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醫論醫案》~ 醫案 (12)
醫案 (12)
1. 產後門
發熱咳嗽,色黃盜汗,脈虛細而數,病起產後,邪戀致虛,將及蓐損之候。
白話文:
發燒咳嗽,痰色偏黃,晚上睡覺時會盜汗,脈搏虛弱且細速。這是在生產後因為邪氣纏繞導致身體虛弱,快要出現產後病的症狀。
全當歸,白芍,青蒿,白薇,丹皮,丹參,廣皮,蘇子葉,南沙參,前胡,杏仁,紫菀,益母草,茅根肉
產後感邪,咳逆、氣促、音破、肺氣不能疏通,濁痰阻窒,脈細不暢,當與疏化泄邪。
白話文:
- 當歸:全株
- 白芍:根
- 青蒿:全草
- 白薇:根
- 丹皮:根皮
- 丹參:根
- 廣皮:莖皮
- 蘇子葉:葉
- 南沙參:根
- 前胡:根
- 杏仁:種子
- 紫菀:根
- 益母草:全草
- 茅根肉:根
旋覆花,蘇子,杏仁,白芥子,紫菀,前胡,枳殼,海浮石,瓦楞子,全當歸,川芎,桑葉,枇杷葉
產後塊痛攻撐,雖不得專屬於瘀,而病必在於營絡。近增寒熱無汗,兼有時邪。先與和營疏泄。
白話文:
旋復花
蘇子
杏仁
白芥子
紫菀
前胡
枳殼
海浮石
瓦楞子
全當歸
川芎
桑葉
枇杷葉
歸尾,川芎,香附,木香,青皮,青蒿,荊芥,蘇葉,澤佩蘭,川鬱金,烏藥,茅根,益母草
白話文:
艾葉、川芎、香附、木香、青皮、青蒿、荊芥、蘇葉、澤蘭、川鬱金、烏藥、茅根、益母草
少腹響痛,由下而上,發則形寒內熱,起於產後。此由寒氣襲於下焦,營分阻窒,奇脈不和;而大解滯痛,則涉及腸腑矣。以溫通營氣為主。
白話文:
下腹部疼痛,從下往上延伸,發作時會感到身體發冷,內部卻發熱,多在產後發生。這是因為寒氣侵襲下焦,使氣血運行受阻,經絡不通暢所致。而大便不通,疼痛加劇,則已涉及腸腑。治療以溫熱通暢氣血為主。
全當歸(小茴香五分炒),白芍(桂枝四分炒),牛膝炭,丹參,丹皮,白薇,延胡,青皮,木香,烏藥,降香,胡桃,佛手
小產後瘀血未淨,寒氣窒於奇經,少腹撐痛,近增寒熱。當暢氣和營,通調奇脈。
白話文:
- 當歸(加入炒過的茴香少許)
- 白芍(加入炒過的桂枝少許)
- 牛膝炭(燒成的牛膝)
- 丹參
- 丹皮
- 白薇
- 延胡索
- 青皮
- 木香
- 烏藥
- 降香
- 胡桃
- 佛手
全當歸,白芍,川芎,金鈴肉(小茴香五分炒),延胡,牛膝(吳萸三分炒),紫丹參,粉丹皮,烏藥,香附,青蒿,白薇,青廣木香,益母草
白話文:
全當歸、白芍、川芎、小茴香(炒五分)、延胡、牛膝(炒吳茱萸三分)、紫丹參、粉丹皮、烏藥、香附、青蒿、白薇、青廣木香、益母草。
2. 雜證門
病情輾轉,補瀉雜進,延今一載有餘。近日足痿色浮,嘔惡悶痛,多服辛溫之物,遂增煩躁氣迫,甚則呼號欲絕。細究病原,皆因痰阻氣窒,致陰陽兩氣否隔不和,各致其偏之極,復挾痰氣蒙冒升逆,故病狀變幻若此。正氣乘亂,用藥頗難。姑與交濟法,佐以疏通痰氣。
白話文:
病情時好時壞,補品和瀉藥混雜服用,已經拖了一年多了。最近雙腳無力且浮腫,噁心嘔吐且悶痛,吃了很多辛辣溫熱的食物,導致煩躁和呼吸困難加重,嚴重時甚至呼救後就昏厥。仔細探究病因,都是因為痰液阻滯,氣機不暢,導致陰陽兩氣隔絕不通,各走極端。再加上痰氣上蒙上逆,所以病情變化多端。正氣受到影響,用藥比較困難。暫且用交濟法,搭配疏通痰氣的方法。
旋覆花,半夏,鬱金,川連(先用鹽水炒,再用桂枝二分煎汁拌炒),瓦楞子,長牛膝,川楝子,象貝,膽星,廣皮,黃精,茯苓神(辰砂拌),紫石英,延胡,鮮石菖蒲,竹茹(河井水各半煎)
方按:黃精一味,似乎嫌滋,與痰阻氣窒之證不甚合拍。
白話文:
旋覆花、半夏、鬱金、川連(先用鹽水炒,再用桂枝 10 克煎汁拌炒)、瓦楞子、長牛膝、川楝子、象貝、膽星、廣皮、黃精、茯苓神(與辰砂混合)、紫石英、延胡、新鮮石菖蒲、竹茹(用河井水和清水各半煎煮)
時邪之後,中氣虛陷,濕濁留戀,膚腫力乏,脾氣下陷也。腰脊痠痛,睡至五更則痛甚,此因腎氣虛而濕邪注之,睡則督陽之氣留著不運,則甚痛也。足根作痛,三陰經氣虛也。刻下間有寒熱,中焦餘邪未清。兼理治之。
白話文:
得了時疫後,中氣虧損衰弱,濕氣濁氣停留在體內,皮膚水腫、疲乏無力,這是脾氣下降的緣故。腰脊痠痛,到了凌晨五點左右疼痛加劇,這是因為腎氣虛弱,濕邪侵入所致,睡覺時督脈的陽氣滯留不運行,疼痛就更劇烈了。足根疼痛,是三陰經氣虛所致。目前還有時不時地出現寒熱,這是中焦的餘邪未清所致。需要綜合治療。
於術,砂仁,苡仁,橘絡,金毛脊,川桂枝,茯苓,半夏,豆卷,青蒿,淡芩,澤瀉,姜皮,茅根肉
白話文:
在中醫治療中,常用的藥材包括:
- 砂仁:一種具有溫暖和驅風作用的種子
- 苡仁:一種利尿和健脾的穀物
- 橘絡:橘子的內皮,具有化痰和理氣作用
- 金毛脊:一種具有溫暖和止痛作用的植物
- 川桂枝:桂樹的樹枝,具有溫暖和驅寒作用
- 茯苓:一種具有利尿和健脾作用的真菌
- 半夏:一種具有化痰和止嘔作用的植物
- 豆卷:豆類的種皮,具有清熱和解毒作用
- 青蒿:一種具有清熱和抗瘧作用的植物
- 淡芩:淡色的芩草,具有清熱和解毒作用
- 澤瀉:一種具有利尿和清熱作用的植物
- 姜皮:生薑的表皮,具有溫暖和驅寒作用
- 茅根肉:茅根的肉質部分,具有清熱和利尿作用
脘腹久痛不愈,脾氣不舒,濕積交阻之象。面黃脈弱,舌色嫩紅,不特脾陽受困,而胃陰亦傷矣。調治頗難,姑與疏調中氣。
白話文:
腹部疼痛久治不癒,是脾臟功能不順暢,濕氣瘀積交錯造成的。臉色發黃,脈搏虛弱,舌頭顏色嫩紅,不僅是脾陽受阻,胃陰也受損了。調養有些困難,先給予疏通中氣的藥物。
白芍,青皮,枳實,川連(乾薑一分半同炒),奎砂仁,炙雞金,六曲,茯苓,楂炭,生草,川石斛,穀麥芽
肝陰不足,痰氣由少陽上逆,膚脹項腫,癸水愆期,吐紅內熱。當養營和肝,清火降氣。
白話文:
**白芍:**一種芍藥根,具有養血柔肝、緩解疼痛的作用。
青皮: 橘子的皮,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的作用。
枳實: 一種枳樹的果實,具有破氣消積、行氣活血的作用。
川連: 即乾薑,具有溫經止痛、散寒止嘔的作用。
奎砂仁: 一種豆蔻的果實,具有健脾理氣、化濕醒脾的作用。
炙雞金: 經過炙制的石膏,具有清熱降火、收斂止瀉的作用。
六曲: 一種麴黴菌發酵的麥子,具有消食化積、健脾和胃的作用。
茯苓: 一種菌類,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作用。
楂炭: 山楂的炭化品,具有消食化積、理氣止痛的作用。
生草: 即車前草,具有清熱利尿、解毒消腫的作用。
川石斛: 一種石斛蘭的莖,具有滋陰生津、益胃生津的作用。
穀麥芽: 發芽的穀子,具有健脾消食、回乳消脹的作用。
全當歸,白芍,丹皮,黑山梔,白薇,橘紅,牡蠣,川鬱金,牛膝,五茄皮,青皮,刺蒺藜,穭豆衣,夏枯草,茺蔚子
脈象弦搏,右手較硬,四肢時或作冷,夜寐不安,此由肝陽內動之氣,厥而不和。當潛肝和陽,兼清肺胃。
白話文:
-
當歸(全株)
-
白芍(根)
-
丹皮(牡丹根皮)
-
黑山梔(果實)
-
白薇(根)
-
橘紅(橘皮)
-
牡蠣(貝殼)
-
川鬱金(塊莖)
-
牛膝(根)
-
五茄皮(茄子皮)
-
青皮(柑橘皮)
-
刺蒺藜(果實)
-
穭豆衣(豆莢衣)
-
夏枯草(全草)
-
翼蔚子(果實)
太子參,歸身,白芍,生地,石決明,夜交藤,茯神,棗仁,丹參,橘絡,川百合,女貞子(旱蓮草一錢半拌蒸),蓮子,磁朱丸(一錢半),燈心湯送下。
白話文:
太子參、歸身(當歸身)、白芍藥、生地黃(熟地黃)、石決明、夜交藤、茯苓、棗仁、丹參、橘絡、川百合、女貞子(加一錢半旱蓮草一起蒸製)、蓮子、磁朱丸(一錢半),用燈心湯送服。
少腹痠痛,牽引腰臍腿足,此由經絡瘀阻,營氣壅窒所致。近更寒熱絞悶,噁心頭痛,左脈弦數,肝氣時邪,同時挾發,病機錯雜,用藥殊難。姑擬泄肝和胃,兼佐通絡之意。
白話文:
下腹部疼痛,延伸到腰部、肚臍、腿部和腳部,這是由於經絡受阻,營氣積滯所導致。近期還伴有寒熱絞痛、噁心頭痛,左脈弦而快,表示肝氣不調,兼有外邪作祟,病因複雜,用藥治療不易。暫時考慮使用瀉肝和胃的藥物,同時兼顧疏通經絡的作用。
金鈴子,延胡,青皮,川連(吳萸炒),鬱金,川淮膝,歸尾,杭菊,半夏,橘絡,豆卷,苡仁,佛手,絲瓜絡,竹二青
白話文:
金鈴子、延胡索、青皮、吳萸(炒過)、鬱金、川淮山藥、龜尾草、杭菊、半夏、橘絡、豆卷、苡米、佛手、絲瓜絡、竹青
口舌碎痛,舌質光紅,心脾鬱熱上浮,法當清降。但納穀便溏、中氣易於下陷,勢難偏潤。擬用清泄法,兼佐和脾之意。
白話文:
口舌有散碎疼痛,舌頭光亮發紅,這是心火和脾火往上竄升所致,應當用清熱瀉火的藥方來治療。但是,患者食慾正常、大便稀溏,這表示脾胃功能虛弱,氣容易下陷,不能偏重於滋潤養陰。因此,建議使用清泄的方法,同時兼顧健脾的功效。
細川連,淡芩,川石斛,洋參,雞內金,銀花炭,廣皮,砂仁,生草,生熟神麯,青果
白話文:
細辛、燈心草、川石斛、美國人蔘、雞內金、木炭、廣皮、砂仁、生甘草、生、熟山藥、烏梅
方按:元參似不可少。
痛由左脅及脘,掣及胸背,上引太陽,脈細弦右浮,餘邪內伏,肝火上浮。當蠲飲泄木,兩法並用。
半夏,茯苓,青皮,廣皮,桂枝,乾薑,川連,鬱金,刺蒺藜,杭菊炭,瓦楞子,竹茹,佛手
白話文:
根據方子所示:玄參似乎不可缺少。
疼痛從左側肋部到胃部,牽連到胸部和背部,向上影響到頭部,脈象細弦且右手浮,餘邪在體內潛伏,肝火上升。應當利水濕和疏肝氣,兩種方法同時使用。
藥材包括:半夏、茯苓、青皮、陳皮、桂枝、乾薑、黃連、鬱金、刺蒺藜、杭菊花炭、瓦楞子、竹茹、佛手。
肝升太過,肺降不及,眩暈麻痛,咳喘脘脹,肝與肺胃之病,層疊錯出,脹勢偏於右脘,不特胃氣不舒,兼有痰濁內壅。仿黃氏法,疏木清風,肅肺降胃。
白話文:
當肝陽過盛,肺氣不足時,容易出現頭暈、手腳發麻、咳嗽、氣喘、胸悶等肝、肺、胃方面的疾病,合併出現。其中,右上腹的脹氣感較明顯,不單純是胃氣不通暢的問題,還合併有痰液瘀積在體內。因此,可以效仿黃氏的方法,疏通肝氣,清利肺氣,調氣降胃。
白芍,木瓜,刺蒺藜,石決明,丹皮,全當歸,旋覆花,川貝,廣皮,半夏,桂枝,連皮茯苓,制馬料豆,香櫞,竹二青
熱留營絡,為風邪所襲,發為癮疹,癢不可耐。法宜疏通營絡,清泄血分風熱。
白話文:
**白芍:**一種草藥,具有鎮痛、抗炎的功效。
木瓜: 一種水果,具有消食、潤肺的功效。
刺蒺藜: 一種植物,具有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的功效。
石決明: 一種植物,具有清肝降火、明目的功效。
丹皮: 一種草藥,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全當歸: 一種草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旋覆花: 一種草藥,具有清熱利尿、消炎止痛的功效。
川貝: 一種中藥,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廣皮: 一種草藥,具有理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
半夏: 一種中藥,具有化痰止咳、消食健脾的功效。
桂枝: 一種中藥,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脈的功效。
連皮茯苓: 一種中藥,具有利水消腫、健脾補腎的功效。
制馬料豆: 一種中藥,具有補腎固精、止遺滑精的功效。
香櫞: 一種柑橘類水果,具有理氣化痰、健脾消食的功效。
竹二青: 一種竹子,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細生地,鮮生地,丹皮,赤芍,歸鬚,刺蒺藜,殭蠶,忍冬藤,絲瓜絡,防風,荊芥,生甘草,蟬衣,五加皮,干浮萍,桑枝,茅根肉
丸方:
白話文:
藥材:
- 細生地
- 鮮生地
- 丹皮
- 赤芍藥
- 歸尾
- 刺蒺藜
- 僵蠶
- 忍冬藤
- 絲瓜絡
- 防風
- 荊芥
- 生甘草
- 蟬蛻
- 五加皮
- 乾浮萍
- 桑枝
- 茅根肉
刺蒺藜(八兩),全當歸(二兩),生地(四兩),赤芍(二兩),地膚子(三兩),防風(一兩),荊芥(一兩五錢),丹皮(二兩),生草(八錢),殭蠶(一兩五錢),菊花(一兩),銀花炭(二兩)
共研末用酒炙桑枝(四兩),干浮萍(一兩),煎汁泛丸。
白話文:
刺蒺藜(320克)
全當歸(80克)
生地黃(160克)
赤芍藥(80克)
地膚子(120克)
防風(40克)
荊芥(60克)
丹皮(80克)
生甘草(32克)
殭蠶(60克)
菊花(40克)
銀花炭(80克)
久患癘風,皮膚紫塊,流血,筋節麻木,復增頭眩心絞,口目牽掣,風毒之在營者,不特外走經絡,抑且內攻臟腑,病候深重。先與涼血疏泄風毒。
白話文:
長期患有癘風,皮膚上出現紫色的塊狀物,並有出血現象,筋節麻木,還伴隨著頭暈、心絞痛、口眼抽搐的情況。這是風毒在營衛層面的表現,不僅遊走在經絡之間,更侵犯了內臟。病情十分嚴重。治療方案:首先使用涼血藥物,疏泄風毒。
細生地,全當歸,赤白芍,丹皮炭,左秦艽,羚羊角,刺蒺藜,制殭蠶,忍冬花,夜交藤,地膚子,五加皮,桑枝,松節
瘍潰營虛,內熱少納,而餘毒留結,瘍腫疊見。當和營清陰,疏化餘毒。
白話文:
細生地:補血養陰,涼血止血
全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赤白芍:養血和營,緩急止痛
丹皮炭:清熱涼血,止血安神
左秦艽:祛風勝濕,止痛安神
羚羊角:鎮驚安神,解毒清熱
刺蒺藜:補肝腎,強筋健骨
制殭蠶:息風止痙,清熱解毒
忍冬花: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夜交藤:活血化瘀,利尿消腫
地膚子:涼血止血,利尿消腫
五加皮:強筋健骨,補氣益血
桑枝:祛風散熱,清肝明目
松節:行氣活血,止痛消腫
生地炭,全當歸,赤芍,丹皮,連翹,防風,荊芥,生甘草,廣皮,忍冬花,桑枝
白話文:
生地黃(炭),當歸,赤芍藥,丹皮,連翹,防風,荊芥,生甘草,廣藿香,忍冬花,桑枝
邪由肺俞襲入骨節,心痛徹背,脊骨外凸,痛連兩脅,兼作咳嗽,脈象虛細而數,右手尤甚。近日胸脘刺痛,亦絡氣不通所致,正虛邪痼,不易得效。先與和絡肅肺。
白話文:
邪氣從肺部的背部穴位侵入骨節,導致心痛貫穿到背部,脊椎外凸,疼痛蔓延至兩側肋間,還伴有咳嗽。脈象虛弱細小而頻數,右手疼痛尤為嚴重。最近胸腔和腹部感到刺痛,這是因為氣血不通暢所致,正氣虛弱,邪氣頑固,不易見效。先服用疏通氣血、肅清肺氣的藥物。
旋覆花,川百合,紫蛤殼,紫菀,歸鬚(去油,乳香四分,研末拌炒),鬱金,刺蒺藜,丹參,橘絡,絲瓜絡,瓜蔞皮,麥冬,枇杷葉,竹茹
白話文:
旋覆花、川百合、紫蛤殼、紫菀、歸鬚(去油,加入四分之一乳香研末後拌炒)、鬱金、刺蒺藜、丹參、橘絡、絲瓜絡、瓜蔞皮、麥冬、枇杷葉、竹茹