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氏醫談》~ 卷下 (8)
卷下 (8)
1. 腳氣
腳氣者。腎虛也。非外感邪賊之病。蓋腎主下焦。而為生命之府。其精乃臟腑之真元。非榮血之比。故曰天癸。以養一身之司命也。人之精血。常患不足。故腎有補而無瀉矣。若一散亂。則形體失守。病尋成。蓋腳氣一症。本出於腎虛。腎在下焦。故腎經失守。則邪毒乘虛入於下焦。
是風寒暑濕之乘腎虛也。譬猶守兵怠而賊兵入關。或遂至陷其城。若慎其守。則賊兵何敢覬覦乎。夫腎氣竭。而邪毒至衝心者。乃城既陷者也。蓋腳氣之症。不衝心。乃不死。既至衝心。則非復針灸湯液之所及。是以治腳氣者。只強其腎精。堅其根本。雖邪毒侵下焦。不至以衝心。
其所以衝心者。以下焦無守也。是以崔氏治腳氣上入小腹不仁。用八味丸。八味丸者。仲景之所制補腎之主劑也。是蓋邪毒不至衝心之前。先強腎精。堅根本之法。方本非為治腳氣設。而實治腳氣之良劑也。世醫或只言八味丸治腳氣。而不知其因補腎經而然者。是不會方意者也。
夫八味丸品味。非治衝心之藥。又非有逐邪毒之能。只強下焦補腎經而已。崔氏之以此治腳氣小腹不仁。可謂得仲景之微意也。蓋腳氣不衝心不死。只以仲景之法。能補其腎經。能堅其根本。又何憂之有。腳氣之治。實莫善於是矣。
又按腳氣之症。古人以為難。黃岐之世。名云緩風。云濕痹。又云厥。而此病尚罕。至漢唐之世頗多。故自長沙氏以來。議論紛紛。奇說百端。孫思邈千金方。王燾外臺秘要。所舉病源。蘇長史近效。崔氏唐侍郎延年廣濟等。其說雖詳。而議論不可取者多。蘇長史雖最詳。而專禁補。
亦不可從。議論亦多謬見。崔氏獨能通長沙之意。又得腳氣之治。尤可規則耳。其後至宋金元明諸家。無復足取者。只當依仲景之舊余備於參考也。錄予歷年所試之方。且取捨諸說附於下。
千金論曰。考諸經方。往往有腳弱之論。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纓士人。多有遭者。嶺表江東有支法存仰道人等。並留意經方。偏善斯術。近來中國士大夫。雖不涉江表。亦有居然而患之者。良由今代天下風氣混同。物類齊等所致之耳。
按是論腳氣。依方土風氣。予不以為然。腳氣者。內因也。內因者。固不依方土。居然自病。亦不足怪。古少是病者。以人性厚強也。至漢唐頗多者。蓋民風稍漓。元氣轉薄。而情欲日益縱恣。是所以多此病也。且夫黃岐之世。已有緩風濕痹之名。而後醫猶不識。謾為余病療之。是不特當時少此病。亦識此病者少耳。蓋腳氣者。腎虛也。豈有依方土風氣之理乎。
千金又云。凡患腳氣。到心難治。以其腎水克心火也。按腳氣本下焦之毒也。毒乘腎虛。遂衝心則死。非腎水克心火也。
白話文:
腳氣這種病,是因為腎虛引起的,並不是外感邪氣所致的疾病。腎掌管下焦,是生命的重要根基,腎精是五臟六腑的真元,比一般的氣血更重要,所以稱為「天癸」,是滋養全身、主宰生命的重要物質。人體的精血常常不足,因此腎臟需要補養,而不是瀉洩。如果腎氣一旦散亂,身體就會失去防禦能力,疾病就會隨之產生。
腳氣這種病,根本原因在於腎虛。腎在下焦,如果腎經失去固守的能力,邪毒就會趁虛侵入下焦。這就好比守城的士兵鬆懈了,敵軍就會趁機攻入,甚至攻陷城池一樣。如果守備嚴密,敵人哪敢輕易進犯呢?如果腎氣衰竭,邪毒就會直衝心臟,這就相當於城池已經被攻陷了。腳氣這個病如果沒有衝心,人就不會死;一旦衝心,就不是針灸或湯藥能夠治好的了。所以治療腳氣的重點在於強壯腎精,穩固根本。這樣即使邪毒侵犯下焦,也不至於衝擊心臟。
之所以會衝心,是因為下焦失去防守能力。因此,崔氏治療腳氣導致氣血上衝小腹,引起麻木不仁,使用了八味丸。八味丸是張仲景創製的補腎主要方劑。這說明在邪毒尚未衝擊心臟之前,就應該先強壯腎精,穩固根本。這個方子原本不是為了治療腳氣而設,但卻是治療腳氣的良方。現在的醫生只知道八味丸能治腳氣,卻不知道是因為它能夠補益腎經的緣故,這就是不了解方劑的真正用意。
八味丸這個方劑,並不是治療衝心的藥,也沒有驅逐邪毒的功能,只是強壯下焦、補益腎經而已。崔氏用它來治療腳氣引起的小腹麻木不仁,可以說是領會了張仲景的精髓。腳氣只要不衝心就不會死,只要能用張仲景的方法補益腎經,穩固根本,就不用擔心了。腳氣的治療,實在沒有比這更好的方法了。
再說,古人認為腳氣很難治療。在黃帝時代,腳氣被稱為「緩風」、「濕痹」或「厥」,但當時這種病很少見。到了漢唐時期,這種病就比較多了。所以從張仲景以來,關於腳氣的議論紛紛,出現了很多奇特的說法。孫思邈的《千金方》、王燾的《外臺秘要》,都記載了腳氣的病因;蘇長史的《近效方》、崔氏的《唐侍郎延年廣濟》等,雖然說得很詳細,但有很多議論是不可取的。蘇長史雖然說得很詳細,卻一味禁止補養,也是不可取的,他的議論也有很多錯誤的觀點。只有崔氏能夠理解張仲景的用意,並且掌握了治療腳氣的方法,是很值得借鑒的。後來的宋、金、元、明等各家,都沒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應該依據張仲景的舊法並加以參考。我把自己多年來試用的方子記錄下來,並且把各家的說法加以取捨附在下面。
《千金方》中說,考察歷代醫書,常常有腳部虛弱的論述,但是古人很少得這種病。自從永嘉南渡之後,很多士大夫都得了這種病。嶺南和江東一帶的支法存、仰道人等,都很重視醫經方書,而且對這方面很擅長。近年來,中原地區的士大夫,即使沒有到過嶺南,也有安坐家中就得這種病的。這是因為現在的社會風氣混亂,各種東西都變得一樣,沒有差異所導致的。
我認為,把腳氣歸咎於不同地域的風氣是不對的。腳氣是內在原因導致的,內因並不會因為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自己莫名其妙就得了這種病,也是不足為怪的。古時候這種病很少,是因為人們的體質強壯。到了漢唐時期這種病多了,是因為社會風氣開始衰敗,人們的元氣變弱,而且情慾日益放縱,這就是導致腳氣增多的原因。而且在黃帝時代,就已經有了緩風、濕痹這些病名,而後世的醫生卻不認識,只是把它當作其他病來治療。這不僅是因為當時這種病很少見,也是因為認識這種病的人太少。腳氣這種病,是腎虛引起的,怎麼能用地區風氣來解釋呢?
《千金方》又說,凡是得了腳氣,衝心就難以治療,是因為腎水剋制心火。我認為,腳氣本來是下焦的毒邪,毒邪趁著腎虛而衝心導致死亡,並不是腎水剋制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