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醫論醫案》~ 醫案 (27)
醫案 (27)
1. 產後門
發熱咳嗽,色黃盜汗,脈虛細而數,病起產後,邪戀致虛,將及蓐損之候。
全當歸,白芍,青蒿,白薇,丹皮,丹參,廣皮,蘇子葉,南沙參,前胡,杏仁,紫菀,益母草,茅根肉
產後感邪,咳逆、氣促、音破、肺氣不能疏通,濁痰阻窒,脈細不暢,當與疏化泄邪。
旋覆花,蘇子,杏仁,白芥子,紫菀,前胡,枳殼,海浮石,瓦楞子,全當歸,川芎,桑葉,枇杷葉
產後塊痛攻撐,雖不得專屬於瘀,而病必在於營絡。近增寒熱無汗,兼有時邪。先與和營疏泄。
歸尾,川芎,香附,木香,青皮,青蒿,荊芥,蘇葉,澤佩蘭,川鬱金,烏藥,茅根,益母草
少腹響痛,由下而上,發則形寒內熱,起於產後。此由寒氣襲於下焦,營分阻窒,奇脈不和;而大解滯痛,則涉及腸腑矣。以溫通營氣為主。
全當歸(小茴香五分炒),白芍(桂枝四分炒),牛膝炭,丹參,丹皮,白薇,延胡,青皮,木香,烏藥,降香,胡桃,佛手
小產後瘀血未淨,寒氣窒於奇經,少腹撐痛,近增寒熱。當暢氣和營,通調奇脈。
全當歸,白芍,川芎,金鈴肉(小茴香五分炒),延胡,牛膝(吳萸三分炒),紫丹參,粉丹皮,烏藥,香附,青蒿,白薇,青廣木香,益母草
白話文:
【產後疾病】
【發燒咳嗽,黃痰盜汗,脈象虛弱細速,病發於產後,身體因邪氣纏繞而虛弱,接近褥瘡的徵兆。
使用全當歸、白芍、青蒿、白薇、牡丹皮、丹參、陳皮、蘇子葉、南沙參、前胡、杏仁、紫苑、益母草、茅根肉等藥物。
產後受到邪氣影響,出現劇烈咳嗽、呼吸急促、聲音嘶啞,肺部功能受阻,痰液堵塞,脈象細微不通暢,應當用疏導化解邪氣的方法治療。
使用旋覆花、蘇子、杏仁、白芥子、紫苑、前胡、枳殼、海浮石、瓦楞子、全當歸、川芎、桑葉、枇杷葉等藥物。
產後腹部疼痛,即使不完全是由於瘀血導致,但必定與營絡有關。最近出現寒熱交替且無汗,同時伴有外邪入侵。先進行調和營絡和疏導邪氣的治療。
使用歸尾、川芎、香附、木香、青皮、青蒿、荊芥、蘇葉、澤佩蘭、川鬱金、烏藥、茅根、益母草等藥物。
下腹響痛,痛感從下往上蔓延,發作時感覺寒冷但內部發熱,問題起源於產後。這是因為寒氣侵襲下焦,營分受阻,奇脈不調;若要緩解嚴重的疼痛,則需考慮腸胃的問題。主要以溫暖通暢營氣為目標。
使用全當歸(與小茴香炒製)、白芍(與桂枝炒製)、牛膝炭、丹參、牡丹皮、白薇、延胡、青皮、木香、烏藥、降香、胡桃、佛手等藥物。
流產後,瘀血未能完全清除,寒氣阻塞奇經,導致下腹劇烈疼痛,最近增加寒熱交替的症狀。應當順暢氣血、調和營絡,調節奇經。
使用全當歸、白芍、川芎、金鈴肉(與小茴香炒製)、延胡、牛膝(與吳茱萸炒製)、紫丹參、粉牡丹皮、烏藥、香附、青蒿、白薇、青廣木香、益母草等藥物。
2. 雜證門
病情輾轉,補瀉雜進,延今一載有餘。近日足痿色浮,嘔惡悶痛,多服辛溫之物,遂增煩躁氣迫,甚則呼號欲絕。細究病原,皆因痰阻氣窒,致陰陽兩氣否隔不和,各致其偏之極,復挾痰氣蒙冒升逆,故病狀變幻若此。正氣乘亂,用藥頗難。姑與交濟法,佐以疏通痰氣。
