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醫論醫案》~ 醫論 (9)
醫論 (9)
1. 伏暑論
暑為薰蒸之熱,濕為黏膩之邪,由口鼻吸受,直行中道,漫布三焦。人在濕蒸熱迫之中,無處可避,適或貪涼,夜當風露臥,日復一日,腠理致密,邪機深伏經絡營衛之間,遇燥涼之氣,感觸而發,即為伏暑。初起形寒如瘧,繼則壯熱煩冤,頭昏噁心,痞悶時作,醫治不中綮,遂變症多端,敗壞難救者,不可勝數。大凡此症先明暑之氣,何者為重,如兼外感,先散表邪,而解表之藥,尤宜分別。
如暑邪重者,舌必乾燥,苔必起沙,邊尖必絳,脈必弦數,頭痛惡心,形寒無汗。治宜開太陰肺氣,梔、豉、薄荷、連翹、蔞皮、鬱金等。如濕邪重者,舌必黏膩,脈必濡滯,胸亦痞悶,形寒無汗。治宜辛溫開解,如羌、防、蔻、殼之類。汗出復熱者,宗諸竹葉石膏、白虎、羚羊之屬。
濕多者,宗諸二陳、達原、五苓之屬。其天水散二症總可加入,使三焦通暢,營衛流行,絲絲入扣,自然逐日向安。病者再能潛心靜養,茹素淡泊,不彌月而告痊矣。且暑為無形,濕為重濁,此類而推,治宜分別,混亂而施,焉能取效乎。醫者但知濕邪傷氣,為痞滿嘔泄,而不知燥邪傷氣,亦能痞滿嘔泄耶。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可不慎哉。新涼外束,暑熱內蒸,形寒無汗,舌白頭痛,嘔惡,壯熱煩冤,治宜辛涼取汗。
淡豆豉(解表除煩),杏仁(辛苦甘溫,下氣潤肺,解肌潤燥),羌活、防風(發表,祛風濕),紫蘇(發表散寒),厚朴(下氣散滿),白蔻(行氣開濕),牛蒡(辛平),陳皮(辛苦燥濕,調中化痰),茅根(甘寒瀉火,補中,止血,止噦),蔥白(生、辛散。熟,甘溫,發表和里,通陽和血),六一散。
甚者加柴胡(苦辛,微寒,發表退熱升陽,少陽主藥)
如得汗熱緩,復熱煩渴不解者,治宜開解太陰肺氣。
黑山梔(瀉火),連翹(清熱),橘紅(辛溫化痰發表),象貝(苦辛微寒,散結化痰),鬱金(解鬱化痰),薄荷(辛涼解表),枇杷葉(清肺和胃降火),茅根(瀉火),瓜蔞(開肺),穴一散,白豆蔻
口渴,加花粉(酸甘,微苦微寒,潤燥生津),川貝(苦辛微寒,潤肺清火)
熱不退,加元精石(鹹寒瀉熱。)
自利,去山梔,加茯苓(甘淡溫熱利水),豬苓(淡甘苦通,行水),澤瀉(甘淡,行水)
如轉瘧,從少陽和解。小柴胡湯、清脾飲之屬。
如熱入營,宜犀角(苦酸鹹,專瀉心胃火熱),羚羊角(瀉心肝火),鮮生地(瀉火生津),益元散(六一散加硃砂),白薇(苦鹹寒,瀉膽熱),川貝(潤津清火),黑梔(瀉心火),茯神(補心)
如咳嗽,清燥救肺湯,隨症加減。至於竅閉神昏,舌強肢牽,急以牛急丸、至寶丹,與前方兼進,庶可十救一二。
白話文:
[伏暑論]
暑氣就像悶熱的蒸氣,濕氣就像黏膩的邪氣。這些邪氣從口鼻進入人體,直接侵犯身體的中間部位,然後蔓延到三焦(上焦、中焦、下焦)。人在這種濕熱蒸騰的環境中,無處可躲,如果又貪圖涼快,晚上在有風露的地方睡覺,日復一日,就會導致皮膚腠理變得緻密,邪氣深深潛伏在經絡營衛之間。等到天氣轉涼乾燥,就會因為受到感觸而發病,這就是伏暑。
