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醫論醫案》~ 醫案 (16)
醫案 (16)
1. 臌脹門
經阻數年,漸覺腹脹如鼓,脈象細而數,營氣內窒,肝陽浮越,此屬瘀脹重證。
延胡,青皮,歸尾,桃仁,丹參,香附,楂炭,平胃散,大腹皮,炒枳實,奎砂仁,石決明,木蝴蝶,香櫞皮
再診,腹脹膚錯,屬瘀脹重證,病歷數年,根底已深,不敢遽投攻泄。於暢營中佐以和氣,亦血病治氣之旨。
歸尾,桃仁,丹皮,丹參,細生地(紅花三分炒),生草,延胡,香附,木香,桂枝,廣皮,益母草
另:婦科回生丹(一粒,藥汁化服)
瘀血嘔而未盡,轉見腹大筋青,納穀作脹,左關弦數而硬,營氣久窒,不得通調,病屬血臌重症。姑與暢肝疏瘀。
丹參,延胡,桃仁,歸尾,香附,青皮,木香,蘇梗,長牛膝,九香蟲,紅花,炙乳沒,參三七(磨沖),香櫞
再診,前與暢肝疏瘀,大解頻見紫黑,漸得脈軟脹松,於病情尚有轉機,但瘀未全化,即病根未動。仍以前方增損。
全當歸,白芍,澤蘭,延胡,丹參,桃仁,香附,青皮,木香,楂炭(砂糖拌炒),長牛膝(紅花三分,煎汁炒),參三七,香櫞皮
中氣虛疲,脾陽不運,神色不榮,嘔脹遺溲。此屬本原不足,兼受濕邪之象。調治甚難奏效。
於術,茯苓,半夏,廣皮,木香,砂仁,苡仁,白芍(桂枝三分炒),乾薑,益智仁,蓮子,生薑
再診,濕邪漸化,但脾氣疲乏已甚,納穀作脹。法當以溫中疏化為主。
於術,茯苓,川樸,砂仁,雞內金,炮姜,六曲,淡芩,豆卷,通草,香稻葉
三診,濕邪漸化,故舌濁漸退,但足膝無力,脾氣不運,納穀作脹悶。仍當疏運中氣。
苓皮,腹皮,白芍,砂仁,枳實,淡芩,豆卷,六曲,橘白,苡仁,通草,香稻葉
白話文:
臌脹門
患者多年來腹部脹大如鼓,脈象細數,氣血運行受阻,肝陽上亢,屬於瘀血導致的嚴重脹滿症狀。 最初處方包含延胡索、青皮、川芎尾、桃仁、丹參、香附子、焦山楂、平胃散、厚朴皮、炒枳實、砂仁、石決明、木蝴蝶、香櫞皮。
複診時,腹部脹滿且皮膚顏色異常,仍屬嚴重瘀血阻滯,病情已持續多年,根深蒂固,不敢貿然使用攻泄之法。因此,在疏通氣血的同時,也著重於調和氣機,這是治療血瘀疾病的原則。 處方改為川芎尾、桃仁、丹皮、丹參、炒生地黃、生草藥、延胡索、香附子、木香、桂枝、廣皮、益母草,另加服一粒婦科回生丹(用水煎服)。
再次複診,患者瘀血雖有嘔吐排出,但腹部仍脹大,青筋暴露,進食後脹滿加劇,左關脈弦數而硬,氣血運行長期受阻,無法通暢,屬於血瘀導致的嚴重脹滿症狀。 因此,著重於疏通肝氣,散瘀止痛。 處方為丹參、延胡索、桃仁、川芎尾、香附子、青皮、木香、蘇梗、長牛膝、九香蟲、紅花、炙乳香、三七粉(磨成粉末沖服)、香櫞。
再次複診,上次處方以疏肝散瘀為主,患者多次排出紫黑色大便,脈象漸轉緩和,腹部脹滿減輕,病情略有好轉,但瘀血尚未完全消除,病根未除。因此,在原方基礎上加減藥物。 處方為全當歸、白芍藥、澤蘭、延胡索、丹參、桃仁、香附子、青皮、木香、焦山楂(用砂糖拌炒)、長牛膝(用紅花煎汁炒)、三七粉、香櫞皮。
患者中氣虛弱,脾陽不足,面色萎黃,嘔吐腹脹,小便失禁。這屬於體質虛弱,又兼受濕邪侵襲,治療效果難以立竿見影。 處方為蒼術、茯苓、半夏、廣皮、木香、砂仁、薏苡仁、炒白芍藥、乾薑、益智仁、蓮子、生薑。
複診時,濕邪已有所減輕,但脾胃氣虛已甚,進食後腹脹。治療應以溫中化濕為主。 處方為蒼術、茯苓、川樸、砂仁、雞內金、炮薑、神曲、黃連、炒白扁豆、通草、香稻葉。
第三次複診,濕邪已減輕,舌苔濁膩也減退,但仍有足膝無力,脾胃氣虛,進食後脹滿不適。仍需疏通中氣。 處方為茯苓皮、厚朴皮、白芍藥、砂仁、枳實、黃連、炒白扁豆、神曲、橘皮、薏苡仁、通草、香稻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