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醫論醫案》~ 醫案 (14)

回本書目錄

醫案 (14)

1. 臌脹門

細川連(吳萸二分煎汁炒,四分),東白芍(土炒,一錢半),小青皮(醋炒,一錢),大川芎炭(八分),淡乾薑(五分),川樸(一錢),製半夏(一錢半),廣陳皮(一錢),茯苓皮(四錢),大腹皮(二錢),沉香片(八分),香櫞皮(一錢)

另:小溫中丸每服(三錢),廣皮湯下

方按:用川芎一味疏動其營血,甚妙。

肝木內犯,塊痛撐脹,恐其土被木賊,漸致中滿。擬方泄木調氣。

金鈴子(一錢半),延胡(醋炒,一錢半),青皮(醋炒,一錢半),廣木香(七分),上沉香(七分),奎砂仁(研,八分),雞內金(炙,一錢半),楂炭(三錢),廣鬱金(一錢),九香蟲(一錢)

另:加味左金丸每服三錢,佛手湯送下

腹脹復發,當脘塊撐,納穀愈甚,肝木犯脾,脾氣不能輸運也。濁蘊氣阻,法當疏肝運脾。

白芍,青皮,香附,金鈴子,延胡,黑山梔(薑汁炒),川樸,廣皮,茯苓皮,木香,砂仁,陳香櫞

另:小溫中丸每服一錢半

土虛木乘,左脅撐脹,脈細弱舌白,中陽不能鼓運,氣阻痰凝,最易陷成單脹。用溫中泄木法。

金鈴子,延胡,青皮,桂枝,白芍,吳萸(川連三分煎汁炒),木瓜,廣皮,茯苓皮,於術,砂仁,香櫞

方按:宜加川樸。

肝木侮中,撐痛脹悶,脈象細軟而弦,舌苔黃濁,濁壅氣阻,恐延腹脹之候。擬用泄木和中,調氣泄濁之法。

川楝子,延胡,青皮,白芍,木瓜,川連(乾薑二分炒),小川樸,廣皮,茯苓皮,砂仁,焦六曲,枳實,香櫞

咯紅雖止,而脘脹不減,不能納穀。脈象軟細不暢,肝脾之氣,阻窒不化。法與疏木和中。老年病久,不易奏效。

白芍,青廣皮,雞內金,砂仁,六曲,枳實,大腹皮,茯苓皮,通草,香櫞皮

另:小溫中丸,每服三錢,廣皮湯下。

脹減而仍作痛,脾氣未能舒調也。近日形寒晚熱少汗,脈形虛數,肝脾陰氣內虧,姑與和中法。

歸身,白芍,丹皮,青蒿,白薇,蛤殼,川貝,雞內金,廣皮,木香,砂仁,香櫞

再診,中焦脾胃之氣,必藉木氣以鼓運,甲木不得疏達,有陷於中土,而為脹為痛。其寒熱往來,亦屬少陽不和之證。刻下寒熱雖止,而木土未和,腹中尚痛,況內熱唇乾,中焦積熱留戀。尚宜疏木和中,清泄裡熱。

霍石斛,銀柴胡,連翹殼,淡芩,枳實,白芍,小青皮,炙雞金,茯苓皮,木香,砂仁,神麯,通草,穀麥芽,乾荷葉

肝脾相忤,痛減而脹增,向晚更甚,中陽困敗,濁氣壅阻,恐其延成單腹。姑與泄木和中。

白芍,青皮,蘇梗,木香,砂仁,雞內金,腹皮,六曲,杏仁,前胡,橘紅,香櫞皮

另:小溫中丸,每服三錢,開水下。

脘右結痞,納穀則臍下作脹,左脈微弦,右脈細弱,舌苔濁膩,病因肝氣下陷,脾氣不能輸運,濁積停阻,將成腹脹之候。

白話文:

臌脹門

這篇記載了許多治療腹脹的處方,根據不同的症狀和脈象,醫師使用了不同的藥材組合。 這些處方都圍繞著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原則,並根據患者的寒熱虛實進行調整。

第一個方子用川芎活血化瘀,並配伍其他藥物以泄肝氣、和脾胃。 之後提到了幾個方子,都使用了不同的藥材組合,例如金鈴子、延胡索、青皮、陳皮、茯苓皮等等,用以治療不同類型的腹脹,例如肝木犯脾、土虛木乘、肝木侮中等等。 有些方子還搭配了小溫中丸或其他湯劑服用。 醫師根據患者的症狀、脈象和舌苔,不斷調整藥物,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最後一個方子是針對肝脾相忤,脾胃氣虛引起的腹脹,使用了較為溫和的藥物組合。 整個過程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以及根據患者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