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藤明

《藤氏醫談》~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太陰病

桂枝湯,論云。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白話文:

在討論太陰病的情況下,提到如果患者有脈搏浮現的症狀,表示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適合的藥方為桂枝湯。

2. 少陰病

麻黃附子甘草湯,論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

麻黃附子細辛湯,按亦發汗之方也。

白話文:

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根據醫學理論所述,當患上少陰病,在得病的二至三天內,可服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以微微出汗的方式來治療。

另外,麻黃附子細辛湯,同樣也是用來發汗的處方。

3. 厥陰病

麻黃升麻湯,厥陰編云。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令盡汗出愈。又云。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又云。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

桂枝湯,厥陰編云。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

小柴胡湯,厥陰編云。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今舉於此者。才發汗之一例而已。其他六經之諸症治方。不贅於此。當熟考仲景本書矣。

白話文:

[厥陰病症]

麻黃升麻湯:根據厥陰篇記載,傷寒病到第六、七天時,經過大劑量的下法治療後,脈象呈現寸脈沉而遲,出現手腳冰冷,下肢脈搏觸摸不到,且咽喉不舒暢,甚至會吐出膿血,拉肚子不停的情況,這種情況很難治療,應該使用麻黃升麻湯,讓病人充分出汗,病情才能好轉。另記載,如果拉肚子但脈搏頻率較快,伴隨微熱,只要出汗就能自癒。再記載,拉肚子且脈象沉而遲,臉色稍微泛紅,身體有輕微的熱感,拉出的大便像米泔水一樣,一定會出現意識模糊,但出汗後就能解開。

桂枝湯:厥陰篇記載,如果出現拉肚子、腹部脹滿、全身疼痛的症狀,應先溫暖體內,再處理體表的問題,溫暖體內用四逆湯,處理體表問題則使用桂枝湯。

小柴胡湯:厥陰篇記載,如果出現噁心嘔吐並伴隨發燒的症狀,應使用小柴胡湯治療。

以上只舉例了其中一種出汗治療法,其他的六經病症和治療方式,在這裡就不多做闡述,詳細內容應該熟讀仲景的原書才能完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