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醫論醫案》~ 醫案 (17)

回本書目錄

醫案 (17)

1. 腫門

膚腫無汗,風水相搏,表氣不通。當用前人開鬼門法。以理脾肺。

蜜炙麻黃(四分),白杏仁(三錢),紫蘇葉(一錢半),大豆卷(四錢),廣皮(一錢半),漢防己(一錢半),大腹皮(二錢),茯苓皮(四錢),小青皮(一錢),桑白皮(一錢半),川通草,冬瓜皮(六錢),姜皮(三分)

周身膚腫,起於瘧後,數月不愈。脈象右寸關浮數而硬,此肺脾兩經之氣,失於舒運所致。用五苓五皮合香蘇法。

茯苓皮,青廣皮,桑白皮,川桂枝,野於術,澤瀉,豬苓,香附,蘇葉,杏仁,通草,冬瓜皮,姜皮

再診,膚腫得退。惟病起瘧後,脾氣先虛。法當健脾疏運。

野於術,炙雞金,東白芍,川桂枝,淮山藥,廣皮,茯苓皮,豬苓,澤瀉,桑白皮,通草,砂仁,冬瓜皮,姜皮

濁熱蒸郁,脾病及肺,咳痰帶紅,氣逆、面浮、肢腫,脈象細數。當肺脾兩調,而以清降為主。

茯苓皮,大腹皮,廣陳皮,桑白皮,瓜蔞皮,冬瓜皮,砂仁,神麯,蘇子,杏仁,旋覆花,茅根肉,枇杷葉,鮮藕

兩足浮腫,膚裂出水,經絡中所蘊之痰濕,盡注於下,橫決而出,於病機尚屬通順。惟小溲短少,腎與膀胱氣化不旺,不能通調水道,致三焦失決瀆之司,而水濕之邪,因之壅溢。《金匱·痰飲門》中以五苓散與腎氣丸並列,一以治膀胱,一以治腎,虛實兼到矣。痰氣上逆,行動則喘逆愈甚,亦屬飲邪內阻,腎氣不能攝納所致。

其上下脾肺之氣,亦因濕阻而不能通運,故納食之後,必捶背數通,乃得舒降也。擬用五苓合五皮法。

野於術,茯苓皮,澤瀉,桂枝,半夏,冬瓜皮,廣皮,桑白皮,淮牛膝,砂仁,牡蠣,銀杏肉,五味(乾薑三分同打,蜜拌炙黑),通草

另:金匱腎氣丸,每服三錢,臨臥開水下。

再診,腫勢趨於兩足,水流不止,周身痰濕均藉此為出路,本無止澀之理,亦無止澀之法。惟脾腎兩虧,腎陽虧,不能蒸化水濕,小便因之不利;脾陽虧,中氣則隨濕下陷,跗腫因之不消;權衡於邪正之間,不患痰濕之不去,而慮正氣之不支。固本之道,不外溫腎培脾。仍擬用腎氣丸,日服三錢。培脾之法,另方附後。

潞黨參,野於術,茯苓皮,炙甘草,鹽半夏,廣皮,淡乾薑(川連二分炒),五味,桂枝,牡蠣,車前子,生熟苡仁,銀杏肉,胡桃肉

脾虛濕鬱,中氣不運,浮腫自足而起,上及首腹,於法為逆。當與溫中泄脾,俾氣機得暢為佳。

桂枝,白朮,苓皮,青廣皮,桑白皮,大腹皮,雞內金,奎砂仁,神麯,車前子,澤瀉,杏仁,冬瓜皮,姜皮

再診,腫由足起,本屬重證。中焦濕鬱化熱,而小溲不黃,熱蘊於裡,不得宣達。先與疏泄。

茵陳,黑山梔,豆卷,連翹殼,茯苓皮,白朮,腹絨,雞內金,神麯,砂仁,澤瀉,黃柏,冬瓜皮,姜皮

白話文:

[腫門]

皮膚腫脹卻沒有汗,是風邪和水濕互相搏擊,導致體表氣機不通暢。這時應該採用前人開啟「鬼門」的方法,來調理脾和肺的功能。

  • 藥方:蜜炙麻黃(1.2克),白杏仁(9克),紫蘇葉(4.5克),大豆卷(12克),廣陳皮(4.5克),漢防己(4.5克),大腹皮(6克),茯苓皮(12克),小青皮(3克),桑白皮(4.5克),川通草,冬瓜皮(18克),姜皮(0.9克)

