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藤明

《藤氏醫談》~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時疫

治時疫也。亦非汗解不解。蓋傷寒之邪。自毫竅而入。時疫之邪。自口鼻而入。傷寒汗解主於前。時疫汗解主於後。又可氏詳論之。學者當熟參焉。予按傷寒汗解之治。在桂枝麻黃。時疫汗解之治。在白虎承氣。是前後進退。有別故也。吳又可治疫制達原飲。以導邪毒。又主白虎承氣。

俟自汗盜汗狂汗戰汗。其論已明備。然予以為達原飲。三消飲。柴胡清燥等之方論。未足深信。偶感之輕者。或毒熱薄者。雖非無其效。而至於邪毒猛烈。表裡共熱等之症。豈達原清燥之緩劑。所能導達乎。是蓋非分解其熱毒。則不可得安何者。邪不傳則不去。邪不去則病不瘳。

至白虎承氣之時期。自汗盜汗狂汗戰汗者。即邪去病瘳之時也。而俟其時者。不如分解邪毒。和榮衛。蓋又可氏俟其時以達原清燥之緩劑調理之。至其感之輕者。實可謂良法也。然至其邪毒盛表裡共熱等症。猶用緩劑。以俟邪之衰。似非上策。不如分解其邪毒。以俟白虎承氣之時耳。

故予每至邪毒盛者。以桂枝麻黃分解其邪毒。察其進退。俟白虎承氣之時。同歸一途。蓋邪毒非發汗不解。白虎承氣者。實發汗之專劑也。予歷年用仲景之處方。仿又可之法者。附於後。

達原飲,感之輕者。

三消飲,感輕便結者。

柴胡清燥湯,感之輕者。

桂枝湯,邪毒重汗出者。以是方分解。

麻黃湯,邪毒重無汗者。以是方分解。

柴胡桂枝湯,邪毒重緩症者。以是方分解。

白虎湯,又可氏云。白虎辛涼解散服之。或戰汗或自汗而解。

白虎加人參湯,又可氏云。周身血液枯涸。不得汗者。用此方汗解。

三承氣湯,又可氏云。宜承氣先通其里。裡氣一通。不待發散。多有自能汗解。予按承氣發汗之意見於此。

予錄於此者。只舉汗解之一例。而至其病化之轉變。解後之養榮等。亦當仿又可氏之法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治療時疫的方法。作者指出,傷寒與時疫的邪氣侵入方式不同,前者從皮膚毛孔進入,後者則經由口鼻入侵。因此,傷寒的治療著重在於發汗解表,而時疫的治療則需從內而外,由後而前地驅邪解毒。

吳又可提出的達原飲,旨在引導邪毒排出體外,並配合白虎承氣湯使用。但作者認為,對於輕微的病情或熱毒較弱的情況,達原飲、三消飲和柴胡清燥湯等方子或許有效,然而對於邪毒強烈且表裡俱熱的病情,這些藥方可能力有未逮。因為邪氣如果不被清除,疾病就無法痊癒。

在白虎承氣湯適用的階段,無論是自汗、盜汗、狂汗還是戰汗,都表示邪氣已被逐出,病情將得到改善。然而,等待這個時刻,不如積極分解邪毒,調和營衛。吳又可的療法,對於輕微的病情確實有效,但對於嚴重的病情,使用緩和的藥方等待邪氣自然衰退,似乎不是最佳策略。相反地,應該積極分解邪毒,等待白虎承氣湯的適用時機。

作者在面對嚴重病情時,通常會先使用桂枝麻黃湯分解邪毒,再視病情發展,等到白虎承氣湯的適用時機。因為邪毒若不經發汗,無法完全消除,而白虎承氣湯正是發汗的專門藥方。作者長期以來遵循張仲景的處方原則,並參考吳又可的療法,並在此分享相關的藥方。

其中,達原飲適用於輕微病情;三消飲則適用於輕微病情伴隨便祕的情況;柴胡清燥湯適用於輕微病情;桂枝湯適用於邪毒重但已出汗的情況;麻黃湯適用於邪毒重且未出汗的情況;柴胡桂枝湯適用於邪毒重但症狀緩慢的情況;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和三承氣湯則在不同的情況下,幫助患者發汗解表,清除邪氣。