旋覆花,半夏,鬱金,川連(先用鹽水炒,再用桂枝二分煎汁拌炒),瓦楞子,長牛膝,川楝子,象貝,膽星,廣皮,黃精,茯苓神(辰砂拌),紫石英,延胡,鮮石菖蒲,竹茹(河井水各半煎)
方按:黃精一味,似乎嫌滋,與痰阻氣窒之證不甚合拍。
時邪之後,中氣虛陷,濕濁留戀,膚腫力乏,脾氣下陷也。腰脊痠痛,睡至五更則痛甚,此因腎氣虛而濕邪注之,睡則督陽之氣留著不運,則甚痛也。足根作痛,三陰經氣虛也。刻下間有寒熱,中焦餘邪未清。兼理治之。
於術,砂仁,苡仁,橘絡,金毛脊,川桂枝,茯苓,半夏,豆卷,青蒿,淡芩,澤瀉,姜皮,茅根肉
脘腹久痛不愈,脾氣不舒,濕積交阻之象。面黃脈弱,舌色嫩紅,不特脾陽受困,而胃陰亦傷矣。調治頗難,姑與疏調中氣。
白芍,青皮,枳實,川連(乾薑一分半同炒),奎砂仁,炙雞金,六曲,茯苓,楂炭,生草,川石斛,穀麥芽
肝陰不足,痰氣由少陽上逆,膚脹項腫,癸水愆期,吐紅內熱。當養營和肝,清火降氣。
全當歸,白芍,丹皮,黑山梔,白薇,橘紅,牡蠣,川鬱金,牛膝,五茄皮,青皮,刺蒺藜,穭豆衣,夏枯草,茺蔚子
脈象弦搏,右手較硬,四肢時或作冷,夜寐不安,此由肝陽內動之氣,厥而不和。當潛肝和陽,兼清肺胃。
太子參,歸身,白芍,生地,石決明,夜交藤,茯神,棗仁,丹參,橘絡,川百合,女貞子(旱蓮草一錢半拌蒸),蓮子,磁朱丸(一錢半),燈心湯送下。
少腹痠痛,牽引腰臍腿足,此由經絡瘀阻,營氣壅窒所致。近更寒熱絞悶,噁心頭痛,左脈弦數,肝氣時邪,同時挾發,病機錯雜,用藥殊難。姑擬泄肝和胃,兼佐通絡之意。
金鈴子,延胡,青皮,川連(吳萸炒),鬱金,川淮膝,歸尾,杭菊,半夏,橘絡,豆卷,苡仁,佛手,絲瓜絡,竹二青
口舌碎痛,舌質光紅,心脾鬱熱上浮,法當清降。但納穀便溏、中氣易於下陷,勢難偏潤。擬用清泄法,兼佐和脾之意。
細川連,淡芩,川石斛,洋參,雞內金,銀花炭,廣皮,砂仁,生草,生熟神麯,青果
方按:元參似不可少。
痛由左脅及脘,掣及胸背,上引太陽,脈細弦右浮,餘邪內伏,肝火上浮。當蠲飲泄木,兩法並用。
半夏,茯苓,青皮,廣皮,桂枝,乾薑,川連,鬱金,刺蒺藜,杭菊炭,瓦楞子,竹茹,佛手
肝升太過,肺降不及,眩暈麻痛,咳喘脘脹,肝與肺胃之病,層疊錯出,脹勢偏於右脘,不特胃氣不舒,兼有痰濁內壅。仿黃氏法,疏木清風,肅肺降胃。
白話文:
病情反覆變化,用補藥和瀉藥交替使用,已經持續一年多了。最近出現腳無力、臉色浮腫,噁心想吐、胸悶疼痛等症狀。因為吃了太多辛辣溫熱的藥物,反而更加煩躁不安、呼吸急促,嚴重時甚至大聲呼叫,感覺快要窒息。仔細分析病因,都是因為痰阻礙了氣的運行,導致陰陽之氣無法順暢交流,各自偏向極端。又加上痰氣蒙蔽向上逆行,所以病情才會如此變化多端。現在正氣受損,用藥非常困難。暫且先用調和陰陽的方法,輔助疏通痰氣。
使用的藥方是:旋覆花、半夏、鬱金、黃連(先用鹽水炒過,再用桂枝二分的煎汁拌炒)、瓦楞子、長牛膝、川楝子、象貝、膽星、廣陳皮、黃精、茯苓(用辰砂拌過)、紫石英、延胡索、鮮石菖蒲、竹茹(用一半河水一半井水煎)。
