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氏醫談》~ 卷下 (4)
卷下 (4)
1. 傷寒
傷寒者,非汗解不解。蓋傷寒之邪,自毫竅而入,其汗解在初起。長沙氏以桂枝麻黃發其汗,於前論已明備。若一誤其機,則諸症百出,或可吐,或可下,或可和解,或可大黃,可芒硝,可附子之症,皆出於汗解之誤治,不可不謹矣。予歷年試許多之傷寒,可汗解者,十中之九。
非汗解者,十中之一而已。是蓋非汗解之病如是多,世醫恐汗解而不解之故也。世醫恐汗解如虎如狼,發汗過多,則云亡陽,或云亡津液,是以可解之邪,鬱伏為壞症,遂至云附子,云芒硝,云大黃,而或竟斃。何恐汗解之至於是乎?仲景云:「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
因轉屬陽明,是之謂也。」故仲景云:「自汗出而不愈者,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復無汗者,以麻黃湯發之。」蓋傷寒初起,有汗無汗,只發其汗則愈也,是長沙氏之法也。且夫汗解,非唯陽症,陰症猶且然。仲景云:「小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是陰經猶專汗解,
況於陽經乎?予往往療汗解之壞症,以長沙氏之法,得奇功不少,附於後。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傷寒」的治療方式,大意如下:
「對於傷寒這種疾病,如果不透過發汗的方式治療,很難痊癒。因為傷寒的病邪,是由皮膚毛孔進入人體的。所以在初期階段,發汗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張仲景就曾提出用桂枝湯、麻黃湯來促進發汗,這個理論在前面的文章已經詳細討論過。
但如果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就會產生各種症狀。有的情況可能需要催吐,有的需要瀉下,有的需要和解,有的需要用大黃,有的需要用芒硝,有的需要用附子,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及時發汗治療所導致的後果,所以我們必須要非常小心。
根據我多年的經驗,遇到的傷寒病例中,可以通過發汗治療的佔了九成,而不能用發汗治療的僅有一成。之所以有這麼多不能用發汗治療的情況,可能是因為醫生們害怕發汗治療會造成病情惡化。
但事實上,醫生們對發汗治療的恐懼,就像面對猛獸一樣。他們擔心發汗過多會導致陽氣耗盡,或者津液枯竭。因此,本可以通過發汗治療的病症,反而被壓抑下來,最終形成嚴重的併發症,甚至需要使用附子、芒硝、大黃等強烈藥物,有的病人甚至因此喪命。為什麼會對發汗治療有如此大的恐懼呢?
張仲景曾經說過,當剛開始得了太陽病的時候,如果能夠及時發汗,就可以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為陽明病。因此他認為,如果在發病初期就能夠發汗,即使出現自汗的症狀,也能夠得到康復。對於這種情況,他推薦使用桂枝湯;如果病人不出汗,則可以使用麻黃湯來促進發汗。
這就是張仲景的治療方法,他認為在傷寒的早期,不管是有汗還是無汗,只要能夠發汗,就能達到治療的效果。不僅如此,即使是在陰性病症的情況下,發汗治療仍然有效。張仲景曾經提到,對於少陰病,在發病兩三天內,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來輕微發汗。
更何況對於陽性病症,發汗治療的效果應該更好。在我治療的許多發汗治療失敗的案例中,使用張仲景的方法,取得了不少驚人的效果,我將這些案例整理在後面。」
2. 太陽病
桂枝湯,自汗出者。
桂枝加葛根湯,自汗出者。
葛根湯,無汗者。
麻黃湯,無汗者。
大青龍湯,不汗出而煩躁者。
如仲景主治者。不贅於此。下仿之。
白話文:
在[太陽病]的情況下:
如果是服用桂枝湯後,自己出現出汗現象。
或是服用添加了葛根的桂枝湯後,自己出現出汗現象。
如果使用葛根湯,則是針對不出汗的情況。
同樣地,麻黃湯也是用於不出汗的情況。
至於大青龍湯,則適用於不出汗且感到煩躁的情況。
如同張仲景的主要治療原則,在這裡就不多做重複說明。以下內容依此類推。
3. 陽明病
白虎湯,陽明病發汗之主劑。
按此方。仲景未嘗言發汗。古人亦為清涼之劑。陶弘景雲。石膏發汗。古人亦以為不稽之說。成無己云。石膏乃重劑。而又專達肌表。吳又可云。白虎辛涼解散。服之自汗而解。又云。脈浮者。當汗解。宜白虎湯。余考白虎。本非發汗劑。而石膏乃陽明胃經之主藥。傷寒溫疫。