全身皮膚腫脹,起因於瘧疾之後,好幾個月都沒有痊癒。脈象顯示右手的寸關脈浮數而硬,這是肺和脾兩經的氣機,失去舒暢運行所導致。應該使用五苓散和五皮飲合併香蘇散的方法。

  • 藥方:茯苓皮,青廣皮,桑白皮,川桂枝,白朮,澤瀉,豬苓,香附,蘇葉,杏仁,通草,冬瓜皮,姜皮

再次診斷,皮膚腫脹已經消退。但是因為疾病起源於瘧疾之後,脾氣原本就虛弱。治療方法應該以健脾和疏通運行為主。

  • 藥方:白朮,炙雞內金,東白芍,川桂枝,淮山藥,廣陳皮,茯苓皮,豬苓,澤瀉,桑白皮,通草,砂仁,冬瓜皮,姜皮

體內濕熱鬱積,脾的疾病影響到肺,出現咳嗽痰中帶血、氣逆、面部浮腫、肢體腫脹,脈象細數。這時應該肺脾兩方面同時調理,而且以清熱降逆為主。

  • 藥方:茯苓皮,大腹皮,廣陳皮,桑白皮,瓜蔞皮,冬瓜皮,砂仁,神麴,蘇子,杏仁,旋覆花,茅根肉,枇杷葉,鮮藕

兩腳浮腫,皮膚破裂流出水,是經絡中積聚的痰濕,都往下流出,是一種順應病機的現象。只是小便量少,表示腎和膀胱的氣化功能不足,不能疏通調節水道,導致三焦失去控制,水濕之邪因此壅塞泛濫。《金匱要略·痰飲病》中將五苓散和腎氣丸並列,一個治療膀胱,一個治療腎,兼顧了虛證和實證。痰氣上逆,活動時喘逆更加嚴重,也屬於飲邪阻礙體內,腎氣不能攝納所致。

上下的脾肺之氣,也因為濕邪阻礙而不能順暢運行,因此吃飯後,必須捶背好幾次,才能夠舒緩降逆。治療方法應該使用五苓散和五皮飲合方。

  • 藥方:白朮,茯苓皮,澤瀉,桂枝,半夏,冬瓜皮,廣陳皮,桑白皮,淮牛膝,砂仁,牡蠣,銀杏肉,五味子(乾薑少量一起打粉,用蜂蜜攪拌後炙黑),通草

另外,服用金匱腎氣丸,每次三錢,睡前用開水送服。

再次診斷,腫脹趨向於雙腳,水液不斷流出,全身的痰濕都藉由此處排出,原本就沒有理由要止住排泄,也沒有辦法止住。只是脾腎兩方面都虛弱,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濕,導致小便不利;脾陽虛,中氣會隨著濕邪下陷,腳踝腫脹因此無法消除。權衡邪正之間的關係,不擔心痰濕不能去除,而是擔心正氣支撐不住。固本的方法,不外乎溫腎培脾。仍然使用腎氣丸,每日服用三次。培脾的方法,另外的方子在後面。

  • 藥方:潞黨參,白朮,茯苓皮,炙甘草,鹽半夏,廣陳皮,淡乾薑(川連少量炒過),五味子,桂枝,牡蠣,車前子,生熟薏苡仁,銀杏肉,胡桃肉

脾虛濕氣鬱積,中氣不運行,浮腫從腳開始,向上蔓延到頭部和腹部,這在病理上是屬於逆行的。治療方法應該溫中散泄脾氣,使氣機得以暢通為好。

  • 藥方:桂枝,白朮,茯苓皮,青廣皮,桑白皮,大腹皮,雞內金,砂仁,神麴,車前子,澤瀉,杏仁,冬瓜皮,姜皮

再次診斷,腫脹從腳開始,本來就是重症。中焦濕氣鬱積化熱,但是小便顏色不黃,是熱鬱結在裡面,無法宣發出去。先用疏通宣泄的方法。

  • 藥方:茵陳,黑山梔,豆卷,連翹殼,茯苓皮,白朮,腹絨,雞內金,神麴,砂仁,澤瀉,黃柏,冬瓜皮,姜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