剛開始會出現像瘧疾一樣的怕冷症狀,接著就會高燒、心煩、胸悶、頭暈噁心,時不時感到痞悶。如果治療不對症,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病情也會越來越嚴重,難以挽救,這種情況非常多。
一般來說,這種病首先要分辨清楚是暑氣還是濕氣哪個更嚴重。如果同時有外感症狀,要先散表邪,但是解表藥也要仔細區分使用。
如果暑邪較重,舌頭一定乾燥,舌苔一定像沙子一樣,舌邊和舌尖一定發紅,脈搏一定弦數,會頭痛噁心,怕冷卻沒有汗。治療上要開宣太陰肺氣,可以用梔子、豆豉、薄荷、連翹、絲瓜絡、鬱金等藥材。
如果濕邪較重,舌苔一定黏膩,脈搏一定濡滯,胸部也會感到痞悶,怕冷卻沒有汗。治療上要用辛溫的藥來開解,例如羌活、防風、豆蔻、枳殼之類的藥材。
如果發汗後又發燒,要用竹葉石膏湯、白虎湯、羚羊角之類的藥方。
如果濕氣太重,要用二陳湯、達原飲、五苓散之類的藥方。可以加入天水散,讓三焦通暢、營衛運行順暢,這樣病情自然就會一天比一天好轉。病人如果再能靜心休養,吃清淡的素食,不用一個月就會痊癒。
暑氣是無形的,而濕氣是沉重混濁的,根據這些道理來推斷,治療的時候要區分清楚,如果混亂使用藥物,怎麼能有效呢?醫生只知道濕邪傷氣會導致痞滿、嘔吐、腹瀉,卻不知道燥邪傷氣也會導致痞滿、嘔吐、腹瀉。
用藥的細微差別,可能導致結果大相逕庭,這怎麼能不謹慎呢?新涼的氣息束縛在體表,而暑熱在體內蒸騰,所以會出現怕冷、沒有汗、舌苔發白、頭痛、嘔吐、高燒心煩等症狀,治療上要用辛涼的藥來發汗。
可以使用淡豆豉(解表除煩),杏仁(辛苦甘溫,降氣潤肺,解肌潤燥),羌活、防風(發表,祛風濕),紫蘇(發表散寒),厚朴(降氣散滿),白豆蔻(行氣開濕),牛蒡(辛平),陳皮(辛苦燥濕,調中化痰),茅根(甘寒瀉火,補中,止血,止噦),蔥白(生用,辛散;熟用,甘溫,發表和里,通陽和血),六一散。
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加入柴胡(苦辛,微寒,發表退熱升陽,治療少陽病)。
如果發汗後熱度減退,但是又復發且煩渴不止,治療上要開解太陰肺氣。
可以用黑山梔(瀉火),連翹(清熱),橘紅(辛溫化痰發表),象貝(苦辛微寒,散結化痰),鬱金(解鬱化痰),薄荷(辛涼解表),枇杷葉(清肺和胃降火),茅根(瀉火),瓜蔞(開肺),穴一散,白豆蔻。
如果口渴,可以加入花粉(酸甘,微苦微寒,潤燥生津),川貝(苦辛微寒,潤肺清火)。
如果高燒不退,可以加入元精石(鹹寒瀉熱)。
如果出現腹瀉,去掉山梔,加入茯苓(甘淡溫熱利水),豬苓(淡甘苦通,行水),澤瀉(甘淡,行水)。
如果轉成瘧疾,要從少陽經來和解,可以用小柴胡湯、清脾飲之類的藥方。
如果熱邪侵入營分,要用犀角(苦酸鹹,專瀉心胃火熱),羚羊角(瀉心肝火),鮮生地(瀉火生津),益元散(六一散加硃砂),白薇(苦鹹寒,瀉膽熱),川貝(潤津清火),黑梔(瀉心火),茯神(補心)。
如果出現咳嗽,可以用清燥救肺湯,並根據症狀加減藥物。如果出現神志昏迷、舌頭僵硬、肢體抽搐等症狀,要趕緊用牛黃清心丸、至寶丹,並與之前的藥方同時服用,或許能救回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