同是邪毒。今邪毒聚胃經。則石膏以涼解之。是以邪氣達表。自汗發汗而解也。猶服承氣者。裡氣一通。則汗解。仲景立此方者。蓋陽明胃經之主藥也。又可治疫主此湯者。又以邪毒在胃經也。故曰。此湯陽明病發汗之專劑矣。
桂枝湯,論云。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主之。
麻黃湯,論云。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主之。
小柴胡湯,論云。陽明病。肋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白話文:
【陽明病】
白虎湯,這是針對陽明病出汗的主要藥方。
根據這個藥方,張仲景並未提及出汗一事,古人視其為一種清涼的藥劑。陶弘景表示,石膏能使人出汗,但古人認為這種說法無據。成無己認為,石膏是一種強效的藥物,且專門作用於肌膚表面。吳又可則認為,白虎湯的辛涼效果能散去病氣,服用後自然會出汗而病情得到緩解。再者,如果脈搏浮動,應當通過出汗來治療,適宜使用白虎湯。我經過考察發現,白虎湯原本並非用於促進出汗的藥方,但是石膏是陽明胃經的主要藥材。不管是傷寒還是瘟疫,都是由邪毒引起的。現在邪毒聚集在胃經,所以我們用石膏的清涼效果來解毒。這樣,邪氣就能從肌膚表面排出,自然出汗而疾病得以解除。就像服用承氣湯,一旦裡氣通暢,汗就會自然流出。張仲景制定這個藥方,是因為石膏是陽明胃經的主要藥材。吳又可用此湯來治療瘟疫,也是因為邪毒在胃經。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碗湯是專門用於治療陽明病出汗的藥方。
桂枝湯,有說法提到,陽明病患者,如果脈搏遲緩,大量出汗,輕微畏寒,代表表症尚未解除,可以通過出汗來治療。
麻黃湯,有說法指出,陽明病患者,如果脈搏浮動,沒有出汗並且喘息,通過出汗治療會有改善。
小柴胡湯,有說法表示,陽明病患者,如果脅下有硬塊且腫脹,大便不通且噁心,舌頭上有白色舌苔,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一旦上焦通暢,津液得以下降,胃氣因而和諧,身體自然會出汗而病情得到緩解。
4. 少陽病
小柴胡湯,少陽病發汗之主劑。
仲景云。少陽不可發汗。按少陽不可發汗者。言不可用桂枝麻黃也。仲景云。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又柴胡湯之條云。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柴胡加桂枝湯,仲景云。傷寒六七日。發熱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是湯主之。
按桂枝湯。元發汗之劑。小柴胡又發汗。二方合。仍能為表發。予每用是方得奇功不少。或隨症加減。凡傷寒日數過多者。多在柴胡桂枝之間。宜哉此湯有效。且夫此方和榮衛之補湯也。艮山氏。嘗知此方之奇異。予仿之。投諸病。實知古方之奇能也。
白話文:
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病,用來發汗的主要藥方。
張仲景提到,少陽病不宜使用發汗法,這裡所說的不宜發汗,是指不能使用像桂枝、麻黃這類藥物。張仲景進一步解釋,如果患者原本就有柴胡湯適用的病症,即便經過了下法治療,如果柴胡湯的適應症狀仍未消失,再次使用柴胡湯,患者會感到全身發熱並伴隨顫抖,但之後會出汗,病狀就會得到緩解。另外,柴胡湯的使用條件中提及,如果患者體表有輕微的發熱,可以去掉人參,加入三兩的桂枝,然後覆蓋好身體,以促進微微出汗,這樣病癥就能得到改善。
對於柴胡加桂枝湯,張仲景說,如果患者在感染風寒後的六七天,仍然有發熱、怕冷、肢體疼痛、輕微噁心、胸口憋悶等症狀,並且外表的病徵尚未消退,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此湯劑進行治療。
桂枝湯本來就是發汗的藥方,小柴胡湯也有發汗的效果,兩個方子合在一起,仍然可以達到發汗解表的作用。我每次使用這個方子,都能獲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或者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適當增減藥物。對於那些患病時間較長的風寒患者,他們往往處於柴胡湯和桂枝湯的適應範圍內。這個湯劑的有效性,確實令人信服。此外,這個方子實際上是一個調和營衛,具有補益作用的湯劑。艮山氏對此方的奇效深有感觸,我效仿他,將此方應用於臨牀,親身感受到古方的神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