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醫論醫案》~ 醫論 (6)
醫論 (6)
1. 胸脅痛論(秦皇士《傷寒大白》)
胸胃皆在中,脅肋在身之側,故脅肋之證,在雜症門中以肝膽肺三經所主,外感門惟一少陽。蓋表邪傳裡,必由胸以至脅,故胸滿多是表證,腹滿方是里證。若脅滿脅痛,皆是半表半裡之證。然傷寒發熱脅滿痛,亦有兼太陽陽明表邪者,故無汗脈浮惡寒脅痛,先用羌活、柴胡、防風湯,發散表邪,然後用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加枳殼、桔梗、山梔、青皮治之。若有痰飲內結,再加豁痰藥。
另有一起即從少陽發寒熱,或兩肋或一肋刺痛,甚則痛極而死。此感時行,燥熱伏積於中,又被風寒外束,鬱於少陽,名肋刺傷寒,又名痧脹是也。若無汗,惡寒脈浮緊,先用羌活敗毒散表邪,隨用小柴胡湯加山梔、青皮、蘇梗、木通疏散少陽。若是燥熱,加知母、石膏,則汗出邪散。
不愈,刺委中、三里,並刺十指出血,即名放痧法。另有脅痛寒熱,又見咳嗽氣逆,此肺受外邪,名金邪入木。有膽經有火,刑剋肺金,名木火刑金。此二證最重。初起發熱脈浮無汗者,防風瀉白散加枳殼、桔梗。若無汗惡寒身痛,有表證者,加羌活、柴胡散表邪。若有汗脈沉數,用黃芩瀉白散、合梔連枳桔湯。
若燥熱流年,重加知母石膏,即見少陽胸脅痛證,亦是金邪入木,仍以肺邪為重,當清肺燥,禁用辛溫。若無肺經喘咳之證,則單治少陽。按外感脅痛,最重肋刺傷寒,以時行厲氣,客人最速,宜詳歲運何司政。予故分詳少陽脅痛,肺邪脅痛二條。其下手認證處:以下咳嗽為少陽,以咳嗽為肺邪。
以左脅痛為少陽,以右脅痛為肺邪。其認脈處以左手脈病為少陽,以右手脈病為肺邪。其論治法:以脈浮身熱無汗,先散表。以脈沉裡熱,時時有汗,清裡熱。其有服發汗之藥,汗大出,邪不解,表藥中重加黃芩、山梔、枳殼、青皮,以清少陽;重加知母、石膏、枳殼、桑皮,以清肺邪。又有用一半散表,一半清裡,重用木通、蘇梗,疏通經絡,得和解之力而愈者。
予嘗以木通、蘇梗各五錢,加入和解方中,以治無汗脅痛身痛,汗必出,痛必減。以木通通竅,蘇梗疏散耳。予嘗以木通、蘇梗各五錢煎湯,治發熱脅痛,多有發斑痧而愈者。按此二味藥未嘗治痛,今以之疏通經絡,通則不痛矣。按此二味藥未嘗主發斑痧,今以之疏通經絡,則邪散而斑出矣。
詒按:若發熱咳嗽胸滿,而兩脅痛如挫者,此邪熱挾濕痰攻注也,小柴胡去參、半,加枳殼、桔梗、栝蔞、杏仁、白芥子,竹瀝、薑汁。若心下痛,其人曾閃挫,大便黑而脅下刺痛者,此有瘀血也,桃核承氣加枳殼、柴胡;不應加生附子。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大黃附子湯。
白話文:
[胸部與脅部疼痛論述(源自秦皇士《傷寒大白》)]
胸部和胃部都在人體中部,脅部則位於身體兩側。因此,脅部病症通常歸類於雜症門中,涉及肝、膽、肺三條經脈,而在外感門中,則主要關聯少陽經。當表邪傳入體內,必然會從胸部蔓延到脅部,所以胸部脹滿往往是表證的表現,腹部脹滿纔是裏證。如果脅部出現脹滿或疼痛,這都是半表半里的症狀。然而,在傷寒發熱伴隨脅部脹痛的情況下,也可能同時存在太陽和陽明表邪,表現爲無汗、脈浮、惡寒等症狀時,應先使用羌活、柴胡、防風湯來發散表邪,之後再使用小柴胡湯配合小陷胸湯,加上枳殼、桔梗、山梔、青皮進行治療。如果患者體內有痰飲凝結,可進一步添加化痰藥物。
