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醫論醫案》~ 醫案 (1)

回本書目錄

醫案 (1)

1. 痢疾門

史,痢垢數日不止,狀如休息,腸腑中積垢未淨,必須疏化。但脈象軟數,清晨氣滯,臟真暗傷。當以溫補為主,佐以疏通可也。

白話文:

痢疾已經持續好幾天了,症狀仍未消失,看起來像是休息好了,但腸胃道內還是有未清除乾淨的毒素,必須想辦法疏通。但是脈象軟弱而快速,早上起牀時氣滯,表示內臟受到了暗傷。治療時應以溫補為主,並搭配疏通藥物輔助。

潞黨參(沙松),炙甘草,歸身炭,砂仁,野於術(炒黃),四神丸,杜仲(酒炒),荷葉蒂,炮薑炭,廣皮,懷山藥

白話文:

路黨蔘(沙松)

炙甘草

歸身炭

砂仁

炒黃野山藥

四神丸

酒炒杜仲

荷葉蒂

炮姜炭

廣皮

懷山藥

另:上桂心(五分),淡乾薑(五分),酒炙大黃炭(一錢),廣木香(五分),為末丸,分三服。

白話文:

上好的桂心(0.6 克),清淡的乾薑(0.6 克),燒酒烤過的黃連 炭(1.5 克),廣木香(0.6 克),研磨成細末,分成三份服用。

陳(左),由瘧轉痢,經腑交病,所下垢膩如痰者甚多。神倦肢清,脈弱舌滑,苔色白燥,脾陽與胃陰兩受重傷,而痰氣尚阻而未暢。擬仿理中法加味。

白話文:

陳某,因瘧疾轉為痢疾,裡外臟腑相應病變,排出的糞便黏膩如痰而且很多。精神萎靡,四肢無力,脈搏微弱,舌苔白而乾燥,脾胃虛弱,痰氣仍阻塞不通。擬仿效理中湯,加減藥味。

於術,炙草,紅棗,白芍(土炒),麥冬肉(炒黑),太子參,姜半夏,茯苓,炒枳實,煨木香,炮姜,橘紅,西洋參(米湯拌炒),桂枝

朱(左),濕熱積滯,阻窒氣機,滯下痛痢,垢下兼紅,舌苔濁膩。當疏濁清營。

白話文:

中藥配方:

  • 艾絨
  • 紅棗
  • 白芍(炒過)
  • 麥冬(炒黑)
  • 太子參
  • 生薑半夏
  • 茯苓
  • 炒枳實
  • 煨木香
  • 炮姜
  • 橘紅
  • 西洋參(用米湯拌炒)
  • 桂枝

煨木香,小川樸,川芎炭,楂炭,枳殼,淡芩(酒炒),桔梗,紅曲米炭,豆卷,赤勺(酒炒),歸身炭,鮮藕(煎湯代水)

白話文:

煨過的木香、小川樸、川芎炭、山楂炭、枳殼、經過酒炒的淡芩、桔梗、炭化的紅曲米、豆卷、經過酒炒的赤勺、歸身炭、煎煮成湯的鮮藕(代替水)

楊(左),瓜積傷中,腹痛泄瀉,將及一月,漸覺氣墜不爽,微有紅垢。此脾營下陷,欲作痢疾也。舌苔白膩,脈象細數,氣弱邪戀,恐其淹纏。姑與溫通。

白話文:

楊某,因食生瓜子而受傷,導致腹痛、腹瀉。情況持續了近一個月,逐漸出現氣不順暢的感覺,並伴有少量血絲便。這是脾氣虛弱導致大便下陷,可能發展為痢疾。舌苔白膩,脈象細弱而快,氣機虛弱,邪邪鬱積,擔心病情會拖延不愈。因此,暫且給予溫補通暢的治療。

炒本山術,赤苓,小川芎炭,砂仁,炮薑炭,枳殼,歸尾,楂炭,廣皮,桔梗,廣木香,荷葉蒂

白話文:

  • 炒制的山藥
  • 赤苓
  • 煅燒的小川芎
  • 砂仁
  • 炮製的薑炭
  • 枳殼
  • 地黃尾部
  • 楂炭
  • 廣皮
  • 桔梗
  • 廣木香
  • 荷葉蒂

二診,腹痛滯痢,得冷則劇,此脾氣虛寒之象。診脈左弱右弦,中宮並有暑濕,氣弱邪戀,最易淹纏。擬方溫中疏邪。

白話文:

第二次診脈,腹痛腹瀉不止,遇冷加重,這是脾氣虛寒的表現。把脈發現左手脈搏虛弱,右手脈搏弦緊,脾胃部位又有暑濕,正氣虛弱,邪氣糾纏,容易拖延不愈。擬定的治療方針是溫中疏邪。

野於術,川厚朴,桔梗,焦六曲,乾薑炭,砂仁,炒枳殼,通草,煨木香,連皮苓,廣藿梗,煨姜,荷葉

白話文:

野山藥、川厚朴、桔梗、炒焦的麥芽糖、炒乾薑炭、砂仁、炒枳殼、通草、烘過的木香、連皮茯苓、廣藿香、烘過的生薑、荷葉

三診,濕邪阻滯,緣脾氣衰弱,不能托邪外達。肢倦力乏,納穀不舒,氣弱邪滯,難取速效。姑擬溫脾疏濕,俾外達為佳。

白話文:

三診(切脈、望聞問切),發現體內濕邪阻滯,是因為脾氣衰弱,無法將邪氣排出體外。導致肢體疲乏、力氣不足、食慾不振,氣虛邪滯,難以迅速見效。暫且考慮溫補脾陽、疏導濕氣,讓邪氣從體外排出為宜。

本山術,乾薑炭,砂仁,廣皮,炒枳殼,於術,川樸,苓皮,豆卷,炙雞金,通草,焦六曲,茵陳,桔梗,香稻葉

四診,中氣未化,濕邪未淨。仍宜芳香疏化,兼與分利。

白話文:

本山山藥、乾薑炭、砂仁、廣陳皮、炒枳殼、於術、川樸、苓皮、豆卷、炙雞金、通草、焦六曲、茵陳蒿、桔梗、香稻葉

本山術,茯苓皮,茵陳,半夏,於術,豆卷,砂仁,通草,川樸,藿梗,廣皮,煨姜,荷葉

白話文:

本山朮、茯苓皮、茵陳、半夏、於術、豆卷、砂仁、通草、川樸、霍香、廣皮、炙姜、荷葉

趙(左),瘧發於夜,而有盜汗,病邪本在陰分,更兼暑熱積滯,蒸蘊營分,發為紅痢。法當和營疏邪,表裡兼治。

白話文:

趙姓患者,瘧疾發作於夜間,伴有盜汗。病邪原本在陰分,加上暑熱積滯,蒸發蔓延到營分,導致發為紅痢。治療方法應當和解營分,疏通邪氣,兼顧表裡治療。

炒歸身,細柴胡,酒炒淡芩,川樸,川芎炭,丹皮炭,桔梗,酒炒東白芍,炒枳殼,煨木香,楂炭,紅花,荷葉

白話文:

  • 炒黑豆

  • 細柴胡

  • 酒炒知母

  • 蒼朮

  • 炒川芎炭

  • 炒丹皮炭

  • 桔梗

  • 酒炒芍藥

  • 炒枳殼

  • 煨木香

  • 山楂炭

  • 紅花

  • 荷葉

劉(左),久痢不已,肝脾營氣受傷,於是肝木失疏達之性,脾土少健運之力,當臍及脘左塊痛,納穀少而不暢,氣機阻窒於中,滯陷於下,營分中餘邪,至今未能盡化。脈象虛細弱數。正虛邪戀,奏效頗難,姑與疏肝運脾,冀其調暢乃佳。

白話文:

劉某長期腹瀉不止,損傷了肝脾的營氣。因此,肝木失去了疏達的功能,脾土缺乏運化的能力。肚臍和胃的左側出現塊狀疼痛,飲食不暢,氣機在體內受阻,停滯在體下。營分中殘留的邪氣至今未能完全消散。脈象虛弱細小、數量多。正氣虛弱,邪氣纏綿,治療效果難得,暫時先疏肝運脾,希望改善調順氣機。

於術,酒炒淡芩,炙雞內金,楂炭,歸身(炒黑),桂枝,炒枳殼,醋炒青皮,土炒白芍,煨木香,桔梗,炮薑炭(蜜炙),鮮藕

方,中氣虛寒,由氣分傷及血分,痢下瘀紫血水,肢冷腹痛,脈細弦弱。擬建中法,佐以溫營暢氣。

白話文:

處方:

  • **酒炒淡芩:**炒過的淡竹葉根
  • **炙雞內金:**烤過的雞胗內膜
  • **楂炭:**山楂炭
  • **歸身(炒黑):**炒成黑色的當歸根
  • **桂枝:**桂樹樹枝
  • **炒枳殼:**炒過的枳殼
  • **醋炒青皮:**用醋炒過的橘子皮
  • **土炒白芍:**用土炒過的芍藥根
  • **煨木香:**燉過的木香
  • **桔梗:**桔梗根
  • **炮薑炭(蜜炙):**用蜜炙烤過的薑炭
  • **鮮藕:**新鮮蓮藕

東白芍(桂枝六分煎汁炒),煨木香,小生地(炒鬆),楂肉炭,炙草,制附片,砂仁,炒穀麥芽,歸身(炒黑),於術,炙雞內金

白話文:

  • 東白芍(用桂枝湯汁炒)
  • 煨製木香
  • 小生地(炒散)
  • 山楂肉炭
  • 炙甘草
  • 附子(經過加工處理)
  • 砂仁
  • 炒穀芽
  • 歸身(炒黑)
  • 防風
  • 炙雞內金

馬,血痢久而不止,脾氣與胃津俱傷,面浮色萎,舌質無苔,有由來也。刻下因積滯,面增腫滿,更因感冒而加咳嗽,以致病情錯雜。若論病,以痢為本,以痰為標;論治法,當先治咳,而後治痢。以肺為嬌臟易傷,治痢之藥多所窒礙故也。

白話文:

這匹馬長期患有血痢,無法痊癒,導致脾氣虛弱,胃液不足,面部浮腫,面色萎黃,舌頭沒有苔,是有原因的。目前由於食物積滯,面部腫脹加劇,再加上感冒引發咳嗽,導致病情更加複雜。如果討論病情,以血痢為主要問題,以痰為次要問題;如果討論治療方法,應該先治療咳嗽,再治療血痢。因為肺部是容易受傷的嬌弱臟器,而治療血痢的藥物大多會對肺部造成阻礙。

南沙參,杏仁,歸身炭,桑皮,萊菔子炭,桔梗,淡芩(炒黑),煨木香,桑葉,砂仁,前胡,赤芍(酒炒),炒枳殼,茯苓皮,通草,冬瓜子

白話文:

南沙參:清熱養陰

杏仁:平喘止咳

歸身炭:補氣補陽

桑皮:清熱利尿

萊菔子炭:下氣降逆

桔梗:宣肺祛痰

淡芩(炒黑):清熱消炎

煨木香:行氣止痛

桑葉:清熱明目

砂仁:理氣開胃

前胡:疏肝解鬱

赤芍(酒炒):活血調經

炒枳殼:理氣健脾

茯苓皮:利水滲濕

通草:清熱利咽

冬瓜子:利水消腫

龐(右),據述脹痛在於下部,此由肝氣乘久痢下虛之隙,注陷於少腹,故脹痛甚於下,而泄痢亦增劇耳。紅白雜垢,及從前暑濕餘邪留於腸腑,未盡清泄也。參鬚不能進者,緣肝氣內橫,逆於胃口,故服之轉增脹滿,如和入平肝藥中,即無妨也。惟飲食能進,則胃氣可以支持。擬用疏肝為主,佐以寬暢調氣之法。

白話文:

龐(右),根據您的描述,脹痛發生在下腹,這是因為肝氣趁著久痢下虛的時候,注入少腹,因此下腹的脹痛較為嚴重,而瀉痢也會更加劇烈。紅白雜垢以及從前暑濕留下的餘邪滯留在腸腑中,尚未完全清除乾淨。您不能服用參鬚是因為肝氣內橫,逆於胃口,因此服用後反而會加重脹滿,如果將參鬚與平肝藥一起服用,就不會妨礙。只要飲食能夠進食,胃氣就可以維持。建議以疏肝為主要治療方法,輔以寬暢調氣之法。

於術,醋炒青皮,醋炒延胡,烏藥,橘絡,土炒白芍,酒炒金鈴子肉,青廣木香,醋炒枳殼,歸身(小茴香二分煎汁炒),西洋參(米拌炒黃,去米),乾荷葉,白檀香,陳米蛀屑(炒焦色),橘核(炒)

白話文:

在此療法中,使用以下藥材:

  • 醋炒青皮
  • 醋炒延胡索
  • 烏藥
  • 橘子絡
  • 炒白芍(用土炒)
  • 酒炒金鈴子肉
  • 青廣木香
  • 醋炒枳殼
  • 歸身(用小茴香煎汁炒,分量為二分)
  • 西洋參(與米拌勻炒至黃色,再去除米)
  • 乾荷葉
  • 白檀香
  • 陳米蛀蟲屑(炒焦)
  • 橘子核(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