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醫論醫案》~ 醫案 (21)

回本書目錄

醫案 (21)

1. 瘀血門

唇舌紫暗,幼時已然。近來爪甲色青,營血凝澀已甚,年已及笄,癸水不通,而便下瘀紫,黑血甚多,少腹絞痛,衝脈之氣逆升於上。脈象細澀而數,營阻血瘀,非溫養疏通,不能奏效。病經十載,難冀速功。

全當歸,白芍,紅花,延胡,丹參,牛膝(吳萸三分煎汁拌炒),烏藥,香附,川斷,絲瓜絡,降香

再診,瘀血上吐下瀉,近日多吐氣逆,脈象左手弦硬,右手細數,爪甲唇舌紫黑,較前稍活。惟氣火上逆,目紅喘促,血之壅滯者,尚未流通。仍當和營導瘀,佐以通降之法,伸得下行為順。

歸尾,赤白芍,長牛膝(紅花八分炒),楂肉,延胡,丹皮,丹參,生地炭,乳香,旋覆花(降香同包),代赭石,蘇木,茺蔚子

另:錦紋大黃(酒煮,六分),西珀屑(三分),二味研末,沖服。

血從上下而溢,血色瘀紫,血行後筋骨掣痛,內及脘腹,營絡仍復不通,左脅結痞,亦未消化。總由營絡窒滯,肝氣內阻。仍宜疏肝和絡,清導余瘀。

金鈴子,延胡,青皮,歸尾,牛膝,紅花,桃仁,丹參,鬱金,木通,乳香,降香,絲瓜絡

腰俞延及左脅,掣刺作痛,難於轉側,此血絡瘀傷之病。脈軟數,時有內熱,陰氣暗傷,當兼滋養。

大熟地,全當歸,杜仲,川斷,甘杞子,菟絲子,沙苑子,金毛脊,破故紙,長牛膝,旋覆花(紅花四分同包),胡桃肉

另:參三七(四分),血竭(二分),乳香(一分),研末,陳酒沖服。

少腹偏左注痛,引及腰脊,寒熱連綿。此病因血絡瘀阻,邪機下注,熱久陰虧,舌紅脈數。姑與和絡暢營,疏通邪滯。

金鈴肉,延胡,歸尾,桃仁,青蒿,白薇,丹皮,丹參,牛膝(吳萸炒),橘絡,橘核,木香,益母草

經阻兩年而無他病,近數日來,大小便滯痛不爽,兩足腫痛不舒。病由營血瘀室,經絡不暢,氣機痹窒。姑先溫營疏暢。

丹參,歸尾,澤蘭,桃仁,牛膝(紅花三分炒),廣鬱金,楂炭,杏仁,桂枝,蘇梗,香附,降香,琥珀末(沖服)

白話文:

[瘀血病症]

患者自小脣舌呈現紫色暗淡,近期指甲也變為青色,顯示血液凝滯嚴重。她已經到了適婚年齡,但月經一直未至,排泄物中帶有大量深紫色血塊,腹部劇烈疼痛,這表示衝脈的氣血逆流向上。脈象細澀且頻繁,顯見營血阻塞,若非溫和調理並疏通瘀血,恐難以改善。病程已逾十年,想短期內痊癒實屬不易。

治療藥方包括當歸、白芍、紅花、延胡、丹參、牛膝、烏藥、香附、川斷、絲瓜絡、降香等。

在後續診治中,發現患者出現上吐下瀉的瘀血癥狀,且近日嘔吐次數增多,呼吸困難。左手脈象緊繃,右手脈象細弱,指甲和嘴脣更顯紫黑色,但病情有稍微緩解。然而,氣火上升導致眼睛紅腫,喘息急促,血液仍舊凝滯,未能流暢。因此,我們應持續調和營血,引導瘀血排出,輔以通降法,讓血液下行順暢。

藥方包括歸尾、赤白芍、長牛膝、楂肉、延胡、丹皮、丹參、生地炭、乳香、旋覆花、代赭石、蘇木、茺蔚子,另加錦紋大黃、西珀屑,研磨後服用。

患者血液上下溢出,色澤呈深紫,血液流動後筋骨抽痛,內部包括胃部和腹部,營絡仍然不通,左脅部位形成硬塊,未完全消散。這是由於營絡阻塞,肝氣受阻。應繼續疏肝和絡,清除剩餘的瘀血。