方劑說明:黃精這味藥,似乎偏於滋補,和痰阻氣滯的症狀不太合適。
在生病之後,中氣虛弱下陷,濕濁停留在體內,導致身體浮腫、四肢乏力,這是脾氣下陷的表現。腰背痠痛,睡到五更時疼痛加劇,這是因為腎氣虛弱,濕邪侵入,睡覺時督脈陽氣停滯不運行,所以會特別痛。腳後跟疼痛,是三陰經氣虛弱。現在還時有發冷發熱,這是中焦的餘邪還沒清除乾淨。需要同時調理治療。
使用的藥方是:白朮、砂仁、薏苡仁、橘絡、金毛狗脊、川桂枝、茯苓、半夏、豆卷、青蒿、淡黃芩、澤瀉、薑皮、白茅根肉。
胃脘腹部長期疼痛難癒,這是脾氣不舒暢、濕氣積聚阻礙的表現。臉色發黃、脈象虛弱、舌頭顏色淡紅,不僅脾陽虛弱,連胃陰也受損了。調理起來非常困難,暫且先用疏通中氣的方法。
使用的藥方是:白芍、青皮、枳實、黃連(用一分半乾薑一同炒過)、砂仁殼、炒雞內金、神曲、茯苓、焦山楂、甘草、川石斛、穀芽、麥芽。
肝陰不足,痰氣從少陽經向上逆行,導致皮膚脹大、頸部腫脹、月經不調、吐血、體內發熱。應該滋養營血、調和肝氣,清瀉火氣、降逆氣。
使用的藥方是:全當歸、白芍、丹皮、黑山梔、白薇、橘紅、牡蠣、川鬱金、牛膝、五加皮、青皮、刺蒺藜、穭豆衣、夏枯草、茺蔚子。
脈象呈現弦狀搏動,右手脈較硬,四肢有時發冷,晚上睡不安穩,這是肝陽內動、氣機不和的表現。應該潛藏肝陽、調和陰陽,同時清瀉肺胃之火。
使用的藥方是:太子參、當歸身、白芍、生地、石決明、夜交藤、茯神、酸棗仁、丹參、橘絡、川百合、女貞子(用一錢半旱蓮草拌蒸)、蓮子、磁朱丸(一錢半),用燈心草湯送服。
小腹痠痛,牽引到腰部、肚臍、腿腳,這是因為經絡瘀阻、營氣壅塞所導致。最近更出現發冷發熱、絞痛、噁心頭痛等症狀,左脈弦數,是肝氣和時邪同時發作,病機複雜,用藥非常困難。暫且先用疏泄肝氣、調和胃氣的方法,輔助疏通經絡。
使用的藥方是:金鈴子、延胡索、青皮、黃連(用吳茱萸炒過)、鬱金、川牛膝、當歸尾、杭菊花、半夏、橘絡、豆卷、薏苡仁、佛手、絲瓜絡、竹子二青。
口舌潰瘍疼痛,舌頭表面光滑紅潤,這是心脾鬱熱上浮的表現,應該清瀉降火。但是病人食慾不佳、大便稀溏,中氣容易下陷,不能單純使用滋潤的藥物。擬用清瀉的方法,輔助調和脾胃。
使用的藥方是:細黃連、淡黃芩、川石斛、西洋參、雞內金、銀花炭、廣陳皮、砂仁、甘草、生熟神曲、青果。
方劑說明:元參這味藥似乎不能少。
疼痛從左脅延伸到胃脘,牽連到胸背,向上引到頭部,脈象細弦,右脈浮,是體內有殘餘的邪氣,肝火向上浮動。應該去除體內的水飲,疏泄肝木,兩種方法同時使用。
使用的藥方是:半夏、茯苓、青皮、廣陳皮、桂枝、乾薑、黃連、鬱金、刺蒺藜、杭菊花炭、瓦楞子、竹茹、佛手。
肝氣上升太過,肺氣下降不足,導致眩暈、麻木疼痛、咳嗽氣喘、胃脘脹痛,肝、肺、胃的疾病層層交錯出現,脹痛的部位偏向右脘,不僅是胃氣不舒暢,還有痰濁積聚在體內。參考黃氏的治法,疏泄肝木、清除風邪,宣肅肺氣、降逆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