然而,作者在此僅舉發汗解表的一個例子,對於病情的轉變和解後的養榮等,仍應參考吳又可的療法。

2. 痢疾

痢疾之證。自古未有明說。經云。腸澼云。暴注下迫。難經云。大瘕泄。大腸泄。仲景云。下痢者。皆古人以為痢。似未的當。巢氏病源。思邈千金方。王燾外臺秘要。皆腸澼飱泄混同。未見正辨。外臺許仁則。略似有明說。而其論所因。又尚未合。於是歷代方書。或云滯下。

或云瀉痢。或云痢。命名論治。終無歸一。或以赤白分寒熱。或以赤白分氣血。至論其因。或云飲食積滯。或云腸中鬱滯。或云寒。或云熱。或脾虛。或腎虛。至其治術。或偏於辛熱。或僻於苦寒。或主疏滌。或主補氣補血諸說紛紛者。如此。今審其症候。與歷代名家之所論其病形懸殊何也。

蓋今之所有痢者。與彼所謂痢者異邪。將其土異而因致有其證之異邪。將古無今痢。古痢亦無於今乎。何其齟齬之至。於是也。業是業者。若不審其所因。而施其治術。則何止千里之謬乎。余嘗歷觀今所謂痢者。推究其所因。本不過外來之邪氣而已矣。外臺所引病源深師範汪甲乙等所云。

天行熱痢者。略相似矣。蓋外來之邪毒。客於腸中。以腐爛其穢物。因致赤白滯下膿血下重諸症者也。故其病形與傷寒時疫彷彿。初起頭痛發熱口渴舌燥憎寒壯熱身痛腰痛。而下痢膿血。日數十行。臍腹疼痛。其形狀與傷寒時疫本無大異。只加下痢膿血。臍腹疼痛數症而已。

是蓋以邪毒客於腸中。因致此數症。差所以與傷寒時疫為異也。然其所謂邪毒者。不過於外來之邪毒。故其施治。亦不過於解散邪毒。若邪毒留滯於腸中。則毒熱薰上。禁口發嘔。奇證百出。以至不可救。不可弗慎矣。且夫今痢。自夏初至秋末流行。冬春甚罕。是蓋外來邪毒之所致。

而非內因明矣。若是內因。則何必於夏初秋末乎。余故曰。彼腸中之鬱滯。或脾虛腎虛等之論。亦不可取矣。予歷年經驗之方。錄於後。

倉廩散(龔氏方)即人參敗毒散。加黃連陳倉米者。龔氏云。治痢疾。赤白。發熱不退。腸胃中有風邪熱毒。及時行瘟疫。沿門闔境。皆下痢噤口者。服之神效。

醫宗金鑑云。初痢有表證發熱者。不宜攻之法。當先解其外。用此方汗之。○予每治下痢。不問新久難治者。用此方間得奇效。

柴胡加桂枝湯(仲景方),(予)或加乾薑溫發邪毒。

桂枝湯(仲景),逐邪毒。

桂枝加大黃湯(仲景),逐邪毒。

厚朴七物湯(仲景),先輩云。痢初發。惡寒。發熱。腹滿痛。飲食如故者。

大承氣湯(仲景),逐邪毒。

溫脾湯(千金),補元。氣逐邪毒。

溫脾湯方,大黃,桂心,附子,乾薑,人參

駐車圓(千金),治血痢。

駐車圓方,黃連,乾薑,當歸,阿膠

予每以此方治陰虛勞嗽而為利者。殊效。

芍藥湯(張潔古),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

白話文:

關於痢疾這疾病,自古以來並沒有明確的解釋。古人所提到的"腸澼"、"暴注下迫"、"大瘕泄"、"大腸泄"以及"下痢",都被認為是痢疾,但實際上是否確實如此,值得商榷。在巢氏的《病源》、孫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燾的《外臺祕要》中,腸澼和飧泄都被混為一談,從未見到過正確的區別。在外臺的《許仁則》一書中,對痢疾有較為明確的描述,但對於痢疾的成因,其論述仍存在問題。