另外,也有部分病例自少陽開始就出現寒熱交替,或是雙側脅部,或是一側脅部劇烈疼痛,嚴重時甚至會致死。這類情況是因爲時行燥熱積聚於內,又被外來的風寒束縛,鬱結在少陽經,被命名爲肋刺傷寒,也稱爲痧脹。如果無汗、惡寒且脈浮緊,首先應用羌活敗毒散來驅除表邪,隨後使用小柴胡湯加山梔、青皮、蘇梗、木通等藥物來疏散少陽。如果是燥熱體質,可以加入知母和石膏,促使汗出,從而驅散邪氣。
如果上述方法未能見效,可以採用刺委中穴、三里穴,同時刺十個指尖出血的方法,這被稱爲放痧法。此外,還有一種脅部疼痛伴有寒熱症狀,同時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的情況,這是肺部受到外來邪氣影響,稱爲金邪入木。另一種情況是膽經有火,侵犯肺金,稱爲木火刑金。這兩種情況都非常嚴重。初期發熱、脈浮但無汗的患者,可用防風瀉白散加枳殼、桔梗治療。如果無汗、惡寒並伴有全身疼痛,呈現表證時,可在方劑中加入羌活、柴胡來驅散表邪。如果患者有汗、脈沉數,則應使用黃芩瀉白散,結合梔連枳桔湯。
在乾燥炎熱的季節,可重用知母、石膏,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少陽胸脅痛症狀,這也是金邪入木的一種表現,此時肺部邪氣最爲嚴重,應着重清肺燥,避免使用辛溫藥物。如果沒有肺部喘咳症狀,只需專門針對少陽進行治療。根據臨牀經驗,對於外感脅痛,肋刺傷寒是最嚴重的類型之一,因爲時行厲氣侵襲速度極快,需密切關注當年的歲運狀況。因此,我詳細區分了少陽脅痛和肺邪脅痛兩種情況。在辨證過程中,以下咳嗽爲特徵的,屬於少陽證;以咳嗽爲特徵的,屬於肺邪。左脅痛的,歸爲少陽證;右脅痛的,視爲肺邪。在脈象上,左側脈象異常指向少陽,右側脈象異常指向肺邪。
在治療方法上,脈浮、身熱無汗時,首先應該散表。脈沉、裏熱持續時,需要清裏熱。如果服用發汗藥後大量出汗,但邪氣仍未解除,可以在表藥中加重黃芩、山梔、枳殼、青皮,以清少陽邪氣;加重知母、石膏、枳殼、桑皮,以清肺邪。還有些情況,一半散表,一半清裏,重用木通、蘇梗,疏通經絡,通過和解之力達到治癒效果。
我曾經嘗試將木通和蘇梗各5錢加入和解方中,用於治療無汗脅痛和身體疼痛,發現服用後汗液必然排出,疼痛也會減輕。這是因爲木通能夠通竅,蘇梗有助於疏散。我還曾用木通和蘇梗各5錢煎湯,治療發熱脅痛,結果多數情況下出現了斑痧,病情得以緩解。這兩味藥物本身並不直接治療疼痛,但通過疏通經絡,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同樣地,這兩味藥物並非專門用於引發斑痧,但在疏通經絡後,邪氣散去,斑點自然顯現。
最後,如果出現發熱咳嗽、胸部脹滿以及雙側脅部如挫傷般疼痛的症狀,這可能是邪熱夾溼痰所致。治療時,可使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半夏,加入枳殼、桔梗、栝樓、杏仁、白芥子、竹瀝、薑汁。如果心下疼痛,患者曾有過閃挫經歷,大便顏色變黑且脅部刺痛,這可能是由於瘀血造成的,此時可選用桃核承氣湯加枳殼、柴胡;但不應添加生附子。如果脅部一側疼痛併發高燒,且脈象緊張呈弦狀,這表明是寒邪所致,應當使用溫性藥物進行治療,如大黃附子湯。
以上就是對胸部和脅部疼痛的論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