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醫論醫案》~ 醫案 (5)

回本書目錄

醫案 (5)

1. 肝氣門

煎汁洋入阿膠(二兩),酌加冰糖收膏。

氣由左脅竄入脊膂,攻痛不定,脘腹作脹,肝木不和,擾及肺胃。當和肝為主,佐以通調絡氣。

旋覆花(絳末三分同包),歸鬚,白芍,桂枝,刺蒺藜,青皮,廣皮,砂仁,桑皮,前胡,枳殼,瓜蔞皮,絲瓜絡,陳香櫞

再診,前與和肝通絡,脹痛攻竄,減而未止,脈象弦中帶數,木鬱無疑。惟痛偏於右,木邪侵於肺胃之界。擬於前法中加入推氣散意。

金鈴子,青皮,川鬱金,刺蒺藜,白芍,丹參,旋覆花,廣皮,川百合,桑白皮,枳殼,檀香,降香,絲瓜絡

肝木犯中,腹痛作嘔,新產奇脈不充,衝脈因之上逆,遂致胸脘撐脹,上及於嗌。脈象左關浮弦而數,巔痛項強,風木化火,鬱而上升。當泄木和胃,兼平衝脈之氣。

旋覆花,代赭石,半夏,象貝,前胡,黑山梔,金鈴子,川鬱金,小青皮,東白芍,長牛膝,瓦楞子,甘菊,香櫞,木蝴蝶

肝氣逆則脹悶,肝風動則眩暈,脈象弦硬,木鬱不達。用藥以和肝為主。

刺蒺藜,石決明,穭豆衣,天麻,甘菊,廣皮,白芍,青皮,沉香曲,木香,砂仁,香櫞

肝木犯胃,嘔吐酸苦濁涎,脈細弦,舌紅,氣火上逆,肺金不肅。法當苦辛泄降。

細川連(吳萸半兩,煎汁炒),桂枝(四分),東白芍(酒炒,一錢半),淡芩(酒炒,一錢半),姜半夏(二錢),廣皮(一錢五分),南沙參(四錢),前胡(一錢),木瓜(酒洗,一錢),雞內金(炙,一錢五分),砂仁(研,八分),黑梔(一錢半),紫菀(一錢半),竹二青(薑汁炒,一錢五分),枇杷葉(去毛,兩片)

肝氣不和,窒及營血,始則塊撐作痛,漸至內熱咳嗽,病已一載,神倦音破,此熱久陰傷,由肝脾而並及肺胃,漸有入損之象。當和營調氣,清養肺胃。

歸身,白芍,丹皮,白薇,金鈴子,延胡,沉香曲,鮮沙參(去皮),馬兜鈴,蛤殼,青蒿子,穭豆衣,竹茹

方按:宜加旋覆花。

肝木犯胃,脘痛日作,此氣分病也。惟脈細數右弦,內熱咳嗽,肝營窒損,有陰血乾涸之慮。

歸身,白芍,丹參,丹皮,細川連(吳萸二分煎汁炒),青皮,川鬱金,香附,青蒿,白薇,蛤殼,茅根,枇杷葉

向患肝木不和,中土受克,胸脘脹痛,口吐涎沫,病久陽虛,形寒作咳。擬溫養法佐以和胃。

全當歸,白芍,青皮,丹皮,廣皮,蘇子,杜仲,甘杞子,淮山藥,砂仁,香櫞皮

方按:宜加桂枝、半夏。

肝氣上逆,嘔酸塊痛,按月而發,癸阻不行,氣病及血。法當先以調氣為主,和營佐之。

吳萸(川連三分同炒),金鈴子,延胡,青皮,香附,蘇梗,歸尾,丹參,橘核,長牛膝(桂枝五分炒),九香蟲,白芍,木香,砂仁

白話文:

肝氣門

煎煮藥汁後加入阿膠(二兩),酌量添加冰糖收膏成膏劑。

氣從左脅部竄入脊背,疼痛發作不定,脘腹脹滿,肝氣不和,影響到肺胃。應以調理肝氣為主,輔以疏通經絡之氣。

處方:旋覆花(研成細末三分,另包)、熟地黃、白芍藥、桂枝、刺蒺藜、青皮、廣皮、砂仁、桑白皮、前胡、枳殼、瓜蔞皮、絲瓜絡、陳皮

再次診治,先前用藥調理肝氣、疏通經絡,脹痛雖然減輕,但仍未痊癒,脈象弦細而數,肝氣鬱結無疑。只是疼痛偏於右側,肝邪侵犯到肺胃交界處。擬在原方基礎上加入具有理氣功效的藥物。

處方:金鈴子、青皮、川鬱金、刺蒺藜、白芍藥、丹參、旋覆花、廣皮、川百合、桑白皮、枳殼、檀香、降香、絲瓜絡

肝氣犯胃,腹痛嘔吐,產後脈象不充盈,衝脈因此而上逆,導致胸脘脹滿,甚至影響到咽喉。脈象左關脈浮弦而數,頭痛項強,風木之邪化火,鬱結而上行。應瀉肝和胃,同時調和衝脈之氣。

處方: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牡蠣、前胡、梔子、金鈴子、川鬱金、小青皮、白芍藥、牛膝、瓦楞子、菊花、陳皮、木蝴蝶

肝氣逆氣則脹悶,肝風內動則眩暈,脈象弦硬,肝氣鬱結不通。用藥以調和肝氣為主。

處方:刺蒺藜、石決明、扁豆衣、天麻、菊花、廣皮、白芍藥、青皮、沉香、木香、砂仁、陳皮

肝木犯胃,嘔吐酸苦濁涎,脈細弦,舌紅,氣火上逆,肺金失於肅降。治法當用苦辛之味瀉火降逆。

處方:吳茱萸(取半兩,煎汁後炒藥)、桂枝、白芍藥(酒炒)、黃連(酒炒)、乾薑半夏、廣皮、沙參、前胡、木瓜(酒洗)、雞內金(炙)、砂仁(研末)、梔子、紫菀、竹葉(薑汁炒)、枇杷葉(去毛)

肝氣不和,阻塞營血,起初表現為脹痛,逐漸出現內熱咳嗽,病程已有一年,神疲乏力,聲音嘶啞,這是久熱傷陰,由肝脾而影響到肺胃,病情日趨嚴重。應調和營血、調理氣機,滋養肺胃。

處方:熟地黃、白芍藥、丹皮、白薇、金鈴子、延胡索、沉香、沙參(去皮)、馬兜鈴、牡蠣、青蒿、扁豆衣、竹茹

備註:宜加旋覆花。

肝木犯胃,脘腹疼痛每日發作,這是氣分病證。但脈細數,右脈弦數,內熱咳嗽,肝營受損,有陰血耗竭的可能。

處方:熟地黃、白芍藥、丹參、丹皮、吳茱萸(取二分,煎汁後炒藥)、青皮、川鬱金、香附、青蒿、白薇、牡蠣、茅根、枇杷葉

患者肝木不和,脾胃受損,胸脘脹痛,吐涎沫,久病陽虛,形寒咳嗽。擬採用溫補法,輔以和胃。

處方:全當歸、白芍藥、青皮、丹皮、廣皮、蘇子、杜仲、枸杞子、淮山藥、砂仁、陳皮

備註:宜加桂枝、半夏。

肝氣上逆,嘔吐酸物,腹部疼痛,按月發作,月經不通,氣病及血。治法應先調氣為主,和營血為輔。

處方:吳茱萸(與川連藥三分同炒)、金鈴子、延胡索、青皮、香附、蘇梗、熟地黃、丹參、橘核、牛膝(與桂枝五分同炒)、九香蟲、白芍藥、木香、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