在歷代的醫學著作中,對於痢疾的命名和治療方法眾說紛紜,從未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有人稱之為"滯下",有人稱之為"瀉痢",有人則單純地稱之為"痢"。在診斷和治療上,有人根據痢疾的色澤判斷其寒熱性質,有人根據痢疾的色澤判斷其氣血狀態。在探討痢疾的成因時,有人認為是由飲食積滯引起,有人認為是腸道鬱滯所致,有人認為是寒氣侵襲,有人認為是熱氣過盛,有人認為是脾虛,有人認為是腎虛。在治療方法上,有人偏好使用辛辣熱性藥物,有人偏好使用苦寒性藥物,有人主張疏滌腸道,有人主張補氣補血。這些說法各不相同,令人眼花繚亂。

我們仔細研究當前的痢疾症狀,發現它與歷代名醫對痢疾的描述有著極大的差異。這是因為現在的痢疾和古人所描述的痢疾不同呢?還是因為地理環境的變化導致了痢疾的症狀有所改變?或者,是因為古時候根本不存在現在的痢疾,而古人所描述的痢疾在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呢?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矛盾和差異?

如果醫生在診療過程中不深入研究痢疾的成因,就進行治療,那可能會產生嚴重的誤差。我曾經觀察過許多當前被診斷為痢疾的病例,經過研究,發現其主要成因不過是外來的邪氣而已。正如外臺所引用的病源深師範汪甲乙等人的描述,這種邪氣會導致"天行熱痢"。具體來說,外來的邪毒入侵腸道,腐蝕腸道中的污物,進而導致赤白痢疾、膿血下瀉、下腹部疼痛等症狀。因此,痢疾的症狀和傷寒、時疫等疾病非常相似。初期症狀包括頭痛、發燒、口渴、舌燥、怕冷、高燒、身體疼痛、腰痛等,同時伴有膿血痢疾,每天可能排便數十次,伴隨著下腹部劇烈疼痛。除了上述症狀之外,痢疾和傷寒、時疫等疾病並無太大差異。

然而,痢疾之所以和傷寒、時疫等疾病有所不同,是因為邪毒入侵腸道所導致的特殊症狀。如果邪毒滯留在腸道中,就會使熱毒上沖,導致食慾下降、噁心嘔吐、出現各種奇異的症狀,最終可能無法救治。因此,在治療痢疾時,必須格外小心。

此外,痢疾通常在夏季初期至秋季末期期間流行,冬季和春季卻很少見。這進一步證明瞭痢疾是由外來邪毒引起的,而不是由內在因素導致的。如果是內在因素,為什麼只在夏季初期至秋季末期之間出現呢?因此,我認為古人所提出的腸道鬱滯、脾虛腎虛等理論,並不能完全適用於痢疾的診斷和治療。

基於多年來的臨牀經驗,我整理了一些治療痢疾的有效方劑,列於下方:

  1. 倉廩散(龔氏方):即人參敗毒散加上黃連和陳倉米。據龔氏所述,該方能治療赤白痢疾,對於發燒不退、腸胃中有風邪熱毒的患者,尤其是那些在同一時間內全家都出現下痢噤口症狀的人,服用該方後效果神奇。

  2. 柴胡加桂枝湯(仲景方):我個人在使用此方時,會酌情添加乾薑以溫暖和驅散邪毒。

  3. 桂枝湯(仲景方):用於驅除邪毒。

  4. 桂枝加大黃湯(仲景方):用於驅除邪毒。

  5. 厚朴七物湯(仲景方):適合痢疾初期,惡寒、發熱、腹部滿脹疼痛,但飲食正常的情況。

  6. 大承氣湯(仲景方):用於驅除邪毒。

  7. 溫脾湯(千金方):補充元氣,驅除邪毒。

  8. 駐車圓(千金方):用於治療血痢。

  9. 芍藥湯(張潔古方):治療膿血痢疾和裡急後重。

  10. 人連湯(丹溪方):用於治療下痢噤口、無法進食的患者。

  11. 半夏瀉心湯(仲景方):用於治療噤口發嘔的症狀。

  12. 建中湯(仲景方):用於邪毒旺盛且形體氣血虛弱的患者。

  13. 理中湯(仲景方):用於邪毒半解、中氣不足的患者。

  14. 補中益氣湯(東垣方):用於邪毒解除後,中氣不足的患者,可以調理脾胃。

  15. 八味腎氣丸(仲景方):用於邪毒解除後,下焦不足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