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醫論醫案》~ 醫案 (6)

回本書目錄

醫案 (6)

1. 肝氣門

氣機膹郁,肺胃不能順降,脘悶不納。當與和中暢氣。

青皮,廣皮,白芍,鬱金,蘇梗,沉香曲,半夏,枳殼,川石斛,蔻仁,香櫞

腹脹撐急微痛,噯悶氣窒,癸停數月,病屬木氣內郁。當先以暢肝和胃為主。

白芍,青廣皮,鬱金,蘇梗,木香,旋覆花,茯苓,腹皮,砂仁,蔻仁,香櫞,枇杷葉

薛,咳嗽內熱,鬱熱內蒸,肺氣不降所致。左少腹塊撐作痛,經至腰痠,乃肝木不調,不能藏血之象。當以疏暢肝木,佐以和絡清肺。

生鱉甲,白芍(桂枝四分炒),香附,青皮,全當歸,牡蠣,鬱金,北沙參,柴胡(醋炒),丹皮,降香片,橘絡,橘核,枇杷葉,竹二青

二診,撐痛起於少腹,從左上升,漸侵脾胃,少納多脹,病因肝氣鬱陷,營絡不通。當疏肝和營。

金鈴子,川鬱金,瓦楞子,全當歸,青皮,白芍(小茴香三分炒),川連(吳萸炒),木香,牛膝(紅花三分煎汁炒),丹參,橘核,九香蟲,檀降香

三診,脹痛減而未和,肝脾不暢,氣血兩窒。再與疏肝和脾。

白芍,砂仁,烏藥,香附,青皮,延胡,丹參,牛膝(吳萸三分炒),木香,六曲,紅花,香櫞,全當歸

吳,向質氣虛木旺,中氣輸運失常,濕熱留戀,阻窒氣機,脘腹脹悶,天陰則甚,即其徵也。其經水淋瀝先期,乃木火內郁,肝血不藏所致。脈象右弦左數,舌苔厚濁,病機偏重於氣分。當與和中泄濁,清暢肝木為主。

川鬱金,白芍,香櫞,新會皮,川楝子,苓皮,通草,香附,青皮,丹皮,黑梔仁,檀降香

另:小溫中丸,每服三錢,空心開水送下。

薛,內熱雖減,左脈尚數,肝經絡氣未和,脅左板窒作聲。再與和絡清肝,佐以滋養。

旋覆花(絳末四分炒),生地,鬱金,枳殼,桑葉皮,歸鬚,白薇,白芍,丹皮,牡蠣,前胡,降香,枇杷葉

周,肝氣較平,惟營陰未得疏暢,晚熱少汗,少腹作痛,營絡欲通未暢。擬與清陰暢營。

細生地,生鱉甲,白芍,白薇,紫菀,全當歸,南沙參,青蒿,木香,延胡,紫丹參,丹皮,牛膝(紅花炒),桃仁,枇杷葉

陳,風木不靜,陽明內虛,故有眩暈諸疾,此不獨血虛肝旺,兼以痰氣內阻。擬熄風培土。

鹽半夏(一兩五錢),制料豆(二兩),歸身(二兩),刺蒺藜(四兩),黨參(三兩),白芍(二兩),明天麻(一兩),於術(一兩五錢),茯苓(三兩),廣皮(一兩五錢),丹皮(一兩五錢),菊花(一兩),木瓜(一兩),棗仁(三兩),川連(三分炒黑),共為末,用大生地(四兩),夜交藤(四兩),煎濃汁泛丸。

趙,氣機不化,內熱留戀。再與清木和胃,以泄邪機。

左金丸,半夏,茯苓,青皮,菊花,廣皮,黑山梔,枳殼,鬱金,木瓜,青蒿,佛手,竹二青

白話文:

肝氣門

一、患者胸腹悶脹,飲食不進,屬於氣機鬱結,肺胃氣機不能順利下降。需調理脾胃,暢通氣機。藥方:青皮、廣皮、白芍、鬱金、蘇梗、沉香曲、半夏、枳殼、川石斛、蔻仁、香櫞。

二、患者腹脹、疼痛,呃逆、氣悶,月經停滯數月,屬於肝氣鬱結。需以疏肝理氣和胃為主。藥方:白芍、青皮、廣皮、鬱金、蘇梗、木香、旋覆花、茯苓、厚朴皮、砂仁、蔻仁、香櫞、枇杷葉。

三、患者咳嗽、內熱、鬱熱蒸騰,肺氣不能下降,左下腹部腫脹疼痛,經期腰痠,屬於肝木失調,不能藏血。需疏通肝氣,兼顧和絡、清肺。藥方:生鱉甲、白芍(桂枝四分炒)、香附、青皮、全當歸、牡蠣、鬱金、北沙參、柴胡(醋炒)、丹皮、降香片、橘絡、橘核、枇杷葉、竹葉。

四、患者少腹疼痛,從左下腹向上蔓延,侵犯脾胃,少食多脹,屬於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需疏肝理氣,調和營血。藥方:金鈴子、川鬱金、瓦楞子、全當歸、青皮、白芍(小茴香三分炒)、川連(吳萸炒)、木香、牛膝(紅花三分煎汁炒)、丹參、橘核、九香蟲、檀香。

五、患者脹痛減輕但未痊癒,肝脾不暢,氣血皆受阻。需繼續疏肝理脾。藥方:白芍、砂仁、烏藥、香附、青皮、延胡索、丹參、牛膝(吳萸三分炒)、木香、六神曲、紅花、香櫞、全當歸。

六、患者體質氣虛肝旺,氣機運行失常,濕熱停滯,導致脘腹脹悶,陰雨天加重,小便淋瀝,屬於肝膽火旺,肝血不能藏於肝。脈象右弦左數,舌苔厚膩,氣分病症為主。需和胃化濕、清熱疏肝。藥方:川鬱金、白芍、香櫞、新會陳皮、川楝子、茯苓皮、通草、香附、青皮、丹皮、黑梔子仁、檀香。另服小溫中丸,每次三錢,空腹溫開水送服。

七、患者內熱減輕,但左脈仍數,肝經氣血未和,左側脅肋部阻塞作響。需和絡清肝,並滋養肝陰。藥方:旋覆花(絳末四分炒)、生地黃、鬱金、枳殼、桑白皮、當歸尾、白薇、白芍、丹皮、牡蠣、前胡、降香、枇杷葉。

八、患者肝氣較平,但營陰未通暢,傍晚發熱少汗,少腹疼痛,營氣運行不暢。需清熱滋陰,暢通營氣。藥方:生地黃、生鱉甲、白芍、白薇、紫菀、全當歸、南沙參、青蒿、木香、延胡索、紫丹參、丹皮、牛膝(紅花炒)、桃仁、枇杷葉。

九、患者肝風不靜,陽明虛弱,導致眩暈等症狀,不僅是肝旺血虛,也伴有痰氣阻滯。需熄風補脾。藥方:鹽半夏(一兩五錢)、炒白扁豆(二兩)、當歸身(二兩)、刺蒺藜(四兩)、黨參(三兩)、白芍(二兩)、明天麻(一兩)、蒼術(一兩五錢)、茯苓(三兩)、廣皮(一兩五錢)、丹皮(一兩五錢)、菊花(一兩)、木瓜(一兩)、酸棗仁(三兩)、川連(三分炒黑),研末,用生地黃(四兩)、夜交藤(四兩)煎汁泛丸。

十、患者氣機不暢,內熱未消。需清肝和胃,泄去邪氣。藥方:左金丸、半夏、茯苓、青皮、菊花、廣皮、黑梔子、枳殼、鬱金、木瓜、青蒿、佛手、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