚輕症也。不以足曰腳氣。

許仁則云。有乾溼二腳氣。濕者腳腫。乾者腳不腫。按此說雖支離也。亦可以備參考。

陳無擇曰。腳氣不專主於一氣。亦不專在一經。故與中風寒暑濕為異耳。楊氏云。腳氣是為壅疾。東垣云。腳氣之疾。實水濕之所為也。丹溪云。腳氣多屬肺氣之實。按數條皆是。雖系名家之說。然今熟審其症不合。不可從。

活人書曰。凡腳氣。補藥之當禁。禁其始也。發散疏下之後。而病屬虛者。豈可禁乎。按補藥之當禁。禁其始也。是何言之繆也。蓋腳氣本出於腎虛。補當在其始也。至於邪氣實者。非補湯可及。至其邪氣盛者。發散疏下以攻伐可也。故補當補於其始耳。

按論腳氣者。外臺秘要。最為詳也。然議論方法不可從者多。至其補湯。間有可取者。然無有逾長沙之八味丸者。降至宋金元明。諸說紛紛。或云虛。或云實。或云濕。或云壅。或云肺。今概弗取。其處方。或攻擊。或補湯。予歷年試用有驗者。錄於下。

白話文:

腳氣

古人認為腳氣都是因為感受風毒引起的,發病時常沒有明顯徵兆,或先無其他疾病,突然就發病了。但認為風毒是疾病的枝葉,而非病因本身,這種說法不可信。

也有人說,如果身體極度虛弱、氣短乏力,可以間歇服用補益的湯藥,視病情而定。但腳氣本質上是虛症,已經虛弱到氣短乏力的程度,就不適合用補藥了,補藥也起不到作用。使用補藥應在尚未出現氣短乏力之前。

蘇長史認為,腳氣的根本原因在於腎虛。但他也說腳氣即使虛弱消瘦,也不宜補益,補藥只適合在冬天服用。這就矛盾了,明明說腳氣本是腎虛,為何又說不能補呢?其實腳氣的根本原因是腎虛,治療根本原因才是治療腳氣的正確方法。所以張仲景用八味丸來治療腳氣的根本病因。而那些禁止服用補藥的人,捨棄了根本,只治標不治本,違背了張仲景的療法,不可取。捨棄根本而只治標,又如何能保證不危及性命呢?

《千金要方》說,腳氣都是因為氣盛而死,從未聽說有人因為服用藥物而導致虛脫死亡。但思邈的這種說法,後人奉為圭臬,卻仍然有這種錯誤的論述,這是為什麼呢?腳氣的病因是腎虛,這很明顯,為什麼不能補呢?所謂因氣盛而死,是指因為邪氣盛而死,哪有精氣充盛的人,還會被邪毒侵害致死呢?腳氣的病症根本原因是腎精虧虛,邪氣盛實而致死,怎麼會有精氣充盛的人而致死呢?經書上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就是這個道理。而且藥物本身就是用來補益精氣、去除邪惡之物的,哪有服用藥物反而導致虛弱的道理呢?唉,像思邈這樣賢明的人,竟然也會有這種錯誤的論述,真是令人惋惜。

蘇長史認為,處女、婦女或少年人患此病,並非由於腎虛,而是因為受到卑濕之邪的侵襲。蘇長史認為處女、婦女或少年人不會腎虛,這與事理相悖。人體的體質,從出生之初就存在差異,所以男人腎氣較盛,兒童腎氣較弱,不能一概而論。男女少年患此病,都是因為從出生之初腎氣就比較弱的緣故,不足為奇。

而且,男女少年人如果肝肺虛弱,難道可以說腎一定不虛弱嗎?此病是因為腎氣不足,下焦虛弱的人,感受卑濕之邪而發病。並不是說單純因為腎虛才發病,而是因為感受卑濕之邪而發病的,那只是輕症,不叫腳氣。

許仁則認為,腳氣分為乾濕兩種,濕腳氣腳腫,乾腳氣腳不腫。這種說法雖然片面,但也可以參考。

陳無擇說,腳氣並非單單屬於某一臟腑或經絡,所以與中風、寒、暑、濕等病不同。楊氏說,腳氣屬於壅塞之疾。李東垣說,腳氣是水濕造成的。朱丹溪說,腳氣大多屬於肺氣壅盛。以上幾種說法都有道理,雖然都是名醫的觀點,但仔細審察其症狀,並不完全符合,不可全信。

《活人書》說,凡是腳氣,都應該禁止使用補藥,應該在疾病的初期就禁止使用。等到發散、瀉下之後,病情屬於虛弱的,難道還能禁止補益嗎?說補藥應該在疾病的初期就禁止使用,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腳氣的根本原因是腎虛,應該在初期就補益。至於邪氣盛實的,則不能用補藥,應該使用發散、瀉下的方法來攻伐邪氣。所以,補益應該在疾病的初期進行。

論述腳氣的著作,《外台秘要》最為詳盡,但其中很多論點和方法不可取。其中關於補藥的論述,部分內容可以參考,但沒有超過長沙張仲景的八味丸。到了宋、金、元、明時期,各種說法紛紛擾擾,有人說是虛症,有人說是實症,有人說是濕症,有人說是壅塞,有人說是肺的問題。這些說法我都不採納。他們的處方,有的攻伐,有的補益,我多年來試驗有效的處方,記錄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