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醫論醫案》~ 醫案 (13)

回本書目錄

醫案 (13)

1. 臌脹門

脘腹脹滿,半載於茲。據述其來無因,而亦無苦。脈象弦細滑數,舌苔白膩,想由寒濕內著,肝脾之氣窒而不化,痰涎濁沫隨氣而結,病情與單腹無異。擬方用溫化法,疏運肝脾,俾濁陰之氣得以疏達乃松。

野於術(炒鬆,一錢),山茅朮(生切,一錢),淡乾薑(鹽水炒,五分),廣皮(一錢五分),制附片(八分),法半夏(一錢五分),茯苓皮(四錢),澤瀉(一錢半),潞黨參(炒鬆,二錢),青皮(醋炒,一錢半),廣木香(七分),香櫞皮(錢半)

另:禹餘糧丸三錢,廣皮湯下。

方按:細繹病情,徹底澄清,用藥亦虛實兼到,切實不浮。然據此脈象,是氣陰兩傷所致,非必定有濁熱,先生之用姜附,是從證不從脈也。

肝氣鬱陷,發熱甚於兩足,此即邪鬱於厥陰之兆。其外達也,不能從經絡疏透,而又內陷於脾,挾時令之暑濕,泄瀉數日,轉為腹脹,脹勢甚於少腹,兩便通而不爽,仍屬木陷土鬱之象。惟脈象軟細而不弦,舌色乾紅而少潤,氣液兩虧,藥難著手。姑擬肝脾兩疏,錄方於後。擬方用四逆散合雞金胃苓之意。

細柴胡(醋炙,六分),白芍(土炒,二錢),枳實(薑汁炒,八分),炙雞金(一錢半),奎砂仁(八分),連皮苓(四錢),本山術(一錢),川樸(八分),青皮(一錢半),烏藥(一錢),青廣木香(各五分),沉香(磨沖,四分),香櫞皮(一錢)

另:小溫中丸(三錢),禹餘糧丸(二錢)

肝氣撐痛,甚則肢冷發厥,木陷於脾,脘腹僵硬,兼挾濁積內阻,有單腹之慮。姑與疏肝和脾,佐以溫化。

金鈴子肉(酒炒,二錢),延胡(醋炒,一錢半),青皮(醋炒,一錢半),廣木香(七分),雞內金(一錢半),楂炭(三錢),川樸(一錢),砂仁(研,八分),萊菔子炭(三錢),茯苓皮(四錢),白芍(土炒,一錢半),香櫞(一錢半)

另:禹餘糧丸(二錢)

當脘脹滿,不能納穀,木陷於脾,防其漸成脹病。

白芍,青皮,鬱金,木香,川樸,茯苓皮,枳實,降香,麥芽,六曲,通草,佛手

熱病後餘熱未清,因氣機不暢,肝胃不和,脹悶不能納穀,舌色不營,肝脾兩窒,久延恐成虛脹。

白芍,青皮,沉香曲,雞內金,枳殼,紫蘇細梗,青蒿,丹皮,白薇,川石斛,歸身,香櫞

脾胃之氣,窒而不行,濁氣上升,肺氣不降,喘逆腹脹,不能納穀。當與和中為主,佐以疏肝肅肺。

沉香曲,枳殼,半夏,砂仁,金鈴子肉,延胡,青皮,白芍,旋覆花,通草,香櫞皮

另:小溫中丸,每服三錢。

肝脾積熱,氣血兩窒,脘腹脹滿,時吐清水,漸至脹及少腹,經水亦停。脈象澀數不暢,病因肝木犯土而起。當舒懷調治,乃得全愈。

白話文:

臌脹門

腹部和胃部脹滿,已經持續半年了。據說病因不明,也沒有特別的痛苦。脈象呈現弦細、滑數的狀態,舌苔白膩。我認為這是因為寒濕積聚在體內,導致肝脾之氣運行不暢,痰涎等濁物隨著氣機凝結,病情與單腹脹很相似。我打算採用溫化法,疏通肝脾,使濁氣得以疏散。

處方:炒鬆的蒼朮(一錢)、生切的山蒼朮(一錢)、鹽水炒過的淡乾薑(五分)、廣陳皮(一錢五分)、製附片(八分)、法半夏(一錢五分)、茯苓皮(四錢)、澤瀉(一錢半)、炒鬆的潞黨參(二錢)、醋炒的青皮(一錢半)、廣木香(七分)、香櫞皮(一錢半)

另服:禹餘糧丸三錢,用廣陳皮湯送服。

方解:仔細分析病情,徹底弄清楚病因,用藥兼顧虛實,不浮於表面。然而根據脈象來看,這應該是氣陰兩傷所致,未必有濁熱。先生使用乾薑、附子,是從症狀而不是脈象來用藥。

肝氣鬱結下陷,導致腳部發熱比其他部位更明顯,這是邪氣鬱結在厥陰經的徵兆。這種邪氣不能從經絡疏散,反而內陷於脾,加上時令的暑濕,導致腹瀉數日,之後轉為腹脹,腹脹以下腹部更為明顯,大小便雖通暢但不爽快,仍然是木氣下陷、脾土鬱結的表現。但脈象呈現軟細而非弦,舌色乾燥紅少津液,氣液兩虧,用藥比較棘手。暫且擬定疏肝健脾的藥方,記錄在下面。處方以四逆散合雞金胃苓湯的思路為主。

處方:醋炙的細柴胡(六分)、土炒的白芍(二錢)、薑汁炒的枳實(八分)、炙雞內金(一錢半)、奎砂仁(八分)、連皮茯苓(四錢)、本山蒼朮(一錢)、川樸(八分)、青皮(一錢半)、烏藥(一錢)、青廣木香(各五分)、沉香(磨粉沖服,四分)、香櫞皮(一錢)

另服:小溫中丸(三錢)、禹餘糧丸(二錢)

肝氣撐痛,嚴重時會出現肢體冰冷、厥逆,這是木氣下陷到脾,導致胃脘腹部僵硬,同時伴有濁積阻滯,有發展成單腹脹的可能。暫且使用疏肝和脾,輔以溫化的方法。

處方:酒炒的金鈴子肉(二錢)、醋炒的延胡索(一錢半)、醋炒的青皮(一錢半)、廣木香(七分)、雞內金(一錢半)、楂炭(三錢)、川樸(一錢)、研末的砂仁(八分)、萊菔子炭(三錢)、茯苓皮(四錢)、土炒的白芍(一錢半)、香櫞(一錢半)

另服:禹餘糧丸(二錢)

當胃脘脹滿,不能進食,這是木氣下陷到脾,要預防逐漸發展成脹病。

處方:白芍、青皮、鬱金、木香、川樸、茯苓皮、枳實、降香、麥芽、六曲、通草、佛手

熱病之後,餘熱未清,因為氣機不暢,導致肝胃不和,出現脹悶、不能進食、舌色不榮潤的情況,肝脾氣機都阻塞,久拖恐會發展成虛脹。

處方:白芍、青皮、沉香曲、雞內金、枳殼、紫蘇細梗、青蒿、丹皮、白薇、川石斛、當歸身、香櫞

脾胃之氣運行不暢,濁氣上逆,導致肺氣下降,出現喘逆、腹脹、不能進食的情況。應以調和中焦為主,輔以疏肝肅肺。

處方:沉香曲、枳殼、半夏、砂仁、金鈴子肉、延胡索、青皮、白芍、旋覆花、通草、香櫞皮

另服:小溫中丸,每次三錢。

肝脾積熱,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胃脘腹部脹滿,時常吐出清水,漸漸發展到下腹部也脹滿,甚至經水也停止。脈象呈現澀數而不流暢,病因是肝木侵犯脾土所致。應舒緩心情,調養治療,才能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