藥方包括金鈴子、延胡、青皮、歸尾、牛膝、紅花、桃仁、丹參、鬱金、木通、乳香、降香、絲瓜絡等。

腰部至左脅部位刺痛,難以轉身,這是血絡瘀傷所致。脈象軟弱且頻繁,偶有體內發熱,陰氣受到隱藏的傷害,需輔以滋養。

藥方包括大熟地、全當歸、杜仲、川斷、甘杞子、菟絲子、沙苑子、金毛脊、破故紙、長牛膝、胡桃肉,另加參三七、血竭、乳香,研磨後用陳酒沖服。

患者左側腹部劇痛,延伸到腰部和脊椎,伴有寒熱交錯。這是因為血絡瘀阻,邪氣下注,熱氣過盛導致陰氣虧損,舌頭紅,脈象頻繁。我們暫時採用和絡暢營,疏通邪滯的療法。

藥方包括金鈴肉、延胡、歸尾、桃仁、青蒿、白薇、丹皮、丹參、牛膝、橘絡、橘核、木香、益母草等。

患者兩年未經,最近幾天大小便排泄困難,雙腳腫脹疼痛。這是由於營血瘀積,經絡不暢,氣機阻塞。我們先溫和地調理營血,疏暢氣機。

藥方包括丹參、歸尾、澤蘭、桃仁、牛膝、廣鬱金、楂炭、杏仁、桂枝、蘇梗、香附、降香、琥珀末,琥珀末需單獨沖服。

2. 崩漏門

漏血不止,血不歸經所致。脈左弦右弱,肝木不調,腹中撐墜。法當條木攝營,兼固奇脈。

全當歸,東白芍,小青皮,木香,砂仁,炙草,川斷肉,厚杜仲,蘄艾,陳阿膠(蒲黃末一錢拌炒),茜草炭,荷葉炭,益母草

癸停三月而作崩漏,下焦有瘀可知。三四日來,崩勢已減,尚覺淋瀝不斷,從前上中焦肝氣撐迫塊痛,因此均得暢泄。則不特肝瘀從此疏達,並肝氣亦從此泄降,於病機頗為順利。惟少腹尚覺牽掣不和,此必有餘瘀留滯,致營絡之氣未得調暢。宜養營固奇,和絡調氣,乘此營血鬆動之機,加意調理,可使從前宿疾一切掃除矣。其善自調攝為主。

全當歸,白芍,生地炭,丹參,丹皮,川斷,杜仲,茜草炭,阿膠(蒲黃炒),橘核,橘絡,石決明,砂仁,香附

另:參鬚,雞血藤膏(各一錢),二味另煎沖服。

經漏數月不已,由瘀紫而轉為鮮淡。脈象細軟帶數,腹痛止而腰脊痠,病象由實而虛。當滋養營血,固攝奇脈。

生地炭,歸身,白芍,茜草炭,牡蠣,阿膠(蒲黃炒),川斷肉,菟絲餅,烏鰂骨,甘杞子,沙苑子,陳棕炭,荷葉炭

再診,崩漏已止,而腰尚痠,營血虧損,未能遽復也。

黨參,茯苓,生地,歸身,白芍,川斷,杜仲,木香,砂仁,沙苑,菟絲餅,棗仁,紅棗

經水淋瀝不斷,腰脊痠疼,奇脈不調,經絡不暢,而痞塊撐痛,兼見虛窒之象。用調暢奇經,兼疏血絡。

生地炭,全當歸,白芍,青皮,廣皮,川鬱金,茜草炭,阿膠(蛤粉炒),川斷,海螵蛸,橘核,橘絡,枇杷葉

方按:宜加木香。

崩漏屢發不止,右關脈弦數壅結,肝火內擾,血不能安。據述起由經阻,營絡先已不暢,當熄肝和營,勿遽用澀。

生地,白芍,歸身,丹皮,丹參,白薇,黑山梔,阿膠(蒲黃炒),茜根炭,刺蒺藜,牡蠣,烏鰂骨,穭豆衣,側柏葉炭,藕節

再診,血漏未止,稍勞即發,下部經絡不舒,奇脈不暢,肝火不平。宜以攝營法內,佐以清肝和奇。其上部之痰濁不清,當另化之。

生地,全當歸,白芍,川斷,菟絲子,杜仲,烏鰂骨,阿膠(蒲黃一錢拌炒),丹皮,白薇,石決明,砂仁,苡仁,太子參,茜草,藕煎湯代水。

經停數月而作崩。六七日來崩勢已定,而少腹痠楚,經漏淋瀝,脈數疾微弦,右寸關尤覺銳快,舌苔滿白,舌質不華,營血大傷,脾陽不振,而痰濁因之阻壅,故納穀不旺也。形寒發熱,是營陰之氣,虛散不攝,乃失血後常有之證。所慮脾陽就損,恐其虛熱淹纏,一時不能清復耳。擬方用養血攝營,溫脾和中之法。

綿耆,新會皮,砂仁,木香,炮薑炭,丹皮,生地炭,歸身,白芍,白薇,阿膠(蒲黃炒),茜草炭,川斷肉,側柏葉

白話文:

[崩漏門]

經血持續流失不止,是因為血不循著正常的經絡運行所導致。脈象顯示左邊脈弦而右邊脈較弱,表示肝功能失調,腹部感到脹痛下墜。治療方法應當調理肝木,使氣血運行順暢,同時兼顧鞏固奇經八脈。

藥方:全當歸、白芍、小青皮、木香、砂仁、炙甘草、川斷肉、厚杜仲、蘄艾、陳阿膠(用蒲黃末一錢拌炒)、茜草炭、荷葉炭、益母草。

停經三個月後又發生崩漏,可以判斷是下焦有瘀血。這幾天來,出血量雖然減少,但仍淋漓不斷,先前上中焦因肝氣鬱結而導致的脹痛,現在都已舒緩。這不僅是肝瘀得到疏通,也代表肝氣順利向下疏泄,對病情發展是好的。只是下腹部仍感到不適,這必定是有殘餘的瘀血滯留,使得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現在應當補養氣血,鞏固奇經八脈,並調和經絡氣血,趁著經血流動較為鬆散的時機,加強調理,可以徹底清除過去的舊疾。最重要的是要好好自我調養。

藥方:全當歸、白芍、生地炭、丹參、丹皮、川斷、杜仲、茜草炭、阿膠(用蒲黃炒)、橘核、橘絡、石決明、砂仁、香附。

另外,人參鬚和雞血藤膏(各一錢),分開煎煮後沖服。

經血漏下持續數月未止,從瘀紫色轉變為鮮紅色,脈象細軟且帶有數象,腹痛停止但腰部和背部感到酸痛,病情由實證轉為虛證。應當滋養氣血,固攝奇經八脈。

藥方:生地炭、當歸身、白芍、茜草炭、牡蠣、阿膠(用蒲黃炒)、川斷肉、菟絲子餅、烏賊骨、枸杞子、沙苑子、陳棕炭、荷葉炭。

再次診斷,崩漏已經停止,但腰部仍然酸痛,表示氣血虧損尚未完全恢復。

藥方:黨參、茯苓、生地、當歸身、白芍、川斷、杜仲、木香、砂仁、沙苑子、菟絲子餅、棗仁、紅棗。

經水淋漓不斷,腰背酸痛,是奇經八脈失調,經絡運行不暢,而且有痞塊脹痛,同時出現虛弱的徵象。應當調理奇經八脈,同時疏通血絡。

藥方:生地炭、全當歸、白芍、青皮、廣陳皮、川鬱金、茜草炭、阿膠(用蛤粉炒)、川斷、海螵蛸、橘核、橘絡、枇杷葉。

按:此方應該加入木香。

崩漏反覆發作,右關脈呈現弦數且阻塞的現象,表示肝火旺盛,擾亂血行。根據描述,是由於經絡阻塞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以應該平息肝火,調和氣血,不要立即使用收澀止血的藥物。

藥方:生地、白芍、當歸身、丹皮、丹參、白薇、黑山梔、阿膠(用蒲黃炒)、茜根炭、蒺藜、牡蠣、烏賊骨、穭豆衣、側柏葉炭、藕節。

再次診斷,經血仍未止,稍微勞累就會發作,下部經絡不暢,奇經八脈不通暢,肝火也未平息。應該使用固攝氣血的方法,輔以清肝和調奇經。至於上部的痰濁,應另外想辦法化解。

藥方:生地、全當歸、白芍、川斷、菟絲子、杜仲、烏賊骨、阿膠(用蒲黃一錢拌炒)、丹皮、白薇、石決明、砂仁、薏仁、太子參、茜草,並用藕汁煎湯代水飲用。

停經數月後又發生崩漏。經過六七天的治療,崩漏的出血量已穩定,但下腹部仍然酸痛,經血淋漓不斷,脈象細數且略帶弦象,右寸關的脈象尤其急促,舌苔厚白,舌質不紅潤,表示氣血大傷,脾陽不振,導致痰濁阻礙,因此食慾不振。身體發冷且發熱,是因氣血虛散不能固攝的現象,也是失血後常見的症狀。擔心脾陽受損,導致虛熱長期纏綿不退。因此擬定藥方,用以補養氣血,固攝營血,並溫補脾陽,調和脾胃。

藥方:綿耆、新會陳皮、砂仁、木香、炮薑炭、丹皮、生地炭、當歸身、白芍、白薇、阿膠(用蒲黃炒)、茜草炭、川斷